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个人信息的泄露在今天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对普通人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bo-si-wang-lik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位胖友,晚上好。

我是香港保险业从业人员,同时也对内地保险市场很了解。今天和大家分享关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在保险业中的情况。


在知乎这么高逼格的社区,大家的学历都很高,人均985;大家的收入也很高,年收入百万上下;大家的行业也很集中,不是IT就是金融......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大家肯定都很有保障意识啦,对不对。

所以,所有的知乎用户,人均都有一份社保,一份高端的团体医疗,一份重疾险,一份高端医疗,一份意外,等等。

当然啦,保险这个东西,也不是人人都需要的。特别是在知乎,我们也有少数更高端的用户,是直接买保险公司的


好了,扯淡完成。下面进入正题。

可能有很多知乎精英不解,咦,我们的个人信息就算是泄露给保险公司,不就是被多打几个电话,被推销几波嘛。

Naive。你想想你什么时候最最最最需要保险?当然是出了问题,躺在医院的时候。也有可能是你直接完蛋,留下车贷房贷,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给老婆孩子的时候。

那么在这个时候,保险公司会直接马上赔给你吗?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世界上所有的保险公司,在进行理赔的时候,都会走一套差不多的程序“。程序一般是三步曲“保单持有人填写理赔申请书,一般为个人信息页和医生填写页保险公司调取受保人的投保资料和医疗记录;保险公司审核相关投保资料和医疗记录,作出理赔决定。

各位精英请注意一下这个步骤“调取受保人的投保资料和医疗记录”,再在这个步骤里注意一个这个词“医疗记录”。

医疗记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在我们人生中的“社保卡刷卡记录”“体检记录”“检查报告”“化验报告”“住院记录”等等,这些数据“上至梅奥诊所,下到乡村卫生院”。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错!你父母的记录都有可能被调出来作参考,他们的数据一般用在乳腺癌结肠癌等几个有遗传性的疾病中。

现在的情况是,开房的数据都能轻易调出来,医疗数据更不必多说。现在国内有很多专业的机构,专门在做这一块——替各大保险公司调数据,作分析。这一行在原来可能存在一家公司同时服务于好几家保险公司的现象,但是在近几年,完全反过来了,一家保险公司要同时找好几家调查公司,因为业务量太多了。

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已经有一部分因为健康申报和医疗记录严重偏离的客户,被保险公司拒赔或者通融赔偿。

所以,你买的保险真的保险吗?

我看真不见得。你想想你的健康申报做的怎么样,有无漏报瞒报的情况。想通这些后,我相信你就知道了。


另外,说一些题外话,关于互联网保险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多保险公司热衷于互联网保险。

一方面是可以裁掉很多人,降低成本,比如像我这种代理,或者其他的经纪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海量数据的积累,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进步等等,保险公司可以做到精准化厘定保费,个性化定制保险方案,精准化理赔等等。举个例子,你早上多久起床的,保险公司有数据;你早上吃了什么,是健康早餐还是垃圾早餐,保险公司有数据;你今天干了什么,是运动还是吃鸡一整天,保险公司有数据;你去了什么医院,看了什么病,保险公司有数据,等等。通过这些数据,保险公司可以知道你的身体情况,你的生活习惯等等,所以可以精准化地给你厘定保费or拒保,制定相关方案,然后精确地快速理赔or拒赔。


所以,其实现在每个人都在裸奔。


user avatar   lu-hong-wei-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6/11/30更新——————————————

过了这么久突然又有好多人再来关注这个问题了,评论区也有很多朋友提出给手机卡设定PIN码可以有效防止手机卡被他人盗用的风险,这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现把修改PIN码的方法贴上,有不知道的朋友可以赶紧设定一下,有备无患。

1.PIN码通常在“手机设置”安全相关的选项,不同的手机系统名称不同,通常名称类似“安全设置”“密码设置”等,这个需要各位根据自己的手机系统自行查找,以答主的手机一加3为例,选项名是“指纹和密码”。


2.找到“SIM锁定”选项→ “设置SIM卡锁定方式”。

3.打开“锁定SIM卡”→ 更改SIM卡PIN码

4.输入旧密码,然后确定更改新密码。注意!!PIN码为4位数字密码,通常初始密码为1234,如果输入三次不正确SIM卡就会被锁定,只能通过输入PUK码来解锁,其他运营商不清楚,答主用的联通PUK码是在办卡时联通给的SIM卡套上,PUK码输错10次,SIM卡就锁死了,只能到服务商那里重做新卡了。如果输入1234提示密码错误,而那你又不记得密码是多少,个人建议最好到营业厅办理比较稳妥。


个人信息安全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战斗还在继续,有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望诸君广而告之


答案修改:评论区好多朋友都说并非苹果公司泄露的手机号,我想了一下确实是这么回事,丢失模式输入的手机号在作案者开机时便会显示,他们便是根据这个发送的钓鱼短信,之前我没有测试过查找iPhone的功能,所以并不知道会在被盗手机上显示号码,苹果公司确实不该背这个锅,在此指正谬误。

纳闷的是既然对方看到了这个电话说明小偷肯定是开过机的,那为什么没有定位信息返回呢?应该也是技术问题,希望有明白人解释一下。

不过就算苹果公司甩锅,地下黑色产业链的存在是毫无质疑的,其运作能力和手段不在大公司之下,而且分工更细致和高效,这个绝非危言耸听。

还有评论区几位朋友说我写软文,无语了,现已把嫌疑内容删除,你们可以说我在写苹果公司的软文了

————————以下是原答案————————

自问自答一个,权作抛砖引玉。


这几天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件事,颠覆了我以往的很多观念,细思极恐,越想越觉得背后发凉。


7月18日早上7点40分左右,我同往常一样在等307路公交车,作为资深的低头党我拿出手机开始看新闻刷知乎,以此来打发无聊的等车时间。很快公交车到了,因为预报要下雨我手里还拿着一把伞,为了方便掏出公交卡我便把手机放进了左裤兜里,然后跟众人一起走向前门,这时有个男人抢在他人前面快步上车,站在前门口询问司机站点,因为他说话声音很小没有听清说的是哪里,其他人包括我(大概5-6人)都被堵在门口,同时有个人在我左侧拼命的往前挤,让我有些不耐烦了,刚要开口呵斥,问路的人突然转身下车离去,旁边的人也不挤了,转身离去。


(这是当时的场景)


这时我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但还是没反应过来,直到上了车我一摸兜,顿时恍然大悟:

天杀的,老子手机被掏了!

这时公交车刚开出去不到50米,我赶紧让司机师傅停车,并拜托其报警,说到这里不免有些心寒,司机的态度很冷漠,总之不想掺和这事,我也没空听他叨叨,赶忙下了车追小偷,这时我犯了三个错误:第一,没有立即报警;第二,情绪不够冷静,这时去追能不能追上先不说,即使追上了,他们明显是团伙作案,我一个人恐怕是没有跟他们对峙的实力;第三,因为着急没有记下公交车的车牌号,虽然手机找回来的机会很渺茫,但是公交车上的监控录像是关键线索,后期再想要监控视频就麻烦多了。


丢了手机令我很是恼火,手机事小数据事大啊,我随后坐上下一趟公交车来到单位,先找同事借了手机报案,然后给我的手机打电话,毫不意外“已关机”,因为手机是iPhone6 plus能定位,我打开苹果的iCloud登录

选择“查找我的iPhone”,然后是这个界面

选择“丢失模式”输入同事的手机号(记住这里),下一步就是等待对方开机,只要手机一联网就会返回定位信息。然后再坐车回到案发现场跟警察说明情况做笔录,警察叔叔听说是iPhone6还安慰我说有可能找回来,之前有过通过定位找回来的案例。折腾到中午才算忙活完,回到单位我才意识到,我犯了最严重的错误:没有第一时间打电话挂失手机卡!


之前犯的三个错误其实影响并不大,就算不犯也只是亡羊补牢的措施,我心里很明白找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第四个错误才是我最不该犯的也是最严重的。手机丢了可以再买,个人信息的泄露才是最麻烦的事,当意识到这点时我的冷汗已经下来了,立马打电话挂失手机卡,然后开始登陆我的各种账号查验损失情况。


知乎上高人无数肯定有人早就意识了,如果有人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在这里解释一下。


首先请诸位问一下自己,现在手机在你的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支付宝绑定你的财产信息,微信覆盖你的社交信息,当有人可以使用你的手机号时,你在他的面前几乎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为什么呢,因为对方可以通过手机来重置密码


你可能会说iPhone的封闭系统安全系数高啊,又是密码又有指纹,连FBI都没办法破解balabala。。


最坚固的城堡,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我一开始没意识到这个错误也是因为进入了这个误区,因为我的手机既设置了密码也设置了指纹识别,认为对方肯定没法在短时间内破解。但是同!学!们!啊!手机卡还在手机里面呢!如果你不第一时间挂失,作案者可以把你的手机卡取出来放到别!的!手!机!里面使用啊!


我先登录支付宝,交易没有异常,以防万一立即更换了密码,然后是微信,这个比较麻烦,因为换了设备还需要有好友的帮助验证才能登录,登录后无异常,这个我不太担心,因为对方换手机想登录微信也不是容易的事,然后登陆QQ,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从日常的经验来看,QQ确实是最容易被盗的应用之一,倒不是说腾讯的安全做的不到位,实在是防不胜防,我所有的账户里只有QQ是被盗过的,而且不止一次,因此我在QQ的安全设置上下的功夫比较多,之前几次被盗都得以快速找回,这次也不例外, 通过密保问题重置密码,登陆后QQ提示我有异常登录,我打开登录记录一看时间惊呆了


登录时间距离手机被盗的时间还不到两个小时!大家可以看到是邮箱异常登录,而不是QQ, 但是QQ很明显也被盗了,但是为什么登录的是邮箱我也没想明白。也许有人会说也许这只是巧合啊,刚好手机被偷QQ又被盗,之前不是也被盗过吗,少年,你简直图乃武,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事我或许也会这么认为,正是后面发生的事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


以防万一我开始挨个账户更换密码,因为重置密码牵扯到需要手机号收取验证码这种问题,我先去营业厅补办了手机卡。回到单位打开iCloud查找我的iPhone,依然是离线状态,这说明一是对方极有可能知道苹果手机有定位功能,压根没打算开机,以防暴露位置;二种可能是我可怜的小机机已经被大卸八块拆解掉卖零件了(手动大哭脸),因为对于作案者来说破解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可能要更大,像iPhone这样大流通量的手机卖零件也是很可观的。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开心的人总是有相似的开心,倒霉的人各有各的倒霉事,碰上这种事也没什么办法,正当我收拾心情继续工作时,事情的走向开始奇怪了。(好戏上演!)

第二天晚上跟同事加班,到了九点多同事收到一条短信,很激动的跟我说:“快登陆!你手机定位成功了!”记得前面没?我说过在丢失模式中填的是我同事的手机号,他收到短信是很正常的,我立马登陆www.icloud.com,打开查找我的iPhone,结果还是毛~都~没~有

我俩拿过手机仔细一看收到的短信

(注:写该文时已经是21号,后来20号又收到一条短信,因此截图中有两条)

www.apple-idzh.com是什么鬼!


钓鱼网站啊!


空欢喜一场,几秒过后我俩突然一对视,眼睛里读到的是一样的内容:

为什么钓鱼网站会知道在丢失模式中填的手机号???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真是日了doge了!这可是在苹果的官方网站输入的手机号啊!!为什么会泄露给钓鱼网站啊!!!不要再跟我说是巧合!!我每天都会收到十几条垃圾短信,但是绝对没有一条会告诉我“检测到您丢失的iPhone已联网”!


我们来分析一下,我的iPhone被偷了——我只在苹果官网(iCloud)输入过我同事的手机号——第二天我同事收到了钓鱼短信。

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手机号是在苹果官网被泄露的。


贵果药丸啊,你这是后院起火啊。。。


为了印证想法我打开了这个钓鱼网站

这个是正常官网的界面(看红框网址)

这个是钓鱼网站的界面(看红框网址)



几乎一毛一样。

然后我开始作死的以身试法

随便输入一个邮箱胡乱打个密码便进入了钓鱼网站的后续页面,可以看到他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诱导你交出你的个人信息的钥匙。

到这里就结束了,点击下一步毫无反应

环环相扣,查遗补缺,光要密码还不够,还妄图随时可以进入你的信息库。


现在,我们忘记自己的身份,假设我们是小偷,把整件事情梳理一遍,让我们猜测一下手机偷盗产业的运作流程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


如果说小偷是业务部门,那么:

第一步业务部通过团队配合偷到手机,然后第一时间离开现场,把手机交给技术部门,而业务部则会转移阵地到下一个地点继续作案。

第二步技术部发现盗取的是iPhone,无法硬性破解,于是选择第二套方案:1.把手机拆解,卖掉可以卖的零件 2:把手机卡留下转入第三个部门:网络诈骗部

第三步诈骗部拿到手机卡,确认手机卡还未被挂失(这里应该需要抢时间差,在失主还未挂失的情况下操作,万一失主在极短时间内挂失手机卡可能他们这单业务就泡汤了),在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挖掘一切跟失主有关的个人信息,如果能复制手机卡更好,各类账号能通过手机重置密码的统统重置,能盗取的信息和财产一律不留。拿到个人信息后分工就更细致了,财产不只是钱财,你的个人信息会被拆解成各种有价值的数据被卖掉。


我没有亲眼看到手机被盗后整个产业链是怎样运作的,也没有这样的渠道来印证自己的想法,只是通过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反推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我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手机被盗对我来说只是一件极其偶然的事情,却在两天之内遭遇了QQ号被盗,个人信息被精准泄露,那么是不是可以肯定每一个被盗的智能手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是不是可以肯定已经有一张巨大的黑色产业链生存在我们的周围?如果是没有什么安全防备的手机被盗那么个人信息安全又将处于怎样危险的境况之下?像苹果这样的公司都有参与黑色产业链(这已经不是灰色产业了)的嫌疑,我们的信息存放在哪里才是安全的?


觉得我在危言耸听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个报道。被盗iPhone6如何洗白?揭秘手机销赃产业链


不过瘾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找一下《中国互联网地下产业链分析白皮书》,涉及到版权问题不便转载,里面的内容更加触目惊心,我今天描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后记:现在再访问那个钓鱼网站已经被人举报了,在我访问这个网站的第二天就被封杀了,阻止了更多人上当受骗。(为什么我赶的时间总是这么巧~)


我们在讨论互联网+的时候,总是希望互联网+能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可能和飞速的发展,那么有没有想过互联网+盗窃互联网+诈骗或是互联网+黑色产业会如何发酵爆发黑暗能量?个人信息安全强调了这么多年,有没有让普罗大众深刻意识到信息泄露的危害?曾经那些见不得光的违法犯罪行为已经与时俱进融入了高科技,在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太轻视它们了?


最后再给大家提个醒,平时坐公交车个人财物一定要保管好,小偷的团队非常专业,手法也很快,普通人是根本无法察觉的,最容易被下手的地方就是在上车的时候,上车前一定要把手机等财物妥善放好,最好拿在手里或前怀,再有平时手机一定要设密码和指纹识别,否则自求多福吧,犯罪团伙的科技水平和手段是超乎你想象的,就算设上密码都不一定好使,当发现丢了手机,一定要第一时间挂失手机卡,虽无万无一失之策,也要尽量亡羊补牢啊。


user avatar   gui-gu-mi-t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Facebook、谷歌们,都保持冷静,跟欧盟认怂吧!


一条推特引发的浪潮


位于南半球的新西兰,秋分时节是三月中。一个叫做迪兰·马凯(Dylan McKay)的年轻程序员慵懒地玩儿着 Facebook,他想起昨天和朋友午饭时的聊天。朋友提到Facebook搞了个页面,在这个页面上可以下载自己所有的个人数据。你在Facebook上的所有活动,无论是点赞还是留言,都能一股脑儿下载下来。


这个挺有意思的!于是迪兰就试了试。这个页面很难找,不过迪兰还是找到了,他试着下载了自己的所有用户数据,然后一点一点的翻着。


用Facebook登录过的App?嗯这个Facebook果然存着呢。我最近在Facebook上看过的视频?没想到这个Facebook也会存起来。


哎等等!这是什么?为什么我的所有通话记录也被Facebook追踪了?通话开始的时间、通话时长、通话者的名字,怎么连这些Facebook都知道?我没有用Facebook打电话啊!Facebook不是在盗取我手机的信息吗?

新西兰小哥迪兰·马凯,发现Facebook追踪了自己的通话记录。他立刻在推特上发了截图,这条推特被转发了四万一千次。图自网络

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下载下来的Facebook用户数据,包含Facebook以外的个人信息。这个事情给最近隐私问题缠身的Facebook雪上加霜,“删掉Facebook” 的话题标签在推特上来了一轮又一轮,甚至有投资人考虑,是不是该让扎克伯格辞职了?


等等,先别着急去Facebook公司门口举牌子抗议。这个事情大家不觉得很蹊跷吗?Facebook一直在偷偷存着通话数据这事儿不假,但为什么这个新西兰小哥迪伦,今年才突然发现自己被追踪了呢?为什么Facebook一方面要偷偷摸摸地监视着用户的数据,一方面又要开放一个页面,宣布它到底监视了你的哪些信息呢?这就像一个小偷,在夜里一边翻找着你家的值钱东西,一边大声喊:珠宝!现金!笔记本电脑!这些东西我可都拿走了啊!


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一个大众并不熟悉的名词里。这个名词,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GDPR。


啥?啥叫GDPR?


GDPR 的全称很枯燥,叫“通用数据保护规范”(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虽然你可能没听说过它,但 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这些硅谷巨头的老板们,一听 GDPR 就头疼。这些公司的很多员工,一听GDPR 就想哭。而很多欧洲的不少律师,一听GDPR就会两眼放光,赚钱的机会又!来!了!


GDPR 这个数据保护规范,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GDPR,其实就是2016年欧盟颁布的隐私法。这个规范包含下面几个内容:


用户自己的数据,必须可以随时被自己查看、修改、删除、下载

任何公司,必须在收集用户数据之前,让用户签一个协议

收集16岁以下儿童数据,必须经过家长同意

简而言之,就是用户的数据,控制权必须要在用户手中。


这个法律,没得说,每一条定得都特别有道理。比如数据查看权。如果Facebook 追踪了我几点起几点睡,那我必须得知道。不然到了Facebook给我推送安眠药广告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为什么。


还有数据修改和删除权,我要是用谷歌搜索了“草榴网”、“脱衣舞俱乐部”、“优衣库试衣间”什么的,那我得有办法给删掉,不然我老婆翻我电脑的时候,我没法解释。


另外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权,不能偷偷追踪孩子玩儿的手机游戏,然后天天给他推送“屠龙宝刀、点击就送”。孩子自控力不高,又没有经济独立,不能瞒着父母,从他们身上赚钱。


2016年立的法律,2018年5月25日才开始执行,欧盟还是很人道的!给各大公司两年时间准备。但等 5 月 25 号一到,如果发现任何公司违反,那就重罚。要么交 2000万欧元,要么交4%的营业额,哪个罚得多交哪个。


这个罚款,相当重!到底有多重呢?咱们举个例子,谷歌在2017年的营业额是1096亿美元,4%的营业额就是大概44亿美元,够谷歌买两个Snapchat,或十个雅虎、或十四个Airbnb。


基本没有公司敢跟欧盟犯横,这个罚款金额实在太高了。

律师给互联网公司的建议:保持冷静,跟GDPR认怂吧(https://www.hospitalitynet.org/opinion/4084533.html)

今天,随着 Facebook 这一大堆用户隐私的丑闻,美国的议员们也开始把目光转向欧盟,希望在美国也搞一个类似的隐私法。有了欧盟的 GDPR、美国未来的隐私法,个人隐私问题会在全球法律上更完善、更多样。这对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雷总您冷静


任何立法都有争议,GDPR 这么伟大光荣正确的法律也不例外。首先最大的争议就是:到底哪些数据是用户数据,哪些数据不是呢?


很多人说这不废话吗,从我身上来的就是,别人身上来的就不是。这个时候,程序员就会扶一扶黑框眼镜告诉你,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大概是下面这么个模式:



这个图看着太抽象,我们瞎编个例子:


小米CEO雷军每天在北京上班,他装了一个叫做“QQ天气”的应用,每天早上醒来,都需要查一下北京是不是有雾霾、要不要戴口罩。雷军每次打开QQ天气,QQ天气都会偷偷地给腾讯的数据中心发送这么一条信息:“20XX年X月X日,用户雷军,在北京海淀区,查看了本地天气。”


有时候雷军也去一趟印度开个发布会,现场给印度粉丝们发一批小米手环。于是时不时也会查一下新德里的天气。这些行为当然也被QQ天气如实汇报给马化腾了。每天QQ天气给腾讯做的这个小报告,因为没有进行过任何处理,所以叫做“数据生肉”。


日积月累,腾讯已经有五百多条关于雷军的小报告了,这些小报告太多,于是腾讯做了一个简单处理,把五百条小报告变成一句话:“雷军在去年两年内查看了523次北京天气,23次新德里天气。”这个数据因为不是直接从雷军身上扒下来的,而是腾讯后台处理出来的,所以我们管他叫“数据熟肉”。

雷军和印度粉丝们热情交流,并用标准的英语表示问候(http://mobile.zol.com.cn/560/5601897.html)

当然,腾讯不可能只追踪雷军,它肯定还会追踪同样使用QQ天气的马云、刘强东、李彦宏。经过总结,腾讯发现,过去一年内,一共10万人在北京使用了QQ天气。“10万”这个数字,并不是从某一个用户身上总结过来的,而是多种数据共同推导而出的。所以我们管它叫做“衍生数据”。


数据熟肉和衍生数据,被腾讯一股脑地交给人工智能 “腾讯小Q”。小Q看了看,觉得像雷军这种经常去新德里的北京人,应该经常给他在手机上同时推送北京和新德里的天气。于是人工智能把这个给雷军手机上的QQ天气一说,QQ天气立马给雷军发了两条推送:一条北京的、一条新德里的。“北京今天重度雾霾,而且忒冷”、“新德里今天重度雾霾,但是vely vely hot”。


个人数据从收集,到处理,到归纳,到人工智能,再到返回用户,这就是互联网公司最简单的数据处理模式。任何使用人工智能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这些种类的数据,也都会采取这个流程。


咱们继续讲故事,雷军有一天突然想把自己的数据都删掉,于是给马化腾打了个电话。“没问题!”马化腾说完挂了电话。但第二天,雷军依旧收到了两条推送:“北京今天终于晴了”、“新德里今天继续雾霾”。


雷军于是跑到马化腾办公室理论去了。


“你不是删掉我的所有数据了吗?为什么腾讯还是知道我要去新德里?” 雷军很愤怒。


“雷总请冷静一下,”马化腾不紧不慢地讲,“我们确实把您手机每天发的小报告(数据生肉)都删了,但您经常用QQ查新德里天气这个习惯(数据熟肉),不是从您身上追踪来的,而是我们腾讯总结出来的。”


“那也不行,只要和我有关的数据,你都得删掉!你信不信我今天就把QQ注销了?” 雷军摔门而去。


第二天早上,雷军又收到了QQ天气推送:“北京沙尘暴,新德里今天还雾霾。欢迎注册腾讯会员,获得更多体验!”


雷军又找马化腾去了。


“雷总,您冷静一下。”马化腾淡然自若的说。“尽管您注销了QQ号,但我们发现,住在您家附近的人、您的家人、同事、朋友,都会经常去新德里跟随出差。这个数据(衍生数据)不是您的数据,而是我们根据所有用户分析出来的。这个您不能让我们都删掉吧?”


“少跟我来这套!” 雷军已经出离愤怒了,“我让所有小米员工,都注销QQ号!我们全家人,都注销QQ号!这样你们就不能给我推送了吧?”


第三天早上,并不意外地,雷军又收到了QQ天气推送:“北京下雨了,新德里艳阳高照。欢迎注册腾讯会员,获得更多体验!如果您让您的家人朋友注册腾讯会员,会奖励Q币哦!”


“这回你怎么解释?我办公楼的全体员工都没有QQ号了,我老婆孩子都戒了QQ了。你们为什么还知道我是雷军,我要去新德里?”雷军揪着马化腾衣领问。


“啊,对不起啊,”马化腾笑了,“您原来的数据已经教会我们这个人工智能小Q了。它……它给您的手机推送习惯了。”

腾讯小Q,腾讯的其中一个人工智能图自 Qrobot 官网

上面只是我编的段子,但由此可见,用户个人数据这个边界,其实特别模糊。数据熟肉算不算个人数据呢?熟肉的起源是生肉,但它是互联网公司辛苦总结出来的,难道控制权不该给互联网公司一部分吗?衍生数据算不算个人数据呢?如果算的话,那我不就把我内部服务器的原理都免费公开了吗?利用你的数据训练出来的人工智能,算不算你的个人数据呢?如果算的话,每次你注销账号,我们都有把训练出来的人工智能给“杀死”吗?


臣妾做不到啊!


咱们退一万步讲,就算个人数据这个边界特别清晰,真正把数据的控制权交给用户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比如,我是个互联网大V,我发了一个慈善组织的推广微博,然后鼓励大家捐款。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说一定支持,一定把链接分享出去。然后,我等到深夜没人注意,偷偷把我的慈善组织的微博改成了一个网页游戏的广告,把链接指向了“贪玩蓝月”。结果第二天,微博用户们发现我这个广告下面全是“支持!”“非常有价值!”那这条微博,不就把原来写评论的人给坑了吗?这个时候,个人用户数据是一种讨论场景。一个场景的控制权,不能交给单独一个人。


咱们再想一个场景:两个 ISIS 恐怖分子用 WhatsApp 发信息,确定在哪里搞爆炸。第二天,他们真的这么干了,造成了几百人伤亡。FBI 找到了WhatsApp,说我们要这两个人的聊天记录。结果 WhatsApp 发现,ISIS这俩人早就把聊天记录删了,警方根本没法追踪到嫌犯。这个时候,个人用户数据是一种嫌疑人证据。一个犯罪证据的控制权,不能交给凶手。


假设现在有这么一个页面,这个页面可以查看、修改、删除、下载我所有的个人信息,这多方便啊!问题是,黑客也是这么想的。只要拿到你的密码,他就可以在你发现之前,瞬间下载完你所有的银行卡号、身份账号、裸照等等。理想状况下,个人隐私的控制权在自己手里。可现实生活中,个人隐私的控制权很容易就流到了黑客手中。

2014年,黑客瑞安·柯林斯(Ryan Collins)盗窃了一众好莱坞明星的裸照“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也是受害者之一

还有,不能追踪16岁以下的孩子的个人数据,但这个执行起来实在是太难了。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没有互联网实名制。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用户到底是不是上网时候如实汇报了自己的年龄。一个在线观看“色戒”的中年用户头像,屏幕后可能是10岁的孩子。一个“你是不是已经满16岁”的对话框,完全不能避免一个孩子的数据被追踪。家长协议也是槽点满满,我去哪儿找这孩子他爹的账户去?就算孩子提交了一个有他爹签名的“家长同意书”,我作为互联网公司怎么知道这真是他爹,而不是隔壁王叔叔呢?


做这些隐私页面其实并不简单。像谷歌、Facebook、LinkedIn、亚马逊,这些成立了近20年的互联网公司收集了这么多用户数据,一下子让他们都把这些数据给用户还回来,臣妾实在做不到啊!很多创业公司,一共只有那么几个程序员,突然让他们写一大堆隐私页面,会让整个公司半年停摆。如果这些小公司到了5月25日这个截止日期,做不出隐私页面,那就会被罚巨款。担负不起怎么办?要么滚出欧盟市场,要么自己破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因为上面这些难点,互联网公司想了各种各样的对策,绕过种种隐私法。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用户很难找到自己的隐私。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新西兰小哥迪兰,他就是找个各种犄角旮旯才找到自己在 Facebook 的隐私数据的。你必须得在主页顶上点最右边的小三角,然后进入隐私页面,然后点下面的一行小字:“下载你的 Facebook 数据”。Facebook 还算良心,如果你去谷歌,就会发现谷歌的下载页面更难找。它藏在谷歌的帮助页面里面,需要点三个犄角旮旯才能找到。凭着这个小花招,互联网公司既能满足法律要求(也就是必须要有隐私页面),又能确保大多数人根本找不到这个隐私页面。

Facebook的隐私页面,藏在犄角旮旯里

第二种方法,就是百试不爽的“用户协议”。弹出一个巨长无比的用户协议,然后问你同意不同意。你只能点同意,不然上不了这个网。最近大家是不是都开始发现各种软件、网站突然协议弹窗变多了?原因就是这个欧盟的 GDPR。


第三种方法,叫做“支付墙”(Pay Wall)。就是说,假如你不想被我们的网站追踪,那就得每月给我们交钱。上面的雷军如果不想让马化腾追踪自己,那马化腾有权说:“你必须每个月充Q币、买黄钻会员。” 每月交的钱,就像给黑社会的保护费。交过保护费以后,就像建了一堵“隐私墙”,Facebook、谷歌就不再追踪你,也不会用广告骚扰你了。


最近扎克伯格刚刚被美国国会质询,一个参议员问小扎:“是不是以后我们把钱给Facebook,Facebook 才不追踪我们的隐私?”扎克伯格并没有立即否认,反而很委婉地说:“我们永远都会有一个免费版的Facebook。”这话让人听完非常睡不着觉。因为扎克伯格很可能在暗示,免费版的Facebook会把你的隐私卖给广告商。如果你不想让我们卖的话,欢迎充“Facebook会员”啊!


还有一些方法就比较冷门了,比如删账号。如何应对16岁以下儿童的隐私保护呢?这个太棘手,所以有些公司会干脆注销掉所有孩子的网络账号,删掉所有他们的信息,以防信息泄露给广告商,给自己招来麻烦。


当然这些对策都是 GDPR 法律边界的试探,如果欧盟认为互联网公司的“支付墙”、或者“用户协议”并不合法,那么甭管你是 Facebook 还是谷歌,都得乖乖交罚款。


个人隐私和“数据启蒙运动”


我们在这里讲 GDPR,并不想解释一个枯燥的法律,或者谴责某个互联网公司滥用隐私。我想借着隐私立法的契机,讲一个社会运动——数据启蒙运动。


最早注册 Facebook 的那一批人,根本不会想到 Facebook 会背叛他们、贩卖个人隐私。因为互联网时代是免费的、是公开的、是尝鲜者的乐园。互联网时代也是快节奏的,它可以迅速淘汰掉弱者,迅速推翻前一个巨头。在这些互联网公司咿呀学语的时候,都是懵懂无知的理想主义者:扎克伯格并不想在Facebook上放广告,拉里·佩奇只想做一个简单的网页搜索,杨致远想把雅虎变成一个互联网门户,陈士骏只想把 YouTube 变成人们分享小视频的广场。


Facebook、谷歌、雅虎,它们最早都不是广告公司,但都想不出更好的赚钱办法。于是创业者们发明了一种完美的模式——免费模式。用户注册免费,但个人数据会被网站追踪,用来推送广告。因为注册是免费的,所以Facebook、谷歌这样的公司用户量会出现暴增,可以迅速成为霸主。个人数据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认真挖掘,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在免费模式里,你和我都不是Facebook的客户,而是Facebook的产品。我们的隐私数据生肉会被 Facebook 煮成熟肉,打包卖给出价最高的广告商。可用户的增长如果达到了饱和怎么办?那就从已有的用户身上挖掘更多的数据,用更高级的工具做出更细致的分析,卖给更多的广告商。


360创始人周鸿祎推崇“免费模式”2018年,360快视频盗取了B站大量账号和视频,可以说是把“免费模式”做到了走火入魔

我们今天看到,大数据非常火爆,数据分析师年薪十万美元,道理就在这儿。互联网公司像从奶牛身上挤奶一样,从用户身上“挤”数据。然后数据工程师用 Kafka、Storm、Hadoop、Spark 这些外行人根本没听说过的工具,把数据生肉处理成熟肉。数据分析师仔细地把用户数据整理归类,然后给广告商端出来。一个谷歌的前部门经理曾说过,谷歌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搜索或者安卓,也不是地图或者日历,它的竞争力是能把用户数据变成钱(“User Data Monetization”)。“把用户数据变成钱”,这才是免费模式的背后逻辑。


可随着Facebook隐私丑闻的爆发,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泄露个人网络隐私是危险的。这种个人隐私的觉醒,会带来一场“数据启蒙运动”。它会推动各国隐私立法,让Facebook、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获取用户数据的成本越来越大。


在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像GDPR这样的隐私法出台,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扎克伯格”们出庭作证。如果谷歌想做一款新的应用,那一定要考虑这个应用会不会泄露用户隐私。Facebook 想搞新的交友工具,那也得先征求用户每个人的意见。


免费模式带来的野蛮商业生长,会因此逐步放缓。互联网公司雇佣的那些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科学家们,也有可能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继续挖掘用户数据的动力。


随着“隐私启蒙运动”的兴起,大数据时代下的免费模式,会不会成为历史呢?

---------------------------

本文来自特约记者,雅虎软件工程师屈直。

欢迎关注 @硅谷密探

掌握全球创新趋势


user avatar   xu-zi-76-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孤独的斗士,一个悲怆的结局。

让FBI头疼、绝杀希拉里、搅乱美国大选的阿桑奇,今日被逮捕了。

当地时间11日,厄瓜多尔总统宣布撤销对47岁的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的政治庇护。

阿桑奇被捕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白色胡须了

随后,英国警方立即逮捕了他。







2010年,阿桑奇创立的维基解密网站公布了大量涉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秘密文件引起了争议;





同年,阿桑奇被瑞典检方指控涉嫌强奸。





4月10日,维基解密现任主编在新闻发布会上称阿桑奇在厄瓜多尔使馆被监视。





自从2012年6月,得到厄瓜多尔驻英国使馆的庇护后,阿桑奇已经在这里呆了整整七年。




如今,这里已不再是它的避风港。





Julian Assange,这位天才黑客,执着于公布“真相”的“记者”,是一位令美国政坛震颤的鬼魅传奇人物。


在瑞典背负了性侵嫌疑的阿桑奇,在厄瓜多尔驻英大使馆经历了多年不见天日的政治避难生活。


2017年,CNN电视台就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表示,美国司法部自2010年起,就对阿桑奇和维基解密进行了调查;


同时,美国政府已准备正式起诉,以逮捕维基解密网站创办人阿桑奇。


指控方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在追究阿桑奇责任方面进一步推进的办法,比如,证明维基解密在帮助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公布秘密文件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证据。




(图片来自中新网)


美国政府为他兴师动众,他把美国搅和起风浪一片。


双方斗智斗勇,也是一场爱恨情仇的大戏。


这戏,可得从头说起。


阿桑奇,于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一座城市。


16岁,他就成为一名黑客,并成立“万国倾覆”组织。


后来,这位迷人的反叛角色,利用超级黑客的身份,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被符号化的机密,阿桑奇案的一个首席检察官曾这样形容他:“他就像万能的上帝那样逛来逛去,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事”。




阿桑奇曾登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一幅美国国旗图案的胶带封住了阿桑奇的嘴。美国政府一直对阿桑奇充满忌惮。(图片来自网络)



35岁的阿桑奇创立“维基解密”,是2006年。


这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组织。据 iAsk Media 报道,维基解密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阿桑奇本人也周游多国,居无定所。维基解密甚至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获取信息所需的计算机也藏在世界各地的各个角落。


网站主页上,维基解密称自己为“大规模文档解密与分析的不可追查和不被审查来源的网站”,而它的主要兴趣在于“揭露暴政”,“揭露政府和公司不道德行为”。


并称:“我们坚信,政府活动的透明度是减少腐败、建设更好的政府与强大民主国家的关键。”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阿桑奇自我定位是一名“记者”,而维基解密作为一个“媒体组织”,能最大程度保护揭秘者和记者的安全。


据国际在线报道,这个网站每天贴出数十份机密文件,并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


一时间,“互联网时代的罗宾汉”与“破坏了国家信息安全的危险人物”两种评价让阿桑奇站在风口浪尖。





据报道,“维基解密”的创立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定时炸弹,至今已曝光1千万份文件,握有多少机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敢想象的问题。其中,跟美国政府结下的梁子尤其大。


网站运营初期,就公布了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于如何审判俘虏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


关键转折发生在2010年。


4月,“维基解密”在Collateral Murder 网站上公开2007年美军在伊拉克空袭时杀死无辜平民和两名路透社记者的视频;


5月,《纽约每日新闻报》已经将维基解密排为“彻底改变新闻界的网站”第一名。阿桑奇被称为“黑客罗宾汉”,明目张胆地挑衅奥巴马政府。


顶着美国官方发出的追捕令与政府的多番警告,3个月后,它发布了7700份美军阿富汗战争绝密资料,涉及平民伤亡情况以及巴基斯坦和塔利班分子之间存在联系。美国就此事展开了大范围的刑事调查。




(图片来自网络)


同年10月,“维基解密”和主要商业媒体公司合作,公开了超过40万份,由美军士兵2004年-2009年间提交的报告,称为伊拉克战争记录,被BBC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维基解密’文件”。


而当时,阿富汗战争已持续近9年,战场上已留下千余名阵亡士兵的尸体,“撤军”的呼声渐高。


“被透明”的白宫跟五角大楼怒了,他们强烈谴责维基解密,称这些信息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让美军及盟友人员面临危险;并要求维基解密立即向美国政府归还机密文件,并删除网站上所有记录。同时威胁,如果维基解密不这么做,军方将找到自己的方法迫使他们“做正确的事”。


然而,早在6月,涉嫌泄露大批情报资料给维基解密的美军士兵布拉德利·曼宁已经在伊拉克被捕。




阿桑奇2010年Ted演讲(图片来自网络)


有消息称,因涉嫌“性侵门”被美国官方追捕的阿桑奇,同时面临美国情报部门的追杀(有爆料称,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想除掉阿桑奇,甚至表示:“难道我们就不能对这个家伙使用无人机吗?”);网站也将遭遇美国军方的黑客攻击。


可阿桑奇却说,网站还将继续公布文件,“我们不会被压倒”。


年底,又发布了25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报与对美国安全影响重大的官方机密设施清单。





此后,维基解密网站历经短暂的低迷期,回到大众视野是2012年。


据报道,标志性的事件是:它爆料了从黑客组织Anonymous 处获取的,美国全球情报分析公司Stratfor的一系列机密邮件,内容涉及该公司不可告人的运作方式和收集、出卖情报的内幕本质。


被人们称为“影子中央情报局”的Stratfor公司,是一个全球情报分析公司,表面声称主营业务是为政府和商业机构提供全球政治局势分析服务,但实际上从事的是收集和出卖各类机密情报给美国各大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工作。


维基解密的合作伙伴解释曝光这些资料的原因:“我们认为,在美国社会资本主义框架下,执法者和世界500强企业的资本家选择与富有的统治阶级站在了一起,从而背叛了人民。”


而这家公司应对的态度是坦荡荡:事业光明正大,没有丝毫畏惧。


阿桑奇这边却动作不断。


第二年,阿桑奇的维基解密组织,帮“棱镜门”主角,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疑似争取避难冰岛。


而前一年,因为向公众泄露美国政府机密文件而触怒华盛顿的阿桑奇,已经获得厄瓜多尔无条件提供庇护所。




阿桑奇在厄瓜多尔大使馆(图片来自网络)


据报道,藏身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的阿桑奇说:“我们一直在和斯诺登接触,也一直在帮助他。我个人非常同情斯诺登先生。” 同时,暗示“接棒”公布斯诺登的揭秘文件。


当时,英国《独立报》称,阿桑奇与厄瓜多尔一名外交官合作帮斯诺登获取了安全通行证。


而斯诺登成功出逃后,阿桑奇也成了为数不多知道他下落的人:“考虑到来自美国政府的威胁,我们不能提供更多细节;但我们知道斯诺登先生身处何处,他目前处境安全,情绪高昂。”





以往种种已经让美国对他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


接下来,2015年的“监听门”更让美国政府陷入众人讨伐的境地。


6月,阿桑奇称:“法国人民有权知道,他们选出的政府遭到本应是盟友的国家敌意监视。”


“维基揭秘”网站和法国媒体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连续监听希拉克、萨科齐和奥朗德三任法国总统的通信,时间跨度至少6年。


据法国《解放报》网站等援引“维基揭秘”网站的有关材料报道,“维基揭秘”网站获得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经常监听三位总统后撰写的5份结论性文件。


监听内容包括:法国领导层讨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联盟前途、法德关系乃至美方对法方的情报监控行动。


这些文件描述了上述三位法国总统施政和决策行为的一些特点,被列为高级机密。最晚一份监听资料的标注时间为2012年5月22日,即奥朗德就职数天后。




(图片来自网络)


报道称,法国一些部长和议员也是美国的监控对象。曝光材料包括了美方获取的奥朗德和许多总统府官员的手机号码。


奥朗德召集议会主要领导人,抗议美国监听这一行径。执政党社会党议员雅克·于尔沃阿用英语和法语写道:“我们又一次看见,美国眼中没有盟友,只有靶标和仆从。”这件事上,美国起初表示无可置评。稍后称,“现在”没有监听。


法国媒体认为,“斯诺登事件”对法美关系的负面影响还没消除,又披露出总统遭美国监听的丑闻,法美关系,甚至是欧美关系将因此受到冲击。


同样被阿桑奇警告的,还有日本。


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是美国的亲密盟友。甚至奥巴马访日时形容日本是”美国在世界上最亲密的一位伙伴”——可是,被阿桑奇啪啪打脸。


8月1日,据德国媒体报道,维基解密公布了名为“目标东京”的文件,称美国政府也对日本的政府和企业界进行了监控活动,其中一份报告的注释显示,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新西兰也获得了这份报告。


监控的广度和深度然人心惊,他干脆警告:“不要期待一个全球监控大国会有所顾忌或敬畏。


唯一的规则是:没有规则”。





当时间走到2016年,已经在厄瓜多尔驻英国大使馆足不出户四年的阿桑奇,在美国大选中,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又一个高潮。


这个身为天才黑客的记者,发誓要终结希拉里的总统之路。


当2016美国大选的喧嚣渐渐平息,人们讨论着特朗普为何击败呼声极高的希拉里·克林顿。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有人提出:是阿桑奇的维基解密成功地将那位曾被当做笑话的特朗普送上美国政坛巅峰宝座。


每一次维基解密的亮相都是对希拉里的重创,也将特朗普一点点推向总统宝座。


开向希拉里的第一炮,是7月。


美国东部时间7月22日早上10:30,维基解密公开了美国民主党国家委员会内部绝密的19252封邮件和8034个附件,此次泄露的账户来自公关主任、国家财务总监、人事财务总监等7个民主党高层。


而此次曝光的内容主要是:民主党内部对桑德斯的打压、抹黑对手特朗普、屏蔽不利信息和报答捐款人等。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称,这可能是自尼克松水门事件之后,情节最恶劣卑鄙的一次总统大选。




(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邮件信息直接导致DNC主席舒尔茨下台,部分桑德斯支持者反目希拉里。




美国民主党主席舒尔茨辞职(图片来自网络)




桑德斯支持者反对希拉里(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好戏不止于此。


2016年8月,“维基解密”悬赏2万美金抓获杀害民主党工作人员Seth Rich的凶手。值得一说的是,这位被离奇枪杀的受害人在党内负责技术方面工作。


阿桑奇更发表讲话暗指其为邮件爆料人,继续炒热邮件门。




(图片来自网络)


当希拉里阵营疑似要甩锅俄罗斯时,阿桑奇说,希拉里的“天性”就是通过渲染外国威胁来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


而俄罗斯坚决不接锅,并称“俄罗斯企图利用邮件影响美国大选”等类似指责是美国大选中的“常见伎俩”。


到了美国大选高潮迭起、抓马横出的十月,这一“黄金时期”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十月惊奇”。


原来,希拉里、川普两方阵营都卯着劲儿展开了最后的殊(si)死(bi)大战。


此前阿桑奇就通过多个渠道扬言要彻底摧毁希拉里的“总统梦”,计划每周放一波关于希拉里的猛料、在11月8日投票选举日前瓦解希拉里的获胜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


10月,说到做到的阿桑奇,利用“维基解密”曝光了希拉里·克林顿竞选团队经理Podesta邮件,指责希拉里曾“支援”IS。


Political Insider的原文表示: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内,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授权将美国产武器运送至卡塔尔。她这一做法旨在颠覆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之后,这些武器又被送至叙利亚去资助基地组织,用于颠覆叙利亚的阿桑德政权。


希拉里在组织“叙利亚之友”(Political Insider说这也叫基地组织或ISIS)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领导人的角色。这是在支持由CIA领导的叙利亚政权更替暴动。




(图片来自网络)


2013年班加西恐怖袭击后,希拉里曾公开否认她对武器运输这件事情知情。


在之前Democracy Now对朱利安·阿桑奇的采访中,希拉里“邮件门”中包含的1700封邮件中指出希拉里与利比亚、叙利亚、基地组织、ISIS有直接联系。


每个大料,虽然真实性受到部分媒体的质疑,可照旧令希拉里招架不住。


维基解密,这个因为对政府不信任而建立的“编外成员”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这场美国大选。




如今,这位人们眼中的“互联网的罗宾汉”,在厄瓜多尔驻英大使馆经历了政治避难生活后,宣告被正式逮捕。


面前是与他纠缠许久、恩怨深远的美国政府,他又将去哪里呢?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老蓬这已经是很明确了:中国学生别过来,还要回来的话,我可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

理智的人应该想办法离开美国,而不是现在还心存幻想地考虑怎么过去。

诚然中美只要不打世界大战,最终还是会有和好的一天,也许就在大选后,也许三五年,也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如今还试图往美国跑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代价”。

写了篇感想: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犹记得早在3月份那会儿,当我发现欧美国家居然没有办法搞定疫情、进而开始甩锅给中国之后,脑海当中立刻写满了“第三帝国”四个字。

从那之后,我又写了不少文章警告还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条件就请尽量回来,最起码不要继续留在美国,否则犹太人曾经的遭遇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命运。

从那之后到今天,差不多也过去将近半年时间了。我看到很多原本计划在美国多留一阵子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甚至连14天隔离期都结束了。

各位,未来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历史上,第三帝国对犹太人下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篇文章里,我就相对具体地分析过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何那些犹太人总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第一时间逃离,直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的原因。

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束缚,总是乍一看好像没有特别严重,受害范围也不算大,但不知不觉之间,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消灭犹太人”的意识,犹太人注意到自己在德国成为社会另类,哪怕是街头小娃都会怒斥杀死犹太人。

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情,如今都在美国一步步上演。

如果说之前中美之间打贸易战,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形式,那么从特朗普开始喊出“CHINA VIRUS”之后,就已经在强化一种中国人和美国乃至其他“自由国家”的人不是一个物种,中国就是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意识。

大家不要觉得懂王看起来像是个小丑,但是当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舆论工具来推广这个词之后,受众们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设定,下意识地认定中国要对疫情负全责。

所以,特朗普顺理成章地将“中国负责论”写进了下一个任期的章程,毕竟铺垫完毕了嘛。

之后就是对“中国群体”的一种妖魔化宣传,方式大概可以有:

1.中国破坏美国安全(tiktok跟华为);

2.中国正在阴谋颠覆美国政权(拜登亲中论);

3.很多中国人都是来美国窃取情报的。

当网内网络上有不少人还在自满“哎呀,原来我们厉害到能够左右美国啦”的时候,站在普通美国人的立场上,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恶魔,一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恶魔。

恰似从中世纪就被称之为撒旦伙伴,千百年来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

可想而知,这些美国人走在街头,看见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可能只是亚洲人)时,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恐惧。

所以,当美国高层开始一步步将“中国人”从正常秩序中剔除时,遭遇到的阻力就会非常非常小,最终有了蓬佩奥的这段发言:

也有了美国部分高校赤裸裸驱逐中国公派留学生的现象:

你瞧,这两招乍一看温情脉脉,仅仅只是“考虑限制入境”,亦或者是仅仅只针对“公派留学生”,大多数在美中国人的利益似乎没什么影响。

巧合的是,历史上希特勒也曾经这么干过:

1933年,纳粹政府颁布法律恢复了对公职人员资格的限制。该法律试图将纳粹的反对者排除在外,这些反对者包括犹太人和政治反对派。公职人员必须提供关于其父辈和祖父辈宗教信仰的文件,证明他们属于“雅利安”血统。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开除。

很多犹太人想了想,好像也只是公职人员才受到限制,他们做生意或者当个公司职员啥的又不受影响,怕个球?

等怕了,也晚了。


当前,疫情、经济萧条、大选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稳定。

甚至不排除在某些意外的状况下,发生擦枪走火,毕竟光看最近湾湾跟南海的局势,明天打起来都不奇怪。

乐观主义者可以认为,只要熬过今年困难期,明年一切就要恢复正常了。

但谁又能给未来一个明确的保障呢?

只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普通人在大国对抗面前,必然是脆弱无力的。

今天也许还能想办法买到去中国的机票,明天所有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以中国当前实力,保障大陆范围(甚至第一岛链内)国人的安全,问题不会很大。

但距离能够将航母开到珍珠港甚至洛杉矶港的那一天,估计还有很长很长时间。

只是真有这一天,也就不存在中美关系紧张了。

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做出很多努力,甚至于很多的牺牲与代价。

而目前依然在美国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代价”。

所以,哪怕是今天刚下飞机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都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

就算未来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还是可以坐在空调房间里敲键盘,当个吃瓜群众。

当然了,那些想要继续留在美国的群体,也纯属个人自由。

毕竟1美元的炸鸡特别好吃,美国政府不管对自己做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


其他的随口答:

扎克伯格到底做了哪些恶?

历史上都有哪些突破普通人想象的真实事件?

外媒称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已停止从中企购买原油,你怎么看?

9 月 1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 620万,新增100万确诊仅用22天,针对疫情目前美国主要在做什么?




  

相关话题

  Meta 旗下「Horizon Worlds」向成年人开放,体验如何?这是扎克伯格的「元宇宙」雏形吗? 
  如果火星真的被人类殖民了,那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美国」,反过来统治地球? 
  美国的专家是不是没有在美国做过转基因食品的人体试验? 
  人人网为什么不但没成为中国的 Facebook,反而日渐式微? 
  如何看待小米等 9 家中国公司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相比刷微博、抖音、朋友圈,读书带来的快乐会不一样吗? 
  清朝推行保甲人口编审后为何会出现在册人口爆炸式提高? 
  如何评价华为于 12 月 21 日发布的华为智选车载智慧屏? 
  哪些高科技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如何看待刘强东因涉嫌性侵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被逮捕一事? 

前一个讨论
家庭购买保险 :如何选择保额与保费支出最合理?
下一个讨论
如何进一步配置自己的保险?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