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
工业革命以来[1],人类生物学身体的演化趋势有:
- 人类站立时的平均重心位置在向后移动;
- 人类数万年来脑容量略微减少的趋势还在继续;
- 冰岛等地的人群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等位基因突变减少[2];
- 对阿尔茨海默症、哮喘、多种过敏、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易感的基因突变在一些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徐徐下降[3];
- 对骨质疏松和另一些疾病易感的基因突变在一些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 一些女性人群的更年期有所推迟、月经初潮年龄和首次生育年龄有所提前。女性适于首次生育的年龄是一项显著可遗传的性状[4],一项研究显示女性更年期每 200 年可能推迟 1 岁;
- 剖腹产在许多地区的滥用引起当地新生儿头围的增加,且当地产妇的骨盆宽度并未增加;
- 尼德兰等地的人群平均身高在过去两百年里急剧增加;
- 人类的面部继续了之前数千年间的缩短和狭窄化趋势,使得阻生智齿的发生率比数百年前有所升高,但同时缺失智齿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占比延续了数千年来缓慢增加的趋势;
- 2017 年,一项研究发现18世纪初移居到美国的阿米什人群体里出现了对抗糖尿病并帮助维持端粒的基因突变,目前已经覆盖了他们人数的 24%,携带该突变的人平均寿命延长 10 年;
- 南非人群中对抗 HIV的基因突变在我们眼前出现并扩张。如果 HIV 不能通过更高的基础突变率盖过人类的对策,数百年后南非人可能对 HIV 免疫;
- 平均体温下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平均体温每 10 年下降 0.03 摄氏度,可能和炎症减少有关;
- “遗存正中动脉”“豆骨出现率上升”之类解剖变异也是人类演化的表现,尽管不能据此说演化加速。
在不同的现代人群中,解剖显示的遗存正中动脉发生率在 1.1%~35% 不等。
- 2012 年一项印度的研究解剖了 60 条胳膊,显示遗存正中动脉在当地的发生率是 6.6%,
- 2019 年波兰的一项研究[5]解剖了 125 条胳膊,显示遗存正中动脉在当地的发生率是 4%,
- 以上两项研究中,双臂都有遗存正中动脉现象的案例极少。
- 这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多项研究的情况:
豆骨(fabella)位于膝盖后方连接肌肉和大腿骨的肌腱中,长约13毫米,为肌腱提供一个光滑表面来消除部分压力。
- 现代人在最近一百多年里的体重比过去有所增长,伴随着胫骨变长和小腿肌肉变大,使膝盖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造成豆骨比过去更加常见。根据统计,2018 年全人类的 39% 长有豆骨。
- 豆骨可能造成膝盖受力不均,增大软骨损伤。也可能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引发疼痛。
此外,2020 年,研究人员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发现咽鼓管圆枕附近有一组密集排列的唾液腺[6],这玩意到底是本来就有还是最近多少年里新出现的都不知道。
在当前条件下,可遗传突变的最主要来源是精子的突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精子突变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男性平均寿命的增加、平均生育年龄的推迟可以增加人类的基因突变——2012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每延迟生育 1 年,平均可以多产生 2 个单核苷酸突变。
不过,过去几十年间,人类男性产生的正常精子的比例和精子活性在徐徐下降。这可能是人类排放到环境的某些污染物增加、平均气温上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所致。
病毒在人类演化史上起到主要作用,人与黑猩猩分离以来约三成的蛋白质变化关系到病毒,与病毒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演化的速度是其它蛋白质的约三倍,可以预期将来也如此。
- 现在进行时地,新冠病毒可以穿过血睾屏障,睾丸、卵巢中的多种细胞有 ACE2 受体,人自己的细胞会产生逆转录酶,有概率将其部分 RNA 逆转录到生殖细胞的基因组中。
- 历史上至少有数千种病毒感染过几乎全人类并在人类基因组里留下片段。偶尔,这些片段会具有功能。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病毒这样干。
人可以用基因工程、机械植入体等手段改造自身。目前这方面的伦理和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将来,人的演化可能在更大程度上被人自己操作。
这和“意识影响世界”没有多大关系。题目可能被“对观察者效应的庸俗解释”之类搞昏了头。
参考
-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显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可以带来性状的变化(其中一部分可以表观遗传),原子时代以来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化学药物和微塑料等等都可以影响演化,而且稳定的环境和食物来源允许人类的各种单核苷酸突变在几代人间迅速扩散。
- ^ https://doi.org/10.1073/pnas.1612113114
-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68295
- ^ https://doi.org/10.1073%2Fpnas.1104210108
- ^ https://dx.doi.org/10.12659%2FMSM.912269
- ^ https://doi.org/10.1016/j.radonc.2020.0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