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似乎认为体型越小,就越能看清小的物体?
然而事实是相反的,越小的眼睛,角分辨率越差,眼睛分辨能力与直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变化率超过了线性关系。
这可能有些反直觉,但事实就是,仓鼠脚边的瓜子,虽然在距离它更近的位置,也并不比在你看到的更清晰。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只仓鼠的小脑袋瓜里冒出一个疑问,在比我们大二十倍的动物眼里,我们仓鼠是不是像沙砾一样渺小,摸得到却看不到?
=========20210906更新==========
@abcd 解释起来发现要说的有点多,就放到回答里了。
如果把螨虫放在一张黑色纸上,其实是能看到的。只不过螨虫外形特征太不显著,如果它不动,你很容易以为那就是一粒灰尘。
同等眼球尺寸下,人类的视力已经算是相当优秀的存在了。当然还有一些提升的潜力,没有这么做是因为那需要付出其他的代价。比如牺牲一定色觉或者牺牲些暗视觉,对于人类的生活习性,反而得不偿失。
比如鹰隼,视力巨牛,到晚上就废。之前有个夜视拍摄的纪录片,有只鹰被猫头鹰暴揍,一脸蒙B。而猫头鹰夜间视力爆表,色觉却是一个巨大的短板——当然猫头鹰肉食为主,牺牲色觉换取夜间视觉是划算的。
============================
再从物理原理上说一说。
根据瑞利判据,对于可见光,大约每mm的瞳孔,分辨率(cpd)的上限大约是30。人类瞳孔正常情况瞳孔最大会在4mm左右,分辨力的极限也就120。在分辨率这个维度上,人眼已经足够努力了,当然还能再提升一些,只不过提升有限,代价却比较坑。
对于小型生物,毫无疑问,光学原理上就限制了它们无法拥有太好的视力。同时,视神经细胞也不可能等比缩小。很多飞行昆虫拥有几千甚至上万只复眼,但是每个复眼只能塞下不到十个“像素”。
同时,对于“镜头”,越小的眼球能容纳的折光系统越简单,也就更加难够得到物理学的上限了。所以,从光学的限制条件,眼睛的分辨能力是和尺寸成正比的,但是再加上生物结构本身的限制,小尺寸“摄像头”性能掉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