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战装备上中国空军已经就差H了,后面提升的是数字集成化作战能力。这个能力靠现场展示可显不出来。所以主战装备上没什么大的期待。
反而是针对美国分布式杀伤和湾湾的自杀小队,我军在新一代防空雷达系统上,尤其是有效对抗F35的雷达系统上有无新玩具,更值得关注。
空军当前的要务莫过于将主要任务从一人一弹换一机,英名永流传的后现代黑手党思维,转换到纵深打击上去。
而最能彰显空军打击意图与打击决心,同时可以确保打击能力的机种莫过于______
1、感谢军媒邀请。人民军队的使命当然以消灭美帝为主,但多与军迷沟通,积极考虑军迷诉求,既能增进鱼水之情、巩固胜利之本,又能科普国防知识,推进军宣事业,也是其重要职责和助力主要使命的有效举措!
2、建议提高展示力度。当今我军装备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但出于保守过时的思维惯性,军宣显得大大落后,这无益于扬我国威、提升民心士气、也不能震慑美帝、根治世界人民的崇美恐美综合征,从而提升中特的话语权和软实力。坊间多有”保密就是保落后“、”保密就是在美帝早就知道的情况下瞒住军迷和国人“、”亿万军迷难误国,一二大佬可败家“等牢骚话,所以希望军方能抓住保密的主要矛盾,适当提升装备透明度,利用好航展窗口,及时适度地与军迷和国人分享新时期国防建设和装备建设的伟大成就。
3、具体的说,希望看到歼20矢量版(老版早已审美疲劳,太行版镇不住场子)、H20、KJ3000、KY20(加油机应该是这个型号吧?),其它随意吧。我们军迷很知足的,要求并不高。
轰20不亮相你给我看什么20我看都不看。
这不纯粹明知故问嘛。若还不把那大家伙拎出来溜溜,就再也不爱了!哼~
谢邀。
空军退伍老兵看到这个新闻还是很激动的。
“战略空军”一直是人民空军上下多年以来的梦想,也是矢志追求的目标。今天听到申主任讲“人民空军已经历史性的迈过战略空军的门槛”,瞬间有种夙愿得偿的梦幻感,晚上还喝了一杯助兴。对于空军人来说,此时此刻的心情,完全不下于局座看到国产航母时的心情。等珠海航展看到实物,想必会更加激动。
要达成“战略空军”这个成就,有三个基本因素必须要达成,战略制空、战略投送、战略打击。战略制空不必讲,都知道,而且在空军改换全新的战训模式以后,战斗力已经突飞猛进。以前制约我们的主要是战略投送和战略攻击,运20和伊尔76虽然让我们在战略投送上入了门,但是飞机的性能、数量以及训练水平距离真正“战略空军”还差的很远,在域内投送都还存在死角(比如高原投送和远海投送),域外投送就更不必讲。如果说战略空军这个门槛真的跨过了,从逻辑上讲,那么应该以下几个条件之一必然发生了:
1.有新型大运定型并列装。
2.性能更强的运20B大量列装。
3.突然买了大量伊尔76或者伊尔78.(不太可能)
结合前期和乌克兰在天骄公司上的龃龉,我个人倾向于1,安系列运输机的技术可能真的被吃下了。
这个技术要是吃下了,那可不得了了,运输机是许多大型特种飞机的平台,下一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新型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等等,对民航大型客机的发展也会有裨益。
战略打击这一块,H20的噱头也炒了有些年了,从官方放出的视频和坊间的传闻看,应该走的是B2路线,除了外形,更多机密信息这次应该也不会给出,主要的悬念就在于是有人还是无人了,无人的利剑已经在阅兵时展出了,有人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大。
接下来就是静待航展开幕了。
1、听了新型号,俺心中一喜:
但仿佛在朦胧中看到“战神”字样,转眼心里凉了半截:
苦逼轰6的字母还没用到Z~~~只有轰六Max 、Pro、 Plus 、Super…
2、听了新型号,俺开心得一激灵:
但仿佛在雾里看到“歼10”字样, 转眼心里又凉了小半截:
歼十估计又改了个型号,歼十可用字母才到D,离轰六还有差距。
3、听了新型号,俺立即精神了起来:
但眼前又浮现出熟悉的“歼31”的老样子, 这回心里还有半截,也一起凉凉了:
FC-31,你试验,你接着研发接着试验。
要我服气,请给出轰20。。。谢谢。。。
唉......没啥期待,普通军迷大猪蹄子的逻辑是这样:能称作期待的大概率不会短期实现,能实现的期待,那就不叫期待。就算万一期待中的东西出现了,那也就三分钟热度,很快就牛夫人了~[DOGE]
没轰20就退钱!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