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现有“行星”定义,同一个轨道上互相绕转的天体,会被视为矮行星,无法界定为行星。
如果不纠这个定义的话,那就不需要“可能”,而是非常容易形成——当然前提是希尔球范围允许。
太阳系已知的唯一一对双矮行星系统中,冥卫二、冥卫三、冥卫四、冥卫五就是冥王星和卡戎两颗矮行星“共同拥有”的。
再来一下深究“共同拥有”的定义。这四颗卫星质量都非常小(小于卡戎的千分之一),最大的运行半径也不过6.5万km,而卡戎的半径有600km。卫星与冥王星的共同质心落在冥王星内部,跟卡戎的共同质心落在卡戎内部。按卫星的定义,完全可以认为既属于冥王星,又属于卡戎。
注意,外围的卫星会与双矮行星形成轨道共振,这个系统是相当稳定的。
至于“双行星”——这个概念其实并没有得到公认。2006年,为了明确行星和卫星的关系,国际天文学会规定了二者共同质心在某个天体内部的时候,才认定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卫星。于是冥王星和卡戎就尴尬了。
有人建议把冥王星-卡戎定义为双行星,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认可,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跟谷神星、鸟神星分到了一个班。毕竟,为了小冥同学单开个小灶,总是不那么合适。
2009年,欧空局尝试引用阿西莫夫的“拔河值”,即如果太阳对“卫星”的引力比行星更大,就不认为这个“卫星”“属于”行星,而是构成一个双行星系统。按这个定义,地月系将成为另一对“双行星”,跟冥王星/卡戎作伴。当然,认同这个建议的也不怎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