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14更新
今天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的名单,可以说不出所有人的意料,没有退出,只有调整和新增。
不过从公布的情况来看,中央似乎有淡化“一流大学”的意思,当然,也不是全面淡化,清北还是获得了超一流的待遇——一流学科全部自主划定。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打算除了清北,逐步放弃其他学校的国际排名建设成果,建成以清北为领先,以各大高校分学科发展为导向,完成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新布局,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式,领导果然还是领导。
但是开局了,能不能做到最后还得两说,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下一轮,再下一轮会不会出现“自主划定一流学科”待遇的扩散,如果在系统布局完成前出现了扩散,基本上就算失败了,这里面的利益纠葛怕还是很深的,不过我们可以小小地期待一下了。
———————————————————
说句实在话吧,目前来看,“双一流”建设最好的结果就是向985/211看齐了,也就是,没有任何人会下车。
原因来说很复杂,但是根本上的原因是,目前国内高教体制是苏联模式和英美模式杂交出来的畸形产物。
苏联模式是专精模式,每个学校都以某一学科领域的水平而见长,极少有大而全的综合院校,这也是1952年院系大调整的依据所在,学校根据中央计划的学科方向将高等教育资源拆分成多所专业型院校,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培育更多的专精类院校,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院校之间攀比内卷,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更专业的教育,便于社会对工业人才的挑选。因为某一工业领域学科只有这几所学校,工厂就可以轻松地确定学校的强弱,并选拔人才。而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科之间交叉合作难度比较大,学科发展较为受限,按照英美设定的国际标准来评价,这些学校的国际排名都会很低。
然而在中苏交恶,中美建交以后,高校发展趋势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拆分的历史彻底结束,高校出现了合并潮,出现了985/211工程,而这两个工程的真正目的就是学习英美模式,把原本学科专精的学校合并起来,建成在世界有影响力的综合类院校。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学校的国际排名会更高,而且学科比较全面的学校更容易发展横向学科,更加有利于基础学科的发展,而其弊端就是必然造成几所综合类院校垄断绝大多数教育资源,从而导致这几所综合类院校出身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占据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加上英美高校的自主招生模式,很容易在精英与平民之间建立起比墨西哥墙还要高的阶级壁垒(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呼吁扩大几所顶尖学校的自主招生权,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需要警惕),是一种非常适用于英美社会的高等教育模式。
看完上面的,大家应该就可以明白了,所谓双一流建设,实际上就是既想要回归苏联模式的专精发展,又不肯放弃学习英美模式得来的高校发展成果(最主要的应该是高校国际排名的提高),想要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然而这注定是畸形的。社会的选择自有其规律,院校排名靠后的学校,哪怕学科排名第一,其各方面待遇也绝对比不上学科水平相对落后,然而院校排名顶尖的学校,如学生的就业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学全国第一,但是南信大的学生中有哪个人敢保证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能比得上C9任一所,有气象学的高校的学生?甚至于清北两校任一气象相关学科都可以轻松地抢走他气象学本学科的就业机会。又比如像东财、江财这种财经类排名靠前的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甚至都比不上很多非以财经类见长的211财经专业学生。这种情况意味着,如果不放弃“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学科”就只是新形式的211,也就是借“一流学科”之资源实现学科综合发展,否则的话,专精某一学科,哪怕把这一学科做到了全国第一,世界前列,在“一流大学”的压制下,也不可能有出头的机会,反倒其他学科的衰弱会引致其内部纠纷不断,以及院校排名的极度下滑。更何况在就业的导向下,学生会用脚投票,最优质的生源都流向了“一流大学”,在缺少优质生源的情况下,非“一流大学”的学校如何还能建立起“一流学科”?
当然,在高校体制内也不是没有类似的努力,比如在研究生升学阶段,某些“一流大学”的优先招生目录里专门把部分学校的“一流学科”和有望入选“一流学科”的专业纳入了范围,这也算是一种导向吧,然而这种导向却也是把学生从学科优势更大的“差学校”导向学科优势更小的“好学校”,无数的学生为了一个985/211的名头,拼尽全力从学科评估A的“差学校”考入学科评估B-甚至C的“好学校”,我不觉得这种导向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反倒是会阻碍“一流学科”的建设。
综上而言,专精模式在大综合模式的冲击下是毫无抵抗之力的,也就是说,非要强行执行的话,“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必然有一个要失败,大家觉得中央会如何选择?所以最好的结果无非就是维持现状,把“一流大学”做成985,把“一流学科”做成211。“一流学科”建设必然没有效果,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各“一流学科”的招生数据,除了极少数新入选的特殊学科,绝大多数学校招生数据比起往年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一样的学生一样的老师,学科水平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入选“一流学科”的学校大致的排名不会出现多少变化,名单也就不会有任何改变,顶多就是出于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布局的考虑再增加一些学校的名字而已,不可能会有学校剔除出来。至于“一流大学”A类和B类,大概还是会流动得频繁一些,然而就目前来看,这种划分除了精神激励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区别。
当然,也不排除未来有一位长袖善舞的教育部长真的把这件事给做成了,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对“双一流”持悲观态度,它能改变的只有国内高校的国际排名,做得好一点或许能提高部分学校的科研能力,而对于国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导向,没有任何影响。(大概只有极少数人才会选择“一流学科”而放弃“一流大学”的“非一流学科”)
说点题外话,是大概几个月前刷到的抖音,我到现在还觉得有些搞笑,也算是回答评论区一些不同的看法。
抖音的内容是阿里的hr访谈,那位年轻的阿里hr说:众所周知,我们阿里的招聘一般很少看学历,更多看实习经历,但是这次有位清华的男生来应聘程序员,他是数学专业的,也没有程序员相关岗位的实习经验,但是我们注意到他大学四年都有在坚持跑步,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所以就把他给招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你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哪怕跟应聘岗位并不十分匹配,也可以优先其他学校的同学收到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