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 2021 年 7 月 27 日腾讯股价跌破 450?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楼上说的。

我感觉腾讯其实是国内面临政策不确定性最高的互联网企业。

腾讯的主要优势是即时通讯软件的垄断地位和游戏领域的暴利。

到目前为止,二者还没有出台新的强监管政策。

要知道2018年左右,仅仅是游戏牌照的收紧和贸易战,就让腾讯股价几乎腰斩。

如果游戏领域也出台强监管政策,腾讯股价脚踝斩都是有可能的,因为可能影响它最大的营收点。

游戏监管是猜测,但滴滴引发的数据监管疑虑却是实打实的。

腾讯掌握的数据信息,远比滴滴、阿里敏感的多。

在国外,Facebook面临的监管压力,也远比亚马逊高得多——这切实的反应的估值上。

而在国内,对标亚马逊的阿里,因为风清扬的讲话,处在风口浪尖。

但实际上,腾讯通讯方面面临的监管压力是行业颠覆性的。

大家想想,如果政府打压阿里系,资本可以用京东、拼多多对冲,

如果监管提高对腾讯数据安全的要求,像某些现阶段谣言说的那样“通讯数据”最终归国家,资本可以用哪家企业对冲风险?

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反垄断,特别是不允许收购、合并,对腾讯的影响,远比阿里系大。

因为阿里系的盈利点就是自己本身的生意,而腾讯需要收购企业,然后流量套现,所以很多人说腾讯是中国的伯克希尔。

腾讯这几年的业绩增长,已经很依赖投资收益了,这也是资本已经觉察到的威胁。

年初腾讯股价很高,但当亮眼的它年报、季报业绩发布后,股价反而暴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对监管收紧并购的疑虑——这制约了腾讯的增长。

总之,现阶段对腾讯音乐、虎牙的反垄断处理,还没有触及腾讯的根本,腾讯还面临巨大的政策不确定性。

你永远无法猜到,现在腾讯是否跌到位了,因为你没掌握监管信息。

毕竟某些人二月初知道教育监管信息,抛好未来、新东方,而另一些人不信邪抄底,结果现在发现抄底抄到山顶了。。。。


user avatar   jiang-rui-ji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邀请

这是一个投资者心理预期问题

诚如高赞所说,国内外投资者面对咱们国家的一个政策干掉一个行业,在他们看来未来很多东西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期,所以赶紧卖掉。

估值预期变了,估值逻辑变了,自然估值也会变。

随着反垄断监管的施行,某些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环境肯定有很大的变化。

投资者心中的不确定性肯定是要释放的,所以叠加资金的恐慌性出逃,自然会打下来价格。

毕竟腾讯现在被重拳出击,又是直播合并案否决,又是音乐版权不能独家,还是一一些别的什么。

尤其腾讯的支柱领域,游戏方面会不会受到进一步的监管将是决定它今后股价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有监管,腾讯其实还是OK的,他人杀估值,换作是我有机会低位买一买其实还不错。

至于员工一无所知。。。

emmm,说实在话甭说员工不知道,当黑天鹅来临的前一刻,某些人还在坐着扩展市场成功上市的春秋大梦呢。

比如k12教育,没几天明星企业就裁员了。


user avatar   cody-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还真是隔行如隔山,在我们业内看来几乎常识一样的解读,在业外的人总是说不到点上,从业相关人员来讲一下吧。

核心的问题,在于这次教育双减政策落地,从文件上来看,几乎摧毁了一个行业,外资非常的震惊,第一次意识到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体制并不是市场经济,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市场经济的前缀,借用现在网上比较火的一句话,教育行业,护城河还在,但是城没了,本质上中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具有二向箔降维打击的能力,这已经超出了老外对于传统意义上,法治和市场经济的认知。

但是,这又能怪谁呢,本来我们的所有制度就是建立在一党制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根基的,只能说这些外资在长期的港美股自由市场氛围中,失去了对中国政策力度的嗅觉,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一种敬畏,借用兔主席的一段话,中国的治理遵循一种所谓 High Moral 的理念框架,比如孔子理念中的天下大同等,这种超然于全社会的理念,会关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更加注重实质正义,而非程序正义,所以在这个时候,法律不仅是框架,更是一种工具。对于习惯了游说(lobby)文化的外资来说,某种意义上是很难理解的。

由此及彼,当彻底醒悟过来的外资,重新审视中国投资机会的时候,会不断的思考,在中国,政治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开始担心国家对于平台经济的治理力度究竟有多大,允不允许这些平台经济长期躺赚,三胎政策强执行力度下,对房地产相关经济的打击力度如何,甚至还会担心,因为中美冲突,过度的政治干预,会不会打破已经墨守成规20年的 VIE 架构,毕竟这份协议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法律规定的。

看不清楚,吃不准的时候,自然就会减仓,只是,从数据上看,外资的流出趋势虽然明显,但是从数据规模上,以及我对那些外资共同基金的反应速度了解,是不应该引起这么大跌幅的。只能说他们的行为,就像一把烈火丢入了一堆干柴中。

因为对于这些事情的恐惧和不确定性是全市场共有的,本来因为教育股暴跌,就脆弱不堪的中概股信心,被彻底的消除,各种交易者都陷入了争相抛售的羊群效应中,跌幅与恐惧相互交映,这一点几乎跟2015年的股灾没太多区别。

于是,在美股本土股指不断创新高的氛围中,中概股集体经历了一次恐慌性抛售,我们在牛市当中实现了一次股灾。

——————

复盘完整个过程,再多说几句自己的想法,首先是关于教育的,其实从教育政策双减落地开始,关于政策的争论就喋喋不休,认为政策好或蠢的皆有。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读过为数不多的几份央行报告,还是非常佩服高层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能力,海里始终有高人,他们对于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认知都有非常深刻和接地气的看法,并且往往能够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意见,从一开始,我就非常支持中央对于教育产业的整顿。

但是,另外一方面,执行力度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中国,自上而下的决策,抵触是没有用的,很多时候都是过度的执行,最终引起基层沸腾,再反馈到上层进行整改。所以,我始终认为这份双减政策的落地有点过于严格,但是文件里面还是留了很多口子,比如引导民营经济进入课后辅导市场,比如帮助教培机构往素质教育转型等,这些如果能执行到位,都是对教培从业人员的利好,不过归根到底,无论是政府集采,还是非营利性定性,教培行业的资本价值已经不具备了,所以,在我看来,新东方和好未来的股价不算是错杀。

而跳出教培的视野,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种产业经济的定性。

平台经济,提升效率,符合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但是却存在着不公和对剩余价值的额外压榨。

房地产,房住不炒,以实现群众合理居住需求,保证生育率指标,为更高的追求目标。

而至于,像VIE架构一类,则是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政治经济问题,背后的有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链条,总的来说,对于一向求稳的中国政治特色,贸然否定一个目前还是正外部性的现象,并没有任何好处。不然,也不会深夜连出三道批文,对广大外资同胞进行心灵按摩了。


user avatar   bigboss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 @霍华德 没邀我,看到了还是主动来答一波。借用我关注的财经大V的说法吧:

面对基数庞大的随机漫步群体,根本没必要费时费力去找下跌的原因,投资者需要做的只是坚守自己的认知,做好必要的应对策略,然后将一切放给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法师——时间——去决定。 ——by ice_招行谷子地


user avatar   zydt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霍华德 待我找位利益相关来回答你的问题


user avatar   zhao-ce-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你们会觉得你们的工作很有价值,且有技术含量呢?

当年某人用这句话形容过你们的老板的软件:招几个实习生都能做出来

我相信时至今日,这句话依旧适用,或者我们再通俗点说,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其实都是模式创新,并没有什么科技水准

可能有人不服,那我们看国外同行们在做什么

苹果在做编译器(llvm)
在做ide(xcode)
在做操作系统(macos,ios)
在做编程语言(swift)
在做渲染管道(metal)
甚至苹果在做cpu,gpu

谷歌在做虚拟机(dartvm)
在做sdk(android sdk,dart sdk)
在做操作系统(安卓,chromeos,fuchsia,谷歌都做第三个操作系统了
在做编程语言(dart)
甚至在做cpu,gpu

对吧,请问,上述基础的软硬件产品,腾讯有半个吗?

或者就别腾讯了,把所有互联网企业都算进来吧,国内互联网企业上述产品,有半个吗?

对吧,不是针对腾讯,是大家都一样

所以腾讯是什么公司?腾讯应该被归类为模式创新公司,腾讯阿里其实都应该属于模式创新

我相信上头不是没有对这些企业,寄托过希望

希望他们像福耀玻璃,宁德时代一样,能够有家国情怀,赚了钱,捐资助学,就像陈嘉庚一样

结果呢?

他们没有成为陈嘉庚,他们都是李嘉诚

其实游戏这种东西,就跟赌博,烟草一样,如果只是小范围的自娱自乐,比如我奶奶经常去打麻将,这个无所谓

但是如果你开个赌场,那就不行,没有人不知道赌场能赚钱,但是你开赌场,这个钱,就不能赚

要赚这个钱,也只能是国家来赚,国企才有资格赚这种钱

我相信上头已经给过腾讯机会了,但是腾讯似乎听不懂,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不知道,反正不懂

lzp还在疯狂收购游戏公司,丝毫没有向国外技术同行看齐的意思

那既然这样,是时候把一些垄断的位置,从这些资本控制的企业手中,给收回来了

相信资本已经提前嗅到了味道,所以慌忙出逃

前几天呢,我看到中科院的一个招聘,要招人来写编译器,把openjdk,dartvm等给搬到risv-c的架构上去,诶,这个就很有道理,就走在正确的路上

所以我猜测啊,上头已经对资本失望了,就不是没有给过这些企业以机会,而是这些企业最终证明了,他们的征途,不是星辰大海,their destination, ain't the stars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英语原文是:the stars my destination

他们的格局很小,只是想在中国土地上,变本加厉地剥削底层劳苦大众而已,格局就跟开个小店铺的老板差不了多少,丝毫没有家国情怀的意思

所以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出来,保护我们的民众,不受资本的侵蚀

并且动用社会的力量,去搞基础软件的建设,什么是社会的力量?

比如中科院等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比如高校,这些都是事业单位,所谓事业单位,就是烧钱搞事业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学校,医院,这些都是典型的事业单位

所以你看,现在就把编译器这种重任,就交给中科院去搞了,我之前也说过,这种事,最终国家会意识到,企业,难堪大任,最终还是只能依靠社会的力量,比如中科院这种,才能把东西做出来

做出来之后,再通过企业将其投产,这就是产学研

其实一直都是如此,中国最牛逼的,压根不是国内这些资本,国内这些资本,到国外去,都是渣渣,你在国外见过几个老外用腾讯阿里的软件了?没有啦,被谷歌苹果打得连渣都不剩,如果不是中国政府的保护,这些企业早就被外企打出翔来了

由此可见,中国什么牛逼?政府牛逼,根本就不是阿里腾讯有多牛逼

而当阿里和腾讯,在政府眼里已经难堪大任的时候,那自然也就是他们该现出原形的时候了

他们以前的大,不是肌肉多,而是虚胖

985的毕业生也都懂这一点,所以这几年,985考公,选调都挤疯了

而去什么互联网企业,反而日趋冷淡

其实以前也是这样

互联网企业的时代,恐怕是要过去了

我个人认为,腾讯的市值,最终会被宁德时代赶上并超过

那对不对,交给时间去证明


user avatar   allen-x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yuan-zhen-chao-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simple_desig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iron-man-on-mar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为什么“阅文集团事件”后腾讯惹了众怒? 
  如何看待字节跳动开始大力进军教育产业,会带来哪些变动? 
  宝马车主逆行受阻,下车扇女司机拄拐杖老公耳光致耳膜穿孔,该车主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京东回应裁员:业务板块的正常优化,此次裁员涉及多条业务线,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如何评价 2021 年 7 月 27 日腾讯股价跌破 450? 
  豆瓣私密小组将停用,出于哪些原因考虑?豆瓣未来将如何发展?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谈“杠精”:靠打压别人刷存在感,真有含金量吗》? 
  如何写出好的书评? 
  如何看待网传拼多多将开启月双休模式?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为什么asp.net没能比php更流行? 

前一个讨论
什么性格的人适合炒股?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十个人炒股九个人亏,炒股就真的这么亏吗?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