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要说普希金选择丹特斯决斗,解释起来倒也不难。
首先,决斗这种捍卫尊严的终极选项,在18世纪初的俄国已被明确禁止。按照法律,不管决斗的结果如何,参与双方都要付出代价(包括但不限于罚钱、丢掉官职、丧命等等)。但实际上,但由于斯拉夫人太过牲性,直到19世纪也仍旧非常流行。
其次,决斗不是说肯定要你死我活,决斗的结局可以说非常的灵活。比如说,一方向另一方扔了手套后,就会有人介入来劝和,如果约定决斗的双方都点头,那么决斗也就取消了。又比如说,决斗前双方要制定决斗规则,如果在规则上达不成共识,决斗也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可能今天双方都很激动,吵着要决斗,但等明天心情平复了,互相给个台阶,心照不宣的,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普希金一生中发生过大概30次决斗,但真正发生的,只有4次或者5次。其他的决斗都在半道被取消了。这就搞得普希金本人对决斗的看法不太严肃,发起决斗如饮水。
但发生在1837年的荣誉之战,情况又有不同。因为决斗发生了两次:
第一次,是普希金接到过很多相同内容的匿名信件,嘲讽他是绿帽子王。普希金判断是丹特斯所为,于是发出决斗的邀请。但丹特斯的养父哈克恩(两人关系很可能是同性恋人)作为和事佬,跑来跟普希金求情;且丹特斯表示要娶普希金的小姨子,这么一来双方就是未来的连桥了,于是普希金收回决斗邀请。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哈克恩尝试组个局,让普希金与丹特斯见面聊开。但丹特斯认为,普希金既然是决斗的发起方,如果见面,需要由普希金再主动写一封信,说明决斗取消的原因(很奇怪对不对)。普希金认为丹特斯服软了,但又没完全服,所以双方闹得极其不愉快,更别提见面。
第二次,丹特斯公开调情普希金老婆,普希金本身脾气就很火爆,再不能忍,就给哈克恩写信出言讥讽,哈克恩于是发出决斗邀请,并表示丹特斯是自己的代理人,也就是说:名义上是哈克恩跟普希金决斗,但实际上又由丹特斯代劳。普希金连挑战信都没拆,直接应约。
所以本质上来说,普希金眼中的丹特斯,是一个狡诈的软货,他让自己的养父求情,又在背后故技重施,于是普希金真的动了肝火,想要弄死哈克恩(丹特斯)。
总而言之,普希金要和丹特斯决斗,最开始是因为文化使然,不服就出来单练,本来也按照正常的节奏(邀请决斗、中间人谈和解、决斗取消)发生,但丹特斯出尔反尔,导致普希金无法忍受。而正是因为丹特斯的出尔反尔,导致再没有谁能劝和两人了。
于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就这么死在一个法国人的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