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一下ta决策的速度,让ta避免冲动决策。
其他的建议,以多数家长自己的思维能力,以下的情况居多:
1,跳大神,薛定谔的有效指导;
2,是你内心希望继续控制他的一种借口。
3,是你被周围10公里价值观绑架之后形成的思维定势。
多自省,帮助和维护作为成年人的孩子的完整人格,更重要。
人可以任性,可以自我,可以不世俗,可以另类,但绝不可冲动,只要冲动就一定会后悔。
人生大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上头、被人一撺掇、或者是抱着走一时算一时的态度随随便便下了决定。
你不决定自己的人生,别人和命运就会替你做决定。
我个人一直觉得,感性其实也是理性的一种,感情、心愿、欲望、梦想其实都是可以衡量的,只是对于每个人权重不同而已。
如果什么时候,你的某一项意愿短期内压倒了一切,甚至超过了你这个人本身,跳出了你的大脑统治范围,你自己都要克制不住你自己了,那就是我说的冲动,也就是“失控”了。
对于这种强烈的冲动,不管暂时看起来是好的坏的,一律都应该无条件压制。失去了理性的光辉,等于失去自我,而失去自我等于失去包括感性在内的一切。
人要统御念头,不要让念头去统御你。越是遇到重大的选择,越是应该如此。凡事多想,三思而后行的人永远不会输。
当人生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大到婚恋、事业,小到短期计划、去哪个地方上班,其实一般都只有两个维度:适合自己的和自己喜欢的。
“适合自己”这个词里其实有着很多陷阱。因为很多人都是被迫接受其他人灌输的“什么适合于你”,反而从来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什么适合自己。
别人说的话,可以作为参考,但千万不能听信。别人对你做的所有事,其实都是他们的个人意志和你的外在表现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他们知道你的表象,但不知道你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庞大冰山,他们的意志中包含着他们的主观判断、人生经历以及他们个人对你的某种程度上的利用。
就像有的人极度厌恶社交,却强行装作开朗,别人可能都认为他适合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但你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不适合的。
情感上也是一样,有的人表面就像个长辈,但其实内心渴望被人照顾;有的人温柔从不吵架,但其实内心暴躁不安斤斤计较。
想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你必须足够了解真实的自我,包含着你在各个领域的能力、现有资源、真实性格、真实内心愿望、韧性、玻璃心程度、做不同事情时候的情绪变化等等,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容易达成的。
而自己喜欢的,其实多半时候和适合自己之间并不冲突(人很容易爱上适合自己的人事物),但也有冲突的时候。
比如有的人资质也不好,各方面都不适合画画,但就是想当个画家,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那样。
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但是不适合自己的道路,那这条道路必然荆棘重重,但如果这就是你毕生所愿,也没办法,不过首先你要保证这就是你的终身愿望,而不是一时冲动猪油蒙了心。人如果为了真正的执念,哪怕上刀山下油锅遍体鳞伤又一败涂地,也是不会后悔的。
冲动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后面会庆幸自己没有冲动。但是执念越忍越会欲火中烧,它会提醒着你,如果不这样做,你的一生即使过得再好,也会后悔,也会毫无意义,你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折磨。
如果你对一种选择达到了执念的程度,那就别考虑什么适合不适合了,活人总不能被自己熊熊燃烧的灵魂给烧死。
但是能认得清自己的执念,把它与冲动、欲望这类可忍耐可替代的东西区别开,还是要保持内观,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
总结:孩子面临重大人生选择,其实家长能做出最有价值的建议只有两点:一是自我明晰,二是保持清醒。
但是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认为家长是不该强行干预的,而是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意愿范围内给予帮助和支持。
论zzzq,孩子肯定是成年就该自立的,否则那叫啃老。但是现实世界是,家长真的不给任何扶持,事业和婚姻就是遥远的传说而已,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多半根本连独自活下去的能力都没有。
当我将自己的比较优势付诸实践后,我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第2堂课:思想上不能懒惰。
如果你是上层人士,成功人士或许可以给些建议,如果只是普通人,建议找高人给个建议,我经常看到在孩子填高考志愿时,家长们的议论,他们只是凭借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和道听途说来分析这个专业如何,那个专业如何,其实完全可以找专业人士来分析。
如果你混的很普通,只能劝你孩子冷静,好好考虑,只要这事不犯法不背良心,可以鼓励他去做,毕竟人的一生总要自己走完。
作为家长,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她或他人生的种种只有三个原则,
1. 仔细聆听并保持乐观微笑闭咀。
2. 予以尊重并平静自己或伴侣的心情。
3. 万一孩子求救了,可以协助分析,但仍不建议给任何建议,孩子的人生应该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