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答主你的感觉没有任何错误。
实名反对所有往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方面扯的居心叵测或者无脑抖机灵的答案!
我们抛开某些被国家有意限制的敏感话题不谈,也抛开那些俗不可耐的无聊话题不论,就共性的热点事件来看也是这样。就拿近十年来最热点的事件汶川大地震、昆明暴恐事件和天津大爆炸来说,尽管热度周期远超过了七天,但仍然不免在各种新的热点话题的狂轰乱炸下愈发趋于冷淡。
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半途效应”,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举个例子来说,即使是做些有正反馈的事情,譬如是玩网游,你卡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等级,很久才能升一级,又几乎已经了解了所有的玩法,这时一旦有个人跟你说“这游戏也太无聊了”,你就有极大的概率放弃这款游戏。更不要说是新闻这种被动接受的东西了。在对新闻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时,继续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上面,你所获得新知的效率大不如前,按照“半途效应”,你这个时候就应该去关注别的东西了,因为别的东西能够给你的信息资源带来更多交互。而继续关注下去的人,不是令有用心,便是闲得蛋疼。
再举一个例子,魅族的机海战略也是利用了“半途效应”,从而塑造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以至于公众常常把无论是在出货量上还是在利润率上都很难在国产手机界名列前茅的魅族同小米、华为、中兴、联想、oppo、vivo等国产第一梯队放在一起类比。魅族其发布手机的频率,从原来的“一月一场发布会”,后来发展到了恐怖的“一周一场音乐会”,就是让你在还没有捧热乎其他品牌的手机时,再次刷新你对手机业界的认知和理解。应该说这招对于非手机发烧友来说,还是十分管用的。
但又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的“半途效应”开始自新闻真正成为热点之时,而并非新闻发生之时。这两点有很大差异。比如前几日在知乎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魏则西事件”。魏则西在4月12日便已经去世,距今已过了小一个月的时间,而此事在知乎上成为热点,大约是在其人去世一周后,由知乎众多关心魏则西的大V所推送的声讨百度的文章而为众多知友所知。而此事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才是一周前的事情,但在知乎上,此事便已经产生“半途效应”,明显“过了气”,从而逐渐淡出知乎主页话题了。
再扯句题外话。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只能碌碌无为,庸碌一生,只有少之又少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精英,站在社会的顶端,成为改变世界的巨人?答案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止步于通往成功的半路上。
所以,请坚持住吧,为了梦想,为了不庸碌的人生。再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