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和高中同学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们一帮同学,不同背景,不同成长路径,都到了国内的顶级高校。但是有被退学的,有抑郁的,也有自杀的。当然也有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但大多数也就是在一定位置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罢了。
所以,我们才会去想教育体系。
这个教育到底是干啥的?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吗?
不是。
教育本质是普及知识+选拔。
普及知识,就是把现有的知识体系,分门类、分阶段整理好,给所有人学习。
然后从这些人中选拔学习得比较好的,进入下一个阶段。
下一个阶段难度和要求高一个档次,但知识面会逐渐缩小,直到抵达人类认知的边界。
整个过程中不断加码,如果受不了这么办?那么就意味着不适合再进行下去了,应该另谋他路。
真正的人才,不能培养,只能锤炼。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如等闲。
如果是黄金,那就发出耀眼的光芒,受人敬仰。
如何是铁矿,那就百炼成钢,成为栋梁之材。
如果只是一块普通的鹅卵石,那就碎成渣了。
锤炼之前,哪分得清谁是真金谁是石头?
所以才要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选拔。
相当于拉一车石头来称个重,粗略看一下,筛选一下分量够的、成色不错的。
继续焚烧锤炼,再进一步筛选。
培养人才,是一定会有耗损的。
真金炼出来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渣子被抛弃。
不要光想着自己是真金。
多想想万一自己是渣子怎么办。
我们传统观念,
那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那是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
谁愿意承认自己不是真金呢?
古代教育资源是稀缺的,
古代读书的知识量也是比较有限的,
读书在古代投入巨大而且收益也不确定。
所以才要鼓励持之以恒、努力学习,
只要有教育资源、努力十几二十年,
或多或少都有收获。
毕竟大多数黔首们,是没机会读书的。
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但现代社会,普及义务教育是基本原则。
只有扩大筛选面,才容易筛选出更多类型、更强能力的人才。
如果不扩大筛选面,让少数人垄断教育体系。
那结果就是庙堂之上皆为朽木,
看起来花里胡哨,风一吹房子就垮了。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处,
所以还要用非常复杂的筛选手段。
哪怕是重水跟水之间,差别极其微小,也要把重水筛出来。
只是因为重水有特别的用途。
金子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其稀有。
鹅卵石遍地都是,所以才不值钱。
但鹅卵石也作用。可能拿去铺路了,可能拿去做盆景。即使碎成渣了,也可以去做混凝土,配合钢筋一起建楼。
何必一定要追求真金呢?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不是真金,就不要去火炼,会烧没的。
不是精钢,就别想去做栋梁,会压折的。
不同材质有不同宿命,各安天命就是了。
反过来说,铀235比黄金还稀缺,作用远超黄金,价值远超黄金。
但这是对国家社会来说。
做一个铀235,衰变自己释放能量,一定比鹅卵石在河里打滚快乐吗?
被筛选出来也未必是好事。
就像庄子说的,马儿本来在草原上奔驰,活得快快乐乐,这时候非要有个叫伯乐的人,给马装上马蹄缰绳,鞭子抽着到处跑,号称“千里马”。
或者乌龟本来在泥地里打滚,然后几个人非要把拿去杀掉,以最尊贵的礼遇供奉到庙堂上,号称“灵龟”。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真的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时候,
能够做到“岂因祸福避趋之”吗?
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才是无双国士。
德不配位,必有余殃。
自己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都是小事,
祸国殃民才是大问题。
人啊,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首先是自己适合的位置,
然后是自己想去的位置。
所以,想明白自己能干什么,
以及自己想干什么。
别老惦记着别人做了什么。
他人就是地狱。
建议把问题改为:
南京大学半年内疑似有四名同学自杀的消息没有捂住,发生了什么?
最新消息:陈小武的学生们已经被排成一排,挨个查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