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是不是。以物种数、个体数、生物量(总体重、总干重、总碳原子数)之任何一个作为标准,地球上大多数生物不是两性的。
细菌、古菌、一部分真菌、一部分SAR超类群生物等结构简单的生物没有性,自己分裂或散布孢子繁殖。它们中的一部分可以交换遗传物质,但没有配子组成合子的过程,即使勉强将接合生殖视为有性生殖,也改变不了什么。
在使用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里,单细胞藻类和酵母菌的物种数、个体数要远远多于多细胞真核生物。它们在平时是单倍体,并通过分裂繁殖出更多单倍体,只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两两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在环境变得合适时再减数分裂为单倍体。它们可以说是“有性,无性别”的。
涡虫、水螅等结构较为复杂的多细胞动物仍可通过分裂、出芽等方式自行繁殖。蚂蚁、白蚁等社会性昆虫有大量经常性孤雌生殖的物种,只有雌性。棉蚜等蚜虫可周期性孤雌生殖。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偶尔也进行孤雌生殖。
有性别的物种也不是只有两个交配型,许多真菌、黏菌、纤毛虫具有几十种、上百种交配型。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有三个交配型,每一种都可以与其他两种交配。白色小鬼伞(Coprinellus disseminatus)有143种交配型,每一种都能与其他142种交配型交配。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有23000多种交配型。
还有很多无脊椎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就有雄性、雌性、雌雄同体个体,也可以算是3性别。
在脊椎动物里,即使不算雌雄同体,鸸鹋也算得上有3种性别(性染色体ZZ、ZW、ZZW的鸸鹋均有繁殖能力),还有一些鸟类算得上有4种性别。
现在,人类之中有一小部分是真两性畸形人[1],他们曾被学术界称为“雌雄同体”,目前为减少歧视而不这样称呼。这些人里有些具有发育良好的1个睾丸及输精管、1个卵巢及输卵管、子宫、阴道、阴茎,有些则具有1个或2个卵睾丸或曰精卵巢,一个性腺就能发挥睾丸和卵巢两种功能,自然界的腹足类动物常常全物种配备这种构造,人类的配备率目前统计约0.0012%。
将问题改成“为什么极少数生物有两种生殖细胞,而没有添加更多种类”,常见的解释是:
这说服力其实就那么回事,反例已经被上面谈到的一些SAR超类群生物、若干种类的真菌扔到脸上了,它们的总物种数未必少于你可能觉得熟悉的脊椎动物[2]。在对抗病原体方面,人也是反例,人的基因多样性很低。
还有人会谈论“在环境适合扩张的时候通过分裂进行无性生殖、在环境有挑战的时候使用有性生殖”的多种纤毛虫·某些刺胞动物·一部分棘皮动物的优越性,并说“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方法没有成为绝对主流”——这里面的基本问题是,拥有比棘皮动物更多的细胞类型和复杂的外骨骼/内骨骼的生物往往缺少足够的再生能力来分裂繁殖,循环系统还可能在身体断裂时严重故障,其幼体也过于脆弱、不适合出芽生殖。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DNA复制的纠错机制跟有几个性别没什么关系,XY型性别决定在性染色体出问题的时候经常导致流产或生出不可育个体[3]。
而且,对人类这个物种来说,族群内部冲突对基因频率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的选择,激烈的战争可以让一定地域内百分之九十五的男性无后。两个性别对人类很可能没有好处。
我们大可给出更简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