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不清楚,只有韩信才知道,其次,韩信是在知道陈余未用李左车之计后才下的井陉,前面并没有下井陉,所以李左车的计策未必管用。韩信最后对李左车的话很明显是谦词,客套话而已。
第二:有人根据所谓傅靳蒯成列传推测有所谓的南路军纯属搞笑,首先刘邦真的来了赵国,高祖本纪不可能没有记载。其次,靳歙攻取时间并没有记载,更没有记载他从的谁,理论上来说从谁省略的为在同一战场的最高统帅或者次一级别的将领更为合理。韩信井陉之战后,有这样两段记载「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换句话说韩信攻下井陉后继续向南打下赵国后,由于楚军的缘故,很多城邑得而复失,导致由北向南,由南向北打了不止一次。
汉二年后九月韩信破代,之后刘邦荥阳那边缺兵跑韩信这里抽调了魏代精兵,补充荥阳战线,韩信汉三年十月下的井陉(汉初以十月为岁首,汉二年后九月后面就是汉三年十月)。刘邦手上缺兵缺到跑韩信这里来调兵的地步,还有余力跑来南上攻打赵国?完完全全没有任何记载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就脑补出了一堆大戏。
此外,就「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也可以看出韩信井陉之战后依旧在给刘邦输送兵力,如果刘邦此刻在赵地南边攻打赵国,刘邦的军事能力究竟是差到了何种地步,在赵国将领、君主、兵力齐聚井陉的时候还要韩信给他输送兵马?连个空虚赵地都打不动,还是他自己拿下的那些赵国城邑不能给他补充兵马吗?要靠一个井陉之战中驱市人而战的韩信给他补充?
《曹相国世家》里记载:韩信张耳下井陉的时候派了曹参围赵别将戚将军,曹参杀了戚将军后回到了敖仓刘邦所在之处,某种意义上是另一个层面上的证明吧「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击成安君,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於邬城中。戚将军出走,追斩之。乃引兵诣敖仓汉王之所。」
第三:按陈余的说法「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此外,井陉口本身易守难攻。真有一些人脑补的所谓南路大军,陈余是脑子进水了不在井陉口布置少量兵马「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将重心放在所谓南路大军身上,反而跟赵王歇一起「聚兵井陉口 」,完全置赵国南方不管?
第四:此外,关于功臣侯者年表,其并不会记录一名将领的全部功绩,比如曹参参与的定三秦,灌婴参与的安邑之战便都没有记载,其他功臣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且,如彭越、英布、韩王信连功臣侯者年表都没有入,但这不代表他们就完全没有功绩,仅仅是因为这是侯表,他们是王。韩信由王贬侯之后才入的功臣侯者年表,韩信若是为楚王时被杀没有被贬为淮阴侯,连侯表都入不了,而单单就侯表而言也并不能完整代表一名将领的功绩。史记应该本纪、世家、列传、表等结合起来看,而不是像盲人摸象一样单单只看其中的一个。
一些人号称研究了了侯表,你是研究出来的还是看地摊看出来的自己心里没数?还是说你研究的时候只看韩信一人?顺便,汉书的《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的是别定魏、赵。虽然这依旧没什么意义罢了。
第五:陈豨都出来了,继两路军的说法后,三路军都冒出来了,懒得吐槽了。
PS:假设的东西需要经过完整的逻辑链进行证明才能拿出来说事,不是看了个靳歙从,脑补了个南路大军,看到个陈豨,也不管什么时候的事情,看到个侯表跟打了鸡血似的,也不管是不是真的就完全代表一名将领的功绩了。明明还处于脑补阶段呢,一个个就敢信誓旦旦的当成真理出来玩科普了。
PPS:得,降燕周勃也冒出来了。史记里的周勃「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要么是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讹传,要么是司马迁笔误,要么是跟后期周勃替代樊哙平定燕王卢绾这事混了。汉书对其进行了修正,为「击项籍。攻曲遇,最。还守敖仓,追籍。」史记志异之类的书籍也早已提过这个看法,项羽在什么地方?曲遇在什么地方?敖仓又在什么地方?曲逆又在哪里?
PPPS:谈下《傅靳蒯成列传》中的靳歙和周緤,实际上这两人讨论的价值不大,因为第一没有时间线,第二从谁省略,特别是周緤,只是记载其来过赵国,并没有攻城略地,你即便证明了其在韩信井陉之战时来的赵地从的刘邦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基本上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所以特别看下靳歙吧,无时间线,无记载从谁,其进攻路线为 击赵将贲郝军朝歌→从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从攻下邯郸→别下平阳(降邺)→从攻朝歌→从攻邯郸,图片如下,我很好奇有的人图片是怎么画出来的,对了,红箭头,天蓝箭头,蓝箭头这样的顺序看,用一种颜色我怕分不清所以为了方便用来三种颜色做区别。看这路线,不就是【往来】救赵?你说他从张耳我都觉得比从刘邦可信,当然毕竟没有记载,我懒得多说什么。
又有人宣扬「刘邦参与灭赵说」,还不止一个,都是历史发明的好手。所以说相较于才学识,史德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五年前写过考证靳歙在赵战绩的短文,如今看来论述的不尽人意,只能说有那么个思路。现在从多个角度再谈一下汉灭赵之战。首先,不否认汉军两路灭赵,然韩信为主力,靳歙为偏军,两路军队汇合作战时主帅为韩信。至于刘邦,未参与灭赵之战。
主张刘邦参与灭赵的人所依凭无他,只是拿靳歙与周緤的事迹附会。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曰:
东绝甬道,从出度平阴,遇淮阴侯兵襄国,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心。以緤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户。高祖十二年,以緤为蒯成侯,除前所食邑。
蒯成侯周緤曾随一人「度平阴」,又曾「遇淮阴侯兵襄国」,主张刘邦参与灭赵的人认为,周緤从刘邦度平阴,然后北上到赵国,在襄国遇到了淮阴侯韩信。
这么乍一看好像有点道理,然而若要证实这个推论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周緤所从确为刘邦,二是周緤「从度平阴」与「遇淮阴侯兵襄国」是前后相连的事情。
第一个条件应该容易满足,周緤「度平阴」所从大概率是刘邦,初起兵时周緤「常为参乘」,即随侍左右之人。虽说不能确定楚汉战争中还是这么个情况,但看记载周緤的确与刘邦比较亲近,常在刘邦身边。
第二个条件就有点困难了,因为周緤传中的记载太简略,几与侯表无异。所以传中两句史料之间可能跨度都有几年之久。即,「度平阴」与「遇淮阴侯兵襄国」不仅无法确认各自时间,是否有关联也是无法确认的。
按周緤传,「遇淮阴侯兵襄国」后是「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心」,看着似乎在赵国遇到韩信后,作战时胜时败。其实呢,参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舍人從起沛,至霸上,侯。入漢,定三秦,食邑池陽。擊項羽軍滎陽,絕甬道,從出,度平陰,遇淮陰侯軍襄國。楚漢約分鴻溝,以惞為信,戰不利,不敢離上,侯,三千三百戶。
侯表中周緤的「战不利,不敢离上」显然即列传中「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心」,时间在鸿沟约和之后了,跟「遇淮阴侯兵襄国」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不敢离上」下一句「侯,三千三百户」,周緤封侯在六年八月,距离鸿沟约和有两年了。也就是说,周緤传的记录实际上与侯表差不多,基本上是按主要功绩跳跃式记录的。
同理,「度平阴」跟「遇淮阴后兵襄国」实际上也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至少现有资料证明不了他们有关系。
顺便,若以「从出」断句,那么「从出」与「度平阴」可能也是两件事。这样连周緤从刘邦度平阴这一件事也无法证明了。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拿简略记载推论,但得有别的证据,最起码也得有完整的逻辑与看着最合理的推论。用周緤传这两句记载便说刘邦参与灭赵,就属于不合理,因为这种推论与一些记载矛盾,后面再细说。
再看主张刘邦参与灭赵的人所依凭的第二条记载,同样出自《傅靳蒯成列传》:
别之河内,击赵贲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从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十县。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从降下邯郸。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鄴。从攻朝歌、邯郸,又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
靳歙在赵地曾时而从攻时而别攻的有些战绩,主张刘邦参与灭赵的人便说靳歙从的是刘邦,所以这也成了刘邦攻赵的证据。
也不知道用这段作为论据的人是怎么看书的,比如 @大内义兴 说「刘邦强渡黄河,一路扫荡河内、朝歌、安阳、邺、邯郸等地……」按魔都的说法,河内都成刘邦扫荡的了,即所谓南路军一开始就由刘邦率领靳歙等人进军,一路攻至邯郸、襄国。
可靳歙是「别之河内」,不论靳歙「别」的对象是谁,既然是别,不正说明靳歙便是南路军的主将?如果刘邦跟靳歙一起,靳歙是怎么「别之河内」的?如果靳歙「别之河内」是相对于刘邦,不正说明刘邦不在河内?怎么又成刘邦扫荡河内了呢?
既然刘邦不在河内,而是靳歙作为别军进攻河内,那随后的「从攻安阳以东」云云之战绩,又怎么是从刘邦?安阳在邯郸郡南部,刘邦如何不经过河内到安阳呢?
赵国当时的都城在襄国,是韩信攻下的。靳歙也未到过襄国,他往北最远的战绩是在邯郸,甚至最后又跟随别人返回河内打朝歌,又打邯郸。哪有什么会师襄国?
另外魔都画的那张图,其实两条路线都画错了,还有与你观点自相矛盾的地方。
为何说推论刘邦参与灭赵不合理?不止证据不足,还与其他记载矛盾。按成汤咸公建模的理论,也得是找出最合理的解释,如果一种推论听着就不合理,自然是有问题的。
1.刘邦若参与灭赵此为大事,《史记·高祖本纪》中为何没有只言片语?
有人说司马迁不喜欢刘邦,刻意在本传抹去他的战绩。那好,班固应该不会跟太史公一样,为何《汉书·高帝纪》同样只字不提呢?高帝纪时间线明确,韩信北伐,刘邦守荥阳,哪里来的刘邦撇下荥阳北上攻赵?
2.韩信北伐皆是「别定」,史有明文。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兵初起,以卒從項梁,梁死屬項羽為郎中,至咸陽,亡從入漢,為連敖典客,蕭何言為大將軍,別定魏、齊,為王,徙楚,坐擅發兵,廢為淮陰侯。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初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票客。萧何言信为大将军,别定魏、赵,为齐王,徙楚,擅发兵,废为侯。
史记的「别定魏齐」与汉书的「别定魏赵」应当都是简写,没有把三个国家都写上,实际上就是别定魏、赵、齐三国。
韩信是攻打这三国战事中的最高统帅,所以说他「别定」,如果刘邦参与灭赵,韩信就不是最高统帅,不能说他「别」定赵。
攻魏、攻齐时仅次于韩信的曹参,便不能说是「别定」,史记称「出征齐、魏」,汉书称「定魏、齐」。攻魏时曹参在作战时「别与韩信」,但在「定魏」整个战役层面韩信为主将,曹参自然不能说是「别」定魏。
如果几路军队互不统属,才可说各自「别将」,那韩信跟刘邦能互不统属吗?
3.蒯彻称韩信下赵五十余城,史有明文。
《史记·淮阴侯列传》曰:
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按,赵国时当有恒山、巨鹿、邯郸三郡,按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
目前可考者,邯郸郡11县,恒山郡22县,巨鹿郡10县,总计43县。考虑到韩信斩陈余后汉政权同时设置恒山、代郡,不如把代郡11县也算入其中,共54县,正合五十余城之数。若不加代郡,现有仅43县,韩信的战绩尚且不能满足,哪里还能分给刘邦呢?
历史的真相除非你亲自去看,不然都只能是基于史料的推论。不能说我的解读一定对,但肯定比刘邦参与灭赵说要合理。
靳歙在赵国的战绩时间在三年后,月份不明。韩信攻赵在三年十月。可以确定韩信攻赵诸郡在三年初,靳歙的战绩理论上也可以是三年初,起码时间上是不矛盾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曰: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
蒯彻说韩信下赵五十余城,韩信也的确「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靳歙的战绩中,朝歌、邯郸打了几次,说明反复易手,与「往来救赵」互为表里。楚军渡河击赵必然是到赵国南部,正是靳歙的作战区域。韩信往来相救的地区正是靳歙活动的地区,那么靳歙从的是谁还不明显吗?
靳歙应当是一支别军,在赵国南部呼应韩信,陈余败后楚军骚扰,韩信此时的任务是击平赵地,也许韩信军南下时两军合力,所以靳歙时而从韩信时而别攻。
有些人说汉灭赵参考了秦灭赵,这我不反对,很有可能。但也不要忘了,秦灭赵也是王翦率主力从井陉进军,杨端和经河内北上乃偏军策应。再看汉灭赵,韩信率主力从井陉进军,靳歙作为偏军由河内北上策应,实属完美复制。非要发明出刘邦率南路主力,韩信为偏军,这也违背秦灭赵的战术了。
老实说,我对穿越技术比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多了,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cos呢?成天幻想着自己是托洛茨基同志,在红场上对红军战士招手吗?能赚几个毛主席啊?洗洗睡吧,cos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