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琼脂培养基。
然后选取一种霉菌放进去。
盖上盖子,放到一个温度适宜的环境下。
霉菌会扩散到70%的时候就停止扩散了吗?
不会的,最终的结果会是霉菌覆盖整个培养皿。
武汉封城的目的不是做群体免疫,而是阻断传染路径,降低病毒扩散。最终当然取得了胜利。
伦敦嘛……那就是做好培养基以后,现在盖着盖子等扩散和病毒变异。
病毒果然扩散和变异了。应该说,伦敦的实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人类不应该在大自然面前过于傲慢。
回顾历史,1918大流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带走了5000万人(估计)。但直到今天,科学家仍然无法从机理上解释大流感第二波为什么毒力成倍增加,为什么毒力又迅速回落。为什么大流感对青壮年杀伤力那么高,所谓细胞因子风暴的机理如何。
科学远比众人想象复杂,曾经有病毒学家推测1918大流感的血凝素HA刺突上有多碱基裂解位点。而大流感被认为是某种禽流感变种,现代禽流感中的魔王H5N1的HA上就有多碱基裂解位点。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大流感的HA上没有多碱基裂解位点。如果1918大流感的HA上具有多碱基裂解位点的话,那么其杀伤力还会更高。
因为人类对烈性传染病的机理认识太少,所以英国那种群体免疫设想不能称之为科学,你只能说这是一种对策。
疫苗意义下的群体免疫是一种科学对策,但把新冠从人类社会中完全驱赶出去并非易事。
当然具有科学性,黑死病死亡率那么高,欧洲不也没有绝种么?何况新冠的致死率这么低。
群体免疫的科学性就是赶紧死,要搞群体免疫,就要把人都集中到一起养蛊,然后所有医院关门,一段时间后活下来的人都是有免疫力的。不要小看人类这个物种,多少流行病都没彻底干掉这个物种。
群体免疫本质上就是人类强制进化计划……加速人类进化过程。正确的做法就是多生孩子,重症赶紧埋……用不了几年就能成功,千万年来人类都这么过来的,这叫返璞归真……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本周发表的一项小型研究结果说,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对该病的免疫力可能在大约90天后消退。
研究人员说,这项分析评估了34名年龄在21岁至68岁之间的新冠肺炎康复者。
他们说,一些患者早在症状出现18天后就在血液中检测到了抗体,也就是免疫系统产生的对抗病毒的细胞,但另一些患者直到出现症状后65天才在血液中检测到抗体。
研究人员说,有些患者在症状出现44天后就检测不到抗体了。
报道称,总体而言,上述发现与英国对65名新冠肺炎康复者的类似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后者发现,只有17%的人在症状出现90天后仍有抗体。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格芬医学院传染病专家奥托·扬博士说:“如果人们在几个月到几年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变得易感,那么让人们感染这种病毒以实现群体免疫或许就是无效的。因为人们的免疫力只是暂时的。”[1]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二次感染的案例。[2]
RNA病毒的突变速度比其他病毒更快,一个碱基错误就可能突变。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但它的稳定性更高一些,因为它有一个内置的“校对器”。此外,还有一种突变来自于感染者,人体通过免疫反应可能导致部分病毒变异。由此,Balloux对疫苗研究表示担忧,一旦人们接种有效疫苗,自然选择的压力就会促使病毒突变。[3]
人群感染新冠后由于抗体维持时间短,在几个月到一年后可以再次感染,很难让70%以上的人维持可靠的抗体。
而病毒会持续突变,如果使用疫苗,疫苗会对病毒的进化施加“选择压“。
选择压(Selection pressure)选择压/物种/性状是指在2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或者说,在2个基因频率之间,一个比另一个更能生存下来的优势。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4]
在广泛使用疫苗后,不具备耐药性的病毒会被淘汰,而某种突变后的对疫苗有耐药性的病毒分支会生存下来,成为主要流行品种。
我不懂医学,但我懂逻辑,『群体免疫』如果行得通,我想必须这两个前提成立:
好像这两个前提都不成立啊。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