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本质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所以创业考验人的三个基本能力。
试错的资本,判错的能力和纠错的能力。
所以启动资金,无非是在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未成型前抗风险的储备资金,避免商业模式还没成型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同时,启动资金越多,你的试错能力就越强。
实话来说,所谓方向对了,项目就成功了一半,但毕竟还有一半是要靠落地的,这剩下的一半,都是问题,都需要解决方案。如果资本不够,你根本就不敢去尝试,最后畏手畏脚,在项目筹备环节就犹犹豫豫,啥路都不敢走,也很有可能陷入沉没效应,在一条路上死扛到底。
说到底,这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绝对成功,一切项目的前期准备,都只是降低失败的概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哪怕你资金充足,做一个传统项目,都有可能受到人才、环境、渠道等各方面的不可控影响。
所以犯错是必然,越是创新的项目,越是如此。
如果试错资本不够,可能随便一个错误,你就扛不下去了。
这就是试错资本。
这里再举易到用车的例子。
易到用车是中国最早的网约车平台,但最后不行了。
问题在哪里呢?
网约车作为一种创新的平台模式,在十年前,它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出来,商业模式如何稳定可复制,其实还是一片模糊。
易到用车最开始发展迅速,但最后在模式上左右摇摆,走了很多弯路,最后面被滴滴等平台甩在了后面。
易到用车,问题不是出在试错资本上,而是出在判错意识上。
其实早期滴滴也走了很多弯路,但资本相对雄厚,试错能力强,且能够及时分析错误并纠错。但易到用车就差了点意思,犯了很多错,后来换条路走,但犯错的核心原因在哪里,他们一直没有搞明白,不仅没有在模式上规避错误,反倒在模式漏洞上一捅到底,最后陷入到死循环,于是沦落。
比如易到用车同样搞巨额补贴,但是当时他们的模式有漏洞,乘客可以选择司机。于是很多司机就找些亲戚刷单,有些司机甚至扬言一个月可以刷单到十万,光靠补贴都是个不小的收入。
后来易到用车陷入了危机,改变了补贴方向,用巨额补贴吸引乘客充值。但由于商业模式的缺陷一直没有有效解决,所以消费者充值的意愿也不强。
这就是判错能力不行。
再说到纠错能力。其实一个项目,出问题不可怕,但是要把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出现问题后,要及时补漏洞,避免犯二错。成功纠错的过程,本来就是项目在推进的表现。换句话说,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解决消费者的问题(痛点)。
基本上,创业的问题都集中在以上三点。所谓资金、人才、资源都只是以上三个问题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