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操作而已,苹果向来是一家通过超大量的打样来推敲和调整设计的厂商。
问题里的引用来源不是真正的原文,原文在这里:
从采访的原文里,能看到几个值得关注的信息:
一、苹果认为自己进入一个产品类别的机会仅有一次,所以出手就务必是最好的产品。
二、为了调整到最好的设计方案,他们制作了数百个设计原型。这里要注意,这里说的数百个指的是设计原型,也就是大大小小、不同尺寸、不同形状的设计方案的模型,并不是“迭代数百次”的意思。请国内的科技媒体们在起标题的时候,不要老这么一惊一乍的。
三、作为苹果进入这个类别的新产品,简洁的形状是最有效的标志性记忆点。
四、因为对铝这种材料的加工特性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所以选择用这种材料着手新设计。形状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五、之所以选择编织材料做耳罩及头梁,是因为这些材料才是真正会被人穿戴在身上的面料。作为一款穿戴产品,穿戴的体验和触感是很重要的。
六、因为新的设计和材料的运用,耳机足够结实,所以采用了新的保护罩设计。比起笨重的全包裹式保护,他们选择更便于收纳在箱包里的半开放设计,也便于快速从箱包中取出。
七、音量旋钮之所以安置在那个位置,是因为,当人用手捂住耳罩的时候,这是手指最自然会触及到的位置,手指会很自然地受到引导。
八、研发过程中尝试过触摸操控的设计,但他们认为这样的交互并不好,果断放弃了。
从工业设计师的角度看这事,其实没有什么好去评价的。
因为这就是做产品最最基本的态度和做法,就是这样,就应该这样。
不止苹果,就算是互相掐成一团的国内的手机厂商们,他们在研发的时候也照样会做大量的样品来验证和调整设计方案。尤其是 CMF 的研发,这些年流行的各种炫彩后背,没有百来个色板是不可能做出来的。大家要习惯,做产品就是这样的,是最最常规的操作,如果没有,那就偷懒。
在这件事上,他们和苹果之间的差距在于:
苹果的现金实在太多了,可以几乎无下限地去反复试错,从形状、材料、色彩到电子方案、声学方案,都可以做超出你想象次数的尝试和推翻重来。
有钱,确实是可以为所欲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