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作为一名在申请BA/DS方面有一些经验与心得的过来人,我想把自己的一路历程分享给你。
希望我的这篇回答能为你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作用,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对这条路感兴趣的同学们。
首先,在开始介绍申请相关之前我先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申请背景。
我本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计量经济学专业。作为一所东南亚top学校,早稻田大学教会我很多,也为我之后选择这条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科期间,我的CGPA 达到了3.95;
我的托福成绩为119(其中口语单项拿到了30分),GRE成绩为169+170。
实习方面,我做过的大部分实习都是与金融以及数据相关的,这也为我未来申请BA/DS相关硕士起到了推动作用。
比如我曾经在某BB在东亚的front office fiancial analyst实习,也曾经参与过某政策行的Data Analyst以及数个VC行业相关的实习。在实习结束之后,我成功拿到了两位实习上司的强推推荐信(还有两份强推信来自我本科的两位教授)。
主修课程方面,我在申请硕士之前主要修的课程有:高数/线代/计量经济/数统/R/Python等等。
在2019Fall申请季中,我的主要申请方向是BA和DS。
经过不断地努力与摸索,我最终收到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项目offer:Columbia MSBA, USC MSBA, UCLA MSBA, Emory MSBA, U of Toronto MMA。
最终,我选择了USC(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商业分析硕士。
而如今,我已经成功从BA项目毕业,目前就职于一家硅谷AI产品startup全职。
介绍完自己的一些基本情况,可能大家会有些疑问:为什么本科是金融专业的我会转行做商业分析/数据科学呢?我又为什么选择美国作为我读书的国家呢?
其实,从一个本来靠近金融的发展规划到向做数据相关逐渐靠拢,我也是做了很多考量的。我会如此决定也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不提到在我大三和大四年级带着我做实验的导师。他的研究方向是运用机器学习(统计学习)解决经济学问题。在与导师工作研究期间,我发现自己对于这个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有了努力钻研它的意识。
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对金融行业的不断探究与学习,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适合行业本身内比较浮夸的风格和work life balance的理念。于是也就有了转行的打算。
其实,大家从我这样的权衡心路历程之中也可以体会到:选择一个行业不仅仅要考虑到它未来的发展前景,还要考虑到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条路,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的信心与兴趣支撑做好这个选择。
BA和DS这个方向,在我看来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毕竟随着经济的布顿发展,我们国家近几年也出现了Internet boom的局面。虽然大家可能都会觉得互联网行业的内卷压力很大,但BA/DS方向作为整个新时代发展的驱动动力,前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那么对于想要申请BA/DS方向的同学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筛选出自己心仪的项目呢?
其实在选择项目这个层面,很多事都是比较主观的。毕竟每个人选择专业的目的,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经济情况以及个人特质都是不尽相同的。我可能无法给到大家一些具体的建议,但是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大家可以想一想,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大家都想要努力申请的目标?
一般来看,既能为未来求职提供到便利,又享有很高名气的项目是最吸引人的。这样的项目筛选标准自然也是很严格的,它们会更加看重申请者的素质。
诚然,真正符合此种项目要求的人才还是比较少的一部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我们筛选项目的时候,一个项目能为我们带来的工作便利或者是名气是两个需要取舍的方面。
很多同学可能会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其实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最看重这个项目,这个master能为我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可能你是毕业于top名校的学生,名校光环作为你已经获得的一分优势,不再是你未来急迫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许此时你会更加看重学校的地理位置或者为你提供的行业内资源;
又可能你非常渴望名校带给你的底气与资源,未来想要回国求职发展,需要一份含金量较高的学历证书作为你的敲门砖,甚至还可以拿他来弥补自己的劣势。
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以我当时的情况举例,我在申请之初就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硕士毕业之后我希望可以投身于海外科技界相关的工作,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也可以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回国工作。而当我彼时回国求职的时候,作为一名参加社招的mid career,学校的光环可能对我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可能对方会更加看重我过往的经历与经验。
考虑到以上几个需求,我最终将自己的心仪项目定位在了:可以为同学们提供夏季实习;学校所在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城市发展前景较好;课程设置方面也会比较灵活,为同学们提供多种选择且学制较长的项目。
在确定好自己的目标之后,我先是衡量了自己的综合实力背景,分析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把所有想要申请的项目综合放在一起筛选,最终将它们分成了冲刺,匹配和保底三个梯度。这样的分类方式也让我能够在申请中做到有主有次,确保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发挥到最大。一般来说,申请8到12所比较合理。
分清自己申请的梯度之后,大家可能还会面对一个问题——如何选择申请的轮次。很多同学可能会想:第一轮的申请都是学霸大佬们神仙打架,我这样稍微差一些的就不太有可能了。但是其实道理是这样的: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那么你越早申请就会越有优势。大家应该听说过,有一些同学他们的背景和综合实力都是非常优异的,但最后学校因为后期没有申请坑位了就把他们拒绝掉了。
这里想要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多去看一些经验作参考,但也不要时刻有着“我还没准备”这样打退堂鼓的心情。申请不是拖延就会守候到理想结果的一件事情。
我的申请过程是:把10月,11月初和1月初这三个时间作为节点,在每段时间中我选择了3-4所作为自己的申请目标。一些保底的学校尽量放在后面再操作,这也是考虑到了要避免dream offer来了以后还已经交了deposit这种非常不划算的损失情况。
如果你想要申请的项目数量很多或是需要精心准备,不可反复套用文书的话,我认为八月和九月是不太容易错过deadline的,申请难度不会特别大的时间点。
确定完自己申请的项目之后,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申请BA项目最关键的因素?
在我看来,想要申请BA项目的同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我将按照我认为的重要程度一一给大家介绍:
相信大家也对目前的申请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后疫情时代,商业分析与数据科学这种专业的申请难度也是逐年提升的。毕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对于纯文科或是商科专业转专业较为友好的,且就业前景比较广阔的stem学科。既然这个方向如此热门,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它对于申请者的要求会稍微高一些。
即便是目前疫情期间,一些学校可能会对申请者的GRE成绩作为硬性的审核标准。但如果你想要申请一些热门项目的话,前几年还是标配的3.5,105+325似乎也不太足够了。
如果你的本科学校出身比较好,并且你也有意愿冲刺tier1 BA/DS项目的话,标化成绩方面我建议刷到3.7+110+330这个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你的申请不会被自己的成绩拖后腿。这也就要求大家在本科时候一定打好基础,对自己的每一项指标负责。
像BA这样专业是以未来就业为导向的,这也就意味着审核官会更加注重要求申请者的实践能力与求职相关潜力。大家可以参考一些tier 1的项目,就会发现他们很重视宣传项目毕业生的就业率,这也是一个足够的信号与指点:一味地追求高分成绩,不注重实际运用的同学不是它们渴求的人才。身处如今这样的疫情时代,一两份重要的实习经历愈发显得更加关键。
明确了实习项目的重要之后,我们就要面对下一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实习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在我看来,实习的行业与实习公司的title并不能左右一切。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阿里或者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做数据相关的实习的,也不是所有做过这样实习的人都能得到相关审核官的青睐。
大家在选择实习的时候,不要陷入同辈焦虑中,不要因为别人的选择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淀的时间:我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我所在的行业数据应用都有哪些?认真思考之后,你心里一定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选择一份与自己match的实习,远比一些华而不实的经历更能成为你的财富。
而与实习经历相比,科研经历对于申请BA项目的重要性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在我看来,至少90%左右的BA项目都不会要求申请者拥有非常高深的research经历;而如果你是在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人才的话,也可以去考虑一些更加专业的研究型硕士了。
总结起来,在申请中如何体现自己的数据应用能力可能是申请中最为看重的事情,大家根据对方项目的标准多多打磨调整自己
最后,我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先修课在申请当中的作用。
在申请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很多tier1,tier2的项目会比较看重申请者的tech related coursework能力,但在实际的申请情况中,只有一些顶尖的top项目会更加看重申请者的这项能力。一般校内的课程诸如:微积分,概统,数统,线性代数即可满足,校外课程比如编程课就可以。
但是在这里,我也要建议还身处大二或者大三年级的同学们努力把握好选修课这一种机会。大家可以尝试选一些入门的Python或者Java等课程。这样既可以帮助我们提前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又可以为以后申请增光添彩。毕竟选修课的含金量可是要比一个普普通通的网课证书高的多。
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关于申请时各项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名。最后,我想要和大家着重分享一下文书相关的问题。
着手准备申请的时候大家可能就会面对这样的选择——文书是要自己准备还是寻求机构帮助呢?其实,这同样也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文书是申请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一个综合实力很强,个人色彩非常鲜明的人来说,文书材料更像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短板,需要其他方面来弥补的同学来说,文书材料则是可以扭转局势的好渠道好机会。
既然文书这样重要,我们又该怎样去把握撰写呢?
准备文书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DIY,一种是求助于文书相关导师帮忙加工润色。
如果你曾经有美国本科的相关申请经验,或者你的写作能力达到了native水平,并且在申请季期间时间与精力都足够充沛(不存在标化成绩、实习、论文或者工作的干扰)的话,那么我建议大家可以采取部分DIY再加上导师润色指导这种方式,足够可以支撑我们度过申请季。
但如果你在申请季中本来就焦头烂额需要面对很多事情,感觉到自己已经分身乏力力不从心的话,我建议可以慎重地考虑一下是否还要自己DIY。毕竟文书材料不是写作文,不仅需要我们对申请情况和目标项目有足够的了解,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精进这件事情。
拿我自己的情况来说,因为我曾经经历过美国本科相关的申请,并且在NYT日本分部——Japan Times做了为期三年的freelance,在学校时也曾经有过到writing center当tutor的经历,因此我在权衡之下选择了自己去DIY文书。好在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认知还算比较准确,最终也是收获了还可以的结果。
不过大家也都清楚,随着留学的不断推广,相关中介和文书撰写市场也变得鱼龙混杂了起来。很多机构指导撰写的文书不仅模板痕迹过于严重,而且机构老师也不够负责任,最终都是学生自己吃了亏,用辛辛苦苦的努力和大价钱的投入换来的却是并不太如意的结果。
我觉得AdmitWrite这个辅助的中介机构就很靠谱。首先,在这里所有的专业申请导师的相关学历背景都是公开且透明的;其次,申请时是会按照申请者的需求匹配到与你同专业或者近专业的相关导师,这也大大地保证了申请的成功率。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能收获满意的结果。
写到这里,我的整个申请BA项目的心路历程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
我曾经见过很多迷茫的学弟学妹,大家面对日渐内卷的行业压力往往会显得妄自菲薄,失去了信心。常常会听到大家陷入一定的自我怀疑当中,然后开始焦虑,不清楚自己选择这条路是不是正确的。
其实,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我也渐渐明白:除了自己走下去,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样的选择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果。
不要畏惧未知的困难,可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做好十足的准备,在挑战来临之前镇定自若,付出即无悔。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走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希望这篇回答能为还处在迷茫中的题主有所帮助,也衷心地祝愿大家都能在最后的申请季当中收获自己满意的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