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炼得恰到好处的作品,它涵盖了对认识马克思而言必不可少的那些历史场景与事件,同时又匠心独运地重点刻画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本书还原了马克思充满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及其在学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伯林本人卓越的智识魅力。
这本书通过反思传统的“商业起源论”,建构“农业起源论”,帮助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和市场的特殊性和暂时性,将人们的目光重新引向一种民主的、有计划的,从而在生态上可持续的经济体系。
回望苏联的实践经验,审视发达工业社会的弊病,探讨人类解放的可行道路。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待一个年老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劳动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承诺。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前途的人阅读。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并无优劣之分。新石器时代革命虽然为社会复杂化奠定物质基础,但也造成了人类福利的严重下降,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不应该将这两者不加批判地视为“进步”(意指使某物变得更好)。在农业社会发展的早期,生活在狩猎采集社会中的人们反而活得更好。如果有天外来客目睹这一情形,可能会感慨“文明是文明的自夸,野蛮是野蛮的骄傲”。
这部自传体小说不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个人的自传,而是整整一代无产阶级近卫军的自传。当年他们跨上战马,披坚执锐,毁灭一切又创造一切。
一部关于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动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史诗。一群外乡人在苏维埃运动的感召下从一群乌合之众逐渐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铁流,在郭如鹤的带领下他们摆脱了库班哥萨克的围追堵截与红军大部队胜利会合。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同,《铁流》描绘了一群决心去争取新生活的人们的群像。
90年代初的重工业城市,“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正在悄然变为商品货币关系笼罩一切,剧变年代的青春岁月伴随着白蓝的离开戛然而止。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路小璐就是生不逢时的保尔·柯察金,也许在一个平行时空里,他会在风暴中诞生去迎接风暴。
关于社会性别理论的通俗作品。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女性受压迫的起因是人为的、制度的、文化的,而非生物性的;是建构的,而非本质的。在这一前提下,现存社会性别机制是可以人为地改变的,针对不同性别人群的歧视是完全可以纠正的,也是必须要去纠正的。
本书向世界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中国的工农红军、中国的苏维埃政权的历史、现状,并展望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未来。书中展现了从革命领袖到最普通的革命者身上战无不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可能衣衫破旧、可能食不果腹、可能随时都会面临生命危险,但是他们早已做好了成为世界新主人的准备。正如书中结尾部分所说,这本书证明了:
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
本书忠实记录了十月革命,将俄国工农“我们敢于这样做了”的呼声传达给整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一窥早期苏维埃的运作方式,它将专业人士置于群众的联合控制之下,在将社会事务由专门机构移交给一切人管理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