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塞北送酥一盒至。太祖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杨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众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众大喜,一扫而净。适荀彧有疾迟至,见盒,疑而问修:“此何物?”修对曰:“丞相所馈也,卿可自取。” 彧发之乃空器。遂饮药而卒。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三国配角演义》马伯庸
我想通过两个典故,聊聊古代人关于吃的深意。
其一:汉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汉景帝想试探周亚夫的脾气,便在他面前放了食物,却不放筷子。周亚夫生气的问周围人要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乐意地向汉景帝跪下谢罪。汉景帝刚刚说了一个起,周亚夫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汉景帝说完后,掉头就走。汉景帝失望的说:“像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太子!”这件事造成了周亚夫与汉景帝的严重裂痕,此后周亚夫被诬以谋反罪下狱,周亚夫忍受不了狱卒的羞辱,闭食而死。——《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其二:郑灵公得到了一只大甲鱼,并熬制出美味的甲鱼羹,在宴会上招待群臣。公子宋十分想吃甲鱼羹,但郑灵公偏偏不给他吃。公子宋大怒,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甲鱼羹后,拂袖而去。郑灵公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回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郑灵公要杀他,便先下手为强杀了郑灵公,后人将此事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左传•宣公四年》
汉景帝对于周亚夫,是赠食而不赠筷。曹操对荀彧,是赠器而不赠食。这是一种试探,看看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时,是否依旧对我忠心。在古代"吃”与“礼”是直接挂钩的,所以这种试探的背后更是一种羞辱。荀彧是个政治家,政治家是有理想。由于曹操称魏公之事,已经违背了荀彧最初的理想,现在指望荀彧背弃自己的理想,再去找曹操表忠心,这是不可能的。《三国志》记载荀彧:“清秀通雅。”像这样一个温润如玉的人,更是不可能像周亚夫一样快意恩仇、拍案而起。他能做的只能以死这种无声的抵抗,来挽回自己尊严,坚守自己的理想。
关于郑灵公与公子宋的故事,国君不给你食物,你却强行吃食物,这已经上升到臣子造反的概念,荀彧肯定也知道其中的深意。郑灵公不给公子宋食物,公子宋造反了,因为他是反贼。曹操不给荀彧食物,荀彧自杀了,因为他是忠臣。荀彧的矛盾之处在于,他既想做汉朝的忠臣,也想做曹操的忠臣,殊不知这两者是背道而驰的。但忠臣终究是忠臣,他是不会像公子宋那样去谋杀曹操,做一个反贼!也不会背叛汉朝,坐视曹操的野心逐渐壮大,那么他只能以死来成全他的忠臣之名。这个忠,即属于汉朝,也属于曹操。
曹操初见荀彧时,曰:“吾之子房也。”所以后人多把荀彧比张良。张良是韩国公子,荀彧是汉室忠臣。张良为报韩仇而随刘邦,荀彧为兴汉室而辅曹操。但刘邦肃清功臣时,张良能全身而退;曹操问鼎魏公时,荀彧却忧愤而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良未把刘视为韩,荀彧却把曹视为汉。刘邦称帝时韩仇已报;曹操称王时汉室难兴。张良与刘邦的理想是间接统一,荀彧与曹操的理想却是直接对立。有诗评荀彧:“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读此常为荀令君一叹。
即便曹操不给荀彧空器,荀彧同样会死,因为他在为自己的理想殉道。诸葛亮与荀彧,一个像燃烧的蜡烛,一个像扑火的飞蛾。两人为同一个目标,以不同的方式,成为了汉朝的殉道者。如果曹操与荀彧活在当代,曹操也许会对荀彧说:“我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荀彧也许会对曹操说:“即便回到过去,也回不到当初。”
不用纠结“盒”的拆字,史料从没提过这茬:
《后汉书·荀彧传》: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曹操最爱的就是这号哑谜,譬如挖角太史慈: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太史慈故乡东莱属曹,这说的是该当归来。又勾搭诸葛亮: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汉末朝臣以为制度,这是虚位以待。
古称食禄,无食就是无禄,按《礼记》,士死曰不禄,你说荀彧该如何?所以《通鉴考异》说得很明白,这叫隐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