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何谓八股文?为什么很多古代有名的才子会屡试不第? 第1页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八股文是一种考试专用的规范文体。

何谓“规范文体”呢?简而言之,就是这种文章给你规定了,全文应该有几段,第一段写什么,该怎么写,第二段写什么,又该怎么写……

其实,一篇议论文,只要你遵循最基本的逻辑,写出来的文章结构必然是呈现出一种固有的格局。这种格局不外乎是:1. 点出主题;2. 对主题进行概括说明;3. 列出论据,从几个方面对主题进行论证;4. 对全文进行总结。

举个例子,比如说年底了你们部门进行工作总结,经理在会上会怎么讲呢?首先,“同志们,下面我就今年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这就是“点出主题”。然后呢,“今年以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部门的业绩有了极大的提高,全年销售额共达到了**万元”,——这就是“对主题进行概括说明”。再接下来呢?“下面我对部门工作进行详细总结,一是×××,二是×××,三是×××”,——这就是“列出论据,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呢,“总之,在过去的一年中,全部门的同事齐心协力,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这就是“对全文进行总结”。

而这恰恰就是八股文的结构。——也就是说,八股文是中国古代议论文体发展到极致的产物。

用八股文的术语讲,第一部分“点出主题”,就叫做“破题”,第二部分“概括说明”就叫做“承题”和“起讲”,而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证”就是八股文的主题部分,一般说来是八个段落,两两对偶,分别叫做提比、中比、后比、束比,也可以叫第一股、第二股、第三股、第四股,一直到第八股,——这也就是“八股文”这个名字的来由。第四部分“总结”,则叫“大结”,不过因为很多考生考试时为求作弊往往在这一部分按藏记号,所以到康熙六十年就取消了,所以康熙后的八股文就没有“大结”了。

我们再详细说说八股文的各个部分。

第一部分“破题”,所谓“破”,就是“破译”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对作文题目进行分析。按照规定,破题只能用两句话,而且不能直说题义。破题非常考校功力,一个考生如果破题破得好,那水平绝对差不到哪里去。反之,如果破题破得一塌糊涂,那绝对就是个草包。——这也是我第一句话说“八股文是考试专用规范文体”的意思,这种文体的产生,就是为了最方便的考校学生的能力。

古人读书时,破题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很多时候老师测验,并不要求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是让你破个题。

举几个破题的经典例子:

比如出题“子曰”,该如何破呢?一个最经典的答案是:“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第一句破“子”,第二句破“曰”,巧妙绝伦。

又比如有个故事,古代《论语》排版,每一章开头都有一个“〇”,以便和前一章进行区分。就有人以这个“〇”为题目,让别人破题,——这显然是故意为难人了。那对方是怎么破的呢?他说“圣人立言之先,法天象也。”《论语》每章开头都有〇,所以这就是在圣人说话之前了,而天圆地方,这个〇就是在取法天象,既切合题目,立意又极高。

再比如,王世贞少年成名,有人就考他,以“梁惠王章句上”为题,让他破。“梁惠王章句上”是朱熹注《孟子》第一章前半篇的标题,王世贞是这么破的:“以一国僭窃之主,冠七篇仁义之书”。前一句破梁惠王,后一句破《孟子》,既贴切又意味深长,不愧是一代天下文宗。

再举几个破题破成笑话的:

有一次考试,出的题目是“征商至此贱丈夫始矣”,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那个最早征收商税的人是个贱人。结果有考生书没背会,不知道这句话,望文生义,以为“征商”就是征讨商朝,于是破题曰“以臣伐君,武王非圣人也”,大家看看,这种文章下面都不用再看,直接丢垃圾桶就行了。

再比如,题目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就是说孔子在家里闲居时,衣着整洁,神态舒和。结果有考生学艺不精,不知道怎么解释,于是破题曰:“记圣人之鸟处,甲出头而天侧头也。”这完全就是笑话了。

第二部分“承题”

承题就是承接破题,对题目展开进一步的说明。前面说了,破题只能用两句话,那么承题也有规定,最多只能用三句话。一般来说,如果破题是正面破,那承题就反面说,如果破题是反面破,那承题就正面说,总之,既要承接破题,又要对题目尽可能全面的进行说明。

第三部分“起讲”

起讲是在破题、承题和正式论述之间的过渡段落,既上结承题,对题目继续进行说明,又下启论述,对题目所包含的义理开始阐述。起讲也是八股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这部分做不好,那下面的具体论述也就绝对是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你的起头就歪了。

以上破题、承题、起讲三部分,又合起来称作“冒子”,也就是“帽子”,是文章正文开始之前的部分。

下面就是八股文的正文部分,也就是两两相对偶的四部分,叫做“八股”或者“四比”。我们前面说了,八股文是中国古代议论文体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其实八股文同时也是骈文发展到极致的产物。骈文是四六相对,四字句或六字句相对偶,到了八股文,就变成整个段落相对偶。所以作八股文,确确实实需要极高的作文能力,不但要求散文写得好(八股文最讲求一个“气”字,要气势贯通,而这个“气”的训练,一般是从模仿唐宋散文入手的,这也就是明代以后唐宋八大家地位凸显的原因),同时也要求骈文写得好,和骈文一样,八股文是同样讲究对偶、韵律的。

说到这里,咱们就举一篇张居正的一篇八股文《生财有大道一节》来瞧一瞧。这篇文章,是张居正在当主考官时,给考生们写的范文(当时叫做程文),正因为是范文,所以整篇文章结构完整,中规合矩,质实简严。

咱们来看看真正的八股文,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用恒足矣

(上面是题目,是出自四书中的《大学》中的整个段落,也就是一节。八股文出题,可以是四书五经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如果是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因为题目很长,所以在平时说的时候,一般都简称“××一节”或“××一章”)

盖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

(这两句就是破题,是对“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用恒足矣这个题目的解释,这个题目虽然一大段话,在张居正看来,对于善于理财的人来说,只要得其“道”则财用自足。)

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国孰与不足乎。

(这是承题,承接上面两句破题而来,上面说善理财者要得其“道”,那生财之“道”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就进一步阐明了,就是“务本节用”。另外,前面咱说了,承题只能用三句话,那这里为什么是四句呢?其实,是因为“务本节用”和“生财之道”之间,在古人看来只算是“读”,不是句,所以算下来依旧是三句。)

且夫聚人曰财,国而无财,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

(这就是起讲,上结破题、承题,继续解释何为“财”,何为“理财”,又下启论述,开始概括性的阐述财、国、义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具体议论起头。明代的八股文,起讲都比较简略,一般三五句就行了,到清朝时,这个起讲就很长了,一般在十句左右。这也是明代和清代八股文的一大区别。另外,八股文讲究“代圣人立言”,也就是说,八股文说的话不是作者自己的话,而是作者代替圣人说的话,因此非常讲究“口气”,也就是要揣摩圣人的音容,以圣人的口气来把话说出来,而这个“口气”就是从起讲开始的,一般情况下,往往在起讲前有“若曰”二字,也就是“圣人好像这么说”,张居正的这篇文章没有“若曰”,但依旧是圣人口气。)

是以君子之生财也有道。故不必损下以益上,而经制得宜,自有以裕于国也。

(这是第一股)

其于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损上以益下,而公私两利,自有以裕于民也。

(这是第二股。和第一股合起来,叫做“提比”,也就是八股文刚刚进入正文,提起议论的部分。在这里,张居正对生财之道从上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算是整个论述的总纲部分。)

然则何如?盖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国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无节,故恒见其不足耳。

(这叫“出题”,又叫“点题”,不是八股文的必要部分,有的文章有,有的没有。它的作用是在提比之后,点出文章主题。在这里,张居正就明确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其力不勤而用之无节,才是造成国用不足的根本原因。下面的论述将围绕着这个观点展开。)

诚能趋天下之民而归之农,其生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汰冗员,裁冗费,不使有浮食焉。

(这是第三股)

尽三时之勤以服乎耕,其为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量所入,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

(这是第四股。和第三股合称“中比”,是全文议论的中坚部分,正面阐发文章主旨,在这里,张居正表明要汰冗员、裁冗费、量所入、为所出的财政主张,这不但是张居正这篇文章的主旨,甚至也是张居正几十年执政的政见主旨。明朝八股文的中比也比较短,清朝八股文中比就比较长了。)

斯则勤以务本,而财之入也无穷。

(第五股)

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

(第六股。第五、六股合称“后比”,也是议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紧扣文章主旨,尽力发挥,将前面尚未说清楚的部分尽可能补全、讲透,使文章议论更加充实全面。这里,张居正继续围绕着“勤”、“俭”两个方面对理财之道进行议论,进一步阐明观点。)

以无穷之财,供有限之用。

(这两句话叫“过接”,也就是两部分之间用来衔接和转折的句子。)

是以下常给而上常余,虽国有大事,而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第七股)

百姓足而君亦足,虽年有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而无恐矣。

(第八股。七、八两股合起来叫束比,主要起到照应前文,收束全篇的作用。如果文章至此议论意犹未尽,那么束比可以在收束的同时继续阐发。如果前面文章已经说尽,那么这两股只要收束全文就行了。一般情况下,文章至此往往已经竭尽全力,所以往往考生会将这两股略去,这个情况在清朝尤为突出。)

谓之大道,信乎其为经久谋国之计,而非一切权益之术可比也。然则有国家者岂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哉

(这就是大结,也就是文末的总结称述。清朝康熙六十年时,将这部分废除了。)


这就是八股文。

我看现有的几个答案,都说八股文条条框框多,是“禁锢英雄豪杰之心思材力”、“束缚思想”的,其实这也是几百年来的传统看法了,清朝人就说过:“烂时文,烂如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可是,仅仅是文体上的限制,何至于禁锢住人的思想?比如说近体诗和词(尤其是词,号称“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限制岂不更多,但诗词之间,出现过多少灿若星辰的大家,难道说他们的思想都被禁锢住了?八股文同样如此,一种规范文体罢了,何至于禁锢住人们的思想?

“禁锢思想”这个罪名,不在于八股文,而在于科举制度。它的根源在于朱元璋规定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这才迫使中国500多年来的读书人只能把心力放在四书五经几本书之上,造成了社会思想的禁锢,但这是考试制度的错,和八股文这种文体无关。

其实,看明清时一些文人游戏笔墨的八股文,最有名的比如尤桐的《最是临去秋波那一转》,写得着实是妙趣横生,八股文一旦不用做考试,其实也可以是很好玩的。

至于说为什么很多才子都考不上,这真是多种因素都有了。一个方面是这些才子可能真的不擅长写八股文,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蒲松龄,他考秀才时,硬是把一篇八股议论文写成了小说,但却意外得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赏识,名列第一。然而这毕竟不是八股正途,所以此后蒲松龄考了几十年,就一直没考上举人。——这真不怪别人,就是现在,你谁把议论文写成小说,都得是零分作文吧。

相反,比如汤显祖同样大才子,人家就是八股名家。只能说才子和才子也是不同的。

另外,很多大才子考不中,也可能是和考官相性不合,毕竟作文这东西,主观性很大,一篇文章有人觉得很好,但在相性不合的人眼中,却有可能是一无是处。所以古代科举,考官是什么样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考官被任命后,往往自己先写一篇范文给考生看,上文张居正那篇范文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单纯运气不好了。毕竟全国那么多读书人,但科举考试三年才录取三百多个,录取率太低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辉煌是儒家的功劳? 
  关于中国古代罕见乱伦现象的原因? 
  八股文的危害是否被夸大? 
  《金瓶梅》有哪些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 
  古代世家继承人(比如侯爵世子之类)不通过科举入仕,还能通过什么途径? 
  为什么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 
  为什么隋炀帝杨广创科举遭到关陇集团绞杀? 
  古代女子的嫁妆,丈夫能不能动? 
  陌生人,可以分享一句(首)您喜欢的古诗吗? 
  为什么古代西方发现了锑而古代中国没有? 

前一个讨论
地摊经济的兴起会冲击互联网经济的霸主地位吗?它的兴起是否意味着实体经济“柳暗花明”?
下一个讨论
历史上王道士真的像道士塔里写的那样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