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无法操作。
主角和配角的比重不一样吧?张三是个国家一级表演艺术家,但演的是个配角,总共三场戏,李四是个二级,但演主角。张三的片酬一定要比李四高?
放到电影里来说的话,小众文艺片和商业电影的片酬计算方式也完全不一样。投资5亿的电影,演员片酬三五千万都正常,但要是这电影投资只有1000万,就算是顶级演员能拿多少?
再比如,一个女演员,40岁的时候倒是拿下高职称了,但是市面上很少有她适合演的戏。这时候,她的片酬肯定要开的比20岁的主角低——尽管这个主角的演技可能相对差一点。如果在要去找高片酬,谁还用她?
如果说像司法考试一样,给演员弄一个职业资格证,就算有点搞笑,但勉强还可以操作。毕竟考试嘛,有个统一标准,你考就行了。但是,职称这种东西怎么评?一年多少个名额?谁来评?这完全都是操作空间。到时候,娱乐圈遍地都是关系户。
冯老师的想法很好很天真,但我认为不可行。
演员行业与教授等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简单说就是玩,后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的,简单说就是实打实的技术价值。一个教授级别越高,能力越高,除非他老年痴呆丢掉了知识储备和思考方式;但一个演员,却不见得级别越高越受欢迎,事实上人们更喜欢新鲜面孔,而有些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讨厌。演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职级制度不可行。
要什么情况才能执行职级制度呢?得搞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选拔演员,统一分配工作任务,也就按受观众喜爱的程度,在职级范围内发工资,观众喜欢的发高一点,观众不喜欢的发低一点,并根据观众的喜欢程度和创造的价值量,每年重新评定一次职级。绝对不能职级只升不降,国家评定职级而不是观众评定职级,而且要对恶意投票的观众严肃处理。但这么操作下来,不仅仅管理成本高,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到文娱行业的活力。
所以这种无关国计民生的文娱行业,只要国家引导控制价值观正确,别的就让市场自由去选择比较好。最好连限薪也不要搞,如果娱乐圈真能作倒一些盲目的大资本家,那还是人民功臣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种评职称的方式一经推出,那娱乐圈就是关系户的天下了。
现在的娱乐圈基本上是由有关系的,有流量的,有本事的组成,这三者可能也有重合,维恩图自己想象吧,当然有本事的这个圈很小很小就是了。
一旦开始评职称,确实能挤掉一些没本事空有流量的流量明星,但是取而代之的人中必然有一群又没有流量又没有本事的关系户。
这算不算好事还不一定呢。
关系不够硬的,演的好我也不演,反正我也拿不到高薪。
关系够硬的,演的不好谁找你演?流量明星被喷就被喷,好歹带热度,你演的不行流量都没有,薪资帽还高高的,干嘛找你演戏?
关系够硬,演的又好的,有几个?
这么玩这行业不凉凉?
连学术圈因为评职称都搞得乌烟瘴气,娱乐圈这种地方玩这套,你敢想象其中会因为利益牵扯闹出多少事吗?反正我不敢。
一帮人挤破头进入那个评职称的圈子,最后进了这圈子的人有几个人能用?
这些都是问题啊。
还不如学习日本、俄罗斯,规定演员每年必须演出一定数量的舞台剧。还有哪些国家也是这么要求的来着?
起码舞台剧能保证演技有个基本的下限。
谁来评,选影帝影后的那帮子评委。
轮演技还有比影帝,影后更硬的吗?
但我朝的影帝影后就不靠谱的大把。
至今都记得金鸡最佳女演员和优秀女演员的梗。
大家不知道吧,可奇葩了,
最佳女演员是女配角奖,优秀女演员是女主角奖
这要是靠职称论片酬,那要畸形出什么样的奇葩啊。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这不就变成了老赖么?
银行会收回你的房子然后拍卖,但因为是著名烂尾楼,所以会流拍,你就会欠上一大笔钱,享受到限制消费等等一系列措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