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知乎认识蛤蟆很久了。说实话,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蛤蟆的书。不光是蛤蟆的书,所有的玄幻我都不喜欢。
但是我很羡慕知乎的蛤蟆,尤其是那种肆意妄为,挥洒青春的少年人心态。
我们都是40多的人。蛤蟆好像还比我大几岁。
这个年龄写书,最难把握的其实就是心态。40岁的人写少年人的故事,太容易把少年人写崩。如果我开新书,我就不敢从十六七岁的少年起笔。
蛤蟆这一点很厉害。这需要一个有足够细节的视角,和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开新书是一种勇气,我这种扑街就不敢。
我想了三四个新书的开头,始终都没敢提笔。我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也能认识到自己和主流网文的差距越来越远。
40岁的人,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候不提醒你,嗯,被这个社会淘汰了。
我很羡慕蛤蟆这种逆流而上的勇气,也拜服这种实力。
从纯读者的角度来看,蛤蟆的新书不友好。
开局的英文,大段大段的抛设定,无敌流的起笔,都有一种故意为之,且就这么写了,爱谁谁的气场。
蛤蟆用娴熟的技巧维系着并不出色的开局,估计写成这个样子,他自己也不会满意。
写书,其实就是一个满足自己的过程。
如果同时还能取悦别人,那就算运气好。
取悦完了别人还能赚到钱,这就要靠绝对的实力了。
从开篇的设定来看,感觉蛤蟆准备挑战一个自己没有绝对把握的写法。是不是实力到了一定层次,就能玩为所欲为的成语接龙?
这是一个上线满神装,怪物全投降。秘籍一秒会,美女争暖床的无敌流故事。
这个设定,说实话是要了亲命啊……
对作者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我很期待这个脑洞蛤蟆怎么圆。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