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全场紧逼就是Full Court Press。非常老的战术,1950年代就有。
Wichita大学的杰恩-约翰逊先生用过的。
人称“40分钟地狱”。
后来各大学一直沿用。
北卡体系里以前有个所谓10-20-30-40分防守法。依次是全场紧逼,对方罚球线紧逼,半场线紧逼,本方罚球线紧逼。拉里-布朗、鲍勃-希尔和波波维奇都写过这方面的论文。
现实中应用多了去了。
图模糊了点,解释下:球在左边底线外预备发底线球,白衣一方正全场紧逼蓝衣一方。
这是1993年东部季后赛公牛对尼克斯。公牛在用全场紧逼。
这套路为什么在NBA不常见?
A NBA都是职业球员,都练过破这套路的。
不像《SD》里湘北是群高中生,第一次见这个。这套路心理作用大于实际战术作用。
记得《SD》第30卷末尾,山王都打了好一会儿了,忽然河田扣篮得到山王第76分后,又全场紧逼了?当时湘北震惊:他们体力是无底的吗?
心理威慑作用。
B 这套路极耗费体力。是赌博式用法。
当然《SD》里真正出奇的是,“泽北和深津双人夹击持球者宫城,然后掐断传球线路,快速断球后上空篮”。
这玩意用在全场的,比较少。
半场攻防,这种“二夹一到边线,第三人掐断传球线路,反击”,玩得最溜的,是1996年的芝加哥公牛,是他们第三节大反击偶尔一用的杀手锏。
哦对了。60年代凯尔特人王朝也爱用这种全场紧逼。因为他们体力够,厚度好,而且对方哪怕突破了夹击,也很难快攻偷分。因为凯尔特人禁区里蹲着比尔-拉塞尔。
全场领防和全场紧逼的渐少,跟三分线的出现是有关的。以前你漏人也许丢个两分,提前犯规只丢一分(60年代一度是你不对投篮犯规只罚一个球)。但三分线后,你全场紧逼漏人,要丢三分的。
最后一句。
二十年前,便士哈达威说过,NBA有个人,一个人前场领防就能祭出全场紧逼的效果,所谓的One Man full court press。
那个人叫皮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