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学素描(基础)应该找怎样的老师或者培训班?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wei-23-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们去判断一个老师好不好之前,我得先问一个残酷的问题:中国的美术教育好不好?

市面上常见的素描教材

我相信很多人和题主一样,每次打开教材的时候,脑袋里总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他们要这样画?

打开书后常见的素描作品都是这种感觉

这一套画画的方法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素描到底是怎么弄出来的?这我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优秀的素描老师应该是怎样教学的。


当然,我得先友情提醒,这是一篇非常长的文章,多图预警……




要看明白一件事情的真相,你得从头到尾的宏观地了解他,远远地去看,而不是对着某一个技法去讨论它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没有意义。

我们站在河套平原上面,看黄河,只能看到两种结果,黄河是从南向北流,或者从北向南流的。

河套平原

只有离开了黄河,甚至跳到地球的层面上,在太空上去看黄河的时候,才明白黄河是从西向东流的。

中国卫星地图

我们想问题的尺度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够看到事情的真相。学画画也是一样的,所以这篇文章我会站在跨度几百年的历史基础上,带着同学们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看到现在中国素描教学。看看历代大师们是怎么去教画画的。 了解了历史的背景我们才能看懂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学画画。


素描教学的第一阶段——文艺复兴学徒制教学

1·时代背景

目光先来到15世纪。我们会看到一批正在蓬勃建设的哥特式教堂。

教堂是干嘛的?传教,拉人入伙的地方。也是那个时候所有欧洲人们共同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他们的宣传对象绝大部分是文盲。(要知道德国一直到二战的时候,文盲才清除掉了。)

但是识字比看图难多了,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贵族的特权。所以全世界关于知识的启蒙都是从图片开始的。

为了传播宗教。他们开始请画家来画宗教故事。

也只有教会出钱请人画壁画。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教会是所有画家的金主,是他们的爹,

因此你去看欧洲14世纪和15世纪的壁画,几乎全是画圣母和耶稣的,因为教堂只买这些作品,不画就喝西北风。

西斯廷教堂-《创世纪》-米开朗琪罗

教会负责下订单,他们总会有各种要求:“你来到我这个教堂里面画幅画,我要画耶稣遇难的故事,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面的故事。我告诉你啊这耶稣要这样死,那个圣母要是这样的表情,……你理解我意思吗?”

乔瓦尼多纳托蒙托尔法诺 壁画 《耶稣受难》 圣玛丽亚感恩教堂

这就是一个按要求设计宣传海报的活,和现在的广告公司差别不大。

现在开始我就要讲这些人是怎么开始学画画的了

安尼巴莱·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 (1560-1609)-《基督复活》

上面这幅画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和真人是等大的。一个人画这么一副壁画要画很久很久。通常都是画一两年的时间,而且还不一定画的好。

所以他们会带学徒。一个人太累,如果有十个人一起画,这个工程量的时间会不会缩短十倍?

我画中间这个耶稣,另外那几个配角,不用画得很认真,找一个技术比我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跟着一起画就行了。这个最精彩的部分我亲自操刀,保证他画的漂漂亮亮的,反正也没什么人会在乎旁边这几个配角。

所以他清楚有些角色并不是一定要他一个人完全画完。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赶紧的教一批学生出来,跟着我一起去接单干活。那就好像现在的水泥工师傅带徒弟一样的,就是这么个性质,谁教的好谁带得快,谁有更多的合格徒弟,谁生产这个壁画的能力就越强,赚的钱就越多,这是他们的教学出发点——为了更快地赚钱。


2·教学目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画面复制出来。就是说这张画师傅可能已经提前用素描先画了一张草稿了,而徒弟他要做的就是把老师的草稿放大,放大到这个墙壁上。这是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别的事情他不用管。

《圣礼的争辩》 拉斐尔

所以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一个完全没学过画画的人——他可能是农民,可能是隔壁修鞋的修表的,怎样才能够才让他很快的学会把一个人画出来呢?


3·教学特色

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老师教学生从来不教静物,也不教几何体,它们第一个教的就是人,因为他们的工作只要画人,其余的不是重点。

人多复杂多难画。我相信此刻看文章的人里有画过的。那他们是怎么教的呢?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丢勒在自己的铜版画里记录了这种方法——网格法

如图所示,德国画家丢勒早期其实是在网格里作画的。不太理解是吧?这个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一个道理!

我们是如何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呢?通过横竖两条线——经纬线来确定。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每一个点的位置。换句话说,有了网格,位置就不难确定了

所以如果我们去看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草稿,会发现很多草稿都有这样的网格线。这是非常无脑非常高效,非常准确的一种复制方法。

所以这个方法培养学生多快呢?顶多一个星期,熟练地使用这套工具,使用这个方法,就可以画任何形状了。如果你想马上画人像,那么我今天已经告诉你们最简单的画画方法了,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的做法——网格法

具体操作过程可以看这篇教程,教程末端还有解说视频讲解具体的示范过程:


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种大型壁画,他是主要的设计师和绘画者之一,但是全部工程是他和他的一群学生一起完成的。

知道了这个教学目的。我们就明白了一件事: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这不能被称之为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套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培养一个毫无思想,毫无独立绘画能力的模仿者。


4·文艺复兴时期的另类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如果大家都在模仿,那么谁来创造新的图像呢?带队接下教皇订单的那个人必须同时是一个设计师才可以。他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创作。

比如,要画上帝,可是不会真有上帝来当模特的。因此创作上帝前必须对人体有一个了解,知道一些比例才好编造。

丢勒绘制的人体比例图

早期的人体比例系统,其实是把头部当成划分标准,一个人应该是6个头的高度。在这基础上,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比例体系。

在丢勒那里,人体最多能分为600份,甚至连睫毛长度都记载明确,规定为0.3cm。

后来回顾希腊雕塑和文献时,发现希腊对英雄形象和理想美的崇拜,于是重新出现了八头身、九头身甚至十头身的概念。


但是这个比例太累赘,而且也不可靠。一来使用者难以记下如此繁杂的比例数,而且人们也不知如何变动其中的几部分来构建外观不一的人体。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

在达芬奇讨论《维特鲁威人》迷思时,他借用了古埃及的手法,将人体分为不同的体块,并用一套动态比例系统来约束各体块间的比例关系。在《维特鲁威人》手稿上,我们发现头部、躯干、大腿等各处都有明显的分割线。达芬奇首先定下这些分割线的位置,也就是确定各部分应有的长度比例后,再根据人体造型绘制素描

达芬奇手稿

他不像丢勒那样,精确地去记忆某一个数值。而是用人体身上已有的肢体和部分身躯来做比较,比如头部的厚度与上臂相当;手掌之长等于腹部;大腿则为小腿与脚掌之和等等。这么做的好处是,当我们绘制不同于的人体时,只需按该人体的特点,把相应体块依照对应的体块(如手掌对应腹部)放大或减少即可,无需任何测量,也能画出适当的人体结构。

所以那个维特鲁威人就是一个标准的人体比例模型,所有的其他人均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即可。这就是模型思维:用脑海中已有的标准或规律替换眼前所看到的事实。

达芬奇在他的笔记里不止一次地表达出他对于素描的理解:

他认为素描能力的基本结构是:观察、理解与重建

素描是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总结其形态规律特征。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绘画,重新在画面中构建新的世界。

素描是一种理解世界的辅助工具,也是重建世界的设计图纸。他要求艺术家在视觉层面结合多种素材重建或创造新的世界图景,而非描摹现实。前者注重创新,后者固步自封。

这个理念和现在很多大学的教学理念也是几乎一致的。多么地超越时代啊!

可惜,这份手稿直到20世纪比尔盖茨买下了手稿重新排版印刷之后才得以重见天日。

也就是说,这套学习理念在当时并没有被传播出去。


素描教学的第二阶段——法国学院派

1·时代背景

达芬奇死后,时光来到了17世纪18世纪,这个时候的素描教学有进步和变化吗?

先看时代的变化。

这个时候的买主发生了变化,以前只有教皇买单。此时欧洲,神权开始逐步让位给王权和大资本家。有钱的大贵族大财阀也希望拥有精美的画像。也想看点别的有意思的东西。因此画家终于不用只画耶稣圣母了。

卡拉瓦乔《老千》

像卡拉瓦乔的《老千》描绘的就是一群人在酒馆里打牌的场景。

维米尔的作品

荷兰小画派的作品大量地描绘市民阶层的形象。尤其是维米尔的作品。

这个时候的模特是实实在在的人,不是以前的大师们脑海力想象出来的人物,所以画家所描绘的对象并不是一个一动不动的雕塑,更不可能每次都刚好被网格套住。


2·教学目的

顺应时代的需求,画家们需要一个更高效的绘画方法。方便他们在现场写生时能够准确快速地记录观察对象,以此积累素材进行创作。

门采尔速写
门采尔速写

18世纪著名德国画家门采尔就是现场写生的高手。他许多油画创作的成品背后都有大量的素描手稿。


3·教学特色

这个时期,经过许多画家的努力,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大卫和安格尔师徒的领导下到达顶峰。

这套教学体系被之为法国学院派,其教学以现场写生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完全按照古典主义的审美标准对观察对象进行二次提炼,抽取其中的关键特征,以此进行符合古典主义审美的绘画创作。

这套教学已经初步的和达芬奇的理念不谋而合了,有观察,有理解,有重建

我将以起形方法为例来粗略讲解法国学院派的教学特色。

法国学院派的起形方法其实我们初中数学老师就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坐标系。

我们只需要画两条线,就可以准确定位的一个点了。


事实上很多学画画的人用的就是这个十字线起形。你会发现他画画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画了一条十字线。

18世纪法国学院派教科书《巴格尔素描教学》里使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毕加索和梵高小时候画画时使用的就是这本教材哦!

这种定位方法不是无脑的抄袭观察对象,它会促使我们不断去寻找点,寻找比例。从而培养我们对关键位置和比例的取舍与敏感程度。

以上图这个口红为例,我们画好坐标系,接下来要定位。可是先定什么位置呢?

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画画应该先画什么?

应该先画什么其实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17世纪和18世纪很多画家的日常人物就是画肖像画,那么画得像是他们最迫切的要求。

所以问题实际就是到底先画什么才会帮助我们画得像呢?

答案就是外轮廓,俗称剪影。我们看上面这些形象,什么细节都没有,其实只有一个剪影而已。但是丝毫不妨碍我们判断它们是什么动物。

所以画画先看剪影形,先画外轮廓会十分有效地帮助我们把东西画像。

想画画的人记住,外轮廓是比一切轮廓和细节更加重要的形状。


但是徒手直接画出外轮廓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需要先确定范围,并不是说随便从外轮廓中的某一点出发就可以把东西画好了。因为外轮廓也是很复杂的。


所以我们不妨想一想,如何画的更像外轮廓?

上面三个水果都是苹果,但是外轮廓是不一样的。

我们远远看去,会不会发现它们分别像倒梯形,正方形和圆形。这就是几何形概括法。用几何形概括法去看物体的外轮廓,能够迅速地把握物体形象的特征。

我们平常说一个人是国字脸或者锥子脸地时候,其实就是在运用几何概括法。

郭靖在沙地上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老顽童教郭靖左右互搏术的时候要求郭靖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但是他没有要求郭靖左手画黄蓉右手画黄老邪。为什么?

因为简单的几何形更容易操作。

所以我们需要把外轮廓变得更加简单,简单到像几何形一样。

这个时候我们再画口红,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口红在我眼里是个四边形。外轮廓就变得简单了起来。配合坐标系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找的位置。

这之前的范围里继续几何概括。不管形状多复杂,在我眼里它们只是形状各异的七巧板。我永远画着简单的形状。

这就是在坐标系法运用到绘画之后,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教学过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徒们学习绘画是天壤之别。它会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提取观察对象形状特征的能力。

这就是法国学院派教学的缩影,它是一套完整的图形思考逻辑,这是一套对整个美术教学界影响深远的教学体系。


素描教学的第三阶段——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

1·时代背景

法国学院派教学体系在安格尔的带领下走向辉煌,统治了整个欧洲的美术教学。但是好景不长,18世纪后期,印象派崛起,印象派反教条,反学院,对传统绘画教学体系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质疑。

莫奈《睡莲》

他们不想再在室内作画,不想再按照严格的教条步骤画画,不想画得符合古典主义的审美,讨厌一切束缚。这种态度启发了现在艺术,所以学院派绘画经历了印象派和现在艺术运动之后,基本在欧洲消失了,导致绘画这门艺术在欧洲走向了没落。传统架上绘画衰落,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实验艺术开始统治艺术界。大家如果现在想去欧洲学习写实绘画,基本上找不到老师。

弗兰克B行为艺术《我想念你》(I Miss You)

2·教学目的

但是法国学院派的素描教学体系并没有完全消失,巴维尔·彼得洛维奇·契斯恰科夫,圣彼得堡美术学院( 列宁美术学院的前身) 教授, 曾留学意大利, 到过法国, 接触了学院派教学。回国后,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要创建一个有苏联特色的,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审美价值的美术教学体系

所以契斯恰科夫把古典引向现实, 建立在唯物主义美学基础上的“素描写生学”理论, 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素描教学体系。

涅瓦河畔的列宾美术学院大楼图片

3·教学特色

契斯恰科夫的教学体系以唯物主义为依据, 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体系相通, 建立在现实主义基础之上。他的教学法其高明之处在于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 强调科学论证的态度, 强调观察、理解和表现的系统过程。在形体教学中契斯恰科夫继承了俄罗斯素描立体观察的原则, 强调形体在素描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是在形体之中, 所以我们也便于在形体中理解一切”。

列宾美院留校作品
列宾美院留校作品

契氏的立体造型原则, 首先反对为线条而线条的画法, 形成体面结构表现形体这一契氏素描特点。同时, 在教学中创造性概括、归纳、充实和完善了塑造形体的表现手段即“五个调子”———黑、白、灰、高光、反光, 既是科学规律又是艺术表现的手段, 成为表现立体感的科学法则。

现实主义原则是契氏一贯坚持的, 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主张从现实中, 自然中获得新鲜生动的感受,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对象, 而非客观主义地临摹自然, 强调有质的东西。

强调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体会和需要学习素描, 拓展和深化了人物表现的内涵, 增强课堂习作中的真实感受与艺术魅力。契氏素描教学法从思想体系、课堂设置、教学要求、作画方法、甚至工具的运用都是堪称一个完备的体系。契氏体系有力推动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发展, 造就了列宾、谢洛夫、波列诺夫等一批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但是这个体系和时代趋势脱节太久了,经过时间的洗礼,它更是演变成了教条主义绘画。绘画时没有严格地按照规定程序画就是不对,不画出体块感就是不对,不立体就是不对,没有结构就是不对。

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最后深深地束缚了俄罗斯美术的发展,导致俄罗斯艺术界长久的与现在艺术发展脱节。这套素描教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法国学院派的延续和突破。


素描教学的第四阶段——中国素描教学体系

1·时代特点

建国初期中国与苏联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上的一致,全面向苏联学习就变得顺理成章。所以绘画也不例外,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单一的外派留学已不能满足需求,而需要聘请相关专家来华执教。

马克西莫夫油训班新学年(前排左起)吴作人、 江丰、马克西莫夫、马克西莫夫夫人、张同霞

从1953年开始,随着实施了“一五计划”。中央美院的教学方针基本上也从培养、培育美术普及工作变成了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1954年通过中苏两国政府间文艺部门高层领导的互访和酝酿,前苏联最终指派马克西莫夫赴中国完成美术教学援助工作。

苏联的著名油画家、斯大林奖金两次获得者,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在1955年年2月抵达北京,任中央美术学院顾问,并举办“油画训练班“。这个油画训练班简称为“马训班”,为期两年。马克西莫夫是苏联政府委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油画教学专家,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国举办油画教学的苏联专家。

1955年马训班同学合影。左起:陆国英、仁梦璋、詹建俊、 靳尚谊

这不是一般的班,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

“马训班”的入学考试很严格,最后录取了21人,来自全国七所美术院校及各地美协、部队(有19位学员参加了毕业油画展)。当年参加“马训班”的都是受过高等美术院校专业训练、已有相当艺术成就的青年教师和油画家。

1957年美院师生欢迎朱德到美院参观“马训班”毕业展


1956年马克西莫夫在教室指导教学

而这一批学员在后来美术创作上的表现则更加突出,成为中国油画继李铁夫、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等老辈画家之后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通过“油画进修班”,马克西莫夫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通过这个进修班的学员,都已成为中国油画教育界的栋梁,成为我国卓有建树的著名油画家,他们中有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家学会会长詹建俊,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侯一民,原天津文联副主席秦征,原福建省文联副主席魏传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法祀、张文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流秋、汪诚一、于长洪、王德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谌北新、武祖德,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尚沪生,广州艺术学院教授王恤珠,上海油画雕塑院教授俞云阶以及著名的军旅画家高虹、何孔德、任梦璋等等。


2·真实的教学情况

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素描教育不伦不类,是历史阴差阳错的畸形产物

我在央美读大学时上过靳尚谊老先生的课,也和其他师生采访过先生,我想对于中国素描的发展变化,靳尚谊先生本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的诠释

接下来本文将逐条分析靳尚谊老先生的学画体验。

靳尚谊学习的第一阶段

“1949年我入学时,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称北京艺专)由徐悲鸿先生任院长。当时的素描就是徐悲鸿从西方引进的,并经过其加入中国文化的理解,经过转化后,再来教学生。”

中国素描教学源于徐悲鸿,是徐悲鸿素描从法国留学时带回来。

我在央美校史文献中后来查得,徐悲鸿当时在法国巴黎美院学习。

可回想时代,那时古典教学已经没落,当时素描教学的中心已经迁往俄罗斯。我们常常以为徐悲鸿学到了最正统的素描和油画,其时很可能他那时已经学不到最正统的素描和油画了,因为那个时代的欧洲抽象主义绘画大行其道。没有多少人画素描了,如果大家现在去欧美学习绘画就会发现传统架上绘画基本无人授课了(我只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徐悲鸿,我不否认徐悲鸿先生的国画成就,我把徐悲鸿先生的素描和法国学院派的作品放一起比较,大家自行感受吧。)

左图徐悲鸿素描作品,右图安格尔素描作品
左图徐悲鸿素描作品 右图格勒兹素描作品
左图徐悲鸿油画作品 右图安格尔油画作品
左图徐悲鸿油画作品 右图布格罗油画作品

同样去法国留学回来的还有林风眠和吴冠中。他们学习的可能更符合时代的潮流。

林风眠国画
吴冠中国画

晚一辈的吴冠中在中央美院任教的时候,因为和徐悲鸿的教学理念不同而和同行争执,徐悲鸿坚持学国画要学素描,素描一定要画石膏。吴冠中后来在央美任教时就直接否定石膏教学,他认为石膏和真实的人差别太大,没有情感……

这些八卦就此按下不表了,看看靳尚谊老先生怎么评价自己这一个阶段的学习


“徐先生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对素描的见解,比如“宁方勿圆”“宁脏勿洁”等等。这涉及艺术的格调问题,即在造型上,若为方形,格调就高,品位也高;若为圆形,则品位就低,就俗气了。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

请注意用词,靳尚谊老先生对徐悲鸿教学方法的评价是“有意思”。我来翻译一下,其实这就好像我们形容特别熟悉的女生很可爱一样。具体什么感觉,大家体会。

徐悲鸿先生明显是在留学时间接地受到了印象派影响的。各种艺术观念的冲击使得他很难专心学习学院派素描和油画。他不像吴冠中和林风眠这些大师一样,很坦然地接受了抽象艺术的洗礼,徐悲鸿是纠结的。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下长大的人,但是西方艺术体系的确厉害,对徐悲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和西方两个绘画体系在他心里打架。他的中西结合情节很重。

我私以为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犹如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二者的逻辑根源就不一样,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思维下的时代产物,结合只会不伦不类,各自妥协。所以徐悲鸿的国画一直在业内饱受争议,认可他的觉得他踏出了历史性一步,开拓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否定他的也否定得很侧底,认为他对国画一知半解,曲解了国画,甚至贸然用素描教学替代传统国画教学,对国画损害巨大。

他的艺术思想上的不存粹使得在素描教学时加入了太多自己的见解,已经和最开始的学院派素描相去甚远。他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教。

并且徐悲鸿本质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影响,表达自己的作画思路和过程时总是爱用一些定义含糊,模棱两可的词语。

为中国美术教学界留下了大量的“黑话”和“行话”

比如:你画得很飘,画得很脏,画得很乱……

但是什么是飘?什么是脏?什么是乱?从未解释。这种教学表达使得整个中国美术教育工作者都习得了一些不明不白的概念。


靳尚谊学习的第二阶段

“后来我上了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的油画训练班,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解构。这是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马克西莫夫解释说,“解构”就像盖房子,需要打地基、置梁柱,然后再添砖加瓦,它是一个物体的基本构造。但我对“解构”这种语言具体到画面上何为好、何为不好,还是不清楚。

马克西莫夫教学场景

马克西莫夫来华时期的俄罗斯素描教学已经走入教条主义巅峰时期,很多训练早已经脱离最初的目的。比如画一个脚掌的结构素描,每一根骨头和肌肉的位置比例必须和解剖模型一模一样,不然就是错的,就是画得不好,已经有观察现实变成了完全地模仿现实。而且此时苏联并没有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分享给中国,马克西莫夫教授并不是苏联最好的美术学院列宾美院的教授。

另外这个老师上课用俄语,所以当时马训班的学员和老师交流本身就存在很大障碍。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来自西方,都是经老师转手过来的。油画进入中国不过100年,有真正的美术教育也不到100年,而即使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特别弄清楚素描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素描教学就是这样,没有弄清楚。所以我们今天很多人学画画,听老师讲课时听不懂。因为没有人懂。全中国都在稀里糊涂地学素描。


靳尚谊学习的第三阶段

“我出国看到了很多经典的油画原作。第一次到德国,第二次到美国,看到他们博物馆内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油画作品后,我深感自己的油画水平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从画面的丰厚性、层次感上,还是造型、色彩上,我的画都远远不及。”

“我将“古典法”和“分面法”都融合在这张画中,将体积做得更彻底一点,效果便一下子发生了重大改变。回国后我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日常创作中,周围的老师、同学都觉得我的画变了,但具体怎么变的都琢磨不清,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后来我画了《塔吉克新娘》等一系列作品。这是我素描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靳尚谊老先生最后回归了古典,是因为他对于素描的一切疑惑的根源都在古典主义。但是中国的绝大部分美术老师已经一开始就被带歪了。

“我由不太全面的理解到比较全面的理解素描,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由理解了、基本做出来了,再到在油画里实现,又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已年过半百,才勉强解决了这些基础问题。”

靳尚谊先生最新的感受还没来得及传播,徐悲鸿那一套教学已经开枝散叶。

经过各种人士加工,一套畸形的中国式素描教学已经普及四海,很多老师自己不明不白,教学生时就干脆放养了。拿着本书丢给学生就直接开始临摹,或者摆几个石膏静物直接写生。讲解作画步骤时含含糊糊,要么干脆就不讲,来一句:“画画要靠感觉。”

其实不是这些美术老师不想讲,实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画画的。


中国高考素描

看完了这几百年的素描教学发展过程,那么,回到中国高考素描里。你就会明白有些现象是怎么一回事了。比如:

1·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素描教材都要求画石膏几何体呢?

因为徐悲鸿是这么教素描基础的,而画石膏几何体的做法是从法国学院派衍生出来的。


2·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高考素描都是这种黑乎乎的感觉?

因为高考的阅卷老师们看试卷是成千上万张一起看的,

美术高考阅卷场景

而“黑乎乎”的素描黑白对比强烈,更容易被看见。这种奇怪的迷信近些年已经有所改善。


3·为什么高考素描里的女人都画得有点像男人?脸上一坨一坨的肉就像瘤子一样。

因为高考是考试,考试就需要标准。而审美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所以高考不是看你画地美不美,而是像语文数学一样证明自己学懂了。因此,把脸上的肌肉画得及其强烈来证明自己知道肌肉结构,阅卷老师看到后就知道这个学生懂这个知识了,那么关于人头肌肉这部分的知识点就可以开始给分数了。

高考试卷是多人同时评卷

你要是不这么画,即使你画得很美,那阅卷老师们就会互相争执该不该给分,如果有那么一个老师就是要不停地说服别人给你高分,那不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收礼了。


想通了这些,大家就应该明白市面上绝大部分美术教材写的都是什么了。


这套被中国高考加工过的畸形素描教学体系,大家真的要学吗?

如果你是真心喜欢画画,我劝大家赶紧把这些教材丢了。因为这些教材培养不了我们系统观察世界的方法,培养不了我们的审美。更培养不了绘画的思维方式。中国素描是时代的眼泪,是阴差阳错的误会,是久久说不出口的尴尬。




以上就是素描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素描教学的现状。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绘画的人,我不推荐大家去线下的画室去寻找老师,因为绝大部分线下美术培训是针对高考的。执教者也大多学习的是残废版素描。

我的绘画学习之路,可以让大家看到中国式美术教育的真实情况,并了解到什么是不好的素描教学,同时我又是如何从这个坑里爬出来的:

我从六岁开始学画画。但是没有接触过正规的儿童画训练

上图中,这些漂亮又美丽的儿童画无缘于我。

我的童年画室,现在已经被开发商拆掉修成商业街了
画室的地面都是铅笔灰

我在一个老旧的画室里直接开始了石膏素描训练。依稀记得我学的第一张画就是正方体。

之后每个周末都去画室学习。老师则在画室里摆上今天要画的东西。但不做任何具体的讲解。只是让我们对着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去画。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业内叫做放羊(只管不教,放任生长)

老师示范?不存在的。绘画指导?听不懂的。

放羊了一个学期之后,我画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石膏组合体,那时我刚刚学前班毕业。

六岁的第一张期末毕业作品

就这样当了几年“小羊”。每次都是画石膏几何体。实在是厌倦了,所以三番五次的恳求老师能不能画别的,于是画了人生中第一张石膏雕像——亚历山大大帝的面相。

儿童绘画的特征就是没有物我之分。儿童能轻易的将情绪表现在自己观察的对象之中。这两张亚历山大的素描我现在是画不出来的,我很喜欢这两张,他们很可爱。左边机灵,右边忧郁~

左图是亚历山大的电视剧,右图就是原版石膏

那个时候画室里还有一个石膏,我也很想画,我一直叫她老奶奶。

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年轻的老师,他跟我说这是海盗。所以后面又把他画成了海盗,给他配上了弯刀和雪茄。

但长大后才知道这个雕塑既不是老奶奶,也不是海盗,他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伏尔泰先生。上大学时听老师讲西方美术史才发现原来的雕塑这么漂亮。

这才是哲学家的感觉嘛!中国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石膏像翻制的太简陋了。

就这样,我不知不觉的从6岁被放到了12岁,被放了6年的羊。

那一年画室搬迁,我来到了一个更大的环境跟着高中的考前班学生们一起学习。

我是那个画室里年龄最小的学生。我开始跟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画更加复杂的石膏。这个时候的我不知不觉的好像画得更好了一些。

石膏像画的更加立体了,颜色画得更加丰富了。后来研究儿童绘画心理学,我才明白,儿童只有在十岁以后才有所谓的空间思维。那之前画石膏体是学不会的,与其说我是慢慢学出来了,倒不如说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我的脑袋里长出了立体感。

大家看一下,我8岁和13岁画的同一张石膏的对比效果我们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13岁画的石膏立体感比8岁强很多,8岁的画更加抽象。

左图是8岁时画的,右图是13岁时画的

但是我的老师一直没有教我到底该怎么画画?每一次我问他,我的画面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会跟我说:“你的画面还不够整体。”“你的画面有点飘。”“你这个形体还不够扎实。”

当我问他什么是整体?什么是漂?什么是扎实的时候?他又不解释了。还经常跟我们强调画画要悟性。要多去感受,多去体会。 我那时蠢,但不代表我傻。从小喜欢看书,每当我有不懂的地方,我都会去看书。所以初一那一年。我天天流连于书店之中。终于有一天看到了一本书。

他的名字叫素描的高度,是一本非常厚的书。那个时候的我得抱着它看。

这里面有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1世纪以来历代著名艺术家的素描手稿。我在这里面认识了达芬奇,拉菲尔,米开朗琪罗的优雅和精巧。看到了丢勒,康勃夫,门采尔的严谨与豪放。感受到了梵高,席勒的孤独苦闷。

我好像对这本书着迷了。从早看到晚,反反复复的看。如饥似渴地看着这些画。渴望从里面得到一些启示。

我开始从一个一个的看转变成互相对比着看。我把他们的画剪下来,放在一起同时看。

我突然发现文艺复兴三杰的线条和笔触是如此的相似。那个时候的我当然还不理解什么是解剖,什么是结构,但是我从表面的现象里看到了相似点,就是他们对于线条的操纵方法是一模一样的。

达芬奇手稿及其细节
拉斐尔手稿及其细节
米开朗琪罗手稿及其细节

他们都会非常整齐均匀的去排线。其实我回过头来看我自己的画,我才发现我的线条和他们不一样,是如此的凌乱不堪。

13岁所画石膏局部图

于是我首先决定先把线条画得和他们一样。我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天天练排线。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的素描有了明显的变化。

初一下学期石膏作品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素描和以前的素描就不一样了,我体会到了巨大的成就感,这是自我发现,总结并实践,然后获得成果的一个过程,这种快乐难以形容。

从那一刻开始,我更加的喜欢这本书了。

大师们的手稿

我开始更加系统的去总结他们,学习他们。

丢勒素描作品

我从丢勒的素描里学到了线条的包裹状态,学会线条要顺着物体的表面爬行。

康勃夫素描手稿

我从康勃夫的素描里学到了边缘线的厚度是顺着结构的起伏来变化的,而且意识到边缘线的刻画,对于绘画效果的影响极其重大。

克劳迪奥的素描作品
克劳迪奥的素描作品

我还遇到了我绘画中的初恋,当时小小的我看到了克劳迪奥的素描作品,惊为天人。此前在画室里没有碰到任何一个人,能够把素描画到这种程度。心里惊羡,他得多么冷静,多么细致,才能把一个东西观察到这般的细腻精确,又将它准确地展现出来。而且他还不是单纯的复制对象,他所画出来的效果进行了微妙的处理,使得画面中呈现了一种非常宁静的气氛。完美的呈现了静物的静穆之美。 所以后来在我的第四期素描基础班教学的时候我把这张画作为经典进行了讲解,并且示范了这幅画的绘画过程。

我的临摹示范过程图

算是我对克劳迪奥的致敬。感谢遇见了你,让我知道什么叫做安静,什么叫做耐心。

那么什么是经典?什么是大师呢?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有些画我们第一次看很惊艳,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之后再来看,未必就有这种感觉了。但是真正优秀的经典作品。第一次看是一个感觉,以后成长起来了,再看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每一次看你都觉得它好。这就是经典

那个时候还在这本书里看到费欣的作品。

费欣地素描作品

很惊艳。但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后面在央美学习绘画,了解了更多关于西方古典绘画技术之后。才越发觉着他厉害。他的作品不在于他思想的深刻性,而在于他技术上的超人之处。他的素描不依赖光影,不依赖明暗,纯粹的靠骨肉结构的精确刻画来支撑他全部的体量。事实上,他的作画过程是先看到了骨头,然后才看到了人。

领悟到这一层之后,我就按照这个思路临摹他的另外一幅画。

这个过程就是从骨头画到肌肉再画到毛发。准确来说,我不是在画人,而是在造人。

这些自我参悟的过程,极大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也让我从心底里更加的尊敬和认可这些古典主义大师。

到了16岁,上高一。我已经不再满足于画素描了。花光了零花钱托人从德国带来了一盒色粉。

德国辉伯嘉色粉48色

因为我查阅资料,发现文艺复兴三杰画画成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粉笔。那个时候还没有铅笔。许多壁画也是用粉笔画的。所以我打算用粉笔来画我人生中的第一张色彩。体会他们作画的感觉。

临摹费欣的色彩作品

这个小女孩,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张色彩。这画跟我自己一样大,画了一个星期。每天就拿着粉笔细细的打磨。完成后让自己大受鼓舞,我开始明白“素描是绘画的基础。”

接下来又马不停蹄的临摹了希施金的一幅风景画。

临摹希施金的色彩作品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会感觉到惊讶。为什么我第一次画色彩可以画到这个程度。那个时候我完全不懂色彩理论,只是素描功底还可以。其实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说过一句话:一张画3/4的功力在素描。

我只是把那3/4画好了,所以如果现在有人要问我到底什么才是绘画的基础。至少就西方古典绘画而言,那一定是素描,也必须是素描。

题主说自己不想看高端书,只想找些技巧性更强的。其实高端书就是武学中的心法,就是原理。连原理都不明白,学技巧干啥呢?像我一样花几年时间学的不明不白吗?既然要学画画,为何不跟最厉害的人学呢?为何不跟大师学呢?

一定要去买市面上那些不入流的人物写出来的狗屁不通的畸形教科书吗?

画完小女孩和风景之后,我就受到了一些人关注。当时有一个土豪,买了房。他想让我帮他画一幅画,挂在家里,愿意出两千块钱。我一个高中生,哪里见过两千块钱的巨款呢?当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我想这可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单,我得全力以赴,我得画一张超越自己极限的画。

那位土豪担心色粉画会掉粉,于是我又买了油画材料,练习了一张静物之后,开画人生第一张风景油画——临摹希施金的另一幅经典作品,莫斯科郊外的响午。

临摹莫斯科郊外的响午

我当时晚上不去上晚自习,白天也不去上课,从早画到晚。也庆幸我的班主任包容我逃课画画。

全力以赴沉浸其中,画到最后舍不得了。好像生了一个孩子一样,突然要把它送给别人,心疼。

再三犹豫之后没卖,把它放在学校里。因为太大搬不走。之后我就去北京学习艺考。半年后回来发现画面上沾满了死蚊子,结满了蜘蛛网。心痛啊!心里想着当初还不如卖了。

高三在北京学习绘画的日子,让我认识到了什么叫做考试。我可以20分钟默画四个人打麻将的场景速写。也可以一个半小时默画各个年龄的人像。但是有什么用呢?

高考阅卷场景

他们千人一面,毫无区别。艺考和艺术毫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考试制度是对中国真正有艺术细胞的人的一场惨烈摧残。虽然最后我如愿以偿进了中央美术学院,但是我并不感谢我所接受的美术教育。当年许多同学名落孙山,如果我不是有童子功护体,肯定就被淘汰了。

上大学后发现我都许多同学们不画画了。他们千辛万苦考进来却已经丧失了绘画的兴趣。

所以陈丹青曾经在央美讲座时说过,在不在央美读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一直还坚持在画画。 由于爸妈担心搞纯艺术会被饿死,我没有选择油画系,改了设计。一开始是不情愿的,但是学习之后,我很感谢我的设计老师,让我明白了整个艺术发展的脉络。

设计是艺术的延伸。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得学会完全的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放下自我,站在客户的角去表达自己的观念。我本来是一个很自闭的人,不喜欢说话,在大学里却为了良好的表达自己的方案,天天改ppt到深夜两三点。

现在设计理念起源于包豪斯

许多艺术家太注重于自我,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情绪之中,他们很少学着去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用口头语言去表达。而我们的社会好像也接受艺术家这种孤僻的形象特征,包容这种假象。因此我也能理解为什么每次我小时候问老师怎么画的时候,他总是强调感觉。因为他的确是靠感觉画的。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怎么能够靠感觉呢?我觉得一个好的教育者和一个好的设计师一样,得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表达观念和知识。

我开始去带考前班。

艺考是一条艰辛的道路

我想把自己的艺术见解分享给学生们。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让他们不至于再画得不明不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画。但是我悲哀的发现,在那种环境里面,所有的学生就和当年的我一样,最关心的是考试技巧,最关心的是两个小时之内能不能画完,考官们喜不喜欢,这样画能拿多少分,没有人在乎为什么这么画,也没有人在乎这样画到底美不美。

还有许多学生是被自己的家长逼着来学画画的,他们根本不喜欢画画,自然也就无所谓。

所以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书育人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一厢情愿。知识要教授给想学习的人。学生想学,老师想教,这才是最良好的氛围。

我开始萌生出想教成年人学画画的想法。因为他们绝大部分人是自发自愿的,渴望画画的。尤其是这个时候,我碰到了另外一个师兄。他在美国教儿童画彩铅,他跟我说了一个美国钢琴教育的现状。

正在练习钢琴的孩子

他说在美国,每一个钢琴老师(不管他是从哪一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在刚开始教琴童们学习弹奏时,都会选择贝多芬或者肖邦这些伟大的古典主义钢琴家们的谱子。

左图贝多芬,右图肖邦

他们都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学习

这不就和我的自学之路是一样的吗?可是我们的美术基础教育没有这样子。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想法,而且我们从来不学习大师的作品。我很纳闷,为什么在我们最重要的基础阶段不向大师学习,而去画一些不明所以的石膏几何体呢?

说句题外话,我们现有的绝大部分的素描教学体系却传承苏派教学的。那个时候的俄罗斯,什么都要跟欧洲不一样。绘画也要弄出一个和欧洲资本主义家们很不一样的体系。偏颇的证明自己和意大利人不一样,和法国人不一样。有许多最本质的东西都已经被扭曲了。传承到中国,再扭曲一遍。已经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了。这套苏派体系最大的弊端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画素描,过分地强调解剖,结构和完整性

当初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画素描就是为了打个草稿而已啊!创作和表达才是绘画的核心。

毕业后,我了解到了线上美术教育。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的美术教学理想。我想师法古典,重建体系。我想认认真真的做一个大师的搬运工。将那些传承千年的真正精髓的绘画技巧和思想重新传播出去。这些学习过我的课的人就不会再让他的孩子们去学一些无聊的东西了。不会再被放羊了。这也算是弥补了我童年的缺憾。

当我开始从事线上教学。我急切的渴望,把我学习到的东西都分享出来。但却残酷的面临的一个现实,我这些知识都是从各个大师的作品里拿来的。很零碎。不成体系。

那时我在看哲学书,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雕像

我们小孩子总是爱问为什么,但是为什么问到最后总有一个没法问为什么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第一性原理。是所有问题的开端。

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第一性原理。牛顿的物理学就建立在“世界是运动的”这个基本原理之上。我不由得开始想绘画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我还看到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醍醐灌顶,特别认同他的学习方法:一个成年人学东西一定是学思维模型,而不是学知识。在一个旧有的思维模式里,是无法接纳新的知识的。就像我外公出门前必烧香算命看黄历一样。因为在他的思维模式里,不看这些,你就不能安排今天的行程。

想着想着,发现自己其实那些年从大师身上真正学到的是如何观察世界的思维,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法。绘画更重要的是把观察思路讲清楚,再根据思路配合严谨的技巧训练。

于是我开始整理我脑海里所有的绘画技巧,找到他们共同的思维模式。我想把我这些知识整合。只有形成的体系,才能够更加方便教学。知识只有融会贯通了,才能够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花了一年多时间,在不断的教学和摸索中,终于整理出了四大基础思维模式。

画画主要使用的就是这四种思维,图形思维,空间思维,体块思维,骨架思维。

这是思考问题的模式,它不是简单的技法。如果说我现状上课示范一棵树怎么画,我可能用了某种工具,但是这仅仅是这棵树适合还是所有的树都适合?如果这个技巧只是适用于特例,我觉得它的学习价值很低。

我们要学的是:

这一棵树有什么特点(观察

我应该用什么操作来表现这些特点(分析和运用

我所使用的这些技法是可以同时运用在哪些类似物体上的(举一反三,建立解决问题的反应模型

这整个过程,才是一个成年人学画画需要的。

在我的观念里,如果一个老师能够让你明明白白地体会到这样的学习过程,我觉得,他就是一个优秀的素描老师。


这是我这一路以来的绘画学习过程。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优秀的美术基础教育者,建立并完善素描教学体系。我希望所有在我这里学画画的人都不用再经历我年幼时经历的那种画画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画的痛苦


点赞+关注就是对我回答的认可和鼓励了!我也会继续分享关于绘画的干货。


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开始学素描,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回答:




  

相关话题

  怎样自学画画? 
  怎样增进素描中对体积的理解? 
  画师有哪些画汉服和服时常出错的细节? 
  板绘四年里能学成什么样? 
  请指点一下我的画? 
  初三学生,热爱画画,是考职中还是美术高中好呢? 
  请评价我的画 能靠这个混口饭吃吗? 
  高三画成这样大概是什么水平? 
  为什么中国古代颜料成分一般为无机物且大多具有毒性,而西方颜料多为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我该报哪个类型的绘画班呢? 

前一个讨论
设计师都觉得宋体很难看吗?
下一个讨论
我们看一眼广告值多少钱?创造了多少价值?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