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不进行计划生育,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第1页

  

user avatar   creamyl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没有负面影响,人活的会更爽。——特指知乎小资这个群体。

因为人力成本会更低,小资更能雇得起廉价劳工,彰显他们充足的优越感和高贵感。

但是每年更多外汇去买粮食(中国粮食进口吃了世界1/3的量,2亿人吃外国粮食活着),拿来改善民生,发展工业的钱肯定是会大幅减少的。再多四亿人,恭喜,全世界都养活不了中国(只吃主粮人是会营养不良而死的)。但是这和小资无关,小资始终买得起粮食。甚至如果像八九十年代一样还各种温饱成问题,小资还能拿粮食和钱从底层身上换取别的利益,比如廉价保姆。

小资不需要去种地,不需要去体验需要连夜加班耕田来养活四五个孩子的感受,小资只需要像

@富贵猫

一样一边吃着下层给他们劳动的成果,一面轻飘飘的说“养得起,粮食够,农民不傻,养不活就不生了嘛”。

小资也不会知道什么叫 “死剩下的” 的概念,他们总能享受到足够的食物以及医疗服务,而且完全不必担心下层人随着人口膨胀,人均医疗资源会减少。他们不知道人生病吃药做手术也得靠外汇买被国外垄断的药品还有医疗器材,只觉得貌似人多了大夫也会多一样。小资大部分孩子还是养得活的,不用体会因为害怕孩子死了绝户断根,哪怕农活再种也得生的事情。

小资可以用丰富的资源供养三四个孩子,一个从商,一个从政,一个专门给爹妈服务。同时每个孩子再雇一两个为了吃饱饭就出卖尊严的保姆或者通房丫头,好不快哉!小资还可以一边享受丫头服务,一边说“主粮够就能吃饱嘛”,似乎人只靠淀粉和碳水化合物就能活着——确实,小资天天有水果吃,不会得坏血病。小资三天两头吃肉,更不会面黄肌瘦,还有机会美容养颜哩。

小资不会担心教育资源不足,小资总有渠道和钱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服务,不需要挤进八十上百人的班级,也不需要担心诸如“最美女教师走了就没学可上了”的境地。相反,大量缺乏上进心的文盲可以给小资展现优越感的机会。虽然会有些风险,例如《印度的女儿》。小资轻飘飘的扮作关心贫困县并不是真的考虑如何让他们脱贫,而是为了展示自己是个满屏幕都是良心的上等人圣母——他们一辈子也不会沦落到那个地步,更不用担心因为城市就业岗位不够,贫困山村搬不出去,只能世代积贫积弱下去的窘境——这些是苦逼基层公务员和扶贫办发愁的事,小资怎么会去当那种民工务员?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讲个体。

本人独生女,出生在东北一个四线小城,中学时爸妈先后下岗。爸爸一直断断续续的从事各项职业,妈妈倒是因为有技能比较快再就业了。我大学时家里是最困难的时候,爸妈一直在撑,后来大学毕业还送了我去国外读研。

如果不是独生,教育上肯定不可能这么投入,那么人生之路就要被完全改变了。


user avatar   faith_g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村一家生至少三个。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三穿,老四穿。。。。

老大念书到初中毕业供不起了辍学打工供老二,但是加上父母还是供不起两个以上弟弟,无奈老二也辍学打工。当然很可能念不到初中毕业,因为人太多国家难以实行义务教育完全 免费的政策,每年几十块的学费上百的杂费几十的书本,就让家长们头疼。

许多人不知道,就算教育完全免费,农村人供孩子读书还是吃力。你知道为什么有两个孩子的农村家庭大部分都是老大打工老二读书吗?因为父母两个人干活供不上四个人吃饭。每天仅仅是为了吃饭,父母就要被榨干所有的体力,更不要提现在孩子们的优质生活。在农村,孩子不在七八岁帮忙干农活就是个累赘。

而我们的父辈为了让子女摆脱这种状态,即便你是个累赘也要起早贪黑干活挣钱供你念书。起早贪黑是什么概念?你们不知道干农活没有老板监督还有通宵熬夜这回事吧?孩子们也非常苦逼,周一开学背着书本干粮咸菜走上十几里的山路。为了减少孩子走路,小学就有了集体宿舍,不是四人间,而是四十人间(谁他妈再说人多资源也多我就骂他),褥子纵向对折或者两张摞一起,两个人睡一张单人床。当然行李是自带的,放学校毕业再背回去。在学校上午咸菜中午咸菜,晚上猪油顿白菜,捞到带一厘米毛的肥肉算捡到宝。孩子们回到家跟父母哭诉说不想读书,父母没文化说不了大道理,只能一顿暴打,晚上睡觉再在被窝里跟孩子哭诉。

而知乎键盘侠们,受了点高等教育,会了上网,就来喷计划生育,仿佛自己受了多大苦楚。殊不知你这点苦跟你父亲比起来就是沧海一粟,也从来不了解穷孩子上学的血泪史,养尊处优惯了,总当自己是世界中心。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计划生育的话也轮不到你们在这大放厥词,因为你们会走父辈的老路,一辈子死在农田里,工地上。如果你很幸运是念书出来的那个,别高兴太早,结婚后会有各种兄弟姐妹跟你借钱。当然也有城里人家孩子讨论计划生育的,对这样的人我会说,对你不了解的事物最好还是不要去评论。

最后补充,我说的不是假设,是不遵守计划生育的农村家庭的现实。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在经济学家史蒂文 兰兹伯格的《性越多越安全》一书中有精彩的描述,我节选一下:

财富的制造引擎

  你之所以比自己祖父更加富裕,而你的孙子比你还要富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享用前辈的发明创造。我们的父辈可能会努力摆弄自己的黑白电视,好不容易才调出来3个电视频道,电视节目也无法进行录像留待以后再看。他们用的是老式打字机,今天如果我们打错了一个字的话,在键盘上按下“删除键”就行了,但要换做从前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我们今天享受着很多舒适的生活,这都要感谢前人发明了有线电视、录像机和个人电脑,因为运气不错,父母那代人的人口数没有出现零增长的局面。
  财富的创造引擎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则是人。智慧来源于人,人越多,智慧越多。智慧越多,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加富足。
  哈佛经济学教授迈克尔·克雷默收集了人类历史和史前100万年的资料,证明了如下观点:人口增长可以促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这个良性循环会一直往下延伸,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人口增长,因为更富裕的社会能够养育得起更多的孩子。克雷默教授在研究中也引用了泰德·巴克斯特的观点,并表示赞同。
  克雷默教授论断的基本前提就在于,如果世界人口增加1倍,那么全世界出生的天才也会增加1倍。就像一所较大的学校往往橄榄球队比较强一样,一个人口较多的社会也能创造出更好的科技。不过,好处远非如此。橄榄球队的四分卫毕竟只是一个四分卫,但是一个好的发明家能够让大家都变得更有成效。当这个四分卫毕业后,他的贡献就画上句号了,但一个发明家的贡献却能够永恒。
  除了克雷默教授的乐观判断之外,还有两个理由让我也支持增加人口的论断。首先,天才会互相激励,因此和1 000个天才相比,2 000个天才更加能够彼此分享灵感,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其次,更大的人口基数能给发明提供更大的市场,这样发明家也有更加努力创造的原动力。因此,人口的增长不仅能够增加更多的天才,也更能够促使我们这些智商平平的人充分发挥潜力。
  美国里奇蒙联邦储备银行的两位经济学家在《美国商业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杂志上撰文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催生的经济增长会得到回报的,不过需要等到世界市场变得足够大了,这样就能够给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以奖赏。
  人类大概于10万年前在地球上出现。不过,在人类出现后的大约99 800年中,差不多每个人的生活都刚好能满足温饱,按照当代美国人的标准来计算,就是每年的生活开支在400到600美元之间。在幸运一些的时代和地方,人们可能比这生活得要好些,但是很少有人生活能超过上述标准的1倍。在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达官贵族会生活得更加阔绰,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论你出生在18世纪以前的什么时候,你的年均生活标准都极有可能低于1 000美元,和你的父亲和祖父没有什么不同,你的儿子和孙子也不会比你富到哪里去。
  到了18世纪末期,也就是在短短几百年前,也许就是10代人以前,世界出现了大变化。人们开始变得更富裕了,而且变得越来越富裕。至少在西方社会,人均收入以前所未有的年均75%的速度增长。几十年后,全世界都出现了同样的局面。在停滞了数千年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了逐年增长的局面,不久之后,人们在享受富足生活的时候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现如今,我们觉得自己理应得到汽车、电脑、药品和家庭影院,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是,这种局面在工业革命之前并没有出现。年均75%的财富增长速度一旦成为现实,还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后来,情形有了更大的改观。到了20世纪,剔除价格因素之后的年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为1.5%;而从大约50年前开始直到现在,这一增长速度又增加到了2.3%。我不妨举例告诉你,这样的增长速度对于一个普通美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是个美国中产阶级,年收入为50 000美元,你估计自己的孩子25年后也能够成为中产阶级,如果年收入以2.3%的比率增长,那么到时候剔除价格因素以外,他每年应该能够挣到89 000美元。再过25年,他们的孩子应该每年能挣到158 000美元。如果年均2.3%的增长率一直保持下去,不出400年,你的后代就能每天挣到100万美元,也就和比尔·盖茨现在的收入相差无几了,这个估计大概是准确的。我想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谈的美元并不是物价疯涨之后的美元,它们和现在的美元购买力相当。
  也许你会大吃一惊,觉得实现这样的财富增长速度简直是不可思议;事实上,这不仅是现实的,而且只是建立在100年来发展速度上的一个保守推测。我们只是假设2.3%的年均财富增长速度会维持不变,而在现实中,自从200年前人类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世界就一直在加速发展。我们还要切记,很多历史进步除非变成了现实,否则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早在公元1世纪时,塞克斯图斯·尤利乌斯·弗龙蒂努斯①就曾悲观地断言:“发明创造早就到达了极限,我也看不到继续进步的未来。”
  如果我们熟悉历史的变迁,那么再来审视人类历史上经济周期的起起伏伏也就不足为奇了。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经历了大萧条的冲击,大家的收入水平退回到了20年之前。在几年前的危机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准只是停留在父辈的生活水平上,因此人们觉得这简直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满,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现在应该要比过去更美好,这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新现象。在18世纪,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不会梦想自己敢于问民众:“你比4年前生活过得更好了吗?”因为任何人都不敢奢求自己现在的生活要比4年前更好。
  收入增长只是我们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我们不仅比从前更富裕了,而且每周需要工作的时间也在缩短,还得到了很多更高质量的产品。在100年前,普通美国人每周需要工作超过60小时,现在美国人每周的工作时间还不到35小时;在100年前,只有6%的工人有条件去度假,现在这一比重已经骤增到了90%;在100年前,很多未成年的童工就已经进入工厂工作,现如今童工几乎不存在了;在100年前,只有26%的男性能在65岁退休,现在这一比重超过了80%;在100年前,一个家庭主妇每天要花大约12小时来洗衣、做饭和料理家务,现在她们每天只需花3小时。
  我们来回顾一下在1900年,一个家庭主妇每天是怎样洗衣服的:首先,她需要一桶桶地把水提到炉子旁,倒进大锅,劈柴生火把水烧热,然后用手揉搓衣服,把它们洗干净,再把衣服拧干(或用手,或用其他的器具帮忙),接着把衣服晾干。之后还有过程烦琐的熨烫工作,她要举起很重的熨斗,不时地把熨斗放在炉子上加热。整个过程要花上整整8个半小时,在这一过程中,她走过的路足有1英里之遥。我们之所以能对这一过程了解得这么详细,是因为美国政府过去曾聘请研究人员在家庭主妇身旁记录下她们劳作的每个步骤。
  让那个时代的家庭主妇耗费气力的不仅仅是洗衣服,在20世纪初,大部分家庭都没有自来水和中央空调,这就意味着家庭主妇每年都要用自己娇柔的身躯去搬移7吨煤和36吨水。
  到了1945年,我们可敬的家庭女英雄们有了洗衣机,洗衣服的时间就从8个半小时缩减到了两个半小时,她们也不用来回走上1英里了,只需步行665英尺就行了。现如今,你根本都不用待在洗衣机旁盯着,当全自动洗衣机完成洗衣的所有步骤后,会发电子邮件通知你。
  如今,在美国生活最贫困的家庭中(年收入低于15 000美元),99%的家庭都有冰箱(其中83%的家庭有的还是无霜冰箱),64%的家庭有空调,97%的家庭有彩电,67%的家庭装了有线电视,60%的家庭有洗碗机,一半的家庭有个人电脑,而且大部分电脑都能上网。
  再来比较一番我们所购买产品的质量,我们不妨拿起一本2001年的电子产品目录来瞧瞧,看看上面有没有自己买过的东西。当年我朋友本买了一台数码相机,只有130万像素,却要花费600美元,而且差不多有一磅半重,如果要储存照片还要把数据传到软盘上去。如果你再去一家电子商城,拿一本今年的电子产品目录翻翻,我保证你会大吃一惊,因为在短短几年内,产品的质量和从前已有天壤之别。
  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比较一番保健产品的变化。购买今天的保健产品,你是会支付现如今的价格,还是愿意支付1970年的价格呢?我觉得任何消息灵通人士会愿意支付1970年的价格。这就意味着,尽管保健品厂商在广告费用上耗费甚巨,但是现如今保健品的性价比要比之前高了很多。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而我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现在一个20岁的年轻人祖母在世的可能性比100年前他母亲在世的可能性还要大。
  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收入的增加,即便是在过去两个世纪中收入的成倍增长都无法准确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幅度。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现在的生活水平可能还无法与中世纪的欧洲贵族相比,但这并不能阻碍美国人在享受奢华生活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我猜想,如果英王亨利八世①见到现代的水暖工,看到青霉素供应充裕,电脑还能够上网的话,估计他会用自己的半壁江山来换的。
  这样的趋势会延续下去吗?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我们都不知道10年后地球会不会因为小行星的撞击而毁于一旦。但是,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我们知道在过去200年间,尽管有些波动,但是经济总体而言保持着良性发展的态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我们还知道,这些增长背后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科技进步。我们可以很理性地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的发展源泉之所以不会枯竭,是因为科技进步会自我延续,已有的观点会让新的智慧火花来得更迅速。克雷默教授也认为如果财富不断增长,就能够让我们养育更多的人口,从而又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类的未来感到乐观。
  对这一观点心存疑虑的人很容易就举出一些人口很多但经济条件恶化的国家。但毫无例外,这些国家尽管人口禀赋优越,有很多天才,有很多的国内贸易对象,却因为政府的政策不理想,使得人们的创造性和贸易机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旦人口众多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剩下的就只有它不利的一面了。
  人口众多的优势还不仅仅局限于此,除了富足的生活以外,我们还能够享受到其他福祉。我们珍视自己的邻居,并不是因为我们仅把他们看做是潜在的贸易伙伴,更因为我们把他们当成是交友的对象。我们喜欢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能挣钱。很多人更喜欢住在纽约而不是蒙大纳,喜欢住在加尔各答而不是周围的乡村,是因为在大都市生活有其显著的优势。
  一个人口更多的世界是一个更多元化的世界。室内音乐、滑翔伞运动和埃塞俄比亚餐厅如果没有人口支持,是会消亡殆尽的。在一个人口较少的世界,也不会有足够多的读者来看这本书,出版这本书也许就不值当了(请不要窃笑啊)。
  居住在纽约曼哈顿或是底特律的人可能会抱怨人满为患,但只要人们住在曼哈顿或是底特律,人们对于拥堵就会习以为常了。在美国还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区域,任何人愿意的话都可以迁徙到那里居住。曼哈顿的居民可能会告诉你,他们之所以待在纽约,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上好的剧院、音乐厅和工作机会,但其实他们也相当于在说之所以待在纽约,也是因为它很拥挤。

  人口增长的社会效应

  上述这些是人口增长的一些主要益处,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有正面溢出效应。如果我打算要一个孩子,你就是获益者。如果要判断世界人口是否过多,我们就要将这些正面溢出效应和所能想到的负面成本进行比较。
  不过,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哪些好处和成本是没有溢出效应的。在我女儿出生的那一天,我们家的人均收入就下降了三分之一,因为原来是两人分享的财富现在要由3人来均分。如果不考虑女儿降生的好处,那一天应该算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天了。现实并非如此,那是我人生最快乐的一天。经济学家彼得·保尔(Peter Bauer)有一个极具见地的论断:如果人均收入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一头猪的降生算得上是一种福祉,而一个孩子的降生只能说是一种梦魇了。
  尽管听上去道理很大,但是个人承担(非溢出性)的成本和好处对于整个人口问题并没有太多关联,因为每对夫妻在决定要几个孩子时,都有着充分的动机要去仔细盘算,而且他们确实这样做了。家庭人口的规模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在世界各国,当受教育者得到的社会承认增加时,家庭人数就会减少,这样父母就能确保孩子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这也恰恰表明,为什么在19世纪很多家庭有八九个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就并不常见了。同样在全球范围内,儿童死亡率的降低是和儿童出生率的降低相关联的。换言之,如果你更多的孩子活了下来,那你所付出的成本就是少生几个孩子。这也同样说明,很多孩子都是精心选择而非随机生育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在奥地利发生的情况。20世纪,奥地利政府出资进行人口实验。第一次生孩子的母亲能够享受一年的产假,在此期间,她们每月都能从政府那领到奶粉费。到了1990年,该法律进一步放宽限制条件,如果她们在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两年内又要了第二个孩子,也可以再次享受一年的产假。
  这项政策改变是突如其来的。如果你的第一个孩子于1990年6月出生,那么就要遵守旧规定;如果第一个孩子于1990年7月出生,就可以享受新规定的优惠条件。你也根本没有办法选择去遵守哪一条规定,因为这一规定只是到了1989年11月才浮出水面,那时很多太太都已经怀孕了。
  该人口实验的结果是:和1990年6月之间就生下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相比,当年7月生下第一胎孩子的妈妈更愿意在两年内要第二个孩子,人口增加了足有15%。过了10年,7月生第一胎孩子的妈妈的家庭规模往往更大。
  这样说来,父母在生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受外界诱因的影响,即便这样的诱因并不大(奥地利政府每月分发的奶粉费大约为350美元)。这表明,父母在生育孩子的时候,不管是不是有意的,都会精心计算一番利益得失。
  从我想要一个孩子的事实,你可以推断出我觉得孩子给我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不管我考虑到了生育她需要什么成本,我觉得她带来的益处更大。也许,你的父母也有同样的想法,否则你根本就不会出现在世界上。除此以外,孩子的出生也能带来正面的溢出效应,例如你或我女儿来到这个世上,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智慧、多元化和爱。但光凭这一点,还不能足以说明为什么世界上的民众要为我生女儿和你父母生你而鼓掌。除了上述的正面溢出效应以外,我们还有溢出成本需要考虑。
  不过,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我们很容易搞错哪些行为会带来溢出成本,而哪些则不会。就以占用资源为例吧,只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需要占用食物、汽油、土地和其他资源。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占用了这些资源,就让每个邻居享用的物质更匮乏了。但是,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要探析究竟,我们不妨追本溯源地来看看自己是怎样占用这些资源的。有些资源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例如种一棵苹果树),这肯定不会让别人变得物质匮乏。有些是你和别人交换获得的,那也不会让任何人变得物质匮乏,也许你从我这拿走了一个苹果或一升汽油,但是我从你那里得到了使用价值更高的东西。也许你现有的很多财富是继承得来的,只是在这种条件下你才拿走了别人的一部分财富。但即便是继承行为也不会让人类共有的财富受损,你只是拿走了兄妹碗里的一块儿肉而已。
  这个观点很重要,也很容易搞错。当大家考虑到人口过多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想如果我没出生的话,每个人分得的资源都会多一些。而实际上,如果我没有出生的话,两个姐姐确实可能多分到一杯羹,但其他人所分到的财富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这个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其实每个家庭都可以选择自己要几个孩子,更重要的是,除非父母选择要因为下一代的出生而变得贫困,否则没有任何人可以影响他们的决定。如果你我都拥有1 000亩良田,我选择每代人都要让家庭成员数翻番,而你家则保持每代人的人口数都不变。那么过了10代之后,我的每个后代能分到的田地就不足1亩了,而你的后人还能坐拥千亩良田。我家的过高的生育率并没有给你带来任何负面影响。
  当然,也会有特例存在。如果我家的人口规模过大,我们可能会决定对你家发动战争,那是你的家人能够想到的一个合理溢出成本。如果我成为一个小偷,一个污染者,一个窃国者,那么你可能打心眼里就不想出生在这个世上。所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依靠征战、偷窃和国库来获取资源。因此,除非你极为另类,否则你在消耗资源时并不一定会带来溢出成本。
  有些家庭选择让自己的子孙变得更富足,有些家庭选择要子孙满堂。只要我们的选择不会让大家互相践踏,那么都不应该成为政策制定者需要担心的问题。正相反,我们应该为这样的多元化而鼓掌。
  托马斯·马尔萨斯悲观地预测,到了19世纪,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会出现饥荒和人类毁灭的恐怖局面。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错在何处?实际上,马尔萨斯犯的不仅仅是一个错误,而是两个错误:他既没能正确地计算人口增长带来的好处,也没能正确计算其成本。
  一方面,面对人口如此迅猛的增长,马尔萨斯并没有能够预见到这些新出生的人口可以带来巨大的科技进步,因此可以让食品生产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他没有能够预见到其实每个家庭都能控制自己的人口数,除非一个家庭愿意,否则他们可以选择不要因为家庭人数的增加而变贫困。

  过度拥挤的负面成本

  你可能会认为,过度拥挤可能是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种溢出成本,但事实上,过度拥挤根本不算是一种成本,因为这完全是人们志愿选择的。除非你愿意,否则你根本没有必要生活在一个拥挤的城市。你可以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享受文化的魅力,你也可以在弗吉尼亚州的乡村品味宁谧与空旷。如果你消除了纽约的拥挤,那么其实你就消除了人们品味人生的一种可能性。
  芝加哥人完全可以搬家到内布拉斯加州,加尔各答人也可以去农村居住。之所以他们没有这样做,尽管他们嘴上满是抱怨,是因为他们还是喜欢更多人群居在一起。要不是人们那么喜欢住在一起,曼哈顿的房租会高得那么离谱吗?
  纽约人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在一个最新调查中,37%的纽约人表示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选择离开纽约。可是,他们中间一个搬家的都没有,而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搬走,因此唯一的结论就是这37%的纽约人在调查中撒了谎。
  人口拥挤并不是问题,因为如果你不喜欢,你完全可以选择离群索居。我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很多,但是如果把大家都整齐排放在美国的大峡谷里,应该能填得下,我可不是第一个有此奇思妙想的人。如果你觉得这个例子太残忍的话,我们可以换一个例子,这是经济学家托马斯·索威尔的观点:如果把美国得克萨斯州分成很多个5 000平方英尺的区域,每块区域上建一栋房子,里面住上一家四口,刚好把全世界人口都装下了。
  很多其他表面上看来是溢出成本的现象其实并不然。你可能会觉得,你在竞购一辆二手车时加价或是申请我中意的工作职位,就是给我带来负面成本了。其实,这些并不算真实的成本,因为它们同时也能带来益处。当汽车价格上升后,买家损失了多少,卖家就赚了多少。如果你的工作能力确实比我强,那么我没有得到这个岗位,但雇主和他的顾客都赚了。
  有些人喜欢杞人忧天,他们经常会发一些不着边际的牢骚。例如,他们会问地球能承载多少人口?这个问题完完全全是错的,因为地球并不能做出决策。我们没有必要去担心地球能承载多少人口,而是应该去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和你一样的财富额,地球上的财富可以供多少人分享,也可以因此来相应调整你家庭的人口规模。如果有人愿意自己少分一杯羹,估计只有爱管闲事的人才会起身抗议。
  也有人会问,如果石油和其他非可再生资源用尽后,我们该怎么办?这又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我们的能源消耗会给邻居带来成本,而非给自己带来成本。在一个人人独居的世界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在孤岛漂流的鲁滨逊从来都不会觉得油用得太多了,他可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油,但是他手里总共就只有那么一点油,所以他必须要充分考虑现在用多少油,再留多少油以后用。
  如果鲁滨逊有自己喜欢的孩子和孙子的话,那么情形就和之前我们讨论的一样了。他每烧1升油,就相当于从孙子手里拿走了1升油,当他在做决定的时候,必须要对自己的决定完全负责。
  但是,如果在这个岛上还有很多户人家居住,而鲁滨逊只关心自己家庭,那又该怎么办呢?那也不成其问题,理由和之前一样:鲁滨逊家或者有一些油,或者有一些可以用来去交换油的财产,在该怎样节约用油的问题上其他家庭完全可以自己拿主意。不仅如此,每个家庭的决定都没有必要互相倾轧。
  如果你担心家庭成员没有足够油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家庭人数。如果你认为别人是走一天看一天的人,根本不能未雨绸缪的话,那也不是你该担心的事,这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你可以想办法买下一口油井,你的孩子都会变得很有钱!如果别人家真的很不会过日子,他们自己酿成的苦果该由他们自己咽下。
  下面有一个你该关心的问题:你的出生,或是你孩子的出生,到底是一种福祉,还是一种悲剧?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罗列和别人共处一世的成本和益处是不可行的,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得知自己可能落下了什么环节没有考虑到。在酷暑难耐的一个傍晚,你开车回家堵在了路上,你会对前面司机给你带来的不悦而咬牙切齿,但是你会忘记发明汽车空调的人给你带来了莫大的益处。在超市收银台,你会觉得排在你前面的男人掏了半天优惠券,耽误了你很多时间,心里感觉很不舒服,但是你可能忘了一个寒冷凄厉的冬夜,自己的车抛锚雪中,一个热心的陌生人曾经帮你换过轮胎。纽约人总是会喋喋不休地抱怨城市太拥挤,但是却忘了如果没有这番拥挤光景,纽约就成了艾奥瓦州的西达拉皮兹市①了。
  因此,我们不需一一举例,正确的方法是重构父母当时生育你时的完整想法。他们有哪些偏见?他们是低估了成本还是低估了收益?
  你父母也许忽视了很多成本因素,因为成本都是在你家庭内部体现的,你的出生会让父母的很多资源(包括土地等有形资产和父母关爱等无形资产)从其他孩子身上发生转移。换言之,这些成本都没有溢出效应。过度拥挤也没有溢出成本,因为过度拥挤的局面是大家志愿接受的。
  而你出生带来的益处,包括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更多的观点、爱、友情和多元化,却是有辐射效应的。我很高兴你在读这本书(如果你是掏钱买这本书的话,我就更加高兴了)。如果你发明了一个效果更好的老鼠夹,那么成千上万的人都会掏腰包。如果你只是保持微笑,那也能让很多人的天空明亮多日。我们其实也不知道该怎样穷尽这些益处,但是我们知道其中的很多益处都是能够泽被他人的,而也许你的父母根本都没有考虑到这些。
  因此,当你的父母决定是否要生下你的时候,他们权衡了你要花费的大多数成本,却只想到了你会带来的很少一些益处,但是他们依然想要生下你。如果用更广的社会角度来考量,考虑到你耗费的所有成本和带来的益处,你确实是一个性价比特别高的人工杰作。
  这一论断对于大多数孩子都是适用的,除非那些成为小偷、战争狂热分子和宣传家的人,他们给家庭以外的其他人带来了太高的成本。
  如果决策者更加关切自己行为的成本而非收益时,他在做出决策时就会比较保守。在生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想要生育的孩子肯定要比社会需要的要少,因此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偏慢。
  人口增长问题与污染治理问题刚好是两个极端。一个钢铁厂的老板在污染环境时,会注重自己所能得到的所有好处(企业利润的增长),而只考虑到一小部分成本(他会考虑自己企业排污费用的增加,但不太会关注邻居的健康状况)。因此,他的企业就会加足马力开工,同时也会排污过度。父母会权衡生育孩子的大部分成本,甚至是全部成本(从别的孩子那里分走一部分资源),而只考虑到孩子能够带来的一部分益处(他们只想到自己对孩子的爱,却没有考虑到别人对孩子的爱),因此父母生育孩子的数量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样说来,如果别人家要了更多的孩子,对于你而言完全是一件好事:这些孩子也许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而养育孩子的艰辛完全是由别人来承担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别人要多生育孩子,我们要给予其物质奖励。如果没有这样的奖励,孩子的数目就会远远不够,这就好比如果没有具有威慑力的罚款和税收杠杆,那么河流就会污染成患。
  也许,我可以再生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会长成一个玉树临风的美男子,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位妙龄女郎因为我和太太没有生育这个让她如痴如醉的男孩而黯然神伤。如果我关心那位女郎犹如关心我的女儿,那么我肯定会要那个男孩。但是我的行为准则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如自己的那么重要,因此我和太太在生育了一个女儿之后就不再要孩子了。
  照这个逻辑的话,我限制家庭的人口规模是自私的,我也知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鼓励别人也自私成性,例如人口零增长组织等一些机构干的就是这样的事。在我看来,如何找到奖励人口生育的措施才是正道。一个有更多人口的世界不仅会有更繁荣的景象,我们也能够有更多的朋友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愁,陌生人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点滴感动在心头,我们也更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我们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世上。

user avatar   ma-wen-bi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单纯的迷茫,倒是不错的,只是这个问题,很容易让我想到。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说古代有个人叫叶公,他到处跟大家说他特别喜欢龙,满屋子的龙的周边,还拉着附近的人去他家里看。

结果有一天真的龙飞来了,别人还在好奇,看看真的龙长啥样,他叶公跑的最快,躲到桌子底下,根本双手抱头,害怕得根本不敢睁开眼。

题主对文学的热爱应该如何体现呢?真的热爱是不用人说的,无法阻拦的,你自己就会有不断地看,甚至写的冲动,进而就去做了,也就是说热爱文学你就多看,通俗的,纯文学的,看的进去就多看,如果想写就试着写,不想写就继续看,就这么简单。

怎么热爱还需要别人教的吗?是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热爱?

比如说我热爱音乐,我听到好的音乐我会感动,我会努力学唱歌,为了表达音乐,虽然还唱的不够好,但是我会学习怎么样才是唱的好。


user avatar   mopjac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叶公好龙




  

相关话题

  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消失人类和地球会怎么样? 
  实验室里,一个癌细胞不断给它供应养分,无限生长,80年后,会长多大,成什么样子? 
  有哪些奇怪的 CP? 
  小城市小县城都去大城市了,那么小城市人口是怎么保持下来的? 
  如果你是被打入冷宫的妃子,你会怎样自救? 
  吃一小勺固态金属氢会怎样? 
  如果用日式轻小说的语气写《水浒传》会是怎样的? 
  如果人类社会中出现一批食人的怪物,人类社会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一日之寒最多可以冻几尺? 
  夏天门口那些老大爷都想什么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斗鱼 DOTA 2 区的 Sccc 体弹幕?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