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足球问题到底出在哪? 第1页

  

user avatar   liu-xiang-xi-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就是不是中国国籍20多年了还在忍不住一次次看中国队比赛的中国队球迷(痛并快乐着),遇到这种问题还是忍不住要说一句的。 抛去东亚体系下肯定不会去走中南美足球那种邪路(大批贫民窟候选人要不踢出来,要不就去黑帮,相对0成本)不谈,高赞回答里泰迪熊和泥泥狗的回答我都部分同意。 但是要加一句修正。

中国的人均资源水平还没到能广泛喜欢足球,乃至泛体育项目的地步。

泰迪熊的回答里讨论了足球运动员中的淘汰率有多高。 而泥泥狗的回答说的“中国人不喜欢足球,不喜欢体育社交” 实际上后面说的则是社会投入问题。 这两个回答总结一下实际就是“中国均值家庭的余钱,现阶段是否到了愿意投入到体育运动而甘愿水漂的地步。”答案是否定的。

不可否认,近些年中国人均家庭收入有了长足的提高,那么随着多余收入的支配选择增多。家长给孩子们的尝试范围也在扩大。 但现阶段家长愿意投入的,除了直接和学业挂钩的各种学习班外,还是以音乐这种一次性投入相对大,持续性投入相对较低,不容易受伤,有明确量化标准的方向。而这些都是体育运动所缺乏的。

所谓穷文富武,实际上任何时代的正式的体育运动都是潜在的大投入,很多人会觉得一双球鞋,一双冰刀比大提琴,钢琴,小提琴啥的便宜的多。 但体育运动后面是系统的营养支撑,科学的器械训练,完善的医疗保障,从基础开始的系统性基本功培养,以及最重要的,足够大的愿意投入的人口基数才能够形成的系统性保障。

简单的小例子,我丫头从四岁开始入门溜冰,我开始就是想让她玩玩,但发现她天生平衡天赋还可以,6岁时就已经2年跳了4个班进了9岁组,和比自己大4,5岁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玩。 教练说是可以找私教的苗子(有条件尝试运动员路线)。 然而私教(基本上是取得国家级比赛名次的前运动员)大概125-200美元/小时。 随大课的话是50美元/小时,一个班8-10个学生。 就这样,私教得找人推荐才能安排上,疫情期间溜冰学校仍然爆满。。。 溜冰学校直接私信所有现在的学生家长,优先保证现有的孩子的课程,有空余才安排新报名的外人(也是防疫考虑) 我是考虑后直接让娃躲家不上课了。 但是她课里另一个好友(同样是连续跳级,比她大两岁)家长则风雨无阻的继续让孩子上 (娃爹是加拿大冰球二级运动员,因为上不了一线最后退役) 我丫头和她好友以后会成为溜冰运动员么? 大概率不会。 但家里愿意且有能力这么每年几十上百节课的投入(不考虑冰鞋更新,也是每年几千美元的投入)。 仅仅是因为她们觉得喜欢。 这样一个职业私教大概每年能收入8万美元,大基础课的老师5,6万美元也是差不多的。这保证了整个溜冰系统(回头会发展成花样滑冰,速滑,冰球等运动)的系统性培训和传承。

而美国的中产,就是这个庞大体育系统的各种支持者。 我自己是美国高中业余足球队的后腰,然后靠陪我妹玩就逐步把她带成了女子足球高中地区联赛的门将(正式的麻省西部高中联赛)她现在也是美国大学注册运动员(拿奖学金的那种) 她的表妹则是体操的注册运动员,但因为吊环训练严重事故,大一就退役了(女性吊环不是比赛内容,而是训练力量内容,结果她单手脱环,导致肩部肌肉群从骨头撕裂,当天的8小时手术)

说美国比较远,日本也许是更好的参考,日本是经济崛起后,靠着80, 90年代的青少年足球的热潮, 建立起了一整套的人才梯队。 而日本50年足球规划里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达到1000万足球人口。 有了这个人口基数,哪怕绝大多数人都是业余的,但这个基数就能保证出苗子会被各种途径选拔出来。 而这个人口基数,也能保证相关从业人员(教练,医疗,营养,场地,相关产品制造,贩卖)哪怕不能踢出来,也可以有体面的饭碗水平。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圈。 而这种情况则是中国现阶段所缺乏的。

正如泥泥狗转述的,中国现阶段足球的最大障碍是 “一个孩子要想成为职业球员,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大到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继续发展,等到中国社会中产家庭可以投入体育作为一个完全不考虑产出的爱好的时候。 中国足球的腾飞才真正会形成基础。 在此之前,用注资青训的方式保证一个底线的足球人口才是留存火种的最好方式。

98年世界杯后央视有一首歌,也是我对中国足球的期望。

无论欢笑,无论悲哀

成功的花只会在泪水中盛开;

无论胜利,无论失败

每一次感动都会有我与你同在;

沉默中有过多少无言的感慨

呐喊中点起多少希望与忍耐

真心期待,真心喝彩

付出生命,给你信赖

沧桑不改,痴心不改

这世界有我们就有未来

岁月不改,真情不改

让我们从头再来


user avatar   liu-yi-lo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年之后更新:


防沉迷系统出炉了,LPL也要走上中国足球的道路了。



更新一下:


中国最成功的联赛是什么?

是LPL。

英雄联盟职业联赛。

2次S赛冠军,3次亚军,4强一大堆。

LPL成功在哪里?

赛事设计?

资本投入?

都不是,关键在选拔。

电子游戏,自带排位系统。

意味着只要有电脑网络,有个1平米的空间。

你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和上千万人比赛,最终脱颖而出。

竞技运动的基础,从来都是选拔。

合适的留下,不适合的淘汰,继续从事其他工作。

中国足球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选拔途径,极其单一。

只有高考。

其他方式的选拔途径,整个社会都不支持。


电子竞技,好处在于,不需要社会的支持,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够。

3个月升不上白金,就是没天赋,老老实实学习去。1年上不了王者,就是没天赋。

不占用社会资源。


足球呢?

基本的,场地要提供吧。

比赛要组织,交通费。

都要钱。


LPL要选出100个职业选手很简单。

装一个LOL就行。

但是选出100个职业足球运动员,至少要有10000块足球场。

让100万个青少年,在球场上奔跑,踢球。

你就需要至少1万个教练。

这一切都做对了,足球才有好起来的可能。


好多人不承认LPL比中超优秀。

但是事实就是,LPL是全世界电子竞技领域,排名第二的联赛。

第一是LCK。


放在足球届,就是英超的地位。


LPL的规模,虽然没有中超大。

但是他的成绩是否认不了的。

竞技,就是选拔。

LPL的职业选手,是从无数“网瘾少年”中,选出来的。

LOL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排位等级。

青铜,白银,黄金,钻石,大师。

五个大段位。

全国在线人数,高峰期,2000万,低谷是700万。

取个折中,1000万的玩家。

30%是青铜段位。

42%是白银。

19%是黄金。

钻石是2%

大师是0.01%。

水平比较低的,占绝大多数。

999.8万,是没有资格打职业。


只有2千人是高于大师段位的。

而职业玩家,就是从这2000人里面挑选。

哪怕当不了职业选手,做个高玩,直播,在工作室工作都可以。

这就是竞技的基础。

1000万里面,2000人。

2000人里面,有100人成为职业一线选手。

拿到百万年薪。


十万比一的比例,才能走LPL的成功。


足球呢?

中超一线队,500名运动员。

不说十万比一。

一万比一,

就要有500万的孩子,接触,练习足球。然后经过10年不断地淘汰,选拔。成为驰骋球场的500名职业选手之一。

500万名孩子,500名职业选手,499万9千500人,是踢不了中超的。

1万人从事足球相关工作。

490万人,成年后,不会从事和直接足球相关的工作。

100万人,从事体育行业。

400万人,和体育产业没有关系。

4分之3的淘汰率。

需要在15年内完成。

不脱产的足球训练,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不脱产,淘汰了,还可以进行其他培养,成为其他行业的人才。

足球有达到这个标准么?

5万的目标达到没有????

而LOL这类电子竞技能够成功的最大因素。

那一套完美的竞技排位系统。

也就是俗称的rank。

因为他是虚拟的,只是一串串的数据。

只要你兴趣上来,半个小时,你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人,在召唤师峡谷,打完一场排位,获得胜利,提升排名,或者收获失败,排名下降。


但是现实不是。

这一套高效完美的竞技排位系统,在现实中,需要的是海量的投入。


打lol,召唤师峡谷是虚拟的。

每天可以有上千万把比赛发生。

但是现实的比赛场地,需要平坦的土地,和长期的维护。


20万块开放的足球场地,这是最基本的。


中国一年的足球比赛数只有几万场。


LOL,有自定义的训练模式。

但是在现实中,训练足球,需要的是专业的教练,和训练场地。

LOL打比赛,动动键盘,就可以。

但是现实中,一个比赛的组织,需要漫长的复杂的准备时间,海量的幕后人员,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lol,结果清晰明了,输赢是公平的。

但是现实中,裁判的裁决,总是充满争议,胜利,也不总是如愿以偿。

一切顺利,1年时间,就足够一个选手,从0排位,达到王者。

lol没有严重伤病的威胁。

足球对抗之下,会有受伤的可能。

这带来了更大的疾病风险,需要高水平的康复医疗治疗支持,以及医疗费用支出。

场地,人员,时间,精力,医疗,职位。

缺一不可。

虚拟的lol,可以避免这些巨大的投入。

但是现实中,要搞好竞技,这些投入,是必须且不可偷懒的。

现状就是,中国的这一切,都是需要交学费的。

这些东西,原本应该是基建的内容,但是现实是空的。所以想要足球出成绩。先搞好基建。


说点无关的:

那些杠外援的,五大联赛,哪个联赛没外援?


全球化的运动,非要搞狭隘的门户之见。


橄榄球倒是只有美国人玩。

出得了圈么?




再说了。

亚运会,咱们中国队也拿金牌了啊。

全华班。

你们认不认?




user avatar   hu-bo-95-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要想获得一个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首先,你要有两千个五岁左右的孩子,从小教他们练足球。给小孩子启蒙足球不需要太高的强度,一周练两次,一次两个小时,每个星期打一场比赛,其余时间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这就足够了。

练上几年,你会发现他们中有二十个孩子有着百里挑一的足球天赋,你开始重点培养这二十个好苗子。不过也不需要让他们花太多时间在足球上,因为年纪还不到,根本没必要高强度训练。只需要给他们灌输正确的足球理念就可以了。

转眼他们十五岁了。那1980个天赋平庸的孩子早已知道了自己只能把足球当一门爱好,所以该读书读书,该学手艺学手艺,该进电子厂进电子厂。而那二十个有天赋的好苗子由于种种原因推出了十个,还剩下十个一直练到现在。这些宝藏你可不能放过,你要想办法忽悠他们进职业球队的青训,告诉他们如果能踢上职业足球,那时候金钱名望美女大大的有。

这十个有天赋的好苗子中,有五个觉得当职业球员这事儿不大靠谱,决定还是读书打工比较实在。有五个被你说动了,下定决心去参加了封闭式的职业青训。

第一年高强度的职业青训练下来,五个人中的A发现自己真的适应不了职业足球,第一个打了退堂鼓,不过还好A有家底,退出之后父母把他送到国外读书,完了回来接父母生意的班。又是一年练下来,B也跟不上了,决定不踢了去电子厂打工,之后和同事朋友们偶尔玩玩,也足够制霸野球场了。到了第三年,C也不行了,不过你跟C认识了这么久有了感情,刚好你的助理教练退休了一个,你让C来你这里当助教教小孩子踢球,也算是一个行业内的饭碗。D和E通过了残酷的青训,成功签下了职业合同。踢上职业联赛之后,D的生涯一直不顺利,又是受伤又是球队降级,兜兜转转到退役,倒也存下了可观的积蓄,早早退役后在某支职业球队找了个助教的工作。E的表现就很可观了,一直在顶级联赛中打主力,成为了地区级别的球星名利双收,退役之后也不愁没工作。

从五岁到十五岁,你在每个年龄段上都这么搞2000个孩子,你就有两万个孩子。每个孩子平均每年收五千块,你每年就有一个亿的进账。你租场地一年三千万,各种运营费用一年三千万,雇上一百个员工一年工资三千万,你一年还能落一千万的利润。你每年平均产出两个职业球员,三年五年能产出一个能打上国家队主力的球星,十年八年能产出一个家喻户晓的巨星。你亲手培养出来的职业球员,也很有机会通过经纪合同再狠捞上一笔。

全国要是有一百个你这么干的人,那就有两百万个孩子在接受青训。中国的足球水平必将有极大的提高。量产孙兴民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每隔十年八年出个把梅西C罗都不是没有可能。国家队具备竞争力了,社会对足球的热情也会提高,职业球员的声望和收入也会水涨船高,会有更多的父母把孩子送来学足球,整个产业的盘子会越做越大,然后进入良性循环,国家队成绩提高了,球迷高兴了,足球行业从业者也会名利双收。

这就是世界上大多数足球发达国家的产业逻辑。也是想把足球产业健康可持续的搞好的唯一一条道路。你这么搞足球,出成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中国足球从来没有做到过这一点。做不到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穷。

说到穷,有很多人就要开始质疑了。南美人也穷啊,不一样出了那么多球星?

南美的穷和中国的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就拿巴西举例。球迷都知道大罗小罗阿德里亚诺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依然从小练足球练成了巨星。可那是巴西的穷人,和中国的穷人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大罗出生于1976年。1976年巴西的人均GDP是1390美元,中国的人均GDP是165美元。小罗出生于1980年,1980年巴西的人均GDP是1947美元,中国的人均GDP是197美元。阿德里亚诺出生于1982年。1982年巴西的人均GDP是2226美元,中国的人均GDP是203美元。在那代球员成长的岁月里,中国的人均GDP是巴西的十分之一。

所以当你对比足球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时,完全不能把历史上的巴西穷人和中国穷人相提并论。大罗小罗阿德里亚诺那是巴西的穷人,家里再穷,从小供他吃饱甚至吃好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长出来那么牛逼的身体素质,甚至还有余力支持他们练足球的开销。同时期的中国穷人与之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穷,小时候别说练足球这种不打粮食光消耗体力的爱好了,恐怕大多数人饭都吃不饱,闲暇时间还要打猪草做手工补贴家用。中国的零零后平均身高比70后至少高了五厘米,这是什么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大罗的同龄人实在太穷了,穷到在长身体的时候,基本的营养都无法保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你是不可能像我之前描述的那样发展足球的。因为你根本搞不到两万个愿意花钱把自己孩子送来练足球的家庭。

所以在那个历史阶段,中国发展体育靠的是体工队模式。体工队的教练去各个小学踅摸,看到有练足球的好苗子就去跟父母说,把你孩子送来练足球吧,我们这里管吃管住还发零花钱。这么凑上几百个孩子拉起队伍开始封闭式训练。

体工队模式下,能搞来多少个孩子要看国家给拨多少钱。国家养体工队的目的是扬我国威,在国际赛场上给国家争脸。在过去,体工队模式是中国体育唯一的出路。因为中国社会实在太穷了,如果没有体工队的话,靠社会自发的商业化体育是不可能出现任何产出的。如果没有体工队的话,中国足球必然会沦落到印度印尼这些在当时和我们人均GDP相仿的人口大国的水平。

然而足球不像跳水乒乓球这些其他国家没什么人玩的项目。没人玩的小众单人项目投资小见效快,领导愿意支持。而足球这种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项目想快速出成绩可就太难了。你搞乒乓球,一个人就能拿一个金牌,你搞足球,一个球队起码几十号人,而且对手也都是举国之力再搞,你投入再多也难出成绩。有这个钱投到举重跳水上不知道要多拿多少块金牌。更何况足球作为关注度最高的体育运动本身是有非常高的市场需求的。国家不搞让社会来搞,也会有人愿意投钱。

所以自94年职业联赛开始以来,足球成了中国最早的职业化运动。

这时候肯定有人要说了,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的水平是越来越低了,这难道不说明在中国职业化不如体工队吗?

大错特错。对于足球来说,体工队模式是一定搞不过正常的社会职业化模式的。一来,体工队模式的选材范围太窄,国家愿意出钱,你才能网罗更多的苗子。你拿不到金牌国家不愿意出钱了,你能网罗的苗子少了,成绩就会越来越差。作为一个基层教练,你在有正常的社会足球体系的国家能够接触到的苗子,一定会比体工队多的多,也更稳定和持续。二来,体工队模式是封闭集中训练,对于足球这种残酷的竞技运动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万古枯,大多数孩子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封闭式的训练环境会导致这些孩子必须在很小的年纪就放弃正常的求学道路,如果被体工队淘汰了,再回到社会会很难谋生。所以条件较好,孩子比较聪明有望读书的家庭,大多是不太愿意送孩子进体工队的。体工队招收到的大多是家庭环境较差,读书无望的孩子,运动员的素质可想而知。

94年开始搞职业化之后,体工队也逐渐开始解散了,随后出现的是各种足球学校。这些足球学校注定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太穷。

因为中国人太穷,所以这些足球学校在基层是招不够足够的学员的,所以只能依然像体工队一样集中封闭式的管理。想练足球的孩子依然要远离家庭放弃学业,像在体工队封闭训练一样在足球学校里封闭训练。这些足球学校和体工队唯一的差别在于,体工队是给队员发钱的,而足球学校是向队员收钱的。所以对于想让孩子吃足球这碗饭的家庭来说,足球学校的吸引力还不如体工队。所以足球学校的球员产出也是必然不如体工队的。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太穷,所以中国的社会化足球产出还不如体工队。2002年打入世界杯,85-87年龄段的”超白金一代“,都是体工队最后的遗产。等到体工队出产的球员逐渐都退役了,我们就看到社会化足球学校出产的球员越来越差。

在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的1994年,中国的人均GDP是473美元,相比较的是巴西的人均GDP是3500美元,依然是天壤之别。巴西的穷人可以送的起孩子去足球学校,中国人可送不起。中国足球学校最大的产出应该算是武磊了,武磊是03年进入徐根宝的足球学校的,03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288美元,不到巴西人均GDP 3070美元的一半。武磊的父母可真是豁了血本了,可是更多有比武磊更高天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可干不出来这种事儿。

有很多人喜欢一遍又一遍的说中国的父母不愿意送孩子学踢球是因为踢球想成功太难了,如果被淘汰了又放弃了高考,更加没有前途。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穷。

在足球发达国家,社会化的足球训练和选材是深入基层的。就像我在开头所说的,五到十五岁的足球训练根本不需要太高强度,每周练四个小时,打一场比赛就足够了,对于练球的孩子来说,完全不会耽误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足球是非常需要天赋的,基层教练最重要的工作是,给足够多的孩子足球启蒙,然后发现有过人天赋的好苗子。绝大多数没天赋的孩子仅仅把足球当爱好就可以了,有空了就玩,正常该干什么干什么。只有极少数有天赋的苗子才会在十五岁左右考虑要不要搏一把冲击职业球员。成功了收益丰厚,即使踢不上职业足球,由于广泛的基层足球需求,混口饭吃也不难。这样的社会足球需要的不是集中封闭的足球学校,而是广泛存在深入到各个小区街道的基层足球网络。

但是这样的体系为什么在中国建立不起来呢?因为穷啊,在基层并不存在大量愿意送孩子练足球的父母,因为基层没有大量愿意送孩子练足球的父母,所以足球学校只能搞成集中封闭的,这样一来父母就更不愿意送孩子去练足球了。然后选材面越来越窄,成绩越来越差。就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

存在大量愿意让孩子练足球的前提是经济基础。在最近几年里可以看到,在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基层的足球兴趣班。因为这些地方的父母有消费能力,可以送孩子从小把足球当个爱好来玩,所以这些兴趣班才开的起来。这些送孩子来学足球的父母极少有指望孩子能当上职业球员的,因为这些兴趣班落的够基层,离家又不远,孩子每周去练两次,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不高,花点钱给孩子当个兴趣爱好玩而已,其他正常读书上学什么的完全不耽误。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练足球的孩子就越多,因为存在足够多的父母花的起这个钱。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练足球的孩子就越少,花得起钱让孩子练足球的父母太少,所以本地没有兴趣班,要想练足球就只能去封闭式的足球学校,成本太高更不想去了。

在基层的足球兴趣班中,父母本身很少有孤注一掷要让孩子当职业球员的,但是只要学员数量达到一定量级了,必然会出现天赋过人的孩子被基层教练发现。这些孩子如果坚持练到十五岁左右,就会认真考虑自己是不是要走职业足球路线。在社会化足球的体系下,高水平的职业球员都是这么出现的。

中国足球目前的问题就在于,在基层练足球的孩子太少。而太少的原因是因为,足球虽然职业化社会化了,但是社会化的体系下练足球的孩子太少。练足球的孩子太少是因为过去实在太穷了。足球是一个长期投入,你在现在收获的足球运动员,取决你在20年前对足球的投入。20年前是200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053美元,而巴西的人均GDP是3070美元。20年前的中国,体工队不复存在了,基层又没钱投入社会化足球,你又指望能看到什么结果?

直到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才达到巴西的一半。直到2018年中国的GDP才超过巴西。也就是说,哪怕从2018年开始,中国人对足球的投入热情能够达到巴西人的狂热水平,你想要看到中国足球达到能与巴西抗衡的水平,最快也要在20年之后,这还没有考虑本来的专业能力差距。

足球运动想要出成绩,说到底就是,你有一万个接受过足球训练的孩子作为基本盘,从里边挑出一个天才,然后再把他培养二十年,然后来比赛的竞争。你想要有足够大的基本盘,那么社会一定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基层家庭普遍有钱,有大量家庭有能力送孩子去练足球玩,这是发展足球的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社会有钱不一定足球就能出成绩,社会没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中国足球目前处于尴尬地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工队的老本已经吃完了,社会化足球还太弱,所以刚好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但是正像我所说的,中国社会化足球太弱的主要原因是20年前中国还太穷了,不过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反馈在足球上的结果也基本触底了。尽管一定会有滞后,但未来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还是可以看到逐渐触底反转的希望的。请大家坚持对中国足球 抱有信心,未来只会越来越好。


user avatar   tuo-er-duo-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面旗帜应该没多少人认识,认识的八成是条老赌狗,这是法罗群岛的州旗。

法罗群岛是丹麦的一个自治州,人口不到5万,面积不到1400平方公里,由18个小岛组成。

就这么一个地方,人家不仅有足协有国家队,还有26块足球场和自己的联赛。2020年法罗群岛队在欧国联成功升级,一支俱乐部差点打进欧联杯正赛。

人家什么足球氛围,几乎每个法罗群岛的小孩都踢球无论男女,每个家庭都会为能成为职业球员的孩子感到骄傲,尽管这个所谓职业可能是某个野鸡联赛或次级联赛也挣不了多少钱。

中国人口超过5万的小镇一张纸都写不下,别说26块球场,能找出6块球场的小镇有多少?

足球的核心在人,在日本足球运动员已经多少年蝉联小学男生梦想职业排行榜冠军了,在中国呢?18年越南作为大黑马踢进亚青赛决赛,胡志明等多个城市民众游行庆祝,马路上到处是骑着摩托举着国旗的越南民众,裸奔的都有好几个。亚青赛,不是世界杯亚洲杯,也不是夺冠(1:2憾负乌兹别克之后人家又游行庆祝一次),仅仅是打入决赛,都能引发这样的轰动,说实话作为球迷我很嫉妒人家的足球氛围。我没指望在中国见到这样的盛况,因为我看到多少所谓的中国球迷连18年亚青赛是在中国在常州举办的都不知道。


越看评论,越觉得上面说得中国足球氛围差没说错。

很多人说足球不重要,国家应该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我寻思国家从来也没把主要精力放足球上啊。足球当然没有原子弹重要,可当年一穷二白的时候贺帅搞足球也没耽误聂帅造原子弹不是,现在推广足球能耽误发展经济?

很多人没搞懂足球与其他运动的区别在哪。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而且这个第一几乎是全方面碾压性的,想搞好足球必须得全民运动,像跳水体操举重那样疯狂训练一批人就能在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是不可能的,举国体制的遮羞布到了足球这里它遮不住。这一二十年,中国人的营养越来越好,青少年的个子越来越高,体质却越来越差,究其原因缺乏运动,足球不重要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重不重要?别扯什么学业压力重,有时间搓手机有时间玩电脑就是没时间运动?

如果中国人身强体健运动氛围极好,就是踢不好足球,那足球烂也就烂了,可谁能告诉我现在的中国青少年时兴什么运动啊?难道是电竞!如果这玩意也算运动的话。


user avatar   soft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想想有这么一种职业,全国存量岗位数量大约在1000人左右,其中前10%可以拿到年薪千万,再40%大约年薪几十到几百万,后50%平均水平也就是十万到五十万。

这个职业每年更新率大约10-20%,也就说新增就业岗位也就不到200个不到,而且最多也就只能干到35岁,就差不多必须改行了。当然还有些衍生行业,但是必须改。

然后这个行业的晋升路径很不清晰,能力之外的因素很多,甚至运气也有很大比重,不是那种你努力了大约就一定有收获的职业。

这个职业呢,要从12岁以后就开始选修这个专业,放弃其他职业可能性。

学习成本呢,比上国内的985大学只多不少。


好了,你敢让你儿子去选择这么一个职业吗?

其他职业这个风险就小多了,比如学程序设计,全国的岗位数上百万,每年都需要十几万新人。万一水平不行,还可以从事相关的系统管理、桌面运维等等职业,找不到工作的风险还是比较小的。万一的万一,真是个IT行业的废柴,基本素质的培养,还可以找个低级别技术员、普通文员、办事员的基层工作。


说回来,足球职业化这么多年,最失败的是足球根本就不是个好职业。这个畸形的就业市场,造就了也就那么两三千人去投资学习,最后在这两三千人里面选择就业,这样总体淘汰率还低点,真有几十万青年队员,过几年就成了几十万失业人口。


其他国家怎么解决的?


简单说就是就业市场大,既有全职业的,还有半职业的,让青训出来的队员,都少都能找到工作。以英格兰为例,英超加上第二三四级联赛的职业球队共92只俱乐部。第五到第六级联赛包括68只职业和半职业俱乐部。下面还有真正半职业的第七八级联赛。全部算上一共358只俱乐部。从第9级再向下就已经不好评价半职业还是业余了,姑且全算成业余好了,但实际上大一点业余俱乐部,都是有几名全职工作人员,教练队员经理可能都一勺烩了。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下,就业岗位上百倍于中国的规模,那么也就容得下每年几万个青训队员。瓦尔迪16岁被谢周三俱乐部下岗后,一边在工厂上班一边在半职业球队踢球,熬到了出头的那一天。如果不出头,大约他也会继续边上班边踢球,无非是踢球的联赛级别越来越低而已。


南美那边情况稍微不太一样,足球是从平民窟里爬出来的梯子,没踢出来反正也不会更坏了,这绝对不是我们该学习的榜样,再说了人家的足球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还是比中国大很多倍的。


最后,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是对的,但是改革路上忘记了职业两个字。中超俱乐部才能创造多少就业?必须要有很多层的联赛体系,让小微俱乐部活下去,他们会自己组织青训发掘人才。中超球队烧钱,那就收点奢侈税,用来给中乙组织电视直播,给中丙补贴赛场费用,给青训俱乐部提供免费赛事等等。


能干的事很多,也不是很复杂,唯一问题是这些事情做下去,可能要个十年八年才能见成果,甚至有可能是十年八年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错,然后再改进再做下去。不过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认真做,别犯大错也就是二十年。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还很多,反正也没啥可输的不是。


参考阅读


user avatar   ni-ni-gou-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人根本不喜欢足球。

一个根本不喜欢足球的国家,怎么玩足球都好不了。

任何一个足球强国,民间亲自踢球的业余爱好者数量都极为庞大,足球不仅仅是个爱好,更是人际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基层的小比赛十分普及,足球也是社交来往和人际优越感的重要工具。

这种深厚的体育氛围,造就了规模庞大的足球市场,能够养活大量足球行业的从业者。所以在足球强国,喜欢足球的孩子就算未来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也完全有后路可退,这也让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足球事业。

中国并不一样。中国人不喜欢足球,不喜欢体育社交,因此也就不会把足球作为社交工具,作为展示优越感的工具,更不会为了基层比赛付费。中国人只是喜欢电视转播上优质足球比赛带来的奶头乐享受,但一点都不喜欢让足球进入社交生活。

所以中国足球从业规模必然很小,就不会有大量孩子选择足球这条道路,这就是所有人都在讲的:要是没有成为职业球员,我以后怎么办?

就像前面有答主说的:一个孩子要想成为职业球员,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大到不是一个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

而归根结底的本质原因,就是中国人根本不喜欢足球,导致足球产业能容纳的从业人数很少,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没有退路的险恶局面,让绝大多数有心踢球的人放弃了。

而相反的例子就是乐器、舞蹈等杂学项目,绝大多数中国家长为其付费,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当明星、职业歌唱家、音乐家,这种概率都是极低的,当明星的概率真比当职业足球运动员高?未必。

但这些杂学在中国人看来具有明确的社交价值,是社交鄙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数的中国家长愿意为之付费,也就能养活庞大的市场,就像足球强国为什么有庞大的基层足球市场一样。

你们批驳的所谓足球腐败、技战术落后、青训水平低、球员文化程度低、没有斗志、教练黑幕,统统都只是足球从业市场太小这个根本原因所导致的后果,这个根本原因不解决,前面的这些问题也不会解决,中国足球也必然就是这个熊样。更不要甩锅高考制度,高考制度也没有阻挡大批中国人投身艺术行业去。


user avatar   xin-yu-1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改写自本人之前的相关文章内容,在此结合一些最近的感想和足球圈内的事情,重新进行了改写和编辑,在此分享给知乎er们,谢谢大家阅读!)

本人试着用现下流行的千层饼理论,来阐述一下我认为的中国足球糜烂如斯的几层原因吧。

第一层:国内足球从业者水平不行。球员们、教练们甚至足协掌舵者,都很菜

作为中国足球的直接在比赛场上和对手较量的参与者和代表,球员的菜,导致我们在重大赛事中(世预赛、亚洲杯)屡屡折戟沉沙,没法进一步突破;教练的菜,让我们的球员们适应不了某些划时代的战术(例如某教练的‘攻中带守,守中带攻’),甚至在球场上发挥不出原本的水平。本来技术水平就不如人家,再加之一些本土辈分高的混子主帅战术跟儿戏一般,胜算自然愈发可怜;中国足球管理层的菜(这边把裁判一并加入其中了,就不单独拎出来评价了),则是让足球这项运动的发展前景,更加飘忽不定。早年谢亚龙和南勇这种身居高位却借势作乱之徒我就不多说了,这么多年下来,足协政策经常性地朝令夕改,对球员的处罚决定也是拿不出能够服众的相关条例(例子:郭田雨、周俊辰等人的禁赛量刑决定和具体依据,让我有些看不懂),这些已经是常规操作了。如此种种,算是决定中国足球水平上不去的第一层,即,最表面原因吧。

第二层:那么,是因为什么因素,造成了第一层的这些表面情况呢(也就是表现在大多数人面前的那些失态场面)?为何这些中国足球产业的直接参与者们会如此菜呢?笼统地说,球员们和教练们的菜,是因为中国足球的根基一塌糊涂。这个“根基”,包括了青训水平、足球人口、选材标准、业余乃至低级别联赛的风雨飘摇。区区数万人的中国足球注册球员数量,根本供养不出一支高水平的国字号队伍。而这样微小薄弱的行业基本盘,也让青训教练、球探、体能康复师等等底部从业者几无生存余地(下面附上一篇有关中国足球青训教练收入的采访报道,借以让各位看官们有个更直观的认识)。如此观之,一个行业基础不牢,那么它成天地动山摇,也是一个大家必须接受的无奈的事实了。

中国足球青年教练收入几何?

第三层:说到这里,答主相信题主这样原先不怎么了解中国足球产业的知友,应该会提出疑惑“为什么我们不想办法扩大足球产业规模呢?”对此,我只能说,不是从业者不想扩大,而是鉴于当下的国内多方形势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件阻力重重、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阻力”,包括但不限于:

  1. 社会舆论对中国足球的看衰和贬低
  2. 在现行人才选拔机制下,目前国内体育参与氛围的微弱和缺失;
  3. 目前国内的平均国民经济和收入水平,还不足以让大多数人在工作赚钱之余,能够在体育运动上投注足够的金钱和精力。毕竟,“穷文富武”,稍微观察一下大多数人的健身运动习惯,大致也能看出个端倪(这点并不是普通人的错,毕竟大家都要面对养家糊口的问题和房价的压力,这是全社会都需要挣扎的老大难了。因此,‘体育’这种本身就要花钱+消耗大量精力的娱乐项目,优先级自然也不会高)。
  4. 由于足球基础的薄弱,导致这个行业淘汰率极其高。而足球产业的不健全,则让那些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职业足球选拔的青少年们没有退路可言。举个例子,瓦尔迪、克洛泽、里基-兰伯特等等这些在职业生涯早期踢不上球,走了一段“边工作边踢球”的弯路后,最终仍能在顶级联赛上绽放光芒的球星,就是借助了欧洲各国足球产业和体制非常完备的福利。纵使他们青少年时期暂时没踢出来,但是他们仍有机会再度踏上职业足球的舞台。

此外,像英超球队莱斯特城现任主帅布伦丹-罗杰斯、德甲莱比锡RB现任主帅纳格尔斯曼等教练,他们在年轻时也曾在职业足球青训体系内浸淫过。而这两位足球教练,蛮有代表性的。他们是“早早地发现自己没那个天赋成为职业球员,于是果断地选择变道换条路子走”的欧洲足球从业者。而他们的“道路转变”也非常成功,这两位都是各自年龄段内的优秀少帅翘楚。这,就是拥有完备足球产业体系和制度的好处。即使一些年轻人被残酷的竞技体育选拔机制淘汰了,他们也不至于因为毫无一技之长而没饭吃。他们完全可以在庞大的足球金字塔里,谋求到生存的空间。并且,通过努力,他们最终也许还能在足球领域的其它层面里做到最好。

而上述这些足球从业者“曲线救国”来实现自己足球梦的场景,在中国足球现有的羸弱框架里,是难以想象也根本看不到的。我们的青训淘汰球员,基本上都既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傍身的一技之长,他们的未来生活倚仗,真的非常少。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恐怕会沦为前段时间在重庆业余联赛中屡次试图恶意伤人的邹承诚,那种臭名昭著的货色。唉,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缺乏足够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邹承诚们”,其实也是中国足球体制内的牺牲品罢了(这么一大段情之所至的内容,可以看做对上文刘翔熙等大V答主所提到的内容之补充,感谢阅读!);

其实吧,中国足球水平糜烂的根源,本身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仅仅只和足球从业者的水平以及许多人常说的所谓“大环境”等因素有关。有太多太多的影响因素和内容,都跟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有关。总得来说,也许有很多足球爱好者希望中国足球能走上正轨,能变好,能不要再被人指指点点。但是,这样看似善意又朴素的愿望,想要实现起来,背后有太多太多潜藏的问题和现象了,太多事物需要被重构或者改善才行。别的不说,最直接的“国民经济水平需要更上一层楼,让更多人有钱有闲起来,才能搞体育”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又如何呢?因此,我还是希望不论是球迷们也好还是对足球无感的网友也罢,咱们都佛系一点。足球的孱弱,从来都不只是由球员、教练甚至足协领导们负全责的,一味谩骂他们,也没什么x用(当然,如果你是单纯来泄愤的,那我也无话可说了)。作为普通人,咱们就好好提升自己,没必要急于一时(其实急也没用,就像足协疯狂发布什么‘中国足球行动纲领’,也只是被人看笑话罢了)。也许,等大家的生活条件更优渥、更上一层楼的时候,踢球少年自然就多了起来。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不只是足球的问题,足球的问题是国民财富焦虑一种体现。

在现在的中国,几乎所有消耗大量精力和资源,机会成本极大,但又不能稳定创收的兴趣爱好都是受到歧视的,足球只是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总是被迫被拉到台面(放到媒体上接受国民评论)来的尴尬存在。

小时候(初中时),自己班里曾经有过一个转学生,因为他人长得略帅,足球踢得也很好,所以不少同学都很关注他,但当时在没进行下次月考的情况下,班里不少考试考得好的“优等生”同学(男女都有)就判定他的考试成绩应该不会有多好,原因只是因为“你看他球踢得那么好”……而从那之后我才渐渐发现,大家平时最看重的,也就只有“考试成绩”。

因为考试成绩是当时最和将来的升学与就业前景挂钩的评价因素。

长期以来,只有做题做得好,考试考得好才会在评价体系里是“人上人”。

至于足球踢得好,吉他弹得好,游戏打得好,都只是建立在“考试成绩好”基础上锦上添花的项目,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但足球、吉他、游戏玩得好(只是普通意义上玩得好,没玩到国家级、世界级水平的情况下),反而容易在现在的评价体系里被扣分,甚至直接被划到“不入流”。

而国家正以十年计地快速发展,没人想被甩开、落后和“不入流”,所以大家都很焦虑,为自己和家人的财富和后代未来而焦虑。


所以个人认为最大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国内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真的并不高,至少没高到可以让全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程度

而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发展水平差距又非常明显,这种差距带来的焦虑才是各种非盈利活动(各种文体兴趣爱好)受歧视、承受偏见的最根本原因。不论是文学音乐,还是电竞与动漫产业,莫不如此,导致普通爱好者和发烧友难以转换成专业从业人员。


而单独谈足球。

缺乏相关的产业链,足球人口即便有也无法充分就业。不要说真正能上场比赛的球员,学校(大中小学校队)教练、裁判、球探、康复师、训练师等等(想想国内有多少学校有长期运营的,真正意义上人员与软硬件齐全的校队?),很多不是(因为没人学导致)现有相关人员不够用,就是培养出来了也无用武之地(没相关就业市场,或者一般人即便学有所成,也无法直接进入市场)。

缺乏“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领导团队和长期经营的理念,导致管理上容易急功近利和政绩观畸形,自然也就长期性地在管理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


既缺乏经济基础上的产业动力,又缺乏上层建筑上的评价鼓励,足球等文体活动,在国内自然就是一个可以用来“锦上添花”(在各种国际比赛上为国争光,为极少数人致富和提政绩、声望帮忙),却做不到雪中送炭(促进大量普通人就业致富)的尴尬存在。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足球没问题。有观众,有广告收入。还衍生出很多合法以及非法的经济活动,养活了好多人。可以说是,走在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有啥问题?

你要他在国外赢?放着乒乓球、羽毛球、气步枪,你不看,一定要看足球。这不是足球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相关话题

  到底应该如何练习足球抽射这项基本技术? 
  如何评价国足大年初一和越南的比赛? 
  如果我想让孩子踢足球,并且走上职业足球运动员,我应该怎么做怎么样去培养他? 
  C罗职业生涯已打进 807 球,加冕职业足球史上第一射手,如何评价这一成就? 
  11个35岁业余球龄20年的普通人和11个没有足球经验但是身体素质顶尖的人各自训练两个月后比赛谁会赢? 
  为什么这么多球员想去皇马,皇马的平台优势到底有多大? 
  为什么足坛有那么多优秀的黑人球员,却少有优秀的黑人教练呢? 
  20-21 赛季英超热刺 0:1 埃弗顿,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如何看待李铁在国足战平阿曼赛后表示:「公平地讲,我们还没回过主场比赛,回主场或许不一样」? 
  中国的足球迷能不能联合起来,为什么要坚持关注男足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20 年最后一天美国疫情突破 2000 万?
下一个讨论
彩礼居高不下,会不会导致娶媳妇选择国外女性而不是国内女性?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