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题描述有问题,新一代的年轻歌手没有谁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能说明「大陆的音乐」越来越不堪。
第二、大陆音乐完全没有越来越不堪,只是包括题主在内大部分人看到听到的那部分越来越不堪,可是这仅是大陆的音乐的一部分。
真实情况是:21世纪以来,大陆近几年的音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多元、水准不输港台音乐,且有小众音乐类型愈发受到更多的关注。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你看到的那部分越来越差?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娱乐方式和观念的变迁,华语音乐陷入了一个尴尬又混乱的时期——一方面,资本包装下很多偶像鲜肉之流能充斥着版面,真的好多人以为年轻一代的歌手指的就是吴亦凡、蔡徐坤了;另一方面,经济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多样了,越来越多人能够上网娱乐,没有及时跟进的是大多人的审美能力和对待艺术的态度,以及完善的版权保护,所以MC天佑、花粥、李袁杰之流才有机可乘。
但是吴亦凡、蔡徐坤只是大陆音乐很小的一部分,MC天佑、花粥也是很小的一部分,可是偏偏就他们最著名,为什么?要么有资本推动作用,要么不需要审美能力就能理解,亦或是有爆点有话题,但就不需要本身过硬的音乐水准。
而他们之外的那部分有人关心吗?
华语地区较为权威的台湾金曲奖,也不时被人诟病偏袒台湾音乐人,然而17年的台湾金曲奖的提名里,却出现了许多大陆的名字——宫阁、郭顶、许钧、秦四风、宋冬野、Mr.Miss。这意味着什么?那年《周杰伦的床边故事》可并没有入围最佳国语专辑,而这个最有份量的奖项提名里,却有郭顶《飞行器的执行周期》和许钧的《万松岭》。还有大陆的爵士作曲家秦四风竟然凭借《Sedar》拿到了「演奏类最佳作曲人」「演奏类最佳专辑」两个奖项。华语唯一权威又偏私的台湾金曲奖,也已经承认大陆音乐的发展盛况了。只是可惜,很多大陆人却不知道这些来自大陆的优秀音乐人。
曾经的《中国好歌曲》,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音乐人,有人关心他们吗?霍尊、张岭、莫西子诗、杭盖乐队、苏紫旭、许钧、苏运莹、祁紫檀、雷雨心……这些人都在后续的几年里质量不低的专辑和单曲。比如杭盖乐队,发行了《故乡》《杭盖与铜管》两张,也受邀请参加了国外的音乐节,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国摇滚的代表。身为90后的苏紫旭和他的乐队在2017年发行了一张融合爵士+前卫摇滚的《飞出迷楼》,这是我在这五年来听过最震撼我的华语专辑。可惜大多人盯着华语榜单看,根本不知道这些一流的作品。
近年来也得益于一些综艺节目的作用,说唱圈、摇滚圈、电音圈也更多地进入了更多音乐爱好者的视野。这些圈子里有一部分音乐人在国外也取得了人气。比如来自四川说唱圈的Higher Brother的Trap Rap在Youtube就有高播放量;比如做金属乐的九宝乐队,也在国外多次演出,比如做电子音乐的Panta.Q,也凭着他的Dubstep签约国际厂牌,打入了国际电音圈……
我们的大陆音乐,实际上从未如此强大过,你太执迷于新闻、榜单。你若明知道各大播放器首页、榜单上充斥着蔡徐坤和花粥,还等着好音乐自己被送到你耳朵里,实在是太不明智又怠惰。
都听听,再看看大陆的音乐到底越来越不堪了,还是正在蓬勃发展?
对小说来说,单位制是反映时代风貌的。比如英国有英制到公制的改革和更复杂的币制改革,单位制反映了时代,而改革后特定人物使用单位的习惯也会对人物塑造起作用。殖民时期,殖民地使用的单位制也可以反映宗主国的影响。
单位制换算也是和精度相关的。一英尺左右和30.48厘米左右,精度是不一样。当然也可以考虑翻译成30厘米左右,但不是每个单位都是那么好处理。
这其实涉及怎么看待翻译的问题。我个人是希望,翻译能尽可能地保留作品原貌,而不是加入过多的译者主观创作。
至于题主提到的对长度没概念的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加个译注就好(不过得写成页脚注,有些出版社喜欢加章节尾注,翻起来就很麻烦)。我自己做翻译时,也会这么处理。但问题时,写译注得去算,得去查啊。现在英语书籍翻译,也就给千字七八十(听说有的出版社这个水平都给不到),译者选择“事越少越好,能不查就不查”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