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米CC9pro的官宣
小米手表终于出来了
那么理所当然的小米手表不是华米做的
小米手表搭载了高通新发布的
基于骁龙429打造的wear 3100
在手表界算是高性能手表了
小米手表可以上网打电话听歌
有独立的WIFI蓝牙GPSnfceSIM虚拟卡
所以除了搭载线性马达
跟其他的智能手表也没什么硬件上的区别
其实多年以前小米找华米
第一个想的就是照着苹果手表
做一个安卓的智能手表
结果调研一圈发现安卓智能表就是废物
于是转去做手环了
这里还诞生了小米著名的28定律
也就是用尖端产品20%的功能满足80%的用户
这个定律让不少公司走了弯路
可以说是害人不浅
这个定律是对的
但前提是做这个产品的是小米
或者一手抓的老板得是雷军
但我觉得小米不做智能手表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智能手表没法做互联网收入
这么小一块屏幕上没法做广告
体验太差了
用户不开心,广告商效果也差
大家不要看不起广告
小米电视就是靠着卖硬件赚广告钱的商业模式
做成了现在中国第一的
表面上网络上都在骂广告
实际上你要让他真的出钱
他是不愿意多出钱的
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老实的嘛
但现在不一样了
小米有体量足够大的智能家居
智能手表可以作为一个轻量级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这也是需要足够强性能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在手表上上网通话实在是太幼儿了
我有手机我干嘛非得用手表上网
你让小学生假装自己是特工这么用就算了
成人其实不会这么用
所以从商业逻辑和用户体验的驱动上
小米手表都已经到了可以出的时候
其实应该去年就可以出了
这个手表已经内部测试了两年
终于是要出了
我唯一的期待就是价格至少在千元以上
不然又有某些体验不够到位了
你觉得小米手表会定什么价位呢?
手环和手表是强相关的产品,听说小米推出小米手表,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华米做的产品,然而并不是。
已经通过私人关系100%确定了,小米手表不是华米的产品。
这句话有点重要,晚点会回到这句话。
对于智能手表,从命名上就可以对这个细分品类的市场策略进行定义。
中心词是手表,前缀形容词智能。即智能手表可以供选择的产品定义方向有两个:
1)手表
2)智能
如果抛去智能,我们回归到手表本身,可以大致分为机械表,石英表和电子表。
如果只考虑功能性的计时,相对低价的石英表和电子表完全可以满足需求。甚至考虑特定应用场景,电子表的普适度才是最广泛的。
如果考虑到对普通消费者的价值来说,结合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实手表本身的功能性存在基础已经消失了。
因此对大众消费者来说,机械表也好,石英表也好,电子表也好,本质是一个标榜自己,定义自己的装饰品。即人们买手表,不是为了手表的计时功能,而是结合手表的品牌和设计,来解释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品牌作为先天因素不去讲,那么消费者对手表的需求核心是“设计”,即好看的表。
如果抛去手表,我们回归到智能两个字,则需要理解消费者接受的智能是什么?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正是功能机转智能机的时期。市场上的手机除了功能机以及智能机之外,还有一种号称是半智能机的手机产品。
什么叫半智能机?
这类手机可以下载使用热门的QQ即时聊天软件,同时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浏览器去登录网页。这类手机支持基本的JAVA下载扩展,但是系统权限只开放了一小部分。
从半智能机这么一个半吊子的产品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什么是智能手机:
即向电脑一样,可以通过后天下载安装的功能,去无限制的扩展手机的使用功能。
我要拍照,我要修图;我要拍视频,我要剪辑;我要听音乐,甚至录制自己的音乐并加音效;我要......
消费者的需求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对于智能产品的要求也是(基于平台)无限的。
那么对于手表的智能,消费者同样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计时甚至运动功能,而是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场景需要,去进一步扩展功能的使用限制,比如:
通话
信息(即时通讯)
语音交互
导航
支付
安全
等等
其中有些是高频需求,有些是低频需求,但是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场景各不相同,因此甲的低频不一定是乙的低频,甲的高频不一定是乙的高频,可以灵活扩展/移除特定功能模块,才是智能功能在现阶段的需求体现。
另外从产品上,我们需要认识一点。当手表还是手表的时候,手表是一个单独的产品;而当手表变成智能手表的时候,随着智能的接入,手机目前从物理形态及网络计算上的先天限制,并不能单独存在,因此智能手表和智能手机的交互则是一个容易出彩/拖后腿的方面。
相对来说Apple Watch最被认可的并不是设计和功能,而是和iPhone手机的紧密结合。类似的,华为在智能硬件上提出了1+8+X的战略,1就是核心——智能手机,而智能手表则属于8个中的一个,被华为定义为次级智能入口,本身也是对智能 手机&手表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清晰的定义。
回到最开始我说的,小米手表和华米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另外成立的生态链公司负责小米手表的项目;另一种则是小米内部成立项目组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推广的直接管理。不论是哪一种可能,本身都体现了一些微妙的信息。
我曾经在如何评价黑加手环里写过:
我们外界看来,生态链是一个系统,共享一个品牌生态,共享一个智能系统,共同搭建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系统里面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法人,一个一个独立的商业实体,
关系关系,说到底都是人,这些人中间,有的人认识的早,有的人认识的晚,有的人认识之前就是行业大咖,有的人认识之间一直是默默无闻,有的人和小米接触早,有的人和小米接触晚,有的人认识小米的某总,有的人认识的则的小米的另外一个某总。他们之间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的利益诉求之间甚至是矛盾的。
同时这种矛盾的表现,不一定的显性的,表露出来的,直接碰撞的,而可能是隐性的,藏于心底的,当外界产生触发条件的时候才会隐隐作痛。
当然,这种微妙的关系,这种微妙的矛盾,我认为是小米生态链部门有意引导产生的。
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出版了一本书《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这本书基本是赤裸裸的告诉大家,生态链不是创业的温床,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人际关系社会。
《小米生态李娜战地笔记》第二章竹林效应-第四节微妙的竞争,小节的题目分别是:生态链不是温床;内部竞争是为了锻炼外部竞争力。
同时在68页,附上了刘德的一篇小文《划地盘的方式是不对的》
回过投再看第二章竹节效应-第一节竹林生态优于百年松树里有这么一句话:任何市场或是产品的衰退期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竹林凭借强大的根系,不断新陈代谢,长出新的竹子。
所以,想要独享什么资源,是不可能的。现在能给你的支持,明天也有可能给别人,大家共享的是同样小米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帮助你孵化产品,打造商业模式,快速增加流水,成为独角兽,但是这个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垄断性和制约性,即如果你不能够满足平台的诉求,那么平台本身给与你的东西都存在收回的可能,并给与你的竞争对手。
这一点,我相信生态链的老板心里都是心知肚明的。小米需要的,不仅仅的你能成为细分行业的龙头,成为独角兽,更加需要的是听话,而不是有过高的独立性。当然这句话就有一些诛心了,如果你身在局中,你会感觉的更加明显。、
单纯从项目的综合效益来说,华米来承接这个项目本身是最合适的,不论从原有的历代小米手环的合作历史,还是从华米现有的手表产品线来说,开发立项到研发生产绝对都是华米最合适的。
然而小米却没有选择华米。这其中的权衡,以及最终方案的选择,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非常耐人寻味。
最后扯两句闲话,我本身算是小米手环的忠实粉丝了(主要是穷,哈哈哈),小米手环1代光感版,三代,四代我都是第一时间入手的。本来计划等明年手环四带厌烦了,就切换到Amazfit的手表上,之前意向的是Amazfit的GTS,那个方屏的款。
现在么,哈哈,好像就要再重新考虑考虑了。
我一个人会这么想,那么有多少现在用小米手环四的用户,也是这么想呢?
对华米来说,这个账该怎么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