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政治的六大错觉:
我反复强调,古人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同有异的活生生的人。虽然趋利避害是绝大多数人的重要属性,但绝不是唯一属性。如果仅以一套“ 趋利避害 ”法则来分析每一个古人,那他们就全都成了同一个人。
假如你是一个帝王,比如司马睿,面对王敦来势汹汹的叛军,在杀不杀他朝中的兄弟王导,防止他成为王敦内应的隐患问题上,该如何抉择?
一定要像写篇论文一样,论证王导个人的政治地位、论证王导在王敦叛军中的影响力、论证杀王导弊大于利?最终得出结论——不杀王导?司马睿不杀王导的原因只能这样才能得出?难道就不能是二人在各自独立性情的基础上,在早年间从琅琊到洛阳、从中原到江左,一路草创艰辛发挥了一部分重要作用?我真的不愿意把所有政治人物都理解为一模一样的利益权衡机器。
利益权衡从来都不是我认为读书过程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我更欣赏每个独立的人物身上的个性。譬如本题提到的王敦,他是曹操诗词的爱好者:
王敦歌咏的是曹操的《龟 虽寿》,家中的唾壶因为王敦的常常歌咏击节,没有完整的,有点“ 钿头银篦击节碎 ”的意思。甚至再嚣张一些,王敦假如放到现代,有没有点摇滚青年的气质?
不过既然问题问到了琅琊王氏的问题,还是需要回答的,王敦有没有夺位自立的野心?是有的:
王敦要擅行废立时,王导第一个就不答应:
更不要说自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