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过去将近一年,来更新一下状态,去年秋招的非全同学们后来大多通过自身努力,跟用人单位积极协商,在没有三方的情况下跟用人单位签了两方走了。
我自己现在也开始准备秋招,投了几家互联网大厂的简历,目前拿到了字节跳动的提前批意向书,其他的还在面。评论区争议最大的就是非全会不会在找工作的时候冒充全日制去浑水摸鱼。事实上至少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在简历关掐这个,我本人就是直接在投递系统里选择的“统招非全日制”,后来了解到也有很多评论区认定“更加优秀”、“高人一等”的全日制学生直接挂在了简历上。所以某些担心被非全抢走饭碗而开喷的全日制键盘侠们,省省吧,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们那样自私而狭隘,两个群体是不太一样,但远远上升不到哪个群体更加优秀的程度,社会评判一个人的是多维的,优秀的定义也并非如你们设想的那样一成不变,希望你们能早日明白这个道理。
抛开之前评论区里的各种嘴炮言论,我觉得现在我可以客观评价一下非全日制这种培养模式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首先,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上的大众,包括一些只能通过高门槛来筛选的用人单位(国企等)对非全学历认可度确实不高,如果考生立志要进这类地方,不建议读非全。
然后,你的专业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是工科类专业这种比较容易评判能力的,那么你可以通过在学习过程种的获得的奖项、发表的论文,笔试、面试过程的优秀表现来征服用人单位。但如果本身专业就是那种无法让人直观感受到两个候选人直接差距的,而你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加持,谨慎选择就读非全,也许这一点点差距会导致你在秋招中落败。
优点当然也有,我们学院对非全学生管理比较松散(其实也是不太负责的表现吧),但也意味着非全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我自己从研一下就开始实习,一方面确实也是迫于高昂的学费需要通过实习收入来补贴,另一方面也是向着自己进大厂的目标努力。如果按正常的全日制培养模式,实验室里的老板们是不会给我这么高的自由度可以让我整年整年的在外实习。
最后,说一点对非全的未来预期。原本,我以为JYB和学校是真心想通过这种全新的培养方式,给广大考生另一种选择,但从后面的政策导向和学校的种种行为来看,我认为它很难不成为第二个在职研究生,无非是以前是大家花钱才能上,现在变成了不光花钱,你还得出力,虽然原本它可以变得很好。当然,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已经存在那么多问题了,这似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最开始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是因为忍不了某高赞的恶意揣测。
后来续写是受不了评论区的恶毒留言。
这一次,是想拿自己的亲身经历给那些非全在读或准备考研的学生们留一个路标,如果这个答案有幸被这两类人看到,希望能帮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当然,最好是大家都用不上这个答案,在求学路上不迷茫不踌躇,心想事成。
就这样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再更新了。
---------------------------------------------------------------------------------------------
本以为这个问题是个脑袋之争,没想到评论区最后变成了屁股之争。
我从最初写答案的时候,就说了自己有全套证据能证明学院在整个招生过程中一直以书面和口头承诺方式告诉考生学校会为非全日制学生提供派遣证和参加校招机会。我觉得这个点才是我在这个问题下面作答的初衷。非全与否都不应当成为学院和学校朝令夕改理由,今天朝令夕改的可以是非全日制,明天也许就是专硕,学硕,博士,你自己跪久了还不许别人站起来维权了?
然后只是因为看不惯一些鼓吹非全学生生源差、都是投机分子并以此罔顾事实真相,张口就骂活该的高赞回答。写了自己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点,想以此说明,考研能不能考上,本身就不是单纯比拼考试或者学术能力的事情,原罪论不可取。
可能就因为这个原因,评论区里引出一堆逻辑怪,充分展示什么叫又坏又蠢,直接无视了我唯一一张截图上的招生说明。抛开了关键性的学院违规招生问题不谈,转而鼓吹学术界近亲繁殖大法好,非全人种低劣论。
翻来复去就是那么几句话,麻烦看完我的回答,顺便看一眼置顶评论,然后再想想你还有没有必要在我评论区里打那几句阅读理解都是零分的废话?
-----------------------------------------------------------------------
我发现评论区很多人在跟我说一些奇怪的道理。
道理一:招生简章上就是写的定向,就是你自己傻逼被忽悠。那么请问是我没发现问题吗?我发现了学院招生简章和国家政策的分歧,并专门多次咨询学院招生老师都得到可以有派遣证,参加校招承诺,这个过程中,学院老师代表的是他个人还是学院和学校?学院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不是简简单单把招生简章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看。
道理二:反正国家说了定向没有派遣证,不管学校学院怎么说,你就是没有。我说了维护自身权益是等于一定要有派遣证么?学院学校违背当初承诺,我提起索赔是不是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道理三:国家都定性了,非全就是低人一等。在今年政策修改之前,大家说法可不是这么一边倒,现在跳出来拿国家政策给非全定罪的人,还真是会拿2020年的剑斩2019年的官啊。
刚刚去院网找了一下当年的招生说明,发现院网已经进不去了。但感谢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考研信息网站,找到了当年的招生说明。权威第三方,有发布日期,已截图。由于完整截图暴露信息太多,这里我只放就业相关条款,上面那几位说不能参加校招的,请告诉我如果遵守契约精神,我能不能参加校招。
-----------------------------------------------------------------------
刚好武大19级非全在读,看到这个消息其实有种该来的总会来的感觉。但是进来看了下高赞答案,果然B乎风格,张口闭口契约精神,我就说点自己经历让大家看看在这件事上,所谓的契约精神是个什么地位。
有答案说非全学生飘,不知道自己怎么进的武大。我就说我自己怎么进的武大。正常考研,当时学院网站通知学硕剩余名额5个,专硕剩余名额20+,综合自己情况后决定报考全日制专硕。
初试成绩360,专硕排名18,顺利进入复试。但是专硕的复试线只有300,学院给出理由是非全也算专硕,所以统一划线。如果要类比,那就约等于今年高考北大断档招了个540的考生,然后那些在答案里抨击非全学生录取分数低就活该的人,是不是得抨击一下那些700多分上北大的人就是540的水平?
再说复试情况,复试之前,因为部分学生有夏令营优秀营员,所以免复试直接录取,看了下初试分数,低于340分的就有7-8个且全是该学院应届本科生,后来我去看了下这个所谓的夏令营优秀营员,那一年开营公告“最终选出100名优秀营员”,但最终名单公告的时候,共有190+名优秀营员,对此公告中的解释是“本届营员生源优秀”,猜猜优秀营员大部分(90%以上)是哪来的?对,该学院当年应届本科生,要知道,一届学生也就300不到,发出去快200个优秀营员。所以低分划线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让本学院低分考试能通过初试线从而实现免复试直接录取?此处疑点一。
再接着说复试,复试结束当天下午,学院老师给所有学生发了一张同意调剂申请书,意思是学硕同意调剂专硕,专硕同意调剂非全。然后,最骚的操作来了,调剂过来的学硕跟专硕一起排名竞争名额了,由于专硕与学硕考试科目不同,判卷规则也完全不同,学硕专业课平均分比专硕高20-30分,其他科目只有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差别,如果你们认为英语一平均分能低于英语二20分的话,你可以认为这种竞争是公平的。为什么在招生公告里只模糊写了接收调剂,对名额分配情况含糊其辞?此处疑点二
原本说好第二天出成绩,结果第二天等了一整天,复试群里一直在问什么时候能出结果,然后原本很活跃的招生老师集体隐身了,一直到第三天上午才在院网上挂出结果。中间这一天发生了什么,至今没有任何解释?此处疑点三。
最后综合成绩排名37,专硕学硕一共录取35个,对,名额和一开始没对上,因为还存在一种神奇的东西叫追加名额。根据疑点三,追加名额分配是否公平?此处疑点四。
既然没录取全日制,然后老师就开始推荐非全日制,大意就是我们的非全日制很好,可以跟全日制一样提供双证,派遣证,到时候可以参加校招。当时我看到定向研究生的时候,多次咨询过招生老师定向生如何保证能有应届生身份,到最后老师都很不耐烦的跟我说,发派遣证给三方就是应届生。招生老师是不是比知乎大拿们对是否应届生判定更外行?还是故意欺诈学生?此处疑点五
最后,选导师等事情办妥以后,6月份学院要求非全学生上交一份与企业的定向就业协议,大部分学生是跟导师的,哪来公司给签定向协议呢?学院轻车熟路的让你跟的导师通过各种关系找一家公司盖个章就行了。这是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程序正义还是伪造证据?此处疑点六。
至此,整套流程结束,请问下,那些口口声声要求非全学生心里有点B数的人,你们现在知道是谁从头到尾在把你们视为至高无上的契约精神按在地上摩擦了么?
为了保证自身安全,我选择匿名,在不影响事件定性的前提下,对实际数字进行改动,上文所提到所有通知公告,交谈记录我都留有截图证明,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我会采取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
最近对于方方日记事件很感兴趣,今日细读了一遍,想要写点儿什么,但发现复旦余亮一文基本已先得我心,转载于此,以供参考。
我补充一点个见:简单说来,由于对《日记》的评价已牵涉到立场不同的各方力量,评价《日记》本身的高下与汪氏本人的素养(或是否特权),意义已然不大。但当一切问题都变成立场问题,那讨论也就不能再继续了。我写这篇东西只是希望提出一点可供讨论的问题。而且细读《日记》,在阴历二月廿四(我看到的稿子只有阴历日期)之前,不过如她自己所言:
“有些话,你们还是得让武汉人说出来。说出来,心里会好受一点。我们都已经被封在这里十多天了,见到那么多的惨绝人事。如果连发泄一下痛苦都不准,连几句牢骚或一点反思都不准,难道真想让大家疯掉?”
她也明白自己视角的局限性:“我是一个个体写作者,我只有小的视角。我能关注到能体会到的,只有身边一些碎事,以及一个个具体的人”,也更没有说自己能代表武汉,“它就是随心所欲式的,把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写下来而已。不是新闻,更不是小说。而这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不会跟所有人相同,也不会符合每个人的标准”。故此她也倡导让大家看新闻,也会正面写好消息:
“自部队入汉后,武汉的效率似乎明显提高。这个打法,也有点军人做派,显得蛮干脆利落。我对此怀有期待。更希望,在各级隔离中的病人,能有保证质量和值得信任的治疗。”
包括对方舱医院初建时的负面报道,也有回击:
“大家关注的方舱医院已经正式开始使用。一些进去的病人有视频图片和文字出来。有人认为条件太差,亦有牢骚,诸如此类。但我想,只用了一天时间建成的方舱,仓促之处,总会有点乱。而后绪的工作,应该很快会跟上。这么多人在一起,众口难调,更何况都是病人。焦燥不安或是心烦意乱,总会有的,毕竟舒适度不如自家。下午武大冯天瑜先生给我发来信息,说阎志告诉他,他们负责会展中心和武汉客厅两个方舱医院,他会全力做好保障。‘安装多台电视、设图书角、设充电岛、设快餐角、保证每个患者每天一个苹果或香蕉,尽量让患者感到温暖。’看看,其实都有考虑。”
至于《日记》的缺点,大家也都谈得不少了,也多有中肯之语,此不赘举。总之若以寻常老妪絮语观之,倒也不必便扣上无数大帽。然而在二月廿日她写到“一地手机”被证实为虚假消息并遭到抨击之后,《日记》就转变了。大量斥骂“极左”的声音开始出现,在舆论场观察她的同时,她也被舆论场撕裂了。因此现在本答案下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成为“亮明立场”而已。但立场的问题其实没什么讨论的余地。至于方方本人的背景以及往日的旧账,从就事论事的精神来说,也暂可不必追究。
我觉得真正可讨论的问题是,从伤痕文学以来的“当代文学”,事实上已经完全和时代脱节了,方方最主要的症结还不在“不真”,而是不好。“深刻”“人性”“启蒙”“揭露”“反思”“苦难”这些大词,掩盖不了作品本身的低劣、作者灵魂的单薄与思考的浅陋。读者期待的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情绪和正义感,而更需要以勇气和智慧真正切入生活,深入理解自然与社会运行各方面的深层机理和问题,在人与这些问题的相刃相靡之中,表现出伟大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人性复杂一面真正深刻的揭示并形诸文字——正如《三体》所揭示的那样。关于《三体》的深刻性,可参看一种“学院派”的解读:
而“文人”的通病恰恰就是只有抽象,不知具体,而且还凭借着对这种“抽象”概念的所谓理解,生出一种无端的自负,而蔑视所有的“具体”。晋代好虚浮,文人已如此,当时裴頠云:
是以立言藉其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㪚其廉操,谓之旷逹。故砥砺之风,弥以陵迟。
南宋的陈亮批评当时的理学家也说:
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总之,中国古代的智识阶层就存在一种倾向,既要参与到现实政治中去,但对于支撑国家机器的各种基本因素——尤其是财政与军事问题,又不甚了解,甚至不愿意去了解。因此“书生论政”,或者夹杂个人好恶而陷入党争,或者纯以经典议事而归于迂腐,或者偏听偏信而仅成牢骚……读史早知今日事,我觉得在两晋玄言家、唐末清流、南宋理学家、明末东林党甚至晚清的清流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特点。
自从当代文学产生以来,“深刻”“人性”“启蒙”“揭露”“反思”“苦难”“尊严”,这些抽象的大词,却竟也慢慢演变成了新的玄学和理学。而方方一代不也正是“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吗?况且知识阶层圈地自牢、在某一体制内自娱自乐的倾向,在今天更为突出。就我个人多年在高校的观感,许多人文学者生活常识之匮乏简直令人无语……偏偏他们对于国事还是“关心”的。作协不也是如此?王小波当年嘲笑作协,说他们居然还有例行“体验生活”的活动,难道他们自己没有生活吗?可实际上很多“文人”还真就是没有生活。包括方方,作为一个长期处于体制内的作家,她有没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换言之她能不能真正与处于生活之流中广大人民群众发生深刻的共情,事实上是很可疑的。即便支持方方的人,请你们细读她的文字,即便是在哀民生之多艰的部分,请问诸君最后能看到的是“我们的痛苦”,还是“从上面看到的你们的痛苦”?我觉的恐怕是后者罢。
不过,作为中文系的一员,要补充的一点是,即便在“学院”之内,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学生,对于上述“文人通病”也极抱不满,而且也在踏踏实实地思索与创造。因为痛感“文人通病”而把全部文科生都打倒,也不免敌我不分——况且马克思不是文科生?李德胜不是文科生?眼看着对方方的批判要蔓延成对全部人文学科的否定,说心里无动于衷,也不可能。
当然,单纯的辩解是无用的,要靠自己有拿得出手的干货才行了。
同志仍需努力啊。
文学本来是要让我们联结的,不是分裂的。
北航北理和中传的难度差距非常大,不能归位一类。
别的不说,单就大专学历来说,清北人航没机会。
从今年的趋势来看,北理也开始对教育背景和工作年限设了更高的门槛。
所以工作背景一般的话北理同样没机会
中传很可能是这些院校中题主唯一的指望
同时,也建议题主建议加上:交,科,政,邮这几所211一起备选
当然,结合学校名气和题主冲提面的可行性,国科大MBA也应该是主攻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