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李荣浩回应网络歌曲的质疑? 第1页

  

user avatar   liang-xiao-zh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音乐是否有高低贵贱?

我曾今经历过一个类似的争论。其实很贴合。

无中生友

我有两位朋友,这两个人争的不是音乐,而是菜。

一个人认为,菜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只有你喜欢吃不喜欢吃。比如湖南人,宁波人,安徽人这些喜欢吃臭的,你能说他们贱吗?贵州还吃牛瘪,你能说贵州人贱吗?显然不能,这就是人家的喜好,你不喜欢吃臭豆腐不代表臭豆腐低级,更不代表吃臭豆腐的人低级。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菜是哪里的菜就说这个菜怎么样怎么样。不能因为它是湘菜就鄙视它只会放辣,辣盖住了所有味道。问题是别人要享受的就是这个味道。别人那么多人都喜欢吃,难道那么多人的品味都有问题,就你没问题?

于是另一个人争对他这个观点进行反驳,他认为菜是有高地贵贱的。

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他是哪里的菜,追求的是何种极致而去鄙视它,拉低它的品味。本质上讲川鲁粤淮八大菜系各地小吃,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追求,我们不能强行区分他们的评委等级,因为这个因地制宜的。但是菜一定是有高地贵贱的。

首先是贵贱,碗仔翅和天九翅,同样的一碗,看起来都是粉丝状的东西,前者十几块,后者几百上千块。再比如,同样是开水白菜你才加用开水加盐煮的几斤白菜,卖的价钱可能还不到川菜馆做的只有六课菜心的开水白菜的千分之一。毕竟人家是十几种食材花几个小时是伺候的汤,你不要真的把别人当清水啊。很多时候材料和用心程度上就已经分出了菜品的贵贱,假若你觉得菜是没有贵贱的。请问我拿开水加盐煮个白菜然后以川菜馆做的开水白菜的价钱卖你请问你会买吗?如果你不买,你就已经在区分菜品的高低贵贱了,至少你已经清楚的区分出了贵贱。

其次是高低,就算是同一个菜品,哪怕就是煎个鸡蛋都会有高低。有的人糖心,半糖心,嫩心都能煎到恰到好处,可有的人煎出来的鸡蛋不是老了就是糊了。两个鸡蛋摆你面前高低可见。有的人炒菜盐少了不够鲜,盐多了盖过了原始味道,有的人却花尽心思把握的刚刚好,这就是高低。

于是菜品的高低贵贱就分出来了。只不过是从材料,技术和厨师的用心程度上,而不是从地域或个人饮食倾向上。

当然我们也不能用绑架式的评菜,当说某样食物时,不能说大众喜欢吃就是普通的,也不能一说不搞基你就说那么多人都喜欢吃,难道这些人的品味又问题?很简单的道理,泡面,全世界十几亿人都在吃,没几个讨厌的,但他高级吗?贵吗?我真拿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当牛肉面,一碗十几二十块卖给你你买吗?高低贵贱一目了然。

以上为原争论。

音乐其实也差不多。音乐的种类与种类之间本身其实是没有高低贵贱,不能说我在音乐厅拉梁祝,梁祝就高级了,我在路边拉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就低级了。因为梁祝用的是小提琴,而二泉映月用的是二胡,所以就注定了一个能上庙堂,一个只能在路边。这种评价是错的。

但是乐曲与乐曲之间,因为创作者本身的技术,乐感,天赋以及人生阅历的不同,所造出来的音乐就产生了对比,就有了高低。

很简单的道理,一座城市开两场演唱会,一边是周杰伦唱范特西专辑,另一边是曾轶可唱狮子座,学猫叫,我的滑板鞋。票价一样,都是1800,vip座。摸着良心你听哪一场?如果你有了选择,你已经承认了音乐的高低贵贱,至少承认了贵贱。当然贵贱是商业价值,贵贱也不一定能说明高低。

当然这个贵贱的评判标准可能因为每个人内心的标准不同而导致整体标准非常宽泛,但是贵贱是主观归纳后的整体标准衡量之后客观存在的。


所以李荣浩的话其实有是有可取的部分的,我们的确不应该因为一首歌来自网络,来自路边,来自街头卖艺酒吧驻唱或者三四线小乐队就否定他觉得它low,也不能因为它像泡面一样传的满大街都是就觉得它是经典。(毕竟中西方还没有那个菜系把泡面奉为经典的。)音乐不应该由它的出生来评价好坏,也不应该由一些单一的或个人的独特的喜好去衡量它的层次。音乐并不是一个单一标准衡量的东西。

但是这个其实不用太担心,准确的说,米津玄师(八爷)也是搞网络音乐出生的。也没有人因为他搞的是网络音乐就觉得它low。。

但是李的话其实也不可以用来当圣经对待或者过度解读或理解点偏颇。一首歌可能来自不同的人,每个人的经验经历和技术都有不同,它不是一个机器按固定配比批量生产的。所以音乐的质量肯定是有高低的差别的。当不同的音乐放到同一个比赛场上,我们就要用一个多元统一的标准,比如唱功,音乐,现场表现等方面统一去衡量它。而不是单元这首歌畅销就是好的,那首歌不畅销就不好。如果按照音乐只有喜不喜欢的没有好不好的标准,那你们想一想,好声音这种导师决定一切的赛场上,按照李荣浩的说法,那就是全凭导师喜不喜欢决定选手去留了。那选手唯一要做的就是取悦导师。那还谈什么公平性?就不要说音乐的质量如果没有高低只有人喜欢和不喜欢,那么那些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在学什么?在学如何取悦听众吗?


如果你非要觉得谭晶的演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的作词和你在KTV深情嚎一嗓子的情感和用心投入程度是一样的,是没有好坏区别的,关键就是看谁喜欢谁,我也不反对你,但这个就太自己骗自己了。


user avatar   yu-wang-76-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则小更新

鉴于评论区内有挺多曲解我本意的,或者没有理解我全文内容的人。我干脆在这里弄一个小小的总结贴好了。

文中讲西方音乐史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音乐具有客观性。而客观性为信息量,信息量高≠音乐就好,但至少是一个评判指标。

我写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护音乐的客观性,并非否认音乐的主观性。

最后有一些思考一直萦绕在脑海。因为纵观中西方历史,在音乐方面,中国似乎很不上心。

中国有非常灿烈的音乐文化,孔子本人十分认可音乐对人的塑造作用(即使他的目的是维护周礼),还著有《乐经》。而西方的柏拉图一样提出了音乐的伦理学。中西方历史出现了巧合。

但是接下来的历史发生了截然不同的走向。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其实五经本是六经,偏偏失传的是《乐经》。中国的音乐后来诞生过像乐府,词牌等等一系列辉煌的成果,可惜最后也没有形成体系。

反观西方,音乐伦理学和理论研究很早就开始,包括柏拉图,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阿里斯托克塞努斯,从伦理论述到理论研究,至此之后西方音乐逐步建立起逻辑严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在当今音乐理论界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要知道,中世纪教会对于欧洲的思想控制到了一个及其可怕的程度,论环境,比起同时代的封建社会的中国恐怕要更加恶劣,何以至竟能弯道超车?

我至今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以下是原回答


不请自来。

说实话今天傍晚左右看到李荣浩发了这样一个微博,差点让我三观崩碎,毕竟李荣浩在我心目中印象一直不错,属于华语乐坛优秀行列的音乐人。

直到我看到今天这个微博。

我仔仔细细一字不差的看了三遍,再确认是李荣浩本人亲手所发,我脸色终于沉了下来。

直到刚刚我整理完了我的论点论据。


虽然先前和朋友们还有网友讨论时,知道这段长文是李荣浩老师心情不佳,状态凌乱的情况下所写,但是我觉得身为公众人物,这样的言行还是有失偏颇。

来分析一下李荣浩老师这一大段长文,一共八个点,除去第七点是抒发心情,剩下的七个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组:①和⑥,核心是论证歌曲的音乐性与出身,发行渠道的关系。

第二组:②、④、⑤、⑧,核心是论证音乐的主观性至上,以及客观性存在与否的问题。

第三组:③,核心是论证歌曲的音乐性与传唱度、流行性的关系。

这三组我们围绕着一个核心:音乐性。以重要性来判断,我认为最具有探讨价值的是第二组,即音乐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它们的关系。


1、第一组,我同意李荣浩老师的说法,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网络歌曲一样能诞生很多优秀作品。

这个“优秀”从来不是因为他的出身和发行渠道,也不会因为所谓的“网络歌曲”这种人们心中有成见的名词而抹杀它的优秀。因为它的优秀不仅仅是来源于主观上,还来自于客观。

还有后续的论证,这里先放一放,接着讲第二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点。


2、第二组,李荣浩老师无论内心如何想法,至少在这段文字里,他都坚决的把个人对音乐的主观喜好置于一个相当高甚至是占有绝对统治力的地位上。

原句“音乐没有好与坏之分”、“音乐只有你喜欢和不喜欢两种方式”等话语,从根本上否认了音乐的客观性。

个人认为,以李荣浩老师如今在华语乐坛的成绩和地位,实在是不该说这种话。

这里为了论证这一点,我要稍微的讲述一些西方的古典音乐史。(接下来是长篇大论的科普时间)


西方古典音乐,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当时中世纪在西方以天主教为主)控制了欧洲长达一千年左右。

因此欧洲的宗教音乐自中世纪起,开始了发展,一开始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代表,是单音织体的音乐,所谓单音织体,你可以理解为一人无伴奏的清唱,全曲只有一个声部,大约到了公元9世纪(中国对应唐代后期),诞生了这么个玩意儿。

这就是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复调织体,在原来的旋律线上再加一条旋律。

通俗的来说,两条旋律要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地位上来说,两条旋律线地位基本相同,没有谁从属于谁的说法。

这无关主观上的喜好,单从客观角度上讲,已经加大了音乐上的难度。对于和声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很快中世纪那帮修道士又闲不住了,想着,既然已经写了两条旋律了,能不能写三条,四条,五条甚至更多呢?

说干就干。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不行啊,原因很简单:当时中世纪早期的记谱法只能记录音高,而且只能粗略的记录,不能准确记录,至于音的时间有多长那更是想都别想。

如果是两条旋律,两个人唱,大家即兴发挥一下还能减少车祸,但是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同时带有即兴成分演唱五条不同的旋律还要保证不车祸?你以为你是藤原拓海?(滑稽)

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必须要能准确记录音的音高和时值;二、必须要有人来统一指挥。

于是中世纪音乐家圭多带着他的四线谱(五线谱前身)闪亮登场。这一几乎堪称当时欧洲中世纪开天辟地般革命的发明,极大的推进了音乐理论研究和作曲理论研究等等一系列和音乐相关的研究。


讲到这里,我可以阐述我的观点了。

第一,音乐本身的客观性是客观存在的,究其本质,就是信息量的含量大小

就像奥尔加农的信息含量绝对多于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

首先,两条旋律线同时进行,并且要互相配合,这本身就是技术上的一次进步,单轮作曲技术含量,这就是难度系数的提升。

其次,两条旋律线势必引发和声,听众在听单一旋律线条时只用接受“旋律”这个消息就够了。而听奥尔加农时,他不仅仅要独立听两条不同的旋律,还要听两条旋律之间的和声关系,难度系数呈几何倍增长。那么,三条呢?四条呢?五条呢?

因此,这个重点便是在“信息量”的接收程度上,大多数普通的听众因为自身的局限,接收信息程度有限,这也是症结所在。

第二,承接上点,音乐的进步,实质上是音乐中信息含量的增多。

恩格斯有句话很经典:“当社会上有某种需要时,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进生产力的进步。”

这句话放到音乐上同样适用。音乐史上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实质上是必然。

以中古调式为代表的“调性格说”催生了十二平均律的诞生,十二平均律下频繁的转调,逐渐的发展为浪漫主义时代大量的远关系转调,再为后来的无调性音乐打下基础,看似偶然,实则再符合逻辑不过了。

上述两点是为了论证,音乐的确具有客观性,且这种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识所转移。

下面来讲讲音乐的主观性,以及它和音乐客观性的辩证关系。

说句实话,我不太想讲,因为主观这玩意儿真的很玄学,很私人。说难听点,它根本就没有研究价值,因为众口难调。

宏观的说,比如中世纪的人喜欢的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放到现在,那就是另一种情况和感觉了,我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乐府,民歌,词牌等等等等,然而在现代估计也是另一番光景了。

微观的说,你喜欢学猫叫,我不喜欢?我喜欢听纸短情长,你却觉得它不好听。。。。。所以我真的想说,这种东西,没有研究意义。

最后总结:

音乐属于艺术,具有独立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两大方面。因为主观性的存在,音乐因此具有使用价值;因为客观性的存在,音乐因此具有价值。

音乐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其实是音乐的艺术价值一体两面的表现,它们无法分割,也无法否认其中一方,因为否认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将不复存在。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乃至世间万物,哪一个不是如此?

这是我对第二组的一个看法和总结。


3、对音乐性和传唱度、流行性关系的论证。

事实上,这二者的辩证可以运用到我上述第二组论证中的核心观点:音乐的信息量。

由于中国大陆处于音乐教育比较缺失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整个听众群体自身局限性比较大,接收音乐信息能力较差。在互联网,流量时代到来下,这种趋向愈发明显。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听众听歌时,基本只听旋律,顶多有比较出彩的乐器会听一下,而基本不会认真听这首歌曲使用了哪些乐器,采用了什么和声走向,曲式采用了什么框架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也是大部分听众说:我就听个音乐,还分析这些,不累吗?我自己喜欢不就好了吗?

我当然不会说您累,但是恰恰是接收信息能力有限,导致了个人对一首曲目的错误判断。比如一首交响曲的信息量有100,但是你能接受的量只有10,然后你就说这交响曲只有10?

论证完这点,下面的东西就好说了,正是因为存在这个前提,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才会有论证的意义,这里并非是鄙视链,而是实实在在音乐信息量,客观价值之间有高低。

就像奥尔加农就是比单声部的圣咏要来的复杂。

就像你可以读不懂易经,但你无法否认它的价值和地位。

所以,虽说不是绝对性,但是越流行的东西,相对一个大趋势来讲,它所含有的信息量和流行性应该呈一个反比的状态。信息含量越低,人们接收程度越高,则越有流行的可能性。

当然,事无绝对,华语乐坛在千禧年头十年绝对是巅峰时期,以周王陶林为代表的华语乐坛,大量的输出了雅俗共赏的作品。实为难能可贵。

当然必须明白的是,雅俗共赏也是有一定界限的,它的信息量要控制在一个很微妙的区间,所谓加上一分过雅,减之一分过俗。大致是这个状态。

比如像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古典音乐作品,大部分普通听众应该是听不懂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滑稽);而信息量少到可怜的程度,那种音乐想必大家也不会去听。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从千禧年至今,我们国民的平均信息接收能力绝对是下降了。这个“雅俗共赏”的界限在不断的降低。这个原因是多方位的,复杂的,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的结论是:一般情况下,音乐的信息量与流传度呈一个负相关,有一段区间可以实现流行音乐的“雅俗共赏”,即平衡音乐性和流行性。

因此,以流行性来评价音乐性,完全破坏这一层关系,首先从逻辑上就是站不住脚的。要看到,音乐性和流行性是相互影响的。


综合上述二三组,第一组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了。

英雄不问出处,网络音乐一样可以有好的作品,但是评价标准绝不是单纯的主观性和流行性,需认识到音乐同样具有客观的一面,割裂这一面只谈主观,是根本上否定客观事实的规律性。历史上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我希望李荣浩老师能修改这篇微博,作为一个职业音乐人,您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些同样从事音乐工作的人的部分否定(当然同时部分否定了您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个言论具有一定的反智主义,在您这样的影响力下会带偏一部分心智尚未成熟或者主观偏见严重的听众。

这对于华语乐坛来说,不是好事。

唯求中国能真真正正的重视音乐教育,希望到了我们这一辈放开拳脚时,情况会略有改善吧。无论如何,我都还是会支持我们华语的音乐。中国的音乐,不会输给任何人。但请不要先输在自己人手里。

以上。


user avatar   liu-da-xi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老师偷换概念了。 没有人会去鄙视网络出身的歌曲 网络歌曲没错,有问题的是歌曲本身。就如同没人会去鄙视出身卑微的穷人,人们鄙视的是 你穷你有理 你穷还不上进还垃圾。

传唱度高、火、这些现象不仅仅只是依靠作品本身。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手段的营销,抖音快手的流量带动等等都是很大的一部分因素。这首歌火、受众广泛并不表示这首作品音乐性高,艺术性强,充其量只能表示迎合了大部分受众心情和趣味而已。

所以别再问,你要是说这首歌不好,为什么这首歌会这么火了。“多数即真理”这句话连小学生都知道是谬论。

我是欣赏李老师的,但是音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喜欢不喜欢这句话真的错了。音乐品味尚且不分高低贵贱,但是音乐水平不分个高低,得伤了多少认真作词写曲,脚踏实地学习乐理知识,认真做音乐的人的心啊。

诚然每个人有每个人喜欢的东西,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们不能要求听惯了口水歌热爱这种中学伤感的人拥有和其他人一样评价音乐的标准,绝大多数人不说专业,对音乐是没有任何认知的。你要他去弄明白风格和声走向编曲这些东西,大家其实就只会说“我觉得好听就行”或者“歌词写得合我心情”。

于是各类阿猫阿狗都完全不用学任何乐理专业知识,只需要写个风花雪月的词,按着已经被大家认可,人人都觉得好听的和声公式靠着乐感甚至靠着抄袭改个调哼个句子就可以写一首歌了,因为这些歌曲就像是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劣质产品,复刻着部分受众几近相同的垃圾心情,没有灵魂更不配称为艺术。

我尊重所有的网络歌手,但所有做音乐的人应该对音乐抱有敬畏心。而不是做出不分好坏的音乐去简单迎合大众趣味。(有人看不懂这句话,批注一下: 大众趣味要考虑,但是不分好坏的迎合就是音乐市场的搅shi棍。)

————————————————

一些总结补充:

1,我认同李老师的“不要因为音乐的出身而否定它”这个观点。没有觉得什么古典乐摇滚乐嘻哈乐就高网络歌曲一等。再说网络只是载体只是媒介,根本不是风格。没什么好鄙视的。别再给我扣帽子说我鄙视网络歌曲。

2,关于为什么会越来越多人反感网络歌曲。我认为是因果关系弄反了。因为大部分粗制滥造的歌曲出身于网络,弄坏了网络歌曲的风气。所以造成大家对网络歌曲的刻板印象。而不是因为出身网络而鄙视这些歌曲。只能说网络的低门槛为这些歌曲提供了便利的传播手段,网络不是原罪。却要为这些粗制滥造歌曲买单。(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没人鄙视网络歌曲,有问题的是歌曲本身”的原因。)

3,大众趣味和艺术价值是绝对敌人非得水火不容吗?我从来没有说过不需要考虑大众,我反对的是只为了迎合大众做出些不分好坏的音乐。为什么就是有人看不懂的呢?音乐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艺术。音乐工作者因为自身的专业素养,有责任和义务对大众的音乐审美起到一个领头的作用,帮助大众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大众,不加选择和分辨的制造速成的歌曲和快餐式的音乐消费。大众趣味要考虑,但是不分好坏的迎合,只看喜不喜欢 这未免让真正做音乐的人太过心寒。


推荐下我的微信公众号: 刘大笑

互联网职场年轻人的只讲实话不讲废话的公众号。


user avatar   huang-yang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YM下一个打野要卖到天价。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李荣浩回应网络歌曲的质疑? 
  在你心中最有江湖气息的歌曲是哪一首?为什么!? 
  如何看待 杨坤评价周杰伦新歌:你们觉得好就好吧? 
  韩国流行音乐和日本流行音乐谁才是亚洲的NO1? 
  如何评价李宗盛的新歌《新写的旧歌》? 
  伊能静与庾澄庆为何离婚? 
  张学友为什么叫「歌神」? 
  如何评价许嵩的新歌《如果当时2020》? 
  毛不易第三张专辑《幼鸟指南》首发歌曲《城市傍晚》正式发布,如何评价这首歌? 
  为什么我觉得周杰伦的歌也就那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蔡徐坤获得 2019 年华人歌曲排行榜年度金曲奖(这图不是他表演时的)?
下一个讨论
《将进酒》的「将」应念 qiāng 还是 jiāng?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