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位设计师的好朋友加邻居,有幸见证了这个设计的过程,先附一张全世界就这一份的设计过程照:
和草草图:
作为对建筑一无所知的我,只可以在火钳给大家讲讲这个设计的花絮~
思蓓和蔡蔡也是Cornell小伙伴,但我们搬到芝加哥后才认识,和他们在寒冷的芝加哥每周相约玩耍一年多之后,终于哄骗他们住进了我们公寓楼,然后成为了上下楼邻居~ 这个设计截稿前正值他们搬家过来的日子,于是我们帮忙搬家的时候见证了这个设计。
时间倒退到4月15日,我们群里就第一时间关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消息了,一个月以后,他们说要参加这个比赛~
(虽然我一点不懂建筑,虽然我啥也没做。。。但我是两位设计师盖章认证的这个设计的干妈!)
这个设计的理念也超级厉害!万花筒结合了时间胶囊,命民为巴黎心跳,是不是超级浪漫!
虽然此刻我很想展开讲讲这两位腻害的建筑师朋友。。但是我真的得上班干活了,晚点再更新吧。><
8.8更新:
此刻正坐在他们的客厅里写稿子,耳边听着两位宝宝不断地接受新闻采访。关于设计理念,很多媒体已经来来回回问了个遍,刚才蔡蔡在回答一个记者提问的时候说:
“巴黎圣母院其实遇到过很多次火劫,这次烧毁的塔尖其实也源于一次火劫后的修复,也就相当于每一次修复都会给建筑本身带上时间的烙印,修复本身其实也是属于时代的记忆,是一次重生。”
被这句话打动了。。
列几点大家集中讨论的问题:
1.主办方GoArchitect是美国一家创意图书出版公司,和法国政府没有直接关系,竞赛本身不直接影响重修方案,目前只明确知道之后会把56个国家226个方案汇集成一本书,是想通过出版物的形式传递建筑设计想法。
2.他们在6月初看到竞赛消息,6月30日投稿提交截止,在不到一个月的下班和休息时间里,构思、画草图、建模渲染后完成了方案设计。规则比较简单,只要提供三张图,一张是人的视点,一张是鸟瞰视点,还有一张是体验式的,呈现最想表达的概念,没有任何其它限制要求,让设计者可以天马行空,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3. 设计师不代表公司SOM设计事务所,主要是出于个人兴趣在休息时间参赛。
4.思蓓曾在欧洲做志愿者的时候到访过巴黎圣母院,蔡蔡在高中游玩时和在欧洲实习时也两次到访过。所以当听说圣母院遭遇火劫,作为建筑师的他们都非常揪心,一直在网上密切关注圣母院的情况,还一度给我们科普可能的重建方案。当听说 GoArchitect举办竞赛的时候,他们就马上报名参加了。
5.思蓓在北京长大,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之后到Cornell读研究生,去年7月毕业后到SOM工作。蔡蔡是杭州人,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念4+2本硕连读,后来到Cornell读研究生,早思蓓一年入学,所以在SOM已经工作两年多了。
6. 他们当然是情侣啦!这么浪漫的idea能是和男同事一起想出来的吗? (而且我正好见证了他们在一起的过程哈哈)
7. 设计理念的部分,我昨晚在旁边听着他们给5-6家不同的媒体阐述过,把简单的概念总结在下面,但之后还会请他们继续完善~
作品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水晶屋顶反射出巴黎历史悠久的城市面貌,根据城市本身的变化,建筑在每个瞬间呈现不同的景象。
主体尖塔的内部是七彩的玻璃和双螺旋结构带出独特的彩色光影,形似万花筒,借此把浪漫的玫瑰花窗以一种兼具艺术感和技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万花筒也是他们仔细研究了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然后对它进行建筑语言的转移,最终有了万花筒形象。
尖塔的最顶部设了一个悬浮的“时间胶囊”装置,每半个世纪开启一次,旨在保留过去的记忆的同时也为未来留下足够的空间,这一基于磁悬浮技术设计的装置在塔尖将会有节奏地上下浮动,象征着巴黎起伏的心跳,设计也就以此得名。
整个设计其实融入了巴黎圣母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从时间维度上的设计想法,他们希望将城市的风貌通过反射,成为建筑本身的一部分,这样随着城市的更迭,它的面貌是与时俱进的。尖塔也是研究了原来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塔,通过八边形和收分感觉,用更现代的语汇去转译;材料方面我们摒弃原来比较传统的构建,引用玻璃反镜面,还有更现代的材料,结合磁悬浮装置,通过一个时间胶囊实现“巴黎心跳”的主题,磁悬浮会上下浮动,象征心跳。
他们其实一直都把巴黎圣母院当作一个生命设计,希望告诉大家它的故事,并且让它可以在这个时间点将生命继续下去,更加展向未来,给它加入动态的元素,城市一直在变动,巴黎圣母院本身也是在跟城市一起成长的。
8. 哎,键盘侠小精灵们退散吧。
8.9
蔡蔡和思蓓经常加班,有时候我们周末一起出去玩的路上他们也在想方案,火车上和车后座都是蔡蔡画草图的好地方。
附上一个小火车上画图的朋友:
TBC
(过几天会整理下放在公众号道年记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