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本人了……
我就是那种会花4900元买一双香奈儿的破拖鞋,却因为叫车时的临时加价,而挤地铁的女人。
我是支付宝钻石会员,海底捞黑海会员,常去的理发店按摩店也都是最高会员;
但至今还不是QQ音乐会员,为了听梁博,还是靠着李宁会员积分兑换的一个月的会员。
我有时候与朋友在外面吃饭,两个人,吃七八百甚至上千一点毫不含糊;
但平时点外卖,和美团饿了么以及商家斗智斗勇,研究怎么凑满减,用哪些劵最赚。
比如我常常点的奶茶,考虑满减,其实点三杯的价格和点两杯的价格几乎差不了多少。
其实这就是在阶级跃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矛盾的消费方式。
我的富二代朋友,根本没有钱的概念:
我老家的朋友,月薪3000,也根本不用考虑花什么大钱,图个清净,平平淡淡,知足长乐。
可是在一线城市的我们,见识了繁华,想要活得“有钱”,想要变得贵气。
但骨子里,还是小城市的那种感觉,依然是勤俭节约、能省则省的消费观念。
花钱自然爽快,但省钱也成了我最大的乐趣,经常研究各种会员、券、活动等,一头扎进去,不研究明白是不会出来的。
比如在天猫超市买东西,最后会有一个抽奖,100%中奖,加一分钱就可以买到牙膏、洗发水以及沐浴露等小样。
比如支付宝有一个少有人知的“我的家”板块,每天只要产生线下付款就可以领到积分,
达到一定积分就可以兑换各种生活用品,只要你每天去收一下积分,各种礼品几乎等于白送。
比如小区楼下某生鲜超市推广,用小程序随便下一单就送一桶油。
我下了8.9元的豇豆,说是30分钟内送货上门,结果五分钟后,显示没货了,8.9元原封不动退款,就下个小楼结果免费得了一桶油。
有时候,就突然感觉自己的观念像一个40岁的家庭主妇。
虽然听说这是一种叫二级价格歧视的经济学理论:很多复杂的、隐藏的权益,是需要搜寻成本的,其实这是很浪费时间和精力。
或者说:
最后获得的那么一桶油一支牙膏又值几个钱呢?谁也不缺那二三十块钱对吧。
但如果你花一些碎片时间去研究省钱,积少成多,一年剩下来的钱可能都够买一双AJ了!
我这两年也还算存下了一些钱,与我能省则省的观念不无关系。
然后就有好多朋友劝我把钱拿去投资理财。
但我不懂地产、股票、比特币等等,看到旁边的朋友赚再多钱也不心动。
我的策略就是存余额宝或者买支付宝定期,开启老年模式—“吃利息”。
然后就是我每月花钱用花呗,把收入放到余额宝中涨利息,而花呗没有利息,月底还即可,因此这差额便是省下一笔小钱。
而且此“官方漏洞”可以说是花的越多,省的越多。
花呗余额宝的无缝切换,支付宝称这种人——“宝呗青年”,意在让年轻人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
花钱开心,省钱也是人类本性。一直花大钱吃不消,一直省钱生活没得意思。人生苦短,“花大钱,省小钱”这种消费观可以让我开心并且可以让我活下去。
这就足够了。
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我花出去的大钱一定是必须的,而且是花到位的。
或许是4900买一双拖鞋,或许是38块钱的外卖配送费,看起来像极了冲动消费,但能用钱买来的开心、治愈。
那就值了。
我也从来不买那些对我而言没用的东西,即使再便宜我也不会买;
当然,再小的福利我也不会放过,遇到打折也会眼睛放光。
所以我就觉得,
题主感觉到的这种消费观念一点问题都没有。
因为花大钱其实保证生活质量,而能省则省是贤惠的本质。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