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更新,FYSP 被认为已经不再是一个悖论,该问题学术界已经解决。
这个问题是著名的“Faint Young Sun Paradox” (暗淡年轻太阳悖论?)。因为太阳内部核聚变过程,太阳亮度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上升,在过去46亿年里每一时间点的太阳亮度可以用一个简单公式来估算: , 代表过去的时间以10亿年(Gyr)为单位, 和 分别代表太阳亮度在 以前和今天太阳亮度。比如说,40亿年前 ,插入公式后得到 ,说明40亿年前太阳亮度比今天低 26%。
如果把和现代一模一样的大气成分复制到40亿年前的地球,地表平均温度会降低到-30-40℃以下。但这和30-40亿年前的地质记录不符合,因为当时地表已经发展出了海洋和生态圈,怎么说也得在>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提出了很多假说。这里稍微介绍一下:
比FYSP难得多的是Early Mars Climate Paradox(早期火星气候悖论?)。当时火星接受的辐射量甚至比传统宜居带允许的下限还低,然而地表却有发达的河流、湖泊和海等复杂的水文系统,单纯高 完全解释不了的现象,必须要求其他大气成分。
单开个答案:还得考虑地球内部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热的贡献,具体多少得计算了才知道。
根据这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963644,地球内部产热功率是 ,其中衰变热大约占80%也就是 左右,其余20%是引力收缩热。
而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总功率是 ,也就是说地球内部产热功率只有接受太阳辐射功率的万分之五左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是几十亿年前呢?那时的放射性核素衰变热肯定比现在高。
大概估算一下:衰变热绝大多数是由铀238、铀235、钍232、钾40这四种长寿命核素贡献的。
铀238整个衰变链总产能是51.7MeV,铀235是46.4MeV,差不太多。然而铀238的半衰期是45亿年,铀235是7亿年,也就是说铀235的衰变速度是铀238的6倍多,衰变热功率应该也是铀238的6倍左右,这两者总的贡献按99.3+0.7*6,是103.5;40亿年前的铀238总量是现在的2倍不到,大概1.85倍,铀235则有现在的52倍左右,加起来是99.3*1.85+0.7*6*52=402,总共是现在的4倍左右。
钾40的半衰期是12亿年,40亿年前是现在的10倍左右。不过钾40的衰变热只有1.3或1.5MeV,丰度则和铀差不多,因此总的贡献很小。
钍232整个衰变链产能是42.6MeV,半衰期140亿年,因此衰变热功率应该是铀238的1/3左右。40亿年前比现在也就多20%,变化不大。但是钍232的丰度比铀高一些,总的贡献应该和铀相当。
综合以上,40亿年前放射性核素总的衰变热大概是现在的两三倍;高票答案则指出40亿年前的太阳辐射功率只比现在低26%,则当时衰变热大概占太阳辐射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肯定小于地表反照率变化、大气温室效应等造成的波动。
结论:还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