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某个公务员招聘链接里看到过这个方向,还特意发给朋友们聊了聊这个事儿。
去搜了一下,以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 为例:
一是服务于国家“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目标的 人工智能规则类法律人才,以满足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日益勃兴的现实需求;
二是服务于智慧公安、智慧检务、智慧司法、智慧律所等建设目标的人工智能技术类法律人才,以满足智慧司法和法律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类法律人才的需求。
CAIL 中国法律智能技术评测 比赛使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方向,清华大学的刘知远教授认为,通过技术去进行定量监测,将有助于实现算法公平。对于现有 NLP 技术而言,对于司法考试这类难度的问题已经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分析效果了。
2018年对于例题罪名预测的准确度已经能达到 90%.
2019年对案例文本进行阅读理解的分析成绩达到了83
2020年对司法考试等也有可观的得分
简要介绍一下该人工智能法学院的研究团队
人工智能政策与伦理团队:规避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消除人工智能创新障碍的基础上,保障人工智能政策持续引导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一直会带来各种伦理问题,例如基因编辑、试管婴儿的社会问题,例如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甚至连最近大火的元宇宙也有数不清的伦理问题,要推进这些技术的发展就必然要探究其中对社会伦理的冲击影响。
网络法学团队:提高我国网络空间治理水平,增强网络空间安全整合防御能力,推进网络社会法治创新,提升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主导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个体的生存以及社会的运行,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络空间成为继海、陆、空以及外太空空间之外的第五空间,兼具虚拟性与现实性双重特点,给未来的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以无限可能。滴滴事件也告诉我们,网络安全并非法外之地,2017年6月1日,我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在2021年后相继推出。
人工智能司法应用团队:注重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化辅助分析与决策在审判、检察等场域运用所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跨学科协作,应用前沿技术于智能司法方面,先做技术上的预研,判断技术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探究其缺陷与应对策略。
数据法学团队:回应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提出的全新挑战,提出符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法律框架,以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融合与应用,构筑数据法学发展的先发优势,对国家与地方的大数据发展战略有所助益。
算法规制团队:防范算法应用风险的具体路径,目标是形成内容系统、维度完备、逻辑清晰的算法规制理论体系。
如果不能意识到推荐系统的后果,那么许多人将成为推荐系统的 '表达'。推荐系统不仅在塑造着使用者,也在影响着内容提供者。
换成人话就是:规则类法律人才需要解决数据安全、数据茧房、算法公平、道德伦理、司法实践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制定相应的法律条例来保护广大群众权益。
通过看该学院的科研项目也能了解到其团队的研究方向。
专业方向其实非常有前景,对于政务和公安系统来说,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需要人治的场景要求还无法满足,但成熟的流程化智慧司法、智慧检务功能的建设不仅能极大提高公务办事效率,而且能更好地排除因公务人员主观意愿对案件的影响。
此外,不太赞同高赞说的下面这段话。
技术从来都是迭代更新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难题,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也是从业者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优秀如刘知远教授团队也对 CAIL 等比赛进行研究和宣传,希望大家能给这个专业一些时间吧,和芯片、处理器、手机系统一样,技术是凭空蹦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