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嬷嬷的狞笑是多少孩子的噩梦
2015.7.27修改
破四百赞了好开心,可能有人觉得我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我并不是什么影视剧专业的人员,不能特别准确专业的说出如何准确的甄别一个人的演技,但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不会生蛋但我会吃啊,我只是个普通的观众,但是演员演得好不好我能看出来啊,就像@ 范饭 在评论里说的 ,对于我们不懂得专业表演知识的人,甄别演技很简单,就是一个演员演了一个角色,你会牢牢记住,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或者厌恶,甚至忘了这个演员,只记得他塑造的角色。好演技就是,演员已经出戏了,但让观众还在戏里。
我相信这样的演员不在少数,但李明启老师的 容嬷嬷 这个角色算是我童年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之一,这个角色我个人认为十分成功,这应该算是演技吧。
------------------------------------------------------------------------------------------------------------------------------------
原文
小时候看还珠格格,容嬷嬷真的是少有的她一出现在屏幕我就想换台的人,不是因为她演的不好看,是因为太害怕了。
以下内容引自百度百科`容嬷嬷`
路人侧目 孩童“仇恨”
为了演好容嬷嬷,李明启精心研读剧本,还特地写了《容嬷嬷小传》。
她的辛苦没有白费,容嬷嬷的成功让她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却也使李明启的名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容嬷嬷的恶名。说起那段日子,李明启说:“自从《还珠格格》播出以后,我和老伴儿一起出去,常常有‘你看见那死老婆子了吗’之类的窃窃私语从身后传来。更让我难堪的是一个小孩子看见我说‘我要把你打成肉酱,让我爸爸把你扔到水里去’。”(北方新闻网)
北京做节目 儿童“围攻”
当年《还珠格格》播出不久,北京电视台做了一期“容嬷嬷找朋友”的节目,容嬷嬷来了,小家伙们都一惊,楞了片刻后有一号召者一声令下:“"打死她”,孩子们义愤填膺地蜂拥而至围攻“容嬷嬷”。李明启坐镇不乱,只听她说:“孩子们,静一下,静一下,我是好人,我姓李,叫李明启。是容嬷嬷不好,不是我不好,可是,如果老师叫你们拍一个小品,让你演大灰狼,你会把他演成小绵羊吗?演大狮子,你会把他演成小猫咪吗?”经过“容嬷嬷”的一番开导,小朋友都明白了,纷纷显露出孩子的纯真和宽容大度。不一会儿,容嬷嬷已和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成一堆儿了。在生活中李明启就是这样一个亲切热情有感染力的人。(温网博客—朱建德博客)
搭乘出租 司机欲拒载
说起观众的反映,李明启还讲了一个发生的小故事:有一次她在出租车上,司机突然问:“你是演容嬷嬷的吗?”李明启说:“是呀。”司机说:“如果一开始知道是你,我就不载你。”李明启听了之后哈哈大笑的说:“你可真够傻的,到现在还没从戏里出来呢?”司机如梦初醒:“那个容嬷嬷可真是气死我了,当年我看《还珠格格》时,差点把电视机给砸了,多亏我媳妇儿劝我说那是演戏呢!”(北方新闻网)
偏远深山 纳西族老人拒合影
有次去云南丽江拍《钱王》,导演说,戏完了,李老师您爬爬玉龙雪山吧。李老师说:“我说这么大岁数也别疯,刚拍完戏很累,我转转得了。“进了一个龙泉寨,两个纳西族老太太在晒太阳,有一个不睁眼,李老师看外宾和她们照相,走过去也想照照。俩老太太在门墩那儿坐着,这边一个那边一个,我坐中间了。有一个马上对我哼哼表示反对,李老师对跟着她的人说,“哎哟,是不是她不愿意跟我照啊,是不是要钱啊!”跟她的人乐的不行,说,不是,她们说你坏,不跟你照。那么偏远的深山之外,看了《还珠格格》的两个纳西族老太太,不跟她照相,说她坏!
买菜不成 反被丢石子
长沙晚报2011年7月16日报道《当心“还珠潮”16日来袭》中,新《还珠》中饰演容嬷嬷的方青卓自言接演这部剧压力太大,“李明启老师在老版《还珠格格》中扮演的容嬷嬷实在是太难超越了。我记得在拍完《还珠》后,李明启老师去菜场买菜,人家都不卖给她,还要拿石头砸她,这说明她演得太真实。”
一个角色的塑造影响这么大,李明启老师真的是人民艺术家。
还记得演《新白娘子传奇》、《红楼梦》的那帮小戏骨吗,这是他们翻拍《武林外传》的录像,演技爆棚~
https://www.zhihu.com/video/980936399134081024演技的全称是表演技巧,也就是一个演员的业务能力。演技的覆盖范围很广,从适用场合区分有影视、舞台甚至是街头路边;从专业技能上又包括声、台、形、表。
我其实还挺理解题主“无法甄别演员演技好坏”这种想法的,因为小时候我也对此非常迷茫。跟爸爸妈妈一起看《神探狄仁杰》,父母跟我感叹:哎,这个狄仁杰演得可真好啊!
我很奇怪:什么叫演得好呢?
妈妈:这个演员(梁冠华老师)给我的感觉是他就是狄仁杰……你看他旁边那个演员虽然演得也很好,但我只会觉得他演技不错。
虽然妈妈给我讲了她的感受,但我还是很迷糊。长大后学了表演,开始明白如何剖析演员的表演时,我又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大多数普通观众对于演技的感知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个实验。把试镜视频发给几位好友,收集他们的反馈。我得到的大多是概括性的形容词:比如细腻、到位、尴尬等等。于是我追问,是哪里让你有了这个感觉?
对方回答:整体就是这个感觉嘛。
我又挑了一段视频,其中有一个我练习了很久、很不好做的表情。当我把这段视频发给普通观众时,得到的反馈依然是整体感觉。但当我发给另一位演员朋友,她一眼就注意到了那个表情,还笑着问我这个眼神你是不是练了三天三夜。
那么普通观众对演技的感知能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能够模糊区分梯队的程度。我们把表演能力分为四档:
一:学生文艺汇演、话剧;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这个阶段的台词、形体都是非常松散的。
二:商业路演程度;可能接受过部分训练,有少量经验,能够区别于小白。
三:普通专业演员;
四:以陈道明、周迅为代表的天赋型演员、老戏骨。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表演,给大部分表演者这样模糊地定档。但对每个梯队内部的甄别,错误率就会大大提升。甚至对于步入专业后的三四梯队,区分也是很模糊的。
通过对剧院、电影院观众抬头率、抬头诱因的观察,我发现对观众吸引力最大的片段是台词激烈、视听语言急促渲染矛盾冲突的的情节。印证这个想法的是各类网上流传的“xx演技炸裂片段”视频,其中大多是声嘶力竭的戏份——其实演员们看到这类宣传真的还挺无奈,因为此类表演所涉及到的爆发力和情绪掌控是一个表演系大二学生,甚至是很多艺考生都能够掌握的能力。不是说不能体现演技,而是个中大多数属实谈不上精湛。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问:观众偶尔也能准确区分专业演员的好坏,这算不算鉴别能力?这就涉及到了概率问题,也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对抬头率和抬头诱因的观察。给出两百个表演片段两两对照,如果观众对该精度演技的区分准确率能达到半数以上,那说明观众拥有这个程度的鉴别能力;但事实上观众能做到半数以上的准确率只能在模糊分档的阶段,能做到这个程度的甚至也只有一部分专业演员。在做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包括编导类的学生也不止一位出现无法分辨周迅和普通演员区别的情况。
综上,欣赏表演有门槛,大多数没有受过表演训练的普通观众是不存在鉴别演技的能力的,观众偶尔觉得好或不好的表演从专业角度看或许并非如此。但其实鉴赏入门也并非难事,阅片量是一部分,一些浅层表演理论也很有利于我们甄别演技。
很多观众了解表演喜欢从三个表演方式入门,试图区分体验派表现派和方法派。但其实即使是专业演员,也很难仅凭观看直接判断同行究竟是方法派还是体验派,区分流派对于鉴赏演技并不是必要环节。更有必要的是观察演员的控制力、信念感、台词的节奏感、肢体语言和景别的契合度。
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专业演员在评价同行演技的时候也会因为『专业』而略有偏颇。更多地倾向于“我能不能做到”。比如某位演员非常擅长用眼神传递情绪,那么她对同行的眼神戏就会失去一部分欣赏感;而会对自己不擅长的台词戏给予更为宽容的高度评价。
也并不是所有评判标准都是硬性的。比如『似曾相识感』,是为了强调表演自然贴近生活;但当演员扮演的是诸如外星人一样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角色,这个评判标准就会黯然失色。又或者,我们没有办法去评价一个默剧演员的台词功底。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状态还是回归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最本真的体验;哪个演员打动了你,哪句台词击中了你的内心,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无论对不对都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表演本身就是带给观众美的享受,而不是用专业理论去限制观众的审美。
《大明王朝1566》,就是百花齐放的效果.
2016.11.28更新
我好像弄错了一个概念…群众演员和特约演员是不一样的,像是这个女演员应该属于特约演员
感谢
@妙妙喵( ・ิω・ิ)
-----------------------------------------------
唔最近看了个网剧 法医秦明
主演演技我觉得都在线至少不尴尬
但我今天想着重说说群演
群演中还要着重说一位
先上图
唉有水印符合要求么…
演的是一个被家暴的妻子,最后杀了丈夫
我的天我看这段的时候一点尴尬感都没有还有点心酸,也许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这种演技就已经算是超神了,绝对碾压一众鲜肉鲜花
猜哪一个弹幕是我发的
查了一下,演员叫郝文婷,貌似是不太出名,觉得有点可惜吧
看的人不会替演的人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