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羡人间钉耶郎,天应烧烤抹白糖。自作清蒸传皓齿,吃好,友邦人士透心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呵呵犹带祖国香。试问TG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先回答题主问题
其实这本来就是一句玩笑戏谑之话罢了。
深究的话,主要由于中国自从2000年来的国力急剧膨胀和宣传方式的改变,从而激发了民族主义思潮而导致的。
私货
---------------------------------------------------------------------
比起题目,题主更为有趣。
一开始我看到的题目是这样的
就产生了“这么肆无忌惮的钓鱼引战的问题都问的出,谁提的问题啊”这种想法
随便翻了翻以后,发现了一个小秘密
先说发现的结果:
题主账号叫“田晴”,打开资料可以发现,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宣传负责人。
但是经过我的探究,发现该知乎用户“田晴”并不是真正的田晴。
Sina Visitor System而是被题主冒充,恶意败坏“田晴”以及“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名声以及信誉
题主原账号名称“纳年纳兔纳些事”,稍微听别人说过
“纳年纳兔纳些事”是个专门是攻击“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组织。
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出道,即人肉那些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粉丝,即他们口中的“兔小将”和“小将”。然后在网络上面恶意冒充被人肉出来的倒霉蛋
恶意冒充他人,恶意提问,辱骂他人,视知乎社区的规则于不顾。其手段令人发指
在这些手段的衬托下,“自干五”都显的似乎高大了那么一点。。。。。。。
--------------------------------------------------------------------
再说发现的过程:
点开题目可以知道,该题目是由“田晴”提出来的。
田晴何许人也?
我充满好奇的点开它的资料
我当时就奇了怪了,众所周知《那年那兔那些事》是一个十分拥护现政府的动漫,其粉丝大多都是“自干五”或者是“保皇派”怎么会提这种问题,并且在问题简介中大肆抨击“自干五”呢。
后来输入了该用户下面的微博地址,我发现了,该微博主人说该知乎用户并不是自己
Sina Visitor System被人发现后
题主“田晴”自己也都在题目下面的讨论中承认,自己是冒充他人。
但是居然还如此理直气壮。。。。。
并且辱骂被他所冒充的受害者
而,这个冒充田晴的知乎用户提了该问题的“田晴”到底又是谁?
通过翻阅这个知乎用户的信息,我发现,该题主曾经提了一个
点开之后,我发现有一个用户已经在该问题下面拔了题主的皮了。。。
如何看待A站和B站自干五化兔化? - 匿名用户的回答高级黑玩的真溜
不过这种方法可能在知乎并没有什么卵用。要黑那兔就直接黑,何必耍这些小手段?
这是昨天在本问题的问题日志界面
由该截图可以知道
该问题是由纳年纳兔纳些事吧这个用户提出的。
提出的问题是
稍微了解纳兔的人都知道,“纳年纳兔纳些事”是个专门是攻击“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组织。
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出道,即人肉那些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粉丝,即他们口中的“兔小将”和“小将”。这点,该题主也在该问题下毫不犹豫的承认了
然后接下来,他们就在网络上面伪装成被他们人肉出的那些“兔小将”,恶意提问题,或者恶意回答。使那兔和这些“兔小将”名声受损,遭人攻击,并且将他们人肉出来的“兔小将”信息故意挂在网上,借由此利用他人骚扰那些被人肉的可怜虫。
果然,没过多久,题主的ID就从“纳年纳兔那些事吧”改成了现在的“田晴”
上面还挂着上海画悦公司的名号
据我所知。该公司是那兔动漫的出品方。高级黑做到这地步也算良苦用心了。而田晴这个名字,据我估计,应该是某个那年那兔那些事的粉丝。或者是工作人员。签名中的qq号也是被“纳年纳兔纳些事吧”人肉出来的。题主这样故意挂着,就是为利用他人骚扰这个被人肉的可怜虫罢了。
题主这样用心良苦的攻击抹黑那年那兔那些事,及其爱好者。不惜使用这些手段,更改名称。但是还是漏出了马脚
名字虽然由“纳年纳兔纳些事吧”改成了“田晴”可惜,关联微博号缺没有改过来。
---------------------
那兔的确由于人数扩大,导致质量下滑以及开始渐渐惹人烦躁,但是题主作为那兔的死对头“纳兔”,用如此肮脏下作的手段,让那兔显得都可爱了起来
--------------------
pS:注意分辨那兔和纳兔。那兔指的是那年那兔那些事这个动漫及其延伸品。纳年纳兔纳些事是那兔的对头
呵呵,真是好手段,令人恶心。。。。。
当然这种手段触犯了知乎的规矩,最后被人举报
题主变成了
我说
@贺仙 @安雅 @韩秀颀 @马逾 @椿杪居 @Allen Xu @马前卒 @袁蕾 @善解人意哈士奇等等等答主,无论大家看法是否相左,毕竟都是有理说理,和平讨论。但是对于这种题主,还是要留个心眼比较好,现在网络上面居然已经如此血雨腥风了。。。。所以,我很怂的匿了。。。
---------------------------------------
其实我只想说一句,不要把知乎当成贴吧。合适提问,理性交流
像题主居然还在题目说明中攻击他人,这样不利于知乎社区的交流和成长
(我截这个图的时候,题主已经被举报,不过通过看{已重置}的提问,可以知道是原题主)
没有什么心态,不过是捧哏而已。说出“你国怎么这么流氓”,就是期望下面接这一句。
反共人士以往给中共塑造的形象是“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对内搜刮,对外献媚”,并常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来嘲讽中共对外援建的行为,就是要人联想这个政权和大清没什么区别,方便他们称之为后清。
但近几年,事情起了变化,中共有意识地曝光他们在海外行动的细节,加之网络话语权交接,美国霸气小护照之类谎言逐条破产,反共人士给中共安插的刻板形象反倒起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就跟电视剧里的反派突然开始抗日了一样。内部矛盾能向外转移,反共人士说不定也有一份功劳。
当然,中共能变,反共一派也能变,现在他们的工作重心转变为斥责中共对外强硬,将之上升为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声称现在的中共就是当年的日本军阀,中国将要步法西斯后尘。关于这一点,上面那位精日的回答已经做出了十足的榜样。
(对内的情况比较复杂,但从庆安枪击案来看,没有多少变化,只能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录像公开之后大部分群众就不买账了。)
希望祖国替他去耍流氓而已。
说这种话的人,一般比较怂。
第一,他想耍流氓,可是不敢,怕被打死。
第二,他没有能力耍流氓,因此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如果国家耍流氓了,他会觉得与有荣焉。
绝大多数集体主义者和集权主义者的内心都会遵从以下这个心路历程:
成为集体的一员——集体很牛逼——我也就跟着牛逼了。
所以自古以来军队都要统一制服,统一步调,抹杀掉个人特征,让个人彻底融入集体。集体本身获得了一群只带着一部分脑子的“工蜂”,个人本身也觉得自己牛逼起来,获得了超我的极大享受。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特么多好啊!
可惜,时间并不能体留在这一刻。大多数集体中的个体都要脱离集体独立存活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集体的荣光不再是你的荣光,集体的利益不再是你的利益。
你只留下了一地鸡毛。
所以啊,年轻人,不要把自己放到集体里去以后就不管了,更不要把脑子委托给集体。
我见过无数个从军队退役后的人。有的人事业有成,如王健林;有的人失魂落魄,俯拾皆是。更多的人是在离开集体以后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痛苦里重新找回了自我和个性,这个阶段,痛不欲生。
国家这个集体似乎更为可靠一点——只要不改国籍,终究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可是,这种天生的集体更不容易让你与有荣焉。
所以,你想让它更猛一些,力度更大一些,更流氓一些,更蛮横一些。
问题是,你要是不够给力,它再流氓,争到的东西到你这里也剩不下多少的。
年轻人,要耍流氓自己去耍去。你能为祖国耍流氓,那自然是善莫大焉,实在是做不到,踏踏实实做事情去。不要指望着投入到集体里面去分别人的羹,那是集体耍的流氓,你分到多少,看你有多大能耐了。
你可以去这样:
也可以去这样:
如果你只是坐在电脑前面看着祖国耍流氓,而你又没有什么祖荫不是什么二代,我估计你最终只能这样:
别给我扣什么小粉红、五毛、小确幸、左派右派的帽子,我不接。
我已经替祖国耍过流氓了。
我现在靠自己双手吃饭:
不管祖国流氓不流氓,任何人都给不了你什么东西。
我想起了,我看到“153个中国人在缅甸非法砍了几百辆车的树后被缅甸判刑”这个新闻后,几乎所有人都在骂中国政府软弱,还说“连中国人都敢动”“要是换成美国人”“妈的,杀光缅甸狗”。
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他们没救了。
然后,我发了个评论,意思大概是:我们中国人犯法了就要判刑,不能因为是中国人就不管,其他国家在我们这里犯法了也是按我们的法律来惩罚的。 当然,我的下场可想而知,接着一周都有人骂我。
我看高赞答了半天,又讲科学又讲主义的,让我这个年纪一看啊,除了最高赞说的有一小撮人确实这么想的以外,其他的,拉倒吧。
我们那会,主力战斗机飞到台湾上空以后最多留空5分钟,吨位最大的的军舰去趟曾母暗沙能把舰员折腾个半死,主力都不叫舰叫艇,覆盖个领海都费劲,台海军演凑不够军舰,5对负重轮都拉上驳船当炮舰用。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肯定不流氓,实际上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认为我们国家是最热爱和平的国家,是从不招惹是非的国家,我们始终与邻为善,愿意和别人分享,支持共同开发南海。
然后呢?
西方就是这么回应我们的,那个时候怎么没有人分析一下西方的做法是什么科学原理,是什么主义是什么心态啊?
然后我们就奋发了
不是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么?那咱们讲真理啊!
咱们讲鬼斧神工啊!
跟流氓讲理讲不够啊???谁拳头大谁有理,这不是我定的规矩,是你们定的规矩啊,想赖账???
我就是觉(jiao三声)得,这满世界欠整死的鳖犊子是越来越多了!——张迷龙《我的团长我的团》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孔子。
有些年就是太年轻,非要把流氓俩字说出来。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3189 4603/answer/54520465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http:// finance.harvard.edu/fil es/fad/files/harvard_ar_11_12016_final.pdf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因为罗琳对于金妮的着墨比较少,感觉就是第六部强拎出来凑数的…
看一下每一部对于金妮的描写
金妮在国王十字车站登场,表达了一个小粉丝对于哈利的崇拜。这个时候觉得还蛮可爱的。
金妮被描写成自尊心强,有点小内向,容易被忽悠,还有点笨的女孩。最后被带进了密室,哈利将她救出,还被蛇怪咬了。这一部中,金妮被带进密室之前,书中对于金妮的描写极少。我们只是事后知道金妮是在丽痕书店被卢修斯坑了,然后就被抓密室了。我们对于金妮在整个过程中的故事和心情一无所知。金妮感觉跟道具差不多。
如果我没记错,这一部金妮好像没有出现。如果说罗琳一开始就想好了金妮要跟哈利在一起,经过了第二部的英雄救美,第三部多给金妮一些笔墨不是更加顺畅吗?而第三部初登场的角色是秋张。这样一来,金妮更像道具了…
金妮出现在哈利和罗恩想找舞伴,但是她已经答应纳威了。从这一部开始,金妮开始变酷。我认为作者是准备提升她得戏份,也许会配给纳威之类的,那是还不一定是哈利。
金妮戏份变多。引荐了卢娜给三人组。各种换男朋友。加入DA。一起去了神秘事务所。这一部,金妮的人设变成了,善良,聪明,有个性,万人迷。讲真,这个弯转的太急了…毕竟在这之前金妮的情况基本都是一两笔带过。我们很难对她产生感情。在这一部,金妮的性格描写都比较符号化,远没有卢娜立体。而且卢娜跟哈利的精神交流非常多。我记得那个时候,哈利女朋友呼声最高的是卢娜。
金妮告诉我们她之所以一直换男友是为了引起哈利的注意……这不是渣女么……迪安招谁惹谁了……金妮更不招人喜欢了…然而这一次居然没有分手,就这么一直在一起了……
卢娜那么懂哈利,赫敏陪了哈利那么多年,然而哈利居然跟金妮了?而且一开始还是哈利突然发现金妮变好看了,突然嫉妒迪安了。纯肉欲啊…跟哈利波特全书的风格不一样啊…
一开始,哈利要走,金妮表达了支持。我觉得这是罗琳想要表达金妮比秋张更懂哈利吧。但是只是几段文字,怎么能扭转读者过去6本书的印象呢。怎么看都是临时硬凑的啊…
我们看着长大的哈利突然跟一个我们都不咋熟的人突然在一起。能喜欢才奇了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