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发起的“让城市更绿色活动”得到大量市民的积极响应,X国Y市乱扔垃圾的人变少了。
这导致清洁工老莉下岗了,题主有点不爽——明明是做好事,怎么导致人下岗呢?
但题主不知道的是,因为城市不需要养这么多清洁工了,所以政府开销减少,税收自然也减少了。
因为政府税收减少了,题主某个月因为少缴税,多得到了10块钱。
题主很开心,这样可以多花10块钱了,于是题主有钱,就多买了一个冰激凌。
而卖给题主冰激凌的人,正是原来的清洁工老莉——因为最近政府大规模减税,消费冰激凌的人变多了,冰激凌店主忙不过来,就多招了一个人(邻居老莉)过来帮忙。
题主又觉得可以开心了——原来老莉又找到了工作。
可是题主又产生了新的惆怅:老莉其实是最适合干清洁工的,做了这么多年清洁工已经熟练了,再让她干服务员,她其实没有以前适应。
题主悻悻而去。
而晚上回家的老莉对自己即将选专业的女儿小莉说:
“将来你还是不要学我,去学清洁工了,现在因为某知乎题主发起的绿色活动,导致清洁工越来越少了。我看最近冰激凌销量不错,要不你选北X大冰激凌销售专业吧!”
小莉说:“嗯,我懂了,妈!”
这个简化的故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
1,减少乱扔垃圾并不会提高长期失业率,因为用来雇佣清洁工的钱早晚会花在其他地方。
2,减少乱扔垃圾到底对社会值不值得?这取决于你更喜欢多吃冰激凌,还是更喜欢避免找垃圾箱的麻烦。
3,社会需求的转变,自然导致劳动力就业方向的转变。当清洁工没前途,自然有更多人去学冰激凌专业。(当然这需要时间)
4,每个转变,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人,总是最得利的人。(有可能现在小莉学了冰激凌专业,到时候10年后题主又发起扔垃圾运动,导致清洁工增加,政府税收增加,人们没钱买冰激凌了。所以,职业选择,一定要做好未来市场预测!)
………………………………………………………………………………………………
回复评论中的问题:
有人质疑:
如果政府不降低税收,你就没涨工资,那么清洁工不还是没工作吗?清洁工减少和税收减少根本不是必然联系!
请你自己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
上面所有的“老莉”“冰激凌”“减少税收”“小莉”其实都是对应某个代称,你可以把它们全部都看出“a”“b”这样的函数变量,本身就可以被任何东西取代。
你也可以说,有可能题主多花的钱,并没有买冰激凌,或者这个国家在冰岛,所有人不吃冰激凌呢。但是这有关系吗?“冰激凌”换成“热狗”、“煎饼果子”或者投资房产,不一样吗?
同样,“降低税收”也是一个类似“冰激凌”的代称,即使政府不降低税收,反正政府每个月多了1000块钱。这1000块钱拿来喝酒,那么酒厂就多需要一个岗位;拿来多发给其他公务员工资,那么其他公务员可以多买冰激凌;拿来放在银行,那么银行就有了更多的钱去投资,投资会创造岗位。
即使1000块被火烧掉了,你烧的其实纸币,而不是钱的价值。你烧掉1000块,相当于降低了通胀率,增加了其他人持有的人民币的价值,他们会用相同的钱买更多东西,从而老莉又有工作了。
上面这么多假设,本质上不都一样吗?一个为了让你理解而简化的故事,自然需要你自己去举一反三,想到其他的可能性。
当然故事是不严谨的,其实应该用公式、符号去代替,可是,这样你还会很快看懂吗?
Na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