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是一种传说,是后世的一种建构。
从明治时代到现在,日本当政者、神道派和保守势力都一直强调并深信,天皇是自神代以来的“万世一系”,是永无断绝的神圣存在。日本天皇至今已传126代,2019年5月继位的德仁即是第126代天皇。
不过,从很久以前开始,不少外国人包括部分日本人都质疑:真的有126代天皇存在?
胡炜权博士新著《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对此作了分析:
1、用来证明天皇“万世一系”的最重要的资料,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部夹杂神话的历史书。它们都成书于8世纪左右,都记载第1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公元前 660 年即位的。但关于神武天皇是否真实存在及其即位年份,均无考古材料证实。
2、神武天皇作为“开国之祖”,有关他的各种神话和传说数量都远超他的8代子孙,存在感十分强烈。相比神武天皇,他之后的八代天皇则显得十分渺小。关于这8代天皇(绥靖至开化),除了《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记载外,没有其他史料可考证,在历史学上这八代天皇被称为“阙史八代”。
3、第10代的崇神天皇至第14代的仲哀天皇,也没什么史料可考证。现时的历史学家普遍认同当初日本列岛上存在多个大小部落,然后由史称倭国的大和朝廷(或大和国)进行统一,最终形成了后来的日本王国。因此,如按照谥号的意思来看,崇神天皇便是被尊崇为扩大大和朝廷疆土的君主了。
4、按照《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记载,在两书成书时,朝廷与知识阶层认定他们有两位开国天皇,一位是神武天皇——天照大神的第五代孙子、初代天皇,另一位是崇神天皇——第一位扩大国家规模的天皇。
5、到了20世纪60 年代,历史学家重新验证、分析两书的内容,按照两书的内容去复原古代天皇的继承关系,发现其中至少出现了几次暗示天皇家族转换的记录,有不少历史学家提出了“王朝更替论”,指出古代天皇事实上是几个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结合成现在的天皇家系。
6、然后到了奈良时代,朝廷先后编写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将古代本来不是一系的几个家系合而为一,形成了“天皇一直是同一家族相传相承至今”的假象和意识,后来进,一步形成“万世一系”思想。
关于天皇世系的疑窦,还有一个史实:在第26代继体天皇的时候,《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继体天皇本来是第15代天皇应神天皇的五世孙,以越前(现在的福井县)为根据地。到了第25代武烈天皇时代,大量王族在多场政治斗争中相继被杀,而武烈天皇又没有子女,于是群臣讨论后,决定到越前迎接分属武烈天皇远亲的继体天皇来继承大统。
由此,历史学家强烈怀疑继体天皇的来历,有人甚至认为,关于继体天皇是应神天皇五世孙的说法,是他的子孙捏造出来的,只因为想强调统治的正当性。
“万世一系”的意识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按照可信的史料,如《续日本纪》等记载,第42代文武天皇于697 年发布的即位宣命上,便提到了现御神、高天原(皇祖,天照大神所在之地)、天津日嗣等词语,这些都是在宣命之后成书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出现的用语概念。换言之,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子孙,受命治国,此说在7世纪的奈良时代已经确立。
将这个根源升华和绝对化,则要等到文武天皇的子孙一桓武天皇的时代。桓武天皇迁都到平安京,他与儿子嵯峨天皇还积极引人中国的文教思想和典章制度,强调自己的统治合情合理,是天命所归。他们希望普及“万世一系”的观念,其中一个重要工具便是中国的“德政”“天命”思想和“祭祀帝皇祖宗”的概念。
自桓武天皇开始,朝廷便积极修史,并在各种文学作品里弘扬天皇统治起源于远古神话时代,再利用祭祀部分先皇的行动,将这种思想渗透到贵族之间。
中世以来的天皇和贵族还进一步神化、美化过往的历史,将所有天皇视为同一家族的一分子,将继体天皇也视为旁系皇族,以树立一个对抗“易姓革命”的新思想,就是当出现不德失政的天皇时,只可找旁系出身、德才兼具的皇族来取代。因为历史上无先例可循,以他姓取代自然也就没有合法性了。
自此,“万世一系”思想的雏形就形成了。
可见,“万世一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