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无比的电影。
以一个英国小男孩的眼睛去看那场战争。尤其在男孩眼中,那日本帝国的钢铁战机的迷恋和崇拜,都是对战争中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感受。
你很难说这是什么,是政治不正确也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好;但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地方。
阿兰戴维欧无以伦比的摄影和诗意的镜头流动,都属于斯导电影黄金时代的一致风格。
这种风格属于贝托鲁奇,属于塞吉奥莱昂内,属于大卫里恩,属于黑泽明,也属于斯皮尔伯格。
现在已经没有了,再无史诗电影了。
我非常厌恶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斯皮尔伯格最差的一部电影(各方面)。
这部片子拍摄的时候,我大概10岁。拍摄地点就在我奶奶家附近。当时他们在黄浦区体育馆集合群演,我从奶奶家楼上能看到,大概隔了几十米而已。据说群演一天能给20元,剃光头给50。还记得体育馆里搞的闹哄哄的,里面挤慢了破衣烂衫的人。从那天起,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好奇,因为国内没放,直到大约20年后,才第一次看到。看到的何止是失望。
整个故事的叙事莫名其妙,从一个小孩儿的视角开始胡编,各种细节无法推敲。日军进租界,竟然还有一场与国民政府的战斗。一些穿国军衣服的人,站在楼顶阻击了一下日军,然后被迅速瓦解了。苏州河北岸,还有巨大的老蒋画像被日军撕下来,荒原里停着一架零式特征很多的奇怪战斗机残骸,你都不知道他们假装一本正经拍的,是1937年还是1941年,或者还是别的什么年代。
当然不尊重历史,胡编乱拍,只是很其次的方面,让我真正讨厌的,是这个片子缺乏对中国人一丝一毫的尊重。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西方式的傲慢,在于他们对第三世界懒得了解,全凭充满恶意的臆测,来构建想象中的世界其他地方;随心所欲,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决定那里的人该是怎样丑恶,怎么贪婪,怎么狡黠,怎么无知,怎么被揭穿、怎么气急败坏。当文明世界因为战争的苦难,迸发出深刻思想,即使是敌对方,仍然在文化层面保持欣赏时;诸如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人民是不参与这场,悲天悯人的思想苦旅的,只能张大嘴站边上看,除了惊恐、麻木,没有更细腻的感情。
从这一点上看,《太阳帝国》有点儿像人猿泰山,好人(西方)与坏人(日本)之间的爱恨情仇,在一个叫中国的舞台上展开,那里的原住民,都是一些又坏又傻,但是无足轻重的东西。
人猿泰山里的猿猴至少还分善恶,太阳帝国里中国人,除了主角家的司机稍微像个人,基本都是负面的: 肮脏、愚蠢、无能,自私,喜欢吹牛。相对而言,斯皮尔伯格对日本人倒是展现出了巨大的尊敬和同情,虽然也展现野蛮,但仍然不吝于赞美其文化和勇敢。对于中国人,懒得用一两个镜头表现出稍微正面一点儿的东西。
在那个不需要考虑中国市场,不需要讨好中国票房的年代,好莱坞确实是不算太虚伪,他们毫不掩饰对中国人的鄙夷。
从技巧上看,这部片子也同样乏善可陈,堆砌了很多华丽的镜头纯浪费钱,除了炫技,卵用没有;当然故事本质上,流于肤浅和空洞,除了无病呻吟,也提炼不出什么精深的内涵,。看完之后,我也不确定编导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也许他想表达,美英和日本的战争是一场错误,耽误了小男孩儿4年青春。
在一部表现战争的电影里,对被加害国人民的同情为零,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就当得起“空前丑恶”这四个字。
李登辉这个人,看似奸诈,实则昏聩。
台湾(省)从蒋经国手里交到李登辉手上时,产业方面是四小龙里最强的。韩国在李登辉主政时,人均在四小龙里陪坐末席。但是李登辉依据神棍张家墩的理论,做出戒急用忍的决定。台湾企业失去了最佳的升级产业,扩张市场的时机。
台湾相对于韩国的劣势,不是人才不够,技术不行,而是岛内市场不足,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产业养大做强,韩国毕竟还有5千万人。李登辉的总路线,就是放弃得天独厚的,的最大优势,与大陆市场若即若离。
所以这个人,见蒋经国坐半个凳子,分裂国民党的手腕绵长深远;方方面面精算犹如偷袭珍珠港前的军部,但是对大局的预测,笨的一塌糊涂,也是军部一个水平。归根结底,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当然对中国大陆而言未必是坏事,这一点和香港李家把数码管项目搞的完全走样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