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夺门之变于谦为什么不阻止?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于谦为了大明王朝,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太平,不起纷争动荡,所以,在"夺门之变”当夜,听任明英宗复辟政变,选择了按兵不动,宁可牺牲自己性命。这是史料有明文记载的。

谋划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这一文一武,都是于谦的政敌,对于谦的威望深深嫉恨。他们趁着明代宗重病不起,难以视事,朝中储君之位空悬,人心不稳的机会,通过太监曹吉祥一党,先暗中说动了孙太后同意,把太上皇朱祁镇从南宫迎出。(「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孙太后兄长孙继宗、弟弟孙显宗率子婿、家奴等四十三人,据说也直接参加夺门之变(一说是事后冒功)。

明代宗朱祁钰的皇位,当初是孙太后诏书所立,并非直接传自其父明宣宗,这就意味着孙太后同样也可以否定他的皇位合法性。换言之,这场得到孙太后背书的夺门之变,按封建君臣法统而论,居然是“合法”的。

于谦同样已发现夺门一党的串联端倪,他的儿子于冕听闻石亨南宫图谋,急告于谦处断。以于谦当时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军政的权柄,若想要登高一呼,扑灭石亨等人作乱本是轻而易举。

明·屠隆:【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但是在皇帝朱祁钰奄奄一息时,被隔绝在宫门之外的于谦,并不能真正师出有名,去制止皇太后和太上皇的行动。

皇权斗争从来落子无悔。孙太后不论从前如何支持于谦,政变后也并不想置于谦于死地,但她及其家族已经选边站了明英宗和石亨这一方,于谦若想要阻止夺门之变,就只有囚禁并罢黜皇太后,彻底否定其合法性这一条路。然后在皇帝命在旦夕的情况下,迅速又面临一个直接问题,继位者当选谁?

如果于谦强行罢黜太后和上皇,并宣布他们是谋逆作乱,则朱祁镇这个谋逆罪人或应赐死,或废为庶人;包括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在内的所有朱祁镇子孙,都同样将作为罪人之子。

而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个儿子。朱祁钰又已然不治垂死,因此也意味着明宣宗朱瞻基一脉将永远失去皇位继承权。所以新皇帝人选就只能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国势动荡,甚至会有藩王效仿当年的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讨伐,从此各方军阀割据,天下由此大乱的危险。

即使于谦不公开宣布孙太后和朱祁镇母子是谋逆,只是将他们禁锢起来,剥夺一切权力,不论再选朱见深或是其他哪个皇侄(还都是朱祁镇生的)继位。那么从明代宗、孙太后、朱见深、甚至大明朱氏皇族任何人的立场角度去看,这样的于谦不是曹操也是曹操,不是董卓也是董卓了。君臣势难两安。

一个罢黜囚禁其祖母、生父的大臣,不管哪个皇侄即位,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天下人又有多少会不把他当成曹操董卓?皇权赫赫天威,岂是人臣可以轻易掌握的?

就算是明代宗朱祁钰,对于谦还不一样是既信之用之,也防之惧之,才会不顾于谦反对,一直重用与于谦势同水火的石亨等人,以牵制于谦的权势,终于酿成祸变。

病重的朱祁钰听闻变起,第一反应是“于谦耶”,生怕于谦要学王莽司马懿,夺大明江山;等听说是朱祁镇政变复位,方长舒一口气「哥哥做,好!好!」,宁可自己身死位废,也不愿从此成为大明王朝末代国君、朱氏皇族千古罪人。

为了给于谦治病,以帝皇之尊亲自伐木取药引的朱祁钰,尚且内心深处对于谦如此忌惮,何况是朱氏皇族任何其他人来做这个新皇帝?

各地藩王依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也一样有绝对充足的理由,来起兵讨伐于谦这个新出炉的大明朝版“董卓”了。那位德高望重、数十年都是天下之望,两次(土木堡之变后、夺门之变前)被许多人当做皇位继承人选的皇叔襄王,只需他揭竿而起,便是四方响应之势。

于谦一向孤高崖岸,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在朝中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党,或说只忠于他自己的政治实力,所以在师出无名时,他很难迅速击平四方,稳定这样的乱局。

然后呢,八王之乱,天下分崩离析,蒙古伺机入侵,百姓受苦,苍生涂炭,也不见得就是危言耸听。彼时天下人又将会怎么看这样的于谦?后世史学家又会如何评价这样的于谦?

于谦面临的难题就在这里,如此局面,已经不是明朝体制内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决的。只有下了改朝换代决心的枭雄,换句话说得是后周大将赵匡胤这样的人物,才能以天下苍生做棋局,以百官兵将为棋子,不顾皇室切齿、天下纷乱,定要死中求活,或许能从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活路来。

——当此之境,若是枭雄人物必做是举。可于谦会是、能是这样的人么?真这么做,他也就不是当年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后世永远留下“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典故,大公无私,为国忘身的于谦了。

夺门当日,石亨等人发动太快,真正留给于谦决断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晚。若想要让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选,前太子、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登上皇位,就势必投鼠忌器,难以阻止他生父明英宗朱祁镇的政变之举。何况就最终就算能平息乱局,也未必就比明英宗数年执政后、宪宗即位再来平反昭雪、拨乱反正的真实史实结果更好。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谈迁《国榷》

所以于谦才会呵斥来报讯的儿子于冕,莫管此事,却绝不是因为他对任何人的“愚忠”。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于冕)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那一晚,血不曾冷,风孰与高。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为了回报当年举拔他的明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谦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按兵不动……所谓「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封建社会,由于家天下的本质,皇帝为了维护自身权力和安全,在内宫和外廷之间设置了可以称为天堑的壁垒屏障。正是由于这道屏障在,所以才会发生很多其他人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

夺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假设有几个党,一个是于谦党,于谦声望既隆,权力又盛,看上去干什么都行。但这个党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没有立储。当然这个问题牵涉到景泰帝的问题,但无论有什么原因,没有立储就是没有立储。储君不仅仅是未来的接班人,还是前途所在,希望所在,更是一个政治群体,特别是既得利益的政治群体能够繁荣稳定的基础之一。

在封建社会,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皇宫流水的大臣,于谦再NB,也不可能永远掌权。所以,对于所有大臣来说,在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上,是必须要站位的。但问题是,景泰帝无子,身体又不好,大臣们无位可站呀。我反对 @狐狸晨曦说的不能让藩王继位的理由。因为藩王继位这种事情本来就有非常完善的机制,特别是在明朝,藩王即位的情况并不仅有,用这个来作为理由实在是牵强。

无位可站,等于是让出了阵地,如果有人发起了站位,于谦党们的选择就很玄幻了。当然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因为于谦党的权势很强,其他人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发起站位,但总是有投机主义者存在,虽然很多投资客失败身死,但一旦成功就可能一飞冲天的诱惑总是吸引着人们前仆后继。

前面说了,封建社会内宫和外廷是两个世界,所以会发生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不同意 @狐狸晨曦 说的于谦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了扭转的机会,于谦虽然品行高洁,但我反对过高的拔高英雄,因为英雄也是人,不是神。就算于谦完全不为自己家人考虑,他也得为追随他的人考虑,也得为千秋大义考虑——辛苦做事维护正义的人被杀了,卑劣无耻投机取巧的人上位了,哪怕仅仅是对于一个王朝的延续来说也绝对不是好事情。

夺门之变于谦没有阻止的关键在于,夺门党掌握了四要素,这四要素虽然不一定能消灭于谦党,但足以将于谦党反击的成功率降低很多,且会将反击的危害增加到极大。这才是于谦放弃阻止的根本原因——反抗不一定成功,即使成功了,自己的声誉完了,追随自己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个国家可能也完了。

这四要素,一是正牌的继承人,于谦党那里没有储君可站位,所以所有大臣在这件事上都是彷徨的。现在让他们做一个选择题,选项:A正牌继承人、太上皇、前皇帝朱祁镇同志;B暂无,可能是一个你喜欢的人,也可能是一个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也可能是朱祁镇同志。如果选A,你马上就可以保住现有地位,甚至更进一步。如果选B,你的未来将不可描述。这样的选择题你让人怎么选?

第二的一个要素是,内宫的支持。朱祁钰已经病重了,太后又被说服了。前面说过,内外是两个世界,虽然有时候看上去外廷可以影响内宫,但那是特例。而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只要宫门一关,非诏任何人不能进入,无论你有什么理由,要强行进入就是谋反。如果说夺门党没有控制内宫,哪怕他们夺得了宫门,那也只是一时的,太后可以宣诏于谦党入宫,但太后已经上了贼船。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于谦党在内宫中依然有支持,他们偷偷开门放于谦党进入,这种情况就介于谋反和肃反之间了,胜利者可以拥有话语权。但我估计于谦党在这方面是缺乏足够的资源的,而夺门党也不是白痴,他们进入内宫之后必定会严格控制宫门,想偷门可能性不大。


第三个要素,是先机。宫闱密事,关键字是密。古时通讯不便,交通不变,虽然于谦党掌握了朝权,但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能及时响应,特别于谦不是曹操,也不是霍光,他们的能量有限。石、徐之谋,到底于谦什么时候能掌握?按照正常的速度,于谦党必定有几小时延迟。不要小看了这几小时,这就意味着很多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假设于谦知道了有人去攻打南宫,他会怎么做?第一时间的做法肯定是让人包围南宫并抓捕贼人。等他弄清楚这是政变,早在几小时前人家都把太上皇迎出去的时候,你再去皇宫,发现皇宫已经关门了,一步落后,等于步步落后。这时候摆在你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想办法沟通内宫,要么是太后,要么是其他关系人,让他们开门,但是现在没有沟通的渠道,甚至不知道太后的态度。二是马上召集兵马攻打皇宫。虽然你可以告诉将军和士兵那是在平叛,但大家都不是傻瓜,任何理由攻打皇宫,就是谋反,就是族诛。最关键的是,夺门党必定不是傻瓜,他们说服孙太后并将朱祁镇迎入皇宫的同时,必定会拉拢大臣,可以单独宣召某位大臣入宫,也可以手诏下令,也可以私人联络,其核心要求就是一条,新皇帝已经即位了,也许还会撒谎说这就是于谦同意了的,问你认不认!可以想象,这种时候大臣会怎么选?

选择只可能有三种:A新皇帝万岁。毕竟这是既成事实,而且得到了后宫的认同,可谓大势所趋,这样做至少可以暂时保住自己的命。B痛斥政变谋反。如果是被宣召进宫的大臣这样做,估计马上就会死。即使是在宫外的大臣,在于谦都没有发话的时候这样做,等于是找死——万一连于谦都同意了呢?C容我三思。这个答案,其实和B是一样的结果。等于是你不承认新皇帝。所以,这个选择题,且是限时选择题,不出意外大部分人都会选A,即使选C的,也不敢明说是为了拖延时间,必定也会被逼着承认,至少部分承认新皇帝。

第四要素,不能反悔。皇位争夺到了白热化程度的时候,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没有反悔的权力的。孙太后也许是因为无知,因为被蒙蔽,但她一旦选择了朱祁镇,就已经上了贼船,如果朱祁镇失败了,孙太后就是谋反。同样的,其他大臣,一旦承认新皇帝,就不可能改口,因为如果朱祁镇失败,他们就是同谋。即使那些仅仅是部分承认的人,也会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些人或许是偏向于于谦的,但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大多数只能选择最不坏的路。因此,此时的于谦如果要反击,他的敌人不仅仅是石亨、徐有贞等人,还包括了几乎整个内宫,包括了所有承认新皇、甚至仅仅是被联络过的大臣——谁知道你有没有私下承认新皇?因为这些人都知道,如果皇帝还是朱祁钰,或者是其他藩王登基,都不大可能容得下他们这帮有历史污点的人。


这种情况下的于谦选择是很难的。如果他下令攻打皇宫,那么就形同谋反,军队会不会答应,会不会出力,其实并没有那么有把握。也许很多大臣已经认同新皇帝了呢?另外,即使成功了,又如何善后?孙太后怎么解决?与夺门党有过沟通的人怎么解决?一旦自己开了这个先河,就骑虎难下了,就算不想当曹操也不可得了,到时候究竟是自己谋朝篡位,还是最终覆灭呢?如果选择反击,可以说就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显然于谦并没有为此做好准备,谋朝篡位是一个技术活,是一个耐心活,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培养的活,不是哪个权臣突然一拍脑门就能干成的事情。于谦权力再大,也是以为国保民为基础的,总不能昨天还在说为国为民,今天就突然宣布自己要当曹操。别人拥护忠臣于谦,不一定拥护当曹操的于谦。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求仁得仁尚何语。

理想是值得用生命捍卫的。

于公千古。


user avatar   sui-kuang-feng-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代宗病重,于少保其实就已经没了退路,除了起兵造反,他的结果都是一死。起兵,非不能为,实不屑也!

你我常人,遇到危险首先想的是如何保存自己;于谦不同,他首先想到是如何保存国家;以上,就是你我和于谦的区别,也是常人和伟人的区别,伟人眼中,只有家国天下。

这,就是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之变。


user avatar   du-jia-h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一句,那些个在这个问题下回答抽烟喝酒烫头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垃圾。

没地方抖机灵了?连德云社自己都从来不拿这个砸卦,为什么?因为连那帮说相声的,对历史都有一个最起码的敬畏。化用郭老板一句话:机灵不是这么抖的,尿是这么抖的。


以下为回答正文:

珠玉在前,贻笑大方。

于谦是什么人?是镇国铁胆,是补天巨手。

是一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断梁的强人。势如垒卵,是他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整个天下。

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是一根筋的书呆子,也不可能是伟光正的白莲花。

他什么都知道。

当他看见瓦剌人一次又一次把“太上皇”拉出来敲诈勒索,而“太上皇”竟然还不肯去死,他就明白了一切。

“太上皇”,木土之变第一责任人,天下危局的缔造者,强盗们用来勒索明帝国的肉票。

一个人,一个曾经的国家元首,但凡心中还有一丝对天下、对苍生的责任感,他早就自裁了,“北狩”一年竟然还有面目回国。千年以来,唯此公能稍望徽钦项背。

这些,于谦看到了么?肯定看到了。

那么他看透了么?我个人认为看透了。

于谦早就知道,这个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什么都可以放弃。

“太上皇”在南宫住了多久?七年左右。如果于谦有私心,这个货凭什么活着?

于谦看不出自己拥立景泰,一定会被反攻倒算么?他心里有数。

于谦没有足够的智谋和能力去自保么?他不屑动手。

外敌骑脸,朝廷权力发生更迭,这个时候,于谦如果想活,他有两条路,一条叫王莽,一条叫石敬瑭。

所以,于谦的选择是赴死。

当机立断拥立新君,是为了天下苍生。

身为文人,指挥二线部队保家卫国,是恪守人臣之道。

迎回太上皇而未见烛影不闻斧声,是一片赤诚公心。

太上皇还朝复辟,自己必遭清算,而不弄权卖国,是守住了中华道统。

于谦为什么不阻止夺门?

因为他是西湖畔,堪与岳武穆为邻的于忠肃啊。

苏轼《晁错论》: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明史》赞曰: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后学晚辈不肖,忠肃公千古。



p.s.北狩皇帝复辟后,曾下旨斥责景泰,里面有这么几句:“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真是没太看出来这是在说谁……


user avatar   zwx-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文龙可以嚣张跋扈,屡战屡败,瞎几把吹,只要他在敌后能牵制后金,

袁崇焕可以不要监军巡抚节制,可以辽事一言而决,一年领几百万军饷钱粮,只要他能控制那帮狗日的辽西军阀,不让后金破山海关是明庭的底线。

辽事败坏的大锅在于辽西军阀卖国卖友军,几十万明军死在辽东,只有关宁军转进如风。

袁崇焕可以杀毛文龙,只要他能控制东江军配合他在辽西的筑城,在他指挥下东江军能发挥更强的战斗力。

但是毛文龙死后东江军内斗崩溃,旅顺被攻破,三顺王投清送上重炮水师。

督师平辽平到京城了,烧的不是你家房子,死的不是你家亲戚,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相关话题

  蓝玉、于谦、袁崇焕谁的死不冤?谁的死负面影响更大? 
  邓世昌左宗棠林则徐是否应该与岳飞文天祥于谦共称民族英雄之称号呢? 
  要是于谦生活在朱元璋的时代会有怎样的成就? 
  要是于谦生活在朱元璋的时代会有怎样的成就? 
  赵构如果换到朱祁镇的位置上被抓了,会不会去叫门? 
  为何现在的人提起于谦常想起相声演员于谦而非明朝英雄于谦?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 
  为何现在的人提起于谦常想起相声演员于谦而非明朝英雄于谦? 
  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微博@江苏检察在线的「正当防卫还得靠跑」的言论?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刘慈欣很多作品中有「日本元素」?





© 2024-09-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9-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