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看《小时代》可以吐槽, 不爱看《聂隐娘》,凭什么连承认都要被骂无知?
群体有种奇怪的现象:本来不喜欢的东西,一旦大家都说好,尤其当这个“大家”还是社会上相对高端的群体,或者是某个奖项的认可时,就觉得自己的“不喜欢”似乎成了一种耻辱,意味着自己不入流、不上档次、不懂艺术。
接着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错了?是不是这东西其实也有它的可取之处?是不是我看得不够认真错过了它的精髓?然后非要在这本来不喜欢的东西里硬掰出几个似是而非的优点,拿出去跟人说时,心里是自豪的。仿佛这每句赞美之辞都成了市井大汉前往艺术殿堂的通行证。
《聂隐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观影的过程,明明看的昏昏入睡,明明打心底里觉得不舒服。可谁叫导演是侯孝贤呢?文青们都对他痴迷得如孝子贤孙,一定是有道理的。
所以强忍着无聊的心情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就是不甘心,害怕离场之后,影响了自己骨骼清奇仙气飘飘的艺术腔调!
不可否认,侯孝贤确实是文艺片的一代宗师,但剑圣也并非百战百胜,宗师也不是无往不利。再牛逼的大导演,也不可能没有烂片出世。
每个画面都很美又怎么了?《少年派》每个分镜也很美呀,而且还有情节!
导演七年磨一剑又怎么了?《阿凡达》是导演花了十年拍的,而且还有情绪!
艺术片都是慢节奏怎么了?《花样年华》也是慢节奏,而且演员表情还不僵硬!
安静的配乐很少台词很多想象空间又怎么了?卓别林的喜剧一句台词都没有,而且还表现力强!
导演为自己而拍的不用来取悦大众又怎么了?我写文吐槽也是为自己而写不取悦大众,而且还不收读者门票钱!
然而在群体中的我们,却甚少有勇气成为《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直面自己就是“不喜欢”的事实。
不喜欢郭敬明可以说,不喜欢莫言却不能说。
不喜欢TFboys可以说,不喜欢Michael Jackson却不能说。
不喜欢《杨贵妃》可以说,不喜欢《聂隐娘》却不能说。
独树一帜是好的,而当独树一帜成了一种刻意,便是另一种随波逐流。
曾经是满大街的日韩欧美风,结果有个女文青说了,贴近自然的棉麻和舒适的平底鞋更能象征内心的自由和不羁。于是女孩们低头看到自己的丝袜和高跟鞋,都觉得俗不可耐羞愧难当。
曾经女主内男主外并不出奇,结果有个女权主义者说了,女人要独立要有事业。于是即便孩子没有人照顾家里厨房都长泥垢了,女人们也不敢放弃工作照顾家庭,仿佛没了那点工资就少了根救命稻草,一旦花了老公一点钱就成了旧社会的缠足妇女,既落后又没自尊。
曾经教育鼓励的都是品学兼优的乖孩子,结果有个特立独行的90后说了,学霸都不如学渣混得好。于是大学生都不上课了选择去创业,谁没有个辍学史,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没出息。
《皇帝的新衣》是个古老的故事,然而时过境迁,人们却并没有比故事里的更聪明更有思想,乌合之众还是乌合之众,换了件新潮的外衣罢了。
真正的自由独立,从不需要旗帜和口号。裹在紧身套装里照样闲云孤鹤,身居嘈杂闹市中也能悠然自得,酒肉穿肠过依然心怀信仰。看着犯困的电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文青鄙视我没文化还是不喜欢;父母介绍的相亲对象,没感觉就是没感觉,亲朋骂你不懂事还是没感觉。
你能把我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