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9 年,知乎和微博谁更有前途?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wei-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微博直女癌太多,知乎没有分类显得太杂乱,且一天到晚有脑残和广告。都药丸。

相比之下我选择百度贴吧。通过关键词来划分贴吧这个设定非常赞,在大部分贴吧里,用户们都能紧紧围绕主题进行一些非常深入、全方位的讨论,干货很多。这是微博知乎所没有的。比如说假如我要查《群星》或者《文明6》的攻略,或者请教相关问题,只有贴吧讨论的深度才能满足我的要求。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的来说,微博的讨论更多围绕人展开(博主/转发),知乎的讨论更多围绕事展开(问题/回答)。

而女人天生对人更感兴趣,男人天生对事更感兴趣。见论文:

这个分别没有那么绝对,微博上有围绕热点事件的讨论,知乎上有如何评价某个人的讨论。但是整体来看偏向是很明显的。明星在微博很容易形成影响力,在知乎就很难。

所以微博上女用户更活跃,知乎上男用户更活跃。微博抽奖都抽不出男人。

众所周知,论消费能力,女人>小孩>老人>狗>男人。

所以,知乎和微博谁更有前途,还用问吗?


user avatar   zhuangze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心底里,我是高看一眼知乎的,可未来真的不好说。

---

这些天对「知乎」来说很重要,从曝光裁员事件到大V出逃微博,以及我现在回答的这题都和微博有关系,这个意思就很明确了,猜都能猜出来是谁在背后搞事情。可是换个角度看,微博之所以能吸引知乎大V,原因不过是切中了大V们的痛点——(优先分配的)流量、(白送过来的)粉丝、(有保底收入的)内容创作,而这是目前的知乎给不了,也不愿给的。


可谈到知乎,我是有感情的,也有很多话想说,所以我想给大家,给@周源 @黄继新 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像我这种知乎老玩家的成长史,另一个是我眼中的知乎现状。


二更:很可惜,这篇文章使用at功能都没法直接通知到被at得朋友,作为社交应用真的这不算bug嘛?




一个知乎垂直大V的成长史

——写给站在十字路口的「知乎」


我是庄泽曦,艺术领域的知乎大V,坐拥17.3万粉,却没多少人能真正关注到我,这感觉好比落入冷宫,其原因你我心知肚明。不过,和知乎相处的最初一段时光还是美好的,故事要从6年前说起。


1.

2012年的罗马雪下得很厚,课也停了好几天。我在Zaker上翻着翻着就看见一篇知乎文章,记不清写什么了,反正他把艺术史讲得漏洞百出,也把我直接气出了温暖的被窝。我冲到电脑前,想注册知乎却发现要邀请码,就让我更气了。后几天,我弄到了一枚邀请码,才算正式成为「知乎er」,原本想找人激辩,但知友们温文尔雅、有理有节的交流氛围教我打消了念头。


关注我的第一人是 @陆小胖 ,他在四年前退乎了。他读过我早期的所有回答,还写过很长很长的评论,也能分辨「点赞」和「感谢」的区别,活像是个新世界的引路人,一下子就把我抓牢了。在最开始的这段时间,是因为他的陪伴才让我发现知乎的有趣,至少我每发一篇回答,总有一人会认真地看,认真地与我交流。不出几个月,大概到了知乎公开注册的时候,我已经积攒了点粉丝。这其中还要感谢如 @安尼迪@涛吴 、@梁海、 @双王@钱争予@刘硕@钢盅郭子 这些早期大号的点赞和分享。后来还被 @黄继新 关注了,他不仅给我点赞(一共点了56个赞),还把我的几篇回答转载到了微博,这让我粉丝数迎来了又一波增长,大概在2013年中的时候,我有了2-3000粉。


记得当时有个问题是知乎各领域都有哪些「专业」回答者, 有人把我的名字放在了艺术类下面,而「专业回答者」是知乎在2013年追求的东西。尽管在定义「专业」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弥足珍贵的是在沟通、交流的过程里,人人都能保持专业精神:对事不对人,谦逊又有礼。


后来,@程浩 同学离开了我们,那最美好、最纯真的知乎时光也就此画上了句号,而“地狱”也确实杵在了他和知乎身后。我记得当时有人组织过一系列活动,但可惜的是,我没有把他让我指导的那些电脑绘画保存下来,我当时以为他不会提前走的。


2.

2014年以后,知乎上的朋友都慢慢变成了线下交往的朋友,我们通过知乎抓住了彼此。虽然在一开始,我和 @陈诺 在某个问题里吵了一架,具体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争吵中我们彼此看出了对方的水平。在 @陈诺 拉起来的“知乎艺术史小分队”里有我、 @螺旋真理@Timothy Wang@金药@刘斯坦、 @刘广隶、 @翁昕@了不起的苏小姐@董悠悠 好几十个艺术类「专业回答者」,我们在群里经常讨论艺术问题,分享心事、一起吸猫。到了暑期,我们也会在线下碰头,喝到晚上2、3点。


和知乎上的朋友熟识以后,我却投入了现实世界,那段时间我在准备本科毕业论文,又入职了一家大画廊,我的爷爷也深陷重病,所以学业、工作和家庭的三重压力让我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认真答题,虽不说完全弃用知乎,但也差不多。这种状态直到@谢竹君的加入才算缓解。


谢竹君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知乎编辑,她是台湾人,特别关注艺术和文化领域。当她加入微信群后,就给我们策划了大量问题,积极鼓励我们在知乎上发表真知灼见。那时候,知乎日报、编辑推荐是最有曝光力的渠道,而她不间断地把我们的回答推到粉丝们的时间线上,推上日报。推荐强度之大只需截个图就能说明,那时候只要我认真写回答,几乎全能走进大家的视野。



你看,我回答6个问题就有5个被推荐,目前我被推荐的49篇内容有一大半都出自这个时期。从此以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我,更多知友成为我线下的朋友,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并非专业出身,但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热情同样能感动我,勉励我更努力创作。


2015年底我的粉丝只涨到了10000多,不过我明显感到知乎做得越来越好了。一天,我在学校里被同学拦住:庄泽曦,你还是网络大V啊!这个时候,我在学校里的学霸形象就被放大到了互联网上,成了陌生人眼里的学霸,这感觉前所未有。可不止如此,知乎让我在现实中的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其广度更不止于艺术爱好者的圈子,借助其他平台的非法转载,我家长的朋友、初高中老师同学、业务上的合作伙伴,还有很多我不认识却和我的朋友圈有交集的人,都认识了我,关注了我。那年圣诞节前夜,我老板走进办公室激动的说,北京有个藏家说特喜欢你的文章,你写什么了,还推荐我们画廊的产品了,是嘛!那天他给我的礼物我是一只Fendi,而其他员工只拿了些小玩意儿。

3.

知乎带给我的直接经济利益(变现),一开始不是给品牌方写软文的广告费,而是更大、更现实的工作机会和合作项目。2016年开始,我在知乎上不断接到合作邀约,从各地美术出版社到民营出版公司,从私人画廊到美术馆和展览公司,还有大学教授开的课题组都来找我合作。以知乎为起点,我开始进入出版业、商展行业、艺术品社交app、艺术品金融,认识了很多人,经手了好多个项目,也搞黄了不少东西。


不过,事情不会永远顺利下去 ,当 @谢竹君 离职以后,我们艺术类的曝光度就低了很多很多,新来的编辑明显不太懂艺术和文化类的内容策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开始抱怨「知乎水化」@董悠悠 在商业化上的成功也正是在那个时候,由于曝光强度日渐下降,她离开了知乎。我在接到一项很重的达芬奇研究-译介项目后,也停摆了大半年时间。似乎我们实现了一波商业价值的转化,然而这对于一家新兴互联网媒体而言,是不够的,我心里很清楚,但怎么努力却再也不能被大家关注了。


后来的事情想必很多人都清楚,今日头条开始挖人,也挖到了我头上。他们出价并不低,但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合作,因为今日头条的问答环境是粗鲁的,低俗的。我手里拿着钱,却觉得丢了面子,甚至丢了自己的心性,我不愿这样出卖自己。尽管知乎也不是以前的那个知乎了,但我无处可去。

4.

在第二次撤离知乎的9个月后,我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玩手机,对着siri发问:该怎么买水彩颜料呀?突然,令我兴奋的事降临了。我惊讶地发现siri显示出来的第一条链接 竟是我在知乎上的回答。这让我如获至宝,就像第一次跳出暖被窝一样,我蹦到女票面前,让她试试这个科幻小说般的功能,互联网似乎通过知乎连接上了知识,你我,变得像个活人样儿的。


后来一段时间,我开始观察中老年客户的搜索习惯,不管是对着语音助手发问,还是在搜索栏里搜东西,他们输入的都是一句几乎完整问句,而这个正是知乎的特点。在我们画廊的渠道拓展会议上,我作为合伙人提出了下面这个概念:抢占搜索引擎上的问句类排名,应该是垂直领域打开渠道的一种方式


从那天开始(2016年底),我就认定知乎的未来是搜索引擎,它集合数以万计人的智慧,事先把普通人的迷思储存在网络上,让知识以自然对话的方式展现出来。在一段时间里,知乎确实往这个方向发展,但后来增加的live等功能又似乎把知识入口封锁了起来,以期达到商业化目的。我很清楚在短平快的市场上,在快速变现的环境中,live和分答模式要比建立一个庞杂的内容库更高效,但我不能容忍的是既然有那么多内容工作者在不懈努力,知乎为何不能再高看一眼这部分人的巨大潜力呢?我的意思是,知乎不一定只是个媒体,也不仅仅是内容创作者的孵化器,它可以是一个大学,这话不是虚的


于是,我在2018年初和知乎闹了一场(虽然知乎变了,但我不会变!),就像个矢了宠的贵人、被抢走玩具的孩子。当时知乎官方给我的解释是前端部分的工作没有跟进,推荐和关注页面没有分化开,以后就会好的。黄继新还派了一个小姐姐加了我微信,在意大利的半夜(国内清晨),我把对知乎的爱恨交加,像久别重逢的恋人相认又不敢相信地,一股脑都吐给了那个小姐姐听。这之后,她偶尔也会鼓励我,教我信下去。


我信了,但等待是漫长的,而且好像我真被限了流。


5.

今年年中,我突然接到一通从香港打来的国际长途,电话后是一声温柔却理性的女声。她是知乎E轮投资人请的背调,她准备了10个简短的问题,而我却和她说了两个多小时。我把上面那些话告诉了她,我把自己对知乎的理解和未来的畅想全告诉了她,我想让她信,虽然我知道她没有任何决策权力,但只要她在报告时能对知乎信心满满,也就能增加一分好印象。


后来, 我听说知乎E轮了,也发现之前提的要求都被实现了,这些事儿别提让我多开心了。可事实仍是残酷的,尽管每出一个新玩法,知乎工作人员都会和我对接,邀请我配合做一些东西,但收效甚微,我指的不是粉丝增长量,而是粉丝黏度和聚合力。因为我发现,随着粉丝增速而来的只是一批批匆匆过客,很少有人再愿意驻足停留,再愿意和我说说话了。


我心里很清楚,是出问题了。在我们艺术圈,判断作品好坏的标准,不是它有多贵,而是有多少人擦肩而过时肯停下她焦急的脚步,用目光凝视作品。这个变量现在变得越来越短,知乎也成了瀑布流。最新几次的UI调整甚至把内容创作者和他们创作的优质内容割裂开了,这感受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最熟悉的亲人抱到市场上待价而沽,想想就痛。优质的沉淀内容以这种野蛮的方式变成了娱乐产品,而且还是不入流的娱乐产品,因为它们原本就不好笑。


6.

在「创作者中心」出现以前,我就接过单,价格从最早的1000一路涨到了一万多,但令人心寒的是即便为知乎官方创作的品牌回答也无法规避被限流的危险,商业部门和社区部门的内斗应该真实存在着。然而,作为内容创作者,尤其是知乎上的创作者,我尽可能地试图弥合「专业」与「商业」之间的鸿沟,但这种努力不少知乎用户不买账,就连官方也不买账。


就在这个时候,知友们开始争吵「专业」和「商业」的界限,我夹在当中迷茫的像个傻子,因为我觉得这并非不可调和之物,我是做艺术品市场的,而我的工作就是去调和这两样东西。知乎出生时的那股黑白分明的劲儿在步入商业化的过程里,被一些虚头巴脑的人玩坏了,他们试图让知乎保持纯粹,却又不肯喂养这精致的理想之物。


对我来说,目前知乎平台的商业化变现模式,尤其是软文广告类的写作,并不是什么创新事物,它也不符合知乎的调性。我不是很清楚知乎商业部门的意思,但我清楚外围的一些优秀公关公司的策略,他们更希望用知乎平台做一些事件营销、活动营销的东西,而他们看中的也是知乎曾经爆出的魏则西事件、三星note7等等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程度。


7.

明天会怎样,我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微博在抢人,其他几家竞品也在抢人。作为很早就开始商业化的知乎er,我不怕没地方去,但知乎如果在短时间内消亡,那真能我会哭上好一会儿。


知乎是一所“大学”,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今天它遇到了危险,我却没什么可帮忙的,除了写下上面这些纪念性的文字外,我真的建议知乎的决策层们能好好读一读有关「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因为知乎得的是「大城市病」:它的主干道太过拥挤,它的城市功能区块太过分明,它的副中心正在被拆除,它的市政基础早就老化,它的产能结构也严重失衡。这不是一个比喻。


这就是我想说的,作为曾繁华一时的商业街,想对知乎这座城市说的话。



现在,我再说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发现了一块地,地里藏着金子,地上全是一身本事的人。他在旁边开了家铁匠铺,专做锄头分给地上的人,说好每挖一块金子就对半分。一开始人们挖啊挖,挖到了不少宝贝,于是铁匠就召集更多人来挖。人们发现这地里的宝贝是越挖越多,永远也挖不完。于是铁匠就雇人升级他的锄头,把柄磨得溜溜的,刀口磨得尖尖的,挖的越来越顺手。


可是啊,这些磨柄的人干活太认真,把木头磨成了水晶,一抡就飞出去砸死了好几人。那磨刀口的就干脆把口子弄钝,以免害了人,可又让挖金工作变得更难了。但这都不打紧,人们听说这里的金子挖得成堆,成了景观,就纷纷慕名参观。最终,铁匠灵机一动,他说:毕竟这里的金子随便一挖都有好多,你们要用我的锄头,就先穿上背背佳,按一套标准动作来挖。


来看挖金表演的人越来越多,铁匠就以门票度日,完全不管挖金子的人能挖到多少,不过就这样也相安无事了好几年。可突然有一天,铁匠发现没人来看表演了,因为挖金子的人全都换成了机器人。铁匠铺也就倒了。


user avatar   wayangmov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感觉,知乎并没有意识到一件事:具备某些特质的人,哪怕在13亿人口的中国,依然是非常稀有的。

从大众熟知的名人来说,李诞啊,papi酱啊,高晓松啊,看似是谁上谁都行,但其实不是,他们本人的才华,经历还有爆点事件,其实都是很难复制的,要不然他们的个人品牌也不会那么值钱。

相比微博,知乎没有那么多已成名的名人入驻,就算入驻了也只是偶发性的答题,并不能成为整个网站的中坚力量,毕竟发140字微博和写1万4000字的答案还是有难度和时间上的区别的。我开始玩知乎的时候,网站的主要内容贡献者大部分都是草根,但是在各自领域有着不低成就的专业人士。

这些人看似平平无奇,但其实很稀有的。比如说拥有商飞执照,甚至说真的飞过737,A330的民航机师是满地都有吗?显然不是。但是通过知乎的一些民航问题,我们能很轻易的破除搜索和沟通障碍,让普通人能够透过这些回答,接触到一个飞过大飞机的人,甚至了解到一些你穷其一生都不可能接触到的航空术语。如果你还有更多疑问,完全可以私信他,如果真的聊开了,说不定你们还能成为现实中的朋友。

知乎不仅仅有民航机师,还有名校的理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还有一分钟几千上下的专业律师,三甲医院操刀过高难度手术的医生,还有执导过大院线电影的导演,等等等。按社会的阶层分化情况来说,其实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是不容易接触到工作领域以外的专业人士的。但是知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个人可以很快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直接了解,直接沟通。对我来讲,这才是知乎的魅力所在,充分诠释了新一代网络“破除沟通壁垒”的精神。这也是微博很难发力的一个点,因为微博的短平快方式,让专业人士很难集中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

而我觉得知乎可以开拓的点,就是包装这些人,让他们能成为“名人”。奇葩说就一个辩论节目,为什么可以带火那么多其貌不扬的人?就是抓住这些人的特质,无限放大,疯狂包装。

但是这一整年下来以后,大家也能感受到知乎的主旋律,反而是打压这些所谓的“大V”,包括前些天某创始人对大V的不屑,包括各种蜜汁封号,都充分展现了现在整个平台根本不在乎这些宝贵的人才资产。当所有人的热情下降,逐渐退散,知乎真的能找到替代品吗?我是持悲观态度的。这个社会上有特定能力的人,数量是有限的,不是你打倒一批,就能有新的一批填补上来的。

除非,知乎未来铁了心要往奶子长腿,两性情感这条路走,那就确实不用担心。毕竟好看的人,在三里屯待一天,能砸死N个。只是这样的玩法能走多远?


user avatar   ai-mi-saso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易云,哔哩哔哩,知乎,三者都是把烂牌打好再打烂的奇葩

是三者的共同点都是,都不想做过去的自己了,想做领域大佬:

网易云→音乐论坛(Soundcloud?)

哔哩哔哩→中国油管(甚至新版界面直接照搬)

知乎→微博(居然加了热搜板块)

结果都扯着蛋了


其实这个问题我仿佛觉得是再现了“抖音逐渐快手化”或者“抖音和快手哪个更有前途”一样…说实话,我真的很好奇知乎自己到底想变成什么样子,反正它不想做知乎了!不过不管想变成什么样子,它的版面都需要大换血

我们玩微博的时候,知道这个是微博,微博始终是微博。但是知乎呢?它到底想成为什么?学术?娱乐?百科?

从内容质量来说,现实中的确有些没什么主见的人用知乎把高赞答案当金科玉律,甚至以为自己刷刷知乎就是在学知识了,其实根本就没有自己真正的见解和思考,说到底这和微博的舆论控评本质是一样的,可能在引导上还不如微博。

从交互体验来说,知乎的可谓是吃相难看(广告一言难尽,以及翻页),逐渐微博化的同时还被微博甩了好几条街。

算法推荐上,我个人经常被恶心到。举两个例子:

1.我个人是天仙路人粉,偶尔会在知乎看看天仙的一些回答,结果知乎没日没夜的给我强调“天仙有多脱俗”之类的问题…看到腻,结果不得已屏蔽了天仙的标签。毕竟我又不是为了知道天仙有多美才刷你乎的…

2.另一个例子就是前段时间在看哈利波特,搜了几个问题后,知乎又开始没日没夜的给我剧透…结果我把哈利波特的标签也屏蔽了…


人工智障吗…!!!怒摔手机!!!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靠什么活着的?

是逼格!是优越!是“啊!我又学到了呢”的收获感!

然后现在知乎搞了个推荐算法,这个算法是什么系的我想各位都知道

是快手!是头条!

而这个快手头条系的算法最大的特点

是无脑!是low逼!是让人泡在同样的内容里“嘿嘿真好玩”的重复性!

自己把自己的基本盘砸了,还上哪去要前途啊!

原本的关注体制整个被爆掉,完全洗成推荐体制,而推荐体制里出现的东西,不是娱乐明星就是热点新闻,你随便点开个什么接下来就是无脑刷屏,昨天晚上点开个仙剑7和古剑3的对比,这特娘的可厉害了,今天早上一打开知乎,满屏幕的仙剑,连13年的问题都看到了,这也太花俏了吧?

好的,为了找脑残证据刚才点开推荐扫了一眼,满屏现在是jojo,天知道我什么时候点开过jojo。

想想大家最开始为什么想上知乎吧!为了看一堆头条系满地都是的垃圾稿?是为了看一些“新编的故事”吧?是为了近距离接触精英阶层和行业大牛吧?微博你关注明星关注再久也像是隔着一层,知乎这里当事人的发言则让人感觉亲近,这才是知乎最大的赢点吧?

现在我们看不到大牛,看不到精英,看不到认真分析问题的答主,成天泡在几个烂话题里回味三年前的机灵,开始玩短视频后更是成功从“互联网最大内容输出平台”变成“互联网最无脑搬运平台”,没有了“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中国人的努力程度远未到拼天赋的时候”这样的金句,成天东拼西凑批判一番,这样的知乎你说还有什么前途?

哦对了,最近不止一个人跑来告诉我他们看不到我的某个高赞答案了,我很疑惑这个算法到底是怎么屏蔽的,限流我都已经习惯了,定点翻答案都翻不着,是不是说知乎高层认为靠推荐每天推送15年的答案夹杂着广告和live宣传就能把知乎办下去啊?


user avatar   kn-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我曾是知乎重度用户,也曾非常热情向周围人安利知乎,分享知乎我认为优秀的答案

虽然我一度废弃掉了微博账号,最长可能一年都没有发一条原创微博,大部分微博都是转发锦鲤求好运了

但是,在这个时间点,我认为,微博比知乎更有前途

直接表现,知乎试图在娱乐明星这块抢微博的生意,抢微博的流量了,可惜,抢不过

看一眼知乎的推荐和热榜,和娱乐八卦、明星评价相关内容层出不穷,但说实在话,内容尬的看不下去,粉丝真情实感的吹捧居多,客观分析能体现知乎特色的优质内容,少的可怜

简单粗暴点说,知乎要搞娱乐话题,风格应该是甩数据甩资料甩分析这样的,而不是被粉丝玩成明星超话尬吹控场的。(小声说,知乎娱乐要学也请学早期的天涯啊,学微博干啥)

知乎越来越像微博,可是已经有了一个微博,为什么知乎要做第二个微博?微博铁了心绑定明星玩流量,死死绑住粉丝这颗发财树,今天打个榜,明天开通个特定卡片,再后天评个King&Queen,粉丝出钱出力出感情,知乎呢?你怎么把这些人抢过来?知乎邀请过很多明星来答题,试图带动流量,可惜效果并不好。在娱乐这一块,看不出知乎能有什么法子超车微博。

知乎现在最令我不满的,是知乎不像知乎了。知乎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有深度的观点碰撞,是优质的内容输出。然而,知乎在放弃自己的核心战斗力,或者说,守不住自己的核心战斗力了。

诸位的时间线上,曾经活跃的大V,能输出优秀答案给人启发的大V们,多久没更新了?

还有,知乎现在见缝插针插广告,插的丧心病狂,移动端用户体验差的和微博不相上下。微博好歹我用国际版还能清净,知乎呢?

知乎想推广视频答题,可我上知乎不是来看视频的啊,要看搞笑视频我为什么不去刷抖音?不去看秒拍?

我现在的感觉是,知乎到处想抢别人的市场,就是不想好好经营本来已经打下的天下。试问,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高端、理性、优质内容平台的形象,国内有类似的产品吗?有在这个领域和知乎知名度一拼的平台吗?

哦对了,知乎现在移动端的宣传,越来越像百度知道了

知乎想做微博,想做百度知道,想做微信社交,唯独就是不想做知乎

微博一直知道自己要做微博,知乎现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了

不知道要做什么,哪里来的前途?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和大V关系

如果说今天是2008年,还有人摆不正大V和网站的关系,情有可原,可是已经2018年了啊。

所有的网站,都是1个人写,100个人,甚至1000个人看。

去中心化,可以不可以?可以,怎么去做替代?谁来替代大V?知乎员工吗?有没有想过谁来做大V替代啊。

还是干脆工具化,变成了一个纯社交平台?就跟QQ一样,QQ是没有所谓的大V的啊。

那你就需要做用户隔离,可是我也没看到知乎做用户隔离啊。

而且本身就有一个大V悖论:所谓的大V其实就是关注的人比较多,你把这个大V权重降下来了,势必又有另外一个人关注度高,于是他就成了大V,如此而已啊。

然后你再把他打下去,打地鼠么?

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的输出能力是不平衡的,大V之所以产生,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是大V,而是因为他们能输出,不管他们输出的是干货,还是段子。

所谓的给大V限流,本质上是限制输出,而对于一个内容网站来限制输出,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CCTV靠什么赚钱的?广告对吧。

既然靠广告赚钱,我来出个主意:干脆就把所有的电视剧电影新闻全部不播了,我们就播广告,好不好啊?这样不是更赚钱了吗?

为什么CCTV不这么干呢?可能他们还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

机构号也好,广告也好,是需要足够的人数,足够的内容去把他们抬上去的。

我们选择一个极端的:假设知乎一个大V都没有,全部是机构号,是不是知乎就盈利了?

如果CCTV一个电影,一条新闻都不放,全放广告,是不是以后可以大赚特赚呢?

广告和热搜

看过那些综艺节目了没?你看OPPO会给综艺节目冠名,VIVO也会给综艺节目冠名打广告。

为什么老年人产品,什么老年人保健品,怎么就不在综艺节目打广告呢?

因为用户群定位的问题对吧。

现在知乎的情况是什么?就是往明星的方向,综艺的方向走。

而知乎这个社区,绝大部分是男性,而不是女性,这就等于老年产品在综艺节目上打广告啊。

用户群他不匹配啊,因为你这个广告直接过滤掉了男性群体啊。

大V们也懒得参与,热榜在推《即刻电音》,可是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去参与啊。

这都不知道知乎怎么想的,在一个综艺节目上做老年人产品广告,在一个贫困社区,打爱马仕广告,这有什么区别呢?

方向都走错了, 怎么指望有好结果?

男性群体就没需求了吗?一样有啊。

问题是男性群体的需求,你想清楚了吗?知道怎么策划吗?知道怎么打造一个循环的经济体系了吗?


user avatar   ze.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上很吊诡的是,用户越来越多,能看的东西却越来越少。而且这种少,不是说基数大了,比例变小了,而是有用的信息的总量就在不断萎缩。对于以“知”为名的网站,这是很危险的。


知乎有三个问题。

1,算法。推荐算法的结果,肤浅,重复,俗艳。哗众取宠的内容,反复推荐。单单一个如何评价某韩国女星舞台脱衣,刷屏一个月,也不知道我搜啥了,非要推这个。一个问题,只要不点屏蔽,它就能一直给你推到天荒地老,即使你根本没点开过。推荐的内容,越来越窄化,越来越无趣。

更不能理解的是广告算法,知乎有用户动态,关注,回答,应当可以极为精准的推送广告,却推的乱七八糟。前几天一直推什么“第一次的注意事项”,儿子都上小学了,需要你教吗?好歹做一点用户画像。好像也没什么算法,就是撒网,谁给钱,就给谁全站撒网,有一个点开的算一个。

再者,一个广告我不点,你有必要重复出现十次八次吗?好歹你换个广告啊。总是刷到同一个广告,有种听到“羊羊羊”脑残感。

热榜算法,槽点不多,只不过除了八卦,综艺,电竞外,剩下的也冷冷清清,挂在热榜上,有些凄凉。


2,限流。如果说算法增加了杂音,那么限流就降低了质量。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限流伤害最大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我不介意没人点赞,只要能读到有用的东西,我就会留在这里。写只是兴趣,而读,是硬需求。但当时间线上,曾经熟悉的身影都蒸发了,出现的都是些推荐的无趣的东西,就不想看了。

限流,限制的是读者的选择权。我之前有关注vczh,后来刷屏太多,那我就不关注了,就这么简单,不需要知乎来帮我审查。关注不是姿态,而是订阅信息流,关注了看不到,那还关注个毛?让读者掌控自己的时间线,而不是阉割信息流后,换上无聊的推荐。

不妨查一下最近这段时间读者的留存率,如果在下降,就是个信号。


3,初心。现在的知乎,看不到初心,只能看到KPI。知乎的发起人们,不妨注册个小号,进来看看,这是不是当初心中的那个知乎。


对于一个网站,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用户为什来,微博很清楚,也用的很好;知乎有,却不自知,关注数据上的增长,却忽视了核心的消融。

数据是滞后的。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实说我觉得知乎前途堪忧。


说破了大天,知乎也是一家公司而已,既然是一家公司,它的前途跟“活跃用户数、用户活跃留存情况、内容质量”就本质上没有任何关系,跟逼格什么东东更没关系,只跟财报有关。换句话说,它的前途决定于流量能不能变现


不能变现的流量只是一个漂亮的数字而已。


我非常怀疑知乎的盈利能力,从管理层莫名齐全杀大V就能看得出来,真赚不到几个钱。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要是大V带来的流量能够变现,怎么可能动不动封大V?就是因为这些流量根本就不值钱,才敢,才能,才会随手就灭。


知乎实际上是有个后台统计数据,叫做“创作者中心”,里面有些统计数据别人看不到的。就我个人而言,每天会有几十万到百把万的阅读量,这个就是真正硬核的流量

能够给知乎带来多少收益呢

能养活几个知乎员工呢

别闹了。




对于我这种人,知乎的态度可想而知。你一不能写软文,二不能塞私货,三不能带来真正的现金流,要你何用?合着你就把知乎当免费的日记本啊?


我们看知乎是个稍有逼格、逐日减退的平台,实际上人家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啊!吃不饱饭可是要散伙的我的亲,风投能吃一辈子吗?不能的!没有盈利能力,风投也是会跑路的!

当然了,知乎员工可能并没有这么萌,但是吃起饭来不遑多让。相比之下微博要好得多,内容尽管完全碎片化而且没什么价值,但是人家能盈利,能赚钱。这个时代就是这么吊诡,不值钱的东西能赚钱,值钱的东西就是赚不到钱,你跟谁说理去?这是一个快消费的时代,是个需要一目了然的世道,需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东西并不能赚钱,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口袋里并没有几个钱。


所以我觉得知乎真的堪忧。




既然在这个平台写东西,还是要为这个平台支招的。我是个种地的人,也讲不出多么高大上的道理,只懂一个招数就是因地制宜。什么样的地种什么庄稼,这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可是犯傻的人并不在少数。


不要试图在玉米地里种水稻。




     

相关话题

  知乎有申诉机制吗? 
  6 月 12 日 22 时起,用户在新浪微博发布评论须关注博主 7 天以上,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滴滴 2018 年亏损 109 亿,司机补贴 113 亿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有哪些在中国很普遍,在发达国家却行不通的商业模式? 
  想学计算机系却报错志愿进了数学系,该怎么办? 
  当当平台原价 669 元图书打折卖 210 元,书上定价 3.6 元,客服称是绝版书,这种价格合理吗? 
  如何看待悟空问答阅读量、点赞量与评论量之比? 
  网暴寻亲男孩刘某州,千名微博用户被暂停私信功能,网暴者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新浪微博是否存在机器人评论以引导舆情的机制,如果存在,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 
  太认真回答别人的每一个问题,这样好吗? 

前一个讨论
吴亦凡的说唱 rap 水平到底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群星(Stellaris)》新DLC《巨型企业(Megacorp)》?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