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社会上对文科生的固有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wu-zhu-bu-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不邀。

首先,题主问的问题是否存在?

我认为这个描述虽然粗糙,但确实存在。过去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理科生对文科生的鄙视链。虽然不敢说是社会主流的偏见,但至少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造成这种偏见,谁的责任最大?

我觉得社会的价值体系、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文科从业人员,三方面都有责任。

  • 就社会价值体系来讲

1)过去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深深受到政治烙印影响的。

从反右开始一直到80年代末,从胡风的“三十万言三十年”到吴晗的《海瑞罢官》,政治运动一般都是从文科领域刮起来,文科受冲击也最大。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都知道,理工科技术国家一直都需要,文科嘛,知识越多越反动。

2)改开之后,整体社会价值导向,主要是赚钱。

但是用“赚钱”这个视角看问题,会把层次降得很低。所以我换个说法: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这个社会整体上是公平的,不管你是收啤酒瓶子还是唱《月亮之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你就能赚钱。

而一个社会温饱问题都没怎么解决的情况下,必然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领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方面贡献远大于创造精神财富的领域。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所以21世纪之前,理科整体比文科赚钱,文科不好找工作,这很正常。

但具体到文科内部,又得作出区分:

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国家、社会管理体制长期处于前现代状态。政府和老百姓都没有什么法治观念,一边靠暴力拆迁,另一边靠上访,跟古代“告御状”模式区别不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方面是在逐渐改善的。比如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增多,那你需要商业人才、管理人才、法务人才,这些专业就会逐渐吃香。

所以80年代最好的学生去学中文,那时候他们还有古代士大夫情怀,想着治国平天下。现在我们最好的学生除了去学数学之外,基本都在商科。有人说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有什么不好?斯密说了,只要规则搞得好,利己最后终能利人。

在人文学科领域,情况略有不同。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讲,历史、哲学、艺术、文学,这些领域在历史上或者本身就是帝王术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权力和财阀的。笛卡尔本身就是贵族,后来给瑞典女王当家教;莱布尼茨是汉诺威王室顾问;洛克是沙夫堡伯里伯爵助手;伏尔泰是各国国王座上宾;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要么跟着贵族混,要么跟着教皇混。20世纪民主化之后,贵族都完蛋了,没人支持艺术大家了。按托克维尔的说法,这是拉平社会的必然产物。

今天道理也是一样。人文学科找社会需求,最直接的手段还是跟权力与资本相结合。君不见某些搞古典学的中年青年大拿,分分钟要当国师的节奏;没有打算当国师的,就上电视做节目出书。中国哲学冷不冷?一个于丹出来,《论语》纸贵。考古冷不冷?《鉴宝》火了之后,你跟你七大姑八大姨说你学考古的时候,只要加上一句,就是《鉴宝》栏目里那些专家的专业。他们一般都会“哦哦”点头:“那挺赚啊!”

呵呵。

社会需要人文学科吗?我认为还是需要的。对这个社会来讲,人文学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某些具体知识,而在于经过淬炼知识之后提炼出来的一种思想层次,一种视野,一种高度。有时候某个问题你看不穿,被世事洞明的人一分析,你豁然开朗。这里面的价值,恐怕不是多少钱就能衡量的。

我们的社会现在还没有发现“眼光”这个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这种眼光靠的是长期浸淫在人文知识里的积淀和这个人自身努力的修行,而不是大学本硕博专业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发展阶段还比较初级,大家靠着做假广告、网络水军和卖下限就能挣钱,大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眼光”的巨大价值。

  • 就教育制度讲

我们的教育制度,一半是苏联时代的遗留,一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苏式教育体系的本质是在落后的农业国用最短时间为建设工业国培养人才,那就只有死记硬背的效率最高。你觉得文科生只会背,你去问问学医的要不要背解剖图病例?学化学的要不要背分子式?当年农村出来的孩子连汽车都没见过,学发动机原理,不靠背靠什么?

苏式教育体系对我们工业化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一点无法否认。

但这种教育体系在社科和人文方面没有什么用。因为理工科发展归根结底靠实践,你再头脑风暴,造不出来导弹就是造不出来。但社科和人文,要发展,靠的是建立在掌握知识基础之上的自由思考。

苏式教育体系在社科方面,基本上就是教阶级分析,教马克思。其实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价值?价值很大。你从社会学里找几个比马克思还牛的大佬,没有几个。阶级分析法好不好用?太好用了。你阶级分析法学得好,精通什么结构功能主义之类分分钟的事。

但你不能只教这个。只教这个后果就是思想僵化。

苏式教育体系在人文方面,其实跟我们古代的“国家养士”差不多。养一堆人,翻古籍,做校注,查文献。这东西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国家出钱养着。但古代国家养士,是因为当时士的知识体系就是为了治国;今天养的人文类学者,则基本没有这个作用。

很不幸,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大学之前是苏式教育,不让你接触社会现实;大学之后就放羊,把你扔到社会里自己生存。

在人文学科方面,我们是按照“国家养士”的思路去培养学生的。好大学的这类专业,一进校门,老师给你树立起来的价值观就是好学生要去做学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被培养起来的。至于社会需求,谁管呢!

但社会早就不再把这些老师和学生当“士”看待了。

其实归根结底,人文学科的存在本身不是为了社会需求,而是人类需求。人只要还是人,永远要追求真、善、美。高中语文课本有一节写庄子的,有句话我印象一直很深刻: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人文学科就是这样的树。

我们的问题只在于,把高等教育普及后每一个填志愿报专业进来的学生,都当做这样的树来培育。

  • 就文科从业者来讲

坦白讲,我认为现在读大学真正因为了解某个文科专业而去念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这个专业有兴趣,原因是他看了相关的科普读物,而不是专业书籍。比如《货币战争》之于金融学,比如《民主的细节》之于政治学,比如《论语心得》之于国学。

而目前这些科普读物的质量良莠不齐,很多科普读物充斥着这个领域最低级的错误。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以为正确的做法是本专业真正懂行的大家出来写好看靠谱的科普读物,然后媒体把它给宣传出去。

但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许多大行家固守着自己作为“国家养士”的骄傲,不愿意干这种事。他要强调专业圈里的话语秩序,你不是专业出身的,没受过专业训练,我都不想跟你对话。

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卢大儒碰上崔永元,明明占理,就是讲不出来。李敖当年有句话:坏人在台上唱戏,好人在台下叹气。

当然卢大儒专业在理科,理科学生受的专业训练远强于文科生,所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原则:科学规律摆在那里,我不能昧着良心不讲。

但某些读着科普读物进大学的文科生,就算是进了大学校门,也早就被这帮人忽悠得连“事实和科学规律最重要”这一点都不承认了。他们会说多元才是好的,每一种意见都有价值,兼听则明偏听则暗blablabla。

其实不管理科还是文科,学术圈内部的话语秩序都是存在的。你作为文科生,这本书你没读过,相关领域的书你读得少,跟实践有关的学科你没做过调查没去过基层,你的意见就是没有价值的,你该做的就是闭嘴。

但是这帮人不愿意承认。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八毛钱治好十万块的病”这样的报道。

所以我们会看到某知名自媒体提出“经典不必读”。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批新闻学院的人把崔永元当做良心。

社会上讨厌这种人本身不是偏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招人厌。把他们贴上“文科生”的标签才是偏见,但靠谁来改变这种偏见?归根结底还是靠文科生自己。真正靠谱的文科生不跟这种人划清界限,那真别怪别人对我们有偏见。


user avatar   cynosure-l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看 @马前卒 的这个回答下的评论就可以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连一个小小的逻辑描述都说不清楚,可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逻辑教育有多么缺失,连学土木的都这样,在评论里遭到集体吐槽,文科生会怎样?



好吧,你说为什么文科生固有形象怎么形成的?根源就在于1.我们忽视“逻辑教育”,而且2.所谓文理分科也不伦不类,有不少应该归入理科的专业划入了文科,比如高中阶段的地理,比如经济,而实际上也有不少投身“文科”的人逻辑思维是不错的,本身对自然科学也能有很深的理解,这就造成了固有形象(忽视逻辑教育造成文傻)与实际形象(文科也不只有文傻还有学霸)的不符。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科如登山,拾级而上,有目共睹;

文科如填海,沧海变桑田之前,冷暖自知。




  

相关话题

  如何学会站别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避免冲突? 
  如何机智应对亲戚问高考成绩? 
  没文化可以有多可怕? 
  如何看待福建一男孩往迈巴赫等多辆车泼油漆后因家境不好车主们放弃索赔一事?你认为孩子犯错该赔钱吗? 
  「合群」到底有多重要? 
  英文学术文献翻译软件有哪些推荐? 
  目前为止,你总结出的最大人生经验是什么? 
  心理学属于哪个学科分支? 
  如何评价文章《我为什么不认为韦东奕会有大成就》? 
  是什么造成了「出国才会爱国」这种现象? 

前一个讨论
武汉的人均 GDP 与上海不相上下,为什么工资待遇远远不如上海?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近 20 年科技发展的特别快,完全是爆炸式的飞跃?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