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中国,扫二维码支付已经普及,为什么其他国家还在使用其他支付方式?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xiao-chun-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了评论,几乎全部把问题引向中外孰优孰劣的 岔路,这根本不是本回答所讨论的内容。

本回答只针对本题目讨论二维码支付普及的中外差异,不讨论中外孰优孰劣。更不涉及自不自豪,几大发明。有基本阅读能力的人很容易看明白。评论里争论谁好谁不好的,和本论题无关的,一律折叠。

至于不讨论问题只喷红不红的,没工夫理会了。


对于质疑本回答的主要两问题,贴两张图。

1.手机支付的占比排行,中国全球领先这没有疑问。

2.中美手机支付的交易量对比。中国的手机支付更加普遍这也没有疑问。


-------------------------------------------以下原回答--------------------


几个已有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调调。显然这不符合事实。


首先发达国家如此淡定就是个伪问题。什么叫淡定?哪些发达国家淡定?

这里如果说美,日,欧盟没有大规模推广和普及二维码支付可能更准确一些。

其次在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便利程度上,发达国家落后于中国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欧美日的二维码支付没有能够普及到中国水平,是因为,

一,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推广普及,总有个先后。未必就是欧美日一定先行。早先中国手机的普及率就走在美国前面。直到911之后,美国的手机拥有量才剧烈上升。

二,欧美日的市场条件与中国不同,市场规模无法达到中国的水平,其开发和业务实践的速度是先天落后于中国的。和谁淡不淡定没有什么关系。

三,我们用上二维码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没用之前,交易活动也不是就不能进行了,更没有群众表示不淡定。欧美日也一样。

四,中国的二维码普及,不是国家意志,而是两个民企的商业推广所导致。欧美日也有自己的企业搞移动支付,就更没必要不淡定了。

五,国家是由人组成,但国家并不会具备意识,发达国家当然也有人担心电子支付落后于中国。但谁能代表发达国家来不淡定就是一笔糊涂账了。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他不了解,就说美国。美国手机信号极差,都不用什么偏远的地方,市中心的好多楼里就没信号,没信号怎么扫码支付。

另外扫码相对于刷卡的绝对优势场景在美国很少见。

一个是扫码支付不用来回递卡和收据,也不用签字,所以店员全程不用动手操作,可以直接处理下一个客人。一个人省30秒,累积起来就可以大幅缩短排队时间。然而美国人口密度低,排队交钱的地方少。

另一个是路边摊可以扫码,不能刷卡,然而美国基本没有路边摊。


按说日本的情况和中国比较像,但是日本也没发展起来扫码。可能是因为日本互联网行业整体不行吧。


ps:和扫码对比的是刷卡/nfc,而不是信用卡。扫码也可以绑定信用卡,刷卡也可以刷储蓄卡。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爱丁堡。

很久没有掏过现金了,感应(非接触支付 Contactless)支付覆盖率很高。另外感应支付购物更快捷,不等于这边没有手机app,平时交房租水电或人与人转钱用app。总体上比不分场景一律扫二维码方便。

感应式支付比二维码支付快捷方便,因为没有扫码和操作APP的动作。大场景就不说了,小到路边蓬车买个零食热狗和坐公交都是这样支付,就是伸手掏银行卡或手机碰一下。

要是问我哪种方便,非接触支付方便,更方便的估计就只有刷脸了。谁会愿意明明可以手机碰一下解决的事儿还去点app的?当然是等遇到需要人对人转钱或缴费的时候才点开app啊。到底哪里体现出羡慕二维码羡慕疯了?

手机感应支付比如Apple Pay靠指纹保安全。感应式银行卡分两个账户,一个活动账户相当于钱包,是没有保险的,谁拿到这张卡都可以刷,所以平时只放一点儿钱。还有一个安全账户是存钱的,感应支付动不到。两个账户的钱可以通过电子银行自由分配。卡被盗刷可以申诉,一般情况下钱可以追回来。我申诉过一次盗刷,不需任何手续,当天钱退回。

不要着急反驳,我没说二维码支付不好,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是中国国情下最有利于快速普及无现金支付的方式,而且还有其它优点不展开。

我是在说感应支付、二维码支付和手机App完全是并存互补的。

以爱丁堡为例,人与人互相转钱和交房租水电是用电子银行app,一般买东西支付商家是感应,中国游客多的地方店家也会设置支付宝微信支付,打车/用共享单车/叫外卖也都是app和网银或ApplePay绑定支付,共存得非常和谐,而且比万事单一用二维码便利得多。毕竟确有相当多的消费支付场景(实际上是英国居民绝大部分日常线下消费场景)感应支付更快捷简便,因此未来国内有很大可能也是多种无现金支付方式并存或整合。

但是看到某点赞上千的答案把明明优势互补的两种支付方式捧一踩一,吹二维码支付对NFC支付是降维打击的。理由是二维码支付是手机支付每时每刻每处都在产生,说西方发达国家面对二维码支付一脸懵逼。确实要一脸懵逼:这和感应支付冲突点在哪里?所谓每时每刻每处产生的支付和英国人日常用手机app互相转钱有啥区别么?

我很惊讶的是,知乎上有些人在鼓吹把感应支付和二维码支付以及手机电子银行看成不可并存的、排他的事物,鼓吹如果没有用二维码作为首选支付方式就意味着会损失应用场景,且相信这一套的拥趸很多。这根本不成立,以英国为例,普及NFC支付不等于就没有手机点对点支付的无现金支付,只是不同场景按照哪种更方便而采用了不同支付方法而已,这么明显的逻辑漏洞居然被赞爆,评论区吹我国用二维码支付是领先西方多少年,谁不同意就是崇洋媚外的,那只能呵呵了,真是知乎大型民粹现场。

二维码支付的核心是识别而非支付不假,因而应用场景更丰富且成本低也不假,但这些优势发挥的前提条件是当地社会确实存在复杂的应用场景需求。这种用中国社会需求和特点套在全世界头上做判断的行为,和西方世界拿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不顾它国国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异己本质上有什么差别吗?

感应式支付和二维码支付实际上各有所长,中国未来必然也会普及非接触支付(如果发展够快也许可以一步跨到生物识别支付),一定是非接触支付与二维码支付依据不同场景并存互补的格局。而且目前我国有大量非接触支付更有优势的支付场景实际上由二维码支付承担,这部分未来不可能永远依赖二维码,会被非接触支付抢走或直接被更高级的生物识别支付接过去。

不同国家各有各的路子,不同国家支付方式的进步发展有不同的路线,不同国家的消费场景有不同特点。不敢说每个发达国家都很方便,但二维码支付也不是地球表面唯一方便的。如果非接触支付覆盖率够高,仅对消费者而言,二维码支付不是首选也不必要。

跑到个别欧美国家旅游一圈或者短期居住不办账户不下载app,回去就说发达国家全都是渣,人人都揣着一堆硬币。这个和台湾一些人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是差不多。

看到有个答案喷发达国家无线覆盖不行,引伸到支付问题上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下面得了将近5K赞,随手一写。

说实话,“发达国家”这种范围根本没有讨论价值。对付西方国家这种没有强有力中央政府的情况,建议以城市为单位讨论。

比如我本来想说英国的,但评论里有个自称利物浦的,说附近店家都不能刷卡,听起来还不如贝尔法斯特,深表同情。我也没去过利物浦,谁知道利物浦这么落后呢?

—————补充——————

文盲不建议评论,我文中写得很清楚,我没说二维码不好,二维码更适合中国国情。如果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跑来乱喷,一律拉黑。

我为什么忍不住写这个答案,因为最近香港有些人到处搞事给我感触很深。我和其中一个相对平时看起来还算理性的聊,发现他们的逻辑非常奇葩:他们认为制度的优劣是有绝对的先决性的判断标准的,和国情和需求和实际无关,如果问衡量标准是什么,回答曰普世价值!这种讨论往往就会陷入这些人鬼打墙的逻辑。而且他们坚信普世价值的根据,举的例子永远是香港那方寸地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无法看见也无法理解不同的社会形态和需求。

那些吹爆二维码的人实际上让我感受到的逻辑和香港废青是一样的,他们在知乎上告诉我,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各种客观差异是次要的。终端设备的普及程度和相对成本、人对人的转账需求和频率、人口密度和消费习惯、一个社会常见支付场景是丰富还是单一、发展历史和路线等等,他们试图说,在凌驾于这一切现实条件差异之上,存在判断支付方式进步落后与否的先决性的指标。一些明明是便利性、成本、需求之间权衡下的自然选择,被粗暴放到终端成本低一定比高好,应用场景兼容多一定比少好等框架下做出评价。不接受这种叙事的人,就会被喷崇洋媚外。这套逻辑和玩法让我感到非常熟悉。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二维码,这简直就是数典忘祖的行动,我们大英帝国建国的核心就是英格兰银行的手写英镑,你能想象人每次花钱时不看到女皇么,这是叛乱,你下一步要干什么,推翻君主制么?

哦,清醒一点伯纳德,如果推行二维码,我们最方便塞人财政部门的同僚可就无事可干了。你忍心看到有着大好前程的他们提前下岗或调到北爱尔兰干正经的活么。还有少了这么多文字资料只有结果我拿什么去糊弄,阿不,汇报给首相啊。还有我们的阿诺德前辈,你不会想他在银行的年底分红阶段脸色不好看吧。




二维码电子支付不是抢了大银行家的蛋糕,根本是撬了银行家的祖坟好不,也就我国,银行都是公家的,业绩好不好也不影响人工资,也就一点绩效奖金,如果能分出一点来,例如支付宝微信挂靠银行定期,再收一笔手续费。人家才不至于和你拼命。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澳洲。

在土澳已经生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几年以前Apple Pay刚发明的的时候,并没有过了多久Apple Pay就在澳洲被几个大的银行支持了,当然还有几个因为和Apple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迟迟没有支持,不过最近澳洲的CBA也开始顶不住压力支持了Apple Pay。

在发达国家,信用卡体系已经十分完善,而且POS基本上已经渗透到各种商铺,大型购物商城就不说了,基本上路边商铺也可以完全支持POS刷卡,说到POS机刷卡,自然就里离不开各种基于NFC的支付技术,在自从Apple Pay引入澳洲以后,我本人再也没有带过任何储蓄卡和信用卡出门,需要刷卡的Apple Pay可以直接搞定,个别华人商店需要付现金的可以用CBA的无卡取现,线上支付PayPal或者直接电脑上已经保存好的信用卡卡号。公交卡可以现在也可以直接Apple Pay搞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过去的有限的几年里面,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除了住以外,基本上都可以掏出手机Apple Pay支付或者无卡取现。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也是不需要任何的二维码,而且这种方式更加快捷,因为无论是指纹或者面部识别,都是不需要打开手机然后再打开APP然后再打开各种支付码的。

相比之下,国内二维码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信用卡体系发展太晚,再加上国内对于接触式支付推广过于迟缓,再加上广泛的路边小店是没有POS让我们去消费的,进而导致二维码异军突起。


但是呢,这里并不是在探讨说哪种支付方式更优越,只不过是在不过国情下衍生和普及的最适合本国国民的一种消费方式和理念而已。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海和北京地铁现在有了扫码进入的功能和NFC支付,本着能少带一张卡就少带一张卡的原则,用了一段时间的扫描二维码过闸机,虽然慢,也满满适应了,直到有一天我开通了nfc…手机贴上去的瞬间,爽炸。

与其建议别人一起用二维码,倒不如完善下nfc支付功能。把手机当成信用卡刷,才是最顶级的支付体验。


user avatar   su-fe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发达国家在支付上面的技能树,和我国是一条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他们的技术同样安全、便捷,所以推广二维码支付的紧急性并不是那么高。

先来看一条新闻:

来源:Visa数据显示,2018年FIFA世界杯期间有五分之一的消费使用了非接触式支付技术


于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下Visa的非接触式支付功能,发现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快捷支付多使用非接触式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的技术。简单来说使用体验就像是我们的公交IC卡,接触即走。iPhone等一系列智能手机也植入NFC功能(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也就是非接触支付的主流技术),支持非接触式付款(Apple Pay也是非接支付的一种)即可证明其在欧美国家的普及度。

二维码和非接触式,说白了就是发展方向不同的技能树而已,其实没有什么优劣。在下图中比较了NFC手机支付和二维码支付,不过非接触式支付最原始的形态,主要是以信用卡为主的卡片形式。

从上图可以看出,二维码支付形式对于手机硬件要求较低(无需硬件上实现NFC功能),所以比较适合我国手机品牌多,成本低,以及个体小商贩多的情况,但在支付速度和个性化上面不如非接支付。

非接触式刷卡技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但在国内认知还是比较古老,还停留在“有的人背个包里面放个机器就能把我的卡刷走了”的阶段。其实非接触支付就技术上来说是无法这样破解的。完成交易所需的关键信息——授权报文、密钥无法通过读卡器永久获得。比如根据Visa提供的数据,每一次支付时,都会产生一个加密的报文来给发卡行授权,而且还会产生一个与此次交易对应的唯一密钥。每次交易产生的密钥都不同,因此复制也没用。所以无论是伪造卡还是自制读卡器都不能通过伪装完成交易。

从这个角度来说,非接触式支付比1分钟刷新一次的二维码支付要稍微安全一些。不过两种方式其实都已经能够达到极大的保护程度,只要自己没有在手机中点进奇怪的链接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泄露密码,被通过纯技术方式破解的概率还是很低的。

那非接触式刷卡和二维码支付到底哪个更方便呢?这要看个人的习惯以及环境铺设两个方面。比如国内扫码支付在大小店铺均有普及,所以在中国使用扫码支付非常方便。但是出国时,在国外(尤其欧美)的信用卡支付布局体系下,非接支付就是更佳的选择。

个人感想,就公共交通的支付体验来说,非接支付体验更好,无需找出二维码,直接像交通卡一样挥一下即可。比如我用带有NFC功能的iPhone已经很久,但一直还保留着手机壳上带卡(Visa+百货店+Suica三合一的非接触式支付)的习惯,因为没电之后Apple Pay功能就完蛋,还是实体卡让人放心,也快捷一些。

日本由于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较慢,所以这些年还是使用Visa+Suica(公交卡)体系,但是伦敦、悉尼、新加坡、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地方都可以直接刷信用卡进站乘车了。

伦敦的TFL。真正的滴,老司机卡!

欧美的趋势是信用卡代替交通卡。日本的趋势是信用卡结合交通卡。这点倒是很有趣。

哦不对应该是这样:

综上,发达国家淡定是因为非接触支付已经发展到了可以让用户觉得足够方便的阶段,至少并不逊色于二维码。可以说信用卡品牌+非接支付和互联网第三方+二维码支付,是两个不同的解决方案,体验都不错。而且二维码APP提供的优惠权益信用卡商也都有提供,除去基本的购物优惠还有诸如酒店升级、租车服务、免费环球漫游、退税服务之类,对出境游人群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这个声波的标志就是具有非接触式支付功能的卡片标志。如果大家手里有类似的卡,也可以海外旅游的时候试试,体验一下不同的支付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


user avatar   hou-tian-zao-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票答案是没用过pay wave的信用卡吧?放那滴一下就行了,不用打开app,点开二维码吧,神奇吗?

另外你说的小商贩,你是不以为商户使用二维码支付都是免费的?或者费率都跟国内一样低?你以为小商贩不用二维码是因为什么?人家不知道方便么?你给人家报销手续费么?

而且说了半天也没说到点子上,都是在谈转账, 怕是阅读理解不太好,还是得加强训练。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维码技术本身安全性低,但是极其方便。

由于有了全面的实名认证(银行卡+身份证+手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有了保证,二维码付款才在中国推广起来。

如果银行、政府不与互联网企业进行联动,不共同承担责任,政府机构也不为互联网金融安全背书,那么仅仅依靠互联网企业,二维码支付无法迈过安全这道门槛。

逻辑就这么简单。

————————————————

都答偏了,问题真正的意思是:

既然二维码支付在中国那么成功,为什么欧美不用这种二维码移动支付技术呢?

简单点就是因为二维码作为支付手段是先天不足的。

二维码本身有以下技术先天缺陷:

信息公开,容易被掉包或者窃取、携带恶意代码、钓鱼网站、垃圾信息,普通人根本难以甄别。

二维码作为支付方式唯一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

方便,适用范围极其广泛

但用户不是傻子,一个到处是安全漏洞的技术再方便也没人去用。即便是二维码技术的发源地、应用最发达的日本也没有用来做支付。说到底,二维码技术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载体,技术门槛低,行业鱼龙混杂。信息处理过于依赖手机,而个人手机在网络攻击前面显得过于脆弱。

没有安全也就没有信任,二维码的便利不足以支撑起移动支付的市场。

所以,在安全问题没解决之前,二维码即使再好也不会投入使用。总之,保护账户安全获取信任,然后才能便利。

根据一项美国普华永道的调查,在网上交易中:

消费者最信任的是自己主要的金融服务机构(银行、金融公司),其次是信用卡公司、卡组织,再次是google等大型公司,最后才是移动应用提供商与零售商。

这个调查放在中国更是如此。

因此,要解决安全与信任问题,就必须跨过银行这道关卡。

目前国外移动支付有以下几种主要安全形式:

  1. visa等卡组织认证(paypal)
  2. NFC(applypay、三星pay、google钱包)
  3. 充值账户(星巴克预付卡业务、日本J币(电子代币))
  4. 手机刷卡器(英国Sumup、paypal也推广过)

这些方式有一个共同点:

无论是nfc、刷卡、卡组织认证、转账消费,银行系统与支付公司的性质是严格区分的、系统通过传统银行结算、消费渠道间接相连,仅仅只有资金关系,支付公司没有什么实质的金融权限。

因此,风险责任也是严格分开的。

特别是nfc,还会生成虚拟卡号保护真卡号,平台只是充当桥梁(没人会因为applypay就把苹果与支付宝、paypal等同起来),收高额交易手续费(因为只有这个盈利方式)。

上述方式各有各的缺点:

  1. visa等卡组织手续费高
  2. NFC对用户与商家硬件设备要求高
  3. 充值账户与银行系统相对隔离,增值金融服务不方便
  4. 手机刷卡器太复杂、容易丢失,操作最繁琐

在没有统一市场规范、行业碎片化的情况下,这些相对繁琐的措施就是移动支付获取用户安全与信任的必要。

问题就出现了:

为什么银行不为移动支付公司提供更便利的方式呢?一句话: 利益。具体分析如下:

中国通过手机验证的第三方支付,即方便又能保障安全,还能借银行卡实名制用户信息进一步开发出各类互联网金融服务。(典型的比如:转一分钱到账户里做认证的方式,就是借助银行认证的信息开展自己的业务。)

手机做认证中介这技术并不难:

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就联合开发了通过手机号、email地址进行转账的ClearXchange。手机号可以用来转账,这对于移动支付是天然亲近的。但这就涉及到银行客户信息与移动支付平台交换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更多的商业利益。因此手机号转账的技术也就只在这三家银行间进行。

有一个广泛认同的说法:

是因为信用卡的刷卡优惠力度,所以移动支付无法在美国推广。

但实际上移动支付与信用卡并不冲突,然而传统信用卡公司推广移动支付太困难,只能借助先发行一步的支付公司,手续费蛋糕就分掉了。可想而知不会主动配合移动支付的需求。

所以,为什么欧美支付公司不搞二维码支付这种极其便利的移动支付方式呢?

因为银行与金融机构严守着金融系统与移动支付公司间的利益、立场鸿沟。本来在市场信任上就不占优势的移动支付公司也就不会考虑用高风险的二维码来做支付。

在中国,二维码支付的固有风险依旧存在,还有以下问题:

  • 二维码移动支付是通常用在第三方支付方式,而国内第三方支付是需要通过短信与银行做认证的。短信有容易被劫持、伪基站容易骗取验证码的风险。
  • 授权后,用户的账户信息完全掌握在大大小小第三方支付公司手里,信息与资金安全存在极大隐患。还存在多级代理问题,造成客户追诉无门。(比如微信下的信用卡还款,支付中介就不是财付通。)

但中国的支付公司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金融权限,具有金融属性。从因为各家银行系统直接介入了安全认证过程,而不是通过传统磁条、芯片、卡组织间接发生资金关系,因此实际上是与第三方支付公司是风险共担的。

可以说,二维码支付的账户安全、用户资金安全与市场信任是肩负在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牌照)、银行系统、结算系统、监管系统等等整个国家主导的金融体系上的。

实际上在一段时间的市场检验后,因为风险问题人民银行也多次对二维码支付在内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进行额度等方面的规范与限制。

央行还主导的上线网联系统保证认证过程信息安全、集中存管制度保护客户资金不被挪用,更是在整体制度上保证了用户端的安全。

二维码支付尽管风险很大,但责任在中国被各个环节分担了,于是平台就敢于推广、用户也敢于信任。



评论区:我不听、我不查、我不信,我没被骗过。二维码就是安全,我不听我不听……

(注意下这些搜索结果的时间)








user avatar   luo-we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不好用。二维码支付不是优势,是劣势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大陆二维码支付多的根本原因在于信用卡交易难度高。中国2017年人均信用卡为0.39.也就是5个人才有两张信用卡。

美国,香港人均持卡超过5张。日本人均两张。英国,新加坡人均1张多点。

信用卡在移动支付当中更加便利,他的平均单次交易速度超过手机二维码支付5倍以上。无需打开app扫码,和交通卡一样碰一下就可以了。信用卡的安全性也超过二维码很多,通过把成本和风险转嫁到银行上。而在大陆,大量不符合银行信用卡条件的人群存在,这导致了二维码支付的生存空间。




     

相关话题

  八十年代日本游客素质真的也很低吗? 
  明年 3 月 1 日起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将带来哪些影响? 
  为什么现在中国这么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 
  为什么现在才发现蚂蚁金服有问题? 
  为什么我印象里韩国早就是发达国家了? 
  为什么今年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好多人都集齐了? 
  京东不支持支付宝支付是否会对用户有影响? 
  如何看待有人「支付宝账户只有200余额仍被盗刷万元」的经历? 
  中国还有多少年能成为发达国家? 
  为什么微信支付在 2018 年要再次拓展美国市场? 

前一个讨论
你认为最好的电影海报和最差的电影海报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英法两个打了几百年仗的老冤家民众为什么没有像中日一样民众互相仇视?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