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炳添和博尔特差距还有多远?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有电子计时器开始算起,在有记录且风速不超标的比赛中,全世界共有多少运动员,多少次跑进了10.2秒?

940人,共10411次。即便把阈值拦在10.2秒,而非10秒,世界上能达到这一速度的人仍然没有达到一千。我们将这940人的10411次比赛,按照他们的年龄画成一张散点图。

这张图看起来像是一座小山丘。从17、18岁开始,速度快速提高;在26岁左右,山丘达到顶峰;在30岁后,速度逐渐下降。山丘内侧的点非常密集,代表着很多运动员曾经达到过这里,而越外层的点越稀疏,那是最优秀的运动员才能达到的区域。

我们在这张图上,把除了苏炳添以外,其他所有东亚地区跑进10.2秒的比赛(同时去掉了归化运动员和混血儿)数据给高亮出来:

东亚运动员的记录用黄色高亮出来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黄色的点缩在蓝色山丘的中间,完全被包围,几乎完全到不了外层。

当然,你可能会注意到上图的左侧有几个处于外圈的点,尤其是在17岁达到10.01的那一点,看起来分外出挑。

这几个成绩来自同一名日本运动员——桐生祥秀。桐生祥秀至今保有着世界青少年100米赛跑世界纪录,当时也曾成为希望之星,人们看好他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能有上佳表现,突破人种的限制。

但事与愿违,桐生祥秀后期不仅一到大赛就让人大跌眼镜,还越跑越差,现在连奥运会标准都无法达到了。在一次苏炳添的访谈中还专门提到了桐生祥秀:

程:明白了,就是说冬训的两三个月,每一个训练单元跑的次数,是阶段性变化的,开始时次数多,速度要求不高;第二、第三阶段后,一个训练单元跑的次数减少,要求运动员上速度。有一个例子,日本短跑运动员桐生祥秀,你跟他多次比赛过的。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报道,说他是日本第一个进10秒的百米跑运动员,是吧?
苏:对。
程:桐生祥秀进10秒以后呢,他的训练积极性更加强盛,报道说他酷爱训练,他对训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那种追求,所以他自己不停地加量,每天的训练单元时间很长,跑的次数也增多。除了教练员给他制定的训练计划以外,他自己还自觉地拼命练,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近两年他的成绩一直在下滑,就是训练不光没有奏效,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苏:我跟他一起比赛比得挺多。
程:我印象很深,去年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你跟他同场,他跑了最后一名,10秒24,你跑10秒05。
苏:我不受伤他跑不过我……桐生祥秀能跑进10秒,他运气也太好,那一趟遇到了大顺风,他是1.8米/秒的风,天气多好,我从来都没跑过这个风速。呵呵。

接下来,我们把苏炳添的比赛用红色高亮在这张图上。

红色的点代表苏炳添在10.2秒以内的每一次比赛。像一把利剑一样,从中心向外捅出一个窟窿,一下子把东亚地区的可及性向外拓展到了外圈。

在比苏炳添年龄更大的阶段跑出了更快速度的人,只剩两位,这两位同时也是世界上跑出十秒内次数最多的运动员——贾斯汀·加特林和阿萨法·鲍威尔。

此外,苏炳添还有一个和其他运动员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他的成绩竟然随着年龄有着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2岁到了10.16,24岁达到10.06,26岁首次突破10秒达到9.99,29岁达到9.91,然后到现在,32岁,达到9.83。从这座山丘的下坡趋势就能看到,苏炳添这样的上升,在100米短跑运动员中是极其罕有的。

在这种上升的背后,精密的训练安排提供了极好的助力。举一个例子,苏炳添在2018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中,拿到了第二名,输给了Prescod Reece。这场比赛中,苏炳添前80米都是领先的,最后才被超过。苏炳添在访谈中曾经提到过这次比赛:

苏:我当时和英国运动员是挨着的,我俩在四道、五道。
程:对,两个人挨着的,这很重要,这正是你说“加速”的心理反应。在数据里也显示了这个事实,后面10米你压线压得厉害,就是步子大了,我记得你在电视上也说过这个情形,我就想问你,后边步子加大是你技术的一部分呢,还是你想冲刺的结果?
苏:是故意的,当时为什么呢,一般讲,比如你一直领先跑,突然旁边的人有赶超你的趋势,你假如在乎他,跟他较上劲,这个时候你的节奏就乱了,你下地的每一步就会很用力,很用力的时候你的速度就降了,降了呢,你的步幅就变大了,就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问题是在最后冲刺的10米。

怎么办呢?研究人员专门就这10米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为何会在最后10米冲刺时出现问题。

那么在对这10米进行针对性研究后,再发展出一套适用于苏炳添的“延缓撞线技术”

延缓终点跑“撞线”时机,减小终点跑前技术变化程度:运动员在接近终点时,体力下降较为明显,多会出现步长加大,步频下降和身体大幅度前倾以及骨盆前旋的问题,加大了摆动腿上抬的难度,缩短了着地加速距离,减弱前蹬效果;此外,为了维持身体平衡,支撑腿通常会过早的着地,使着地点远离身体重心投影点,加大着地制动力。一般运动员甚至在刚进入最后一个10 m 分段时就开始出现此种情况,而优秀运动员出现此种情况的时机相对较晚。鉴于此,保持终点前良好的身体姿态,延缓压线动作的时机也是苏炳添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通过上海钻石联赛和马德里比赛终点前技术录像可见,马德里比赛终点压线动作出现的时机比上海钻石联赛晚1.5~2 m 左右,有利于终点前速度的保持,所以整体效果较好。

这只是技术细节的其中一小部分,整个短跑的技术细节和专项训练,其参数之多数不胜数:

我们都知道,田径是运动之母,短跑又是皇冠上的明珠,好像人人都会跑。

但在赛场上,你真的确定自己会跑步吗?

光是一个最后十米的冲线技术,其细节也千变万化。适用于苏炳添这样1米72身高的技术,又和身高1米95的博尔特相差甚远,需要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材料和实验来求证。

而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小细节,决定了最后的输赢。

再说回原题:苏炳添和博尔特差距有多大?我们在上图中再用黑色高亮出博尔特的比赛:

可以看到,博尔特的确是在山巅之人,人类在9.8秒以内的成绩一共有43次,其中有12次是由博尔特跑出来的。但博尔特是属于那种出场即巅峰的类型,在2009年(23岁)刷新世界纪录之后,博尔特的成绩随着年龄快速下滑。2017年(31岁),博尔特在伦敦世锦赛中获得第三名,只跑出9.95秒的成绩,随后便宣布退役。

博尔特为什么成绩出现下降呢?研究人员也专门写了一篇论文:

上面只是摘要,具体原因很多,比如研究人员仔细计算了博尔特着地瞬间和垂直支撑阶段的支撑腿膝角,发现2009年为为 160.1°和140.8°,膝角变化幅度达到19.3°,而2017年变化幅度为14.4°。

为什么这两个角度很重要?因为「着地瞬间与垂直阶段膝角变化幅度大,说明肌肉退让工作更加积极,做功时间更充分,激活的横桥数量增多,肌肉储存的弹性势能更多,后续的蹬离速度也就越快」……

呼吸频率、髋角、每秒步长、触地时间、腾空时间……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被拿来研究,并内化到特定的训练中来,这才有了不断的提高。

如果我们将苏炳添和博尔特相比,那么在23岁刷新世界纪录后成绩不断下滑,并在31岁宣布退役的博尔特,固然是创造了更强的巅峰成绩,但22岁到32岁成绩仍在上升并达到了9.83秒的苏炳添,才更能让人看到希望。

这种希望,不止是中国人在黑人统治的短跑领域中撕开了一角——人种论之说,那是在出生时即告胜负。博尔特一出生就浑身上下适合短跑,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能指望下一个浑身上下都适合短跑的运动员来破纪录呢?显然不是。

苏炳添走出的这一条在22岁之后逆势增长的速度曲线,更大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短跑的技术,远没有达到至臻至善的程度,还有潜力可挖。

以往黄种人在短跑上始终难以在成绩上有大的突破。一些优秀的年轻运动员,比如给自己加量训练的桐生祥秀,却始终在十秒大关附近徘徊,偶尔破10秒,但又在许多比赛中拉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人种吗?

苏炳添告诉我们,不是因为人种问题,而是训练方法的问题。

上图列出了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的成绩。可以看到,从1985年到2013年,中国的100米最好成绩始终难以突破10秒2,10.16秒的全国记录竟然保持了17年。

而在2014年之后,运动员们的成绩却突然好转了,各项接近10秒、破十秒的成绩每年都在出现。直到最近达到9.83秒。

2014年之后,出现了什么?显然变的并不是人种。在苏炳添的另一个访谈中,可以找到答案:

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苏炳添你现在成绩都这么好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还要改变技术?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想要保守的方式,但对我来说是想挑战个人的极限。所以哪怕是失败或成功我都想尝试一下。
我是在2014年的5月份左右有了这个想法,也询问过很多人,最终让我决定改变的是李金哲的外教Landy。他给我做了个测试,在我没有防备的时候在我身后推了我一下。看到我迈出去的第一步是右脚,他就说我可以改过来。他说为什么我之前要把右脚放在前面,蹬出去的第一步是左脚呢?这是不符合规律的,改过来才是神经自然的反应。我听后觉得非常对,所以就决定改变过来。

这名外教Landy,也就是苏炳添现在的主管教练兰迪亨廷顿。

兰迪在2013年被聘请成为了中国田径队的教练,他同时也是其他多位短跑及跳远名将的指导教练,包括三级跳远银牌朱亚明和女子800米王春雨。兰迪,以及他背后的一系列研究团队,比如在上文引用的几篇文章的作者,一同改进了中国田径的训练方式。

从内因上,首先是需要苏炳添的挑战,他不相信人种的限制,他想要挑战个人极限。

从外因上,针对苏炳添,以及和他一样的运动员们,研究人员和教练员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能够提高成绩的训练手段。

虽然只是短短10秒不到的比赛,但这种技术的进步、对于特定顶尖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一样能够跨越人种和年龄的限制,突破自己的极限,甚至突破人类的极限。

如果博尔特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目前的最快速度,那么苏炳添则让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技术和训练的改进获得超越人种和年龄的上升空间。

正因为苏炳添,我们才更加相信,人类的速度,决不会在博尔特的记录处止步。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半个人间


user avatar   project-final 网友的相关建议: 
      

8.13再次更新,苏炳添东京奥运会前60米官方数据出来了,6秒29。苏炳添这一枪的前60米已经超越了博尔特、鲍威尔、格林等历史60米高手!成为历史最快的60米分段!

8.1更新,恭喜苏神奥运会半决赛创9秒83!决赛在两小时的时间内再次跑到9秒98,荣获第六,苏神不愧为黄种人骄傲。

苏炳添和博尔特的差距是现役一流和历史最佳的差距。

苏炳添的pb是9秒83,博尔特的pb是9秒58。前者10次打开10秒大关,后者52次打破10秒大关。

在0风速0海拔的条件下,苏炳添的硬实力在9秒90到9秒95左右,博尔特则在9秒60到9秒65左右。差距大概在0.2-0.3秒。

以上仅仅是数字,可能不够直观。上张图片作为对比:

上面是09柏林世锦赛决赛博尔特的冲线瞬间,这场比赛博尔特飙出9.58,盖伊9.71,鲍威尔9.84。

也就是说假设巅峰苏和巅峰博同台竞技,苏炳添大概会被拉开上图博尔特与鲍威尔的差距。

不单是100米差距巨大,即使是苏炳添最擅长的60米,成绩厚度也和博尔特尚有差距。

博尔特前60米最快分段是6秒31(2009年的柏林世锦赛),苏炳添是6秒29(今年东京奥运会)。虽然苏炳添最强的一枪要比博尔特强,但是博尔特经常可以跑出6秒40以内的分段,而苏炳添暂时还只有两枪,博尔特前程的硬实力还是要更胜一筹的。

部分百米前程高手的60米TOP5数据:

苏炳添 6.29 6.38 6.41 6.41 6.42
博尔特 6.31 6.32 6.32 6.35 6.35
鲍威尔 6.31 6.32 6.35 6.35 6.35
科尔曼 6.32 6.35 6.36 6.36 6.36
布雷克 6.33 6.35 6.38 6.38 6.40

巅峰苏炳添的前60米是现役顶尖,但巅峰博尔特的前60米历史第一。

以上是双方的一枪实力的比较,如果考虑到体力的话,双方的差距会更大。从15年北京世锦赛到17年的伦敦世锦赛,再到今年的东京奥运会,苏炳添最强的一枪都出在半决赛。而博尔特的决赛一般都会比半决赛快0.2秒左右。一方面是因为恢复能力有差距,另一方面是因为苏炳添不可能像博尔特一样在大赛的半决赛保存体力。

总评:苏炳添属于前程型高手,前程亚洲第一,世界顶级。博尔特属于全能型高手,前程世界巅峰,后程外星人。苏炳添在一枪制的情况下是前三的有力争夺者,在多枪制的情况下是决赛常客,但争夺奖牌尚有困难。博尔特就不用说了,一枪制还是多枪制都是独孤求败。

详情可以参考我的其他回答:

本答案被抖音无良up主抄袭,本人智力成果受到剽窃。希望各位能帮忙举报:


user avatar   nan-de-hu-tu-83-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亚洲第一跟历史最佳的差距。

地球人还是不要跟外星人比了。

苏炳添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能站在百米世界最高舞台的黄种人,他已经创造了亚洲人、黄种人的历史,他是我们的骄傲!


user avatar   li-min-91-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得益于苏炳添大佬在奥运会的精彩表现,承蒙各位错爱,回答得到很多赞,吓我一跳。

我这个答案其实是随手答的,博各位一笑,属于抖机灵,楼上楼下都有很多专业的回答。

然后感慨一下,苏炳添真的很强大,无论是实力还是内心。

以下是原回答!

这么说吧,9.90以内的成绩,9.8x你基本上可以拿奥运会奖牌了!运气好一点,可以拿金牌,而博尔特状态不好的时候,也能跑9.6x。别人领先下一位都是按0.0x秒算的,他是按0.x算的!所以,没得比,全世界都没得比!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额,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这个不是p的,一枝独秀,跑的时候还有闲情雅致,侧头看一下镜头,抠出笑容。这就是个bug!


user avatar   bill-chen-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关心差距有多大! 我只知道苏炳添,以及他儿子,孙子可以一直吹下去。祖上有人跑进奥运百米决赛。 而我们也能顺便吹一下第一个跑进奥运百米决赛的人黄种人是中国人。真的太牛了。


博尔特? 你觉得他是正常人类嘛!有啥好比的。 博尔特的记录我觉得有生之年应该很难看到被打破了。 博尔特也许会懊悔他在北京奥运会上最后阶段放慢的脚步甚至还扭头看了一下对手,否则我感觉应该在9秒5以下了。现在9秒8才是人类可以冲击的记录。


user avatar   horry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两场比赛的数据其实可以很好的反映人种差距,也就是博尔特代表的西非人类和SU神代表的非西非人类之间的差距。

两场比赛有四名选手都在,除了SU还有最终冠军Jacobs、决赛第四名Simbine和第五名Baker,这三位都是西非人类,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四人的差距,且看数据。

起跑

决赛报告
半决赛报告

首先是起跑,很明显,半决赛SU起跑完美,决赛起跑拉跨,官方报告给出的反应时间也映证了这一点:

半决赛SU反应时间0.142s本组第三,决赛0.167s最慢,而Jacobs半决赛0.179,决赛0.161,Baker则在半决赛反应极慢0.190,决赛很快0.148。Simbine是反应最快的,半决赛和决赛分别是0.140和0.141,都好于SU。

所以我们看到半决赛几乎枪一响,SU就几乎取得了明显优势,既有自己反应快,也有对手拉跨衬托,而决赛出发便是尾巴。

起速前30米

然后是起速的前30米,SU的速度决赛比半决赛慢了1km/h,而Baker是相同的39.2km/h,Jacobs则在决赛快了0.4km/h。

也就是说SU在半决赛时跑出了和Baker一样的top提速能力,30米加到39在决赛也只有Baker一个人做到了,但在决赛SU提速却和最后几名相同,又一个很大的反差。

PS:这个图看的时候以名字右边界为当时运动员的位置,所以决赛前30米其实Su和Jacobs还没啥差距,就两个美国人明显领先有一米左右。

半决赛起速阶段
决赛起速阶段

极速60米

接下来是第二个30米的极速阶段,不同类型的选手极速位置不一样,基本可以分两类,典型的西非选手一般极速高,会晚一些,大概60米之后到70米,而像SU这样的非典型选手极速要低一些,也早一些,60米前就到顶了。

两场比赛SU的极速相差不是很大,都在55米大概逼近42km/h,Jacobs这里就显现出恐怖的冠军相了,半决赛和决赛在60米处都要逼近43km/h了,并且和Baker一样都还没有达到极速,也基本追上了两个美国人。而SU其实这时候也还略领先29道。

半决赛起速阶段
决赛起速阶段

冲刺

半决赛和决赛的这个速度热力图整体对比起来简直令人惊叹,直观感觉红色面积要大很多很多,就是说高速持续时间长。

特别是冠军Jacobs,竟然在85米处二次提速到了43.3,并且几乎保持到了终点。而SU是极速最低、也是最早开始掉的,这个即便在半决赛也是如此,而且在两场比赛的高速保持阶段几乎相同,唯一差别就是极速峰值差了一截。

所以基本两场比赛可以总结出几点差距:

1.极速峰值差距,咱的超常发挥是人家的正常发挥,人家超常发挥了,咱就有明显差距了。

2.高速保持期差距,目前看咱就是超常发挥好像也略比人家平均水平短一些。

3.起跑反应这个没差距。

4.SU是目前非西非人类里的最强者,但那是源于他的勤奋,他一定不是非西非人类里最有天赋的,Jacobs一米八八,博尔特一米九五,咱的SU只有一米七二,腿长步幅就吃了大亏。但这个差距可以从选材完全弥补(即便身材比例可能略有不同)。


user avatar   mo-yu-zhe-xue-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老蓬这已经是很明确了:中国学生别过来,还要回来的话,我可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

理智的人应该想办法离开美国,而不是现在还心存幻想地考虑怎么过去。

诚然中美只要不打世界大战,最终还是会有和好的一天,也许就在大选后,也许三五年,也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如今还试图往美国跑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代价”。

写了篇感想: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犹记得早在3月份那会儿,当我发现欧美国家居然没有办法搞定疫情、进而开始甩锅给中国之后,脑海当中立刻写满了“第三帝国”四个字。

从那之后,我又写了不少文章警告还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条件就请尽量回来,最起码不要继续留在美国,否则犹太人曾经的遭遇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命运。

从那之后到今天,差不多也过去将近半年时间了。我看到很多原本计划在美国多留一阵子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甚至连14天隔离期都结束了。

各位,未来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历史上,第三帝国对犹太人下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篇文章里,我就相对具体地分析过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何那些犹太人总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第一时间逃离,直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的原因。

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束缚,总是乍一看好像没有特别严重,受害范围也不算大,但不知不觉之间,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消灭犹太人”的意识,犹太人注意到自己在德国成为社会另类,哪怕是街头小娃都会怒斥杀死犹太人。

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情,如今都在美国一步步上演。

如果说之前中美之间打贸易战,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形式,那么从特朗普开始喊出“CHINA VIRUS”之后,就已经在强化一种中国人和美国乃至其他“自由国家”的人不是一个物种,中国就是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意识。

大家不要觉得懂王看起来像是个小丑,但是当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舆论工具来推广这个词之后,受众们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设定,下意识地认定中国要对疫情负全责。

所以,特朗普顺理成章地将“中国负责论”写进了下一个任期的章程,毕竟铺垫完毕了嘛。

之后就是对“中国群体”的一种妖魔化宣传,方式大概可以有:

1.中国破坏美国安全(tiktok跟华为);

2.中国正在阴谋颠覆美国政权(拜登亲中论);

3.很多中国人都是来美国窃取情报的。

当网内网络上有不少人还在自满“哎呀,原来我们厉害到能够左右美国啦”的时候,站在普通美国人的立场上,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恶魔,一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恶魔。

恰似从中世纪就被称之为撒旦伙伴,千百年来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

可想而知,这些美国人走在街头,看见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可能只是亚洲人)时,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恐惧。

所以,当美国高层开始一步步将“中国人”从正常秩序中剔除时,遭遇到的阻力就会非常非常小,最终有了蓬佩奥的这段发言:

也有了美国部分高校赤裸裸驱逐中国公派留学生的现象:

你瞧,这两招乍一看温情脉脉,仅仅只是“考虑限制入境”,亦或者是仅仅只针对“公派留学生”,大多数在美中国人的利益似乎没什么影响。

巧合的是,历史上希特勒也曾经这么干过:

1933年,纳粹政府颁布法律恢复了对公职人员资格的限制。该法律试图将纳粹的反对者排除在外,这些反对者包括犹太人和政治反对派。公职人员必须提供关于其父辈和祖父辈宗教信仰的文件,证明他们属于“雅利安”血统。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开除。

很多犹太人想了想,好像也只是公职人员才受到限制,他们做生意或者当个公司职员啥的又不受影响,怕个球?

等怕了,也晚了。


当前,疫情、经济萧条、大选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稳定。

甚至不排除在某些意外的状况下,发生擦枪走火,毕竟光看最近湾湾跟南海的局势,明天打起来都不奇怪。

乐观主义者可以认为,只要熬过今年困难期,明年一切就要恢复正常了。

但谁又能给未来一个明确的保障呢?

只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普通人在大国对抗面前,必然是脆弱无力的。

今天也许还能想办法买到去中国的机票,明天所有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以中国当前实力,保障大陆范围(甚至第一岛链内)国人的安全,问题不会很大。

但距离能够将航母开到珍珠港甚至洛杉矶港的那一天,估计还有很长很长时间。

只是真有这一天,也就不存在中美关系紧张了。

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做出很多努力,甚至于很多的牺牲与代价。

而目前依然在美国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代价”。

所以,哪怕是今天刚下飞机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都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

就算未来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还是可以坐在空调房间里敲键盘,当个吃瓜群众。

当然了,那些想要继续留在美国的群体,也纯属个人自由。

毕竟1美元的炸鸡特别好吃,美国政府不管对自己做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


其他的随口答:

扎克伯格到底做了哪些恶?

历史上都有哪些突破普通人想象的真实事件?

外媒称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已停止从中企购买原油,你怎么看?

9 月 1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 620万,新增100万确诊仅用22天,针对疫情目前美国主要在做什么?


user avatar   li-lily-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面说得对,给她了,将来她会以二手买家身份告你。

真要?可以呀,先报警,听警察怎么说。警察让交的话,作好备份后交警察。让她找警察要去。


user avatar   you-yuan-ji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挂版

爆改版

正常版




  

相关话题

  同样是辛苦锻炼,为什么总有人看不起练健美的肌肉男,称其一身死肌肉? 
  如何看待东京奥运村餐厅使用的福岛食材奥运闭幕后才会公开? 
  如何看待中国乔丹体育将耐克旗下aj再次告上法庭? 
  中国留学生在韩被殴打,外交部称「协调当地警方‌‌立案调查,‌‌并持续跟进」,遭遇类似情况如何保护自己? 
  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什么贡献? 
  为什么「世界麻将运动会中国区选拔赛」决赛的解说是段昊和他女朋友? 
  怎么看待篮球评论员徐静雨的大红大紫? 
  中国健身行业(健身房运营)存在哪些弊病?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淘汰赛即将打响,法国和阿根廷强强对话,谁能更胜一筹? 
  如何评价佩佩和拉莫斯在球迷的风评? 

前一个讨论
2022年,美国最糟糕最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中国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输出?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