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寻找新领域、进行创新、做好选择判断。
如果一个人只会线性思维式的努力,而不会创新,就会遇见文明卡壳、内卷现象!
近期有两个重要的新闻:
一、《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
二、还是《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7年下降,去年创17年来新低。
看见这两个热搜数据,我觉得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全网都知道答案是什么。
——内卷太严重。
经济方面很多人分析吧,今天我说一个不一样的分析,从文化方面说说这个事,其实这和我们的儒家科举文化有关系。
1、东亚模式与科举文化
之前全国补习产业发展的热火朝天,双减之后彻底被灭,禁止补课。
双减之前,很多人骂,说补课导致压力这么大,怎么不管管?
双减之后,很多人骂,说凭什么不让补课啊?不让补课,就是剥夺普通人的上升空间!
大家有兴趣去观察观察,确实这种人很多,补课就骂压力大,不补课就开始犯焦虑症。
其实这也能理解,因为东亚文化就是这样的,或者说中华文化圈都这样。
不相信?
我们看数据说话,欧盟委员2011年的数据显示:
法国补课花费大约是22亿欧元。
希腊补课花费大约是9.5亿欧元。
德国补课花费大约是15亿欧元,差不多就16亿美元。
而相比之下,韩国补习业一年总营业额高达200亿美元。
法国接近七千万人、德国八千万人口、希腊一千万、韩国五千万人,欧元美元汇率差距不大,你想想看韩国补习费用多恐怖了。
补课时间来看:
欧盟学生每周进行课外辅导的时间为一般1至6小时,也有很少数学生达7至10小时。
韩国学生也是7小时,不过是睡眠时间7小时。
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全球补习最高密度集中的就是东亚。
越南:2006年,越南9189个家庭中有32%的小学生、46%的初中生和63%的高中生,参加过课外补习。
2008年,越南高中学生参加补习比例达到77%,上升极快。
生育、人口方面:越南的总和生育率为2.1以下,从2011年开始越南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韩国:2008年参加过课外补习的高中生比例约为60.5%,初中生为72.5%,小学生为87.9%。
生育、人口方面:2020年韩国总和生育率仅为0.84,全球最低之一。
中国香港特区:2014年,香港初三和高三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分别达到53.8%和71.8%。
香港学生一年交的补习费就超过20亿港元。
生育、人口方面:香港2020年总生育率已跌至0.87,全球最低之一。
中国台湾省:2018年台湾小学生中平均每10位就有7人参加补习,周中放学之后参与补习的每10人中则有5人。
小小的台湾省,注册的补习班居然高达将近2万家。
生育、人口方面:2020年台湾新生儿人数仅16.52万人、出生率0.99%,全球最低之一。
华人国家新加坡:2015年资料显示,未经新加坡教育部批准注册的家教中心和补习中心目前有850间。
2013年大约是800间,而2012年的时候只有约700间,可以看见增长速度极快。
要知道新加坡面积只有71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500万多。
生育、人口方面:新加坡2020年总体生育率下降到1.1,全球最低之一。
日本方面:据文部科学省的统计,在孩子就读公立初中的家庭,教育开支的63%都被以补课费为主的校外活动费用占据,尤其是准备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一年下来就要41万日元(差不多2.2万人民币)。
而孩子就读私立小学的家庭,在六年级准备小升初的阶段花费最多,补课费等校外活动费用高达88万日元(差不多4.9万人民币)。
生育、人口方面:这还用我说吗?日本的老龄化是全球知名的。
我国在双减之前,中国教培市场规模超过3万亿元,补习年平均费用12000多元,最高的达到30万元的大有人在。
2014年中国家庭人均年收入是15981元,而《2014年教育市场分析报告》显示:40%家庭每年投入课外培训的费用高于 5000元,其中 15%家庭投入万元以上。
也就是说大约三分之一的收入花在了补习上面,而双减之前行业估算的年增长是10%,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下去,一半收入砸进补习只是时间问题。
这导致了中国中小学生中67%睡眠时间不达标,17%书面作业总量超标。
至于这种内卷对生育、人口方面,就不用说了吧?大家都懂的。
我看遍了全球数据,只有东亚儒家文化圈这样,其他文化圈也有一两个爱补习的,但是基本都是孤例。
全世界所有爱补习的地区前几名突出来显示,就等于这个图——中华文化圈范围图,完全重叠。
全球发达国家有:五眼联盟国家、日韩、欧盟。
其中美国是快乐教育,平民不喜欢读书,这个全球有名的,否则也不会爱上注射消毒液,属于另一个极端。人才方面则主要靠一小撮精英和吸引全球移民。
欧盟是不搞补习这一套,但是比美国强,补的很弱。以德国为例,即没有走美国的那种基层反智路线,也没有走东亚过载的路线,而是分流路线。
欧洲生育率也不高,但是很明显欧洲生育率低是因为个人享乐主义,不是因为内卷,人家社会压力不大。
至于中东、非洲、东南亚、南美洲什么的,有补习的个例,但是总体来说都不补习。
甚至有些是典型的反面教材,比如南美洲、非洲很多国家根本不流行读书,甚至都没什么学校。
发达国家里面只有日本、韩国是重度补习,躺平这个词就是日本传播到国内的。
面对高强度的日本社会,日本年轻人已经躺了很久了,韩国也一样。
我不是有什么偏见,而是这可以得出来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卷如此严重?
其实《光明日报》上早就有这种观察了,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
虽然今天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儒家文化依旧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一言一行。
而儒家文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科举文化,我们中华文化圈过于科举考试的故事,几乎是数不胜数。
今天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可以这么成功,和我们的传统是有关系的。
反过来,今天我们面临的内卷如此严重,也是和我们的传统有关系的。
2、儒家文化的优势与劣势
儒家文化圈有这样几个特色:
1、治安基本都特别好,因为老百姓很团结,秩序感很强、普遍认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2、没有宗教信仰束缚,现世“实用主义”精神很强,有强烈的“做题”信仰,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浸染很深。
3、都是比较偏中央集权模式的国家。
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好似是西式制度,但是日本实际是家族世袭制;韩国则总统权利极大,拥有任命关键部门、组成和解散内阁的权力;新加坡是事实上的一D专政。
工业革命最开始爆发于欧洲,然后其成果传播到美国。
欧洲+北美,还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构成了今天整个西方世界。
全世界这么多文明板块,除了西方工业化、现代化成功。
唯一后发追赶上西方,也成功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就是东亚地区中日韩为代表。
我们是唯一追赶成功的。
你看几个排名就知道了,全世界国家GDP排名、全球500强企业排名、全世界高端产业分布、全球科技企业排名、全球工业化程度排名等等...
前面的就两个区域,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其他没了。
二战结束后,东亚各国用30左右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国家百年工业化进程,如果没有强大的“奋斗13”精神,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随之而来的“奋斗13”文化反噬作用,也正在体现。
东亚并没有完全进入“技术创新领导人类发展”的状态,客观上还是以摸着西方技术过河为主。
而当摸到顶以后,社会在继续用力过猛,就出现了严重问题。
过去我们用力过猛却成功经济爆发,只是因为西方提供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模板经验,前面有人,是有方向的。
这种情况下,只要努力化身“奋斗13”,就可以快速追赶,产生各种经济奇迹,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等都是这样来的。
但是都发展到一定成功以后就冷却、躺平了。只要把初级阶段过了,东亚就成为全世界“最卷”最严重的地区了。
而内卷就又导致了大量的人开始自暴自弃、放弃生育。
因为东亚模式中,还是科举文化思想太重。
我们普遍认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实际上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谁告诉你努力就一定有结果的?
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努力只是让你有可能成功,而不是努力就一定成功。究竟能不能成功,实际上选择、判断更重要。
儒家科举文化最擅长的就是“目标明确”的做题。
有句粗话说“给我一个女人,就给你创造一个民族。”东亚人就是,你给我一个方向,只要有奔头,我就愿意往死里努力。
这种文化,让东亚人可以最快的吸纳西方现代文明的初级、中级成果,但是一旦能吸纳的到顶以后,再继续疯狂过载努力,就是灾难了。
初级、中级以后,更高的产业是需要创新的,自己开始创新以后,是没有确定目标的。
而是得你自己去寻找什么是下一个科技爆发点,得自己去找“目标”,已经没有免费目标参考了。
结果我们还是老方法只努力,结果就是:
开店的人越来越多,而顾客数量不变,最终每个店家都很累,但是利润却越来越薄弱,这就是“内卷”。
学校数量一定、录取名额一定、好的编制岗位数量一定,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疯狂的过载努力,结果就是等于没努力。
所有人都补习=所有人都没补习。区别就是花费更多了,人活得更累了,而取得的结果,可能还不如上一辈人。
美国为什么曾经如何强大?美国工业是英国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美国早就过了中国这种“奋斗13”发展过程。
一个数据揭露真相,2020年全球计算机顶级科学家排名显示,单论科学家数量,日本顶级科学家达到了294人,中国总数557人,美国总数2639人美国顶级科学家数量大约是中国5倍。
美国强大靠的不是人民多能996、007,而是即使美国今天在衰弱中,科学家数量也是绝对远超全球水平。
仅凭“努力”就可以有收获,这就是初级发展阶段,只要你过了初级发展阶段,单纯“只是”努力就没有用了。
3、内卷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必须强调创新?因为创新才能带来技术突破。
原理是这样的,技术突破以后,就会产生科技红利,经济就会继续发展一波。
举例子,古代基本就二种职业,农民或士大夫,所以大家都过的不富裕,因为选择很少,而人只会越来越多,人均就薄了。
而现代诞生各种科技以后,每一种科技就对应着一种市场,科技越多市场越多。
市场多,就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经济也就发展起来了。
而内卷是怎样产生的?——因为生产效率是不断提升的。
经济发展初期,市场内部都是个体户,因为竞争就诞生了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个体户慢慢就被淘汰了,中小企业拿下全部市场。
中小企业相互竞争,慢慢就诞生了大企业、甚至巨头,然后中小企业就慢慢被淘汰、或者被兼并。
一个市场的经济后期,如果没有任何干预的话就会发展成为垄断,所以一个行业成熟以后,往往就会遇见反垄断。
最开始是个人养鸡,后来有人发现自己弄个养鸡场更有竞争力,就开小养鸡场,小养鸡场多了,就会出现大型养鸡场...
所以才说,技术发展、创新是解决内卷的关键。
如果行业只有养鸡一个,个人没什么选择只能去养鸡,你个人再努力养鸡又有什么用?市场需求就这么多。
一个小镇有十万人,如果只有养鸡一种产业,就只有一个十万人的市场。
如果不止养鸡,还有家具制造厂、水泥厂、手机配件生产厂,就多了一堆十万人的市场,维度就很丰富了。
结论:只要一个行业变成了红海,你再怎么努力加班,都没有任何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东亚内卷如此严重的原因。
在红海领域搞“双减”,实际上就是保护社会财富,大学名额是不可能成为“增量市场”的,就这么多名额,如果人人都希望耍小聪明偷跑,最后结局就是前面说的韩国这样夸张,而是未来韩国只会更难。
纯属浪费钱,折磨人!
在存量市场,如果你偷偷的加班多赚钱,结果最后就是大家都不得不加班。
你加班“养鸡”,鸡是多了,但是市场需求的“鸡肉”并没有变多,结果“鸡肉”越来越不赚钱,甚至行业内会出现“越奋斗”越早破产。
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偷跑了,反而日子还凑合了。
而可惜的就是,也许是文化原因,东亚人普遍依旧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觉醒的程度还不够,大量的人还在保持着“奋斗偷跑”的小心思,导致很多年轻人直接被绞的心态报废了。
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种局面要结束,只有二种情况:
1、东亚社会彻底因为“偷跑”文化崩溃,反思自己的“大聪明”行为,来一次“鸦片战争式”的触底反思。
2、国家以行政手段干预,强制红海领域“双减”,禁止偷跑奋斗、重罚止偷者。
3、倒逼民间改变思维,慢慢接受创新的人生规划模式,接受存在多种多样的人生,形成这种文化氛围。
4、教育/个人发展参考
经济是一个周期循环,50后、60后、70后才是鸡娃的黄金时代。
等全民都意识到“鸡娃偷跑”的作弊方式以后,鸡娃本身已经失去的意义和性价比。
实际上,在东亚“鸡娃偷跑”是全方位的。
不仅仅是教育,工作也一样,996/007不就是另一种“鸡娃偷跑”吗?
就如同一个笑话,当菜市场大妈都开始说某某投资好的时候,差不多就要暴雷了。
就好像马上可以得天下,但是马上未必能治天下。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方式,现在很多矛盾,本质都是投资滞后思维的体现。
因为50后、60后、70后这些长辈的亲身经历是,当初努力就有效。
所以在80后、90后、00后身上重复自己当年的成功经验,结果却是就是一地鸡毛。
特别是90后,被父母寄予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极大的期待,最后进入社会以后发现,情况早就变了。
然后很多人心态就爆了,一部分人喊累、一部分人直接选择了放弃游戏。
根本原因就是方法不对。新时代的教育和个人发展,我这么说吧,最重要的选择。
我知道,马上肯定就一堆人跑出来气势汹汹的说,那我不会选择怎么办?普通人怎么可能会这样?
我给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吧,你必须学会。
必须要改变心态,从理直气壮的说我不会选择怎么办,到开始认认真真的研究,如何学会选择。
这就是你个人层面的“技术创新”。
国家层面破除内卷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一方面,你自己要马上改变情况,让自己逐渐破除内卷,适应时代,就必须学会。
一个只会努力,不会判断的人,是必定内卷的,我前面已经详细论证过了。
那些躺平的人本质是用上一代人的方法累死自己,然后心态失衡、爆炸,最终开始自暴自弃了。
年轻人躺平,社会肯定有错,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不是你的错误,但是代价会由你来承担。
国家政策肯定是会改变情况的,但是在厉害的政策,也会有生效期,自己是不能成为自暴自弃的状态。
要想办法先“自救”。
就好像清朝被列强殖民,其实应该反思的是列强,不是清朝,但是如果清朝要改变情况,就必须自己动起来。
一个小小的建议,把鸡娃、补习、做题、各种考试的劲,少用一点,在学习“如何选择、如何规划人生方面”多花点。
会学选择,就可以避免很多很多的坑,变化发展很快的今天,现代人最宝贵的,恰恰是时间、是青春、是赶上发展的机遇。
未来你甚至不一定要有大学学历,但是你必须会选择。因为现在的市场局面就是,3000块肯定请不动农民工,却能招到一批大学生,和改革开放初期算倒挂了,攻守易势了。
选择方面,我总结了一下,现代人起码应该懂这些知识,算新时代的“通识教育”吧:
1、比起考试、乱花费巨额学费,更应该思考的是学这个有什么用?今天特别要针对性高效学习,熟练使用全网学习资源来节约时间,且以市场盈利实践为主。真的,现在但是知识网络上比大学里面还丰富,自己要会用。
2、学会判断和研究趋势,要坚持看各种经财经、社会实况、时政内容,应该从小就开始学的,看久了也就有了判断力。这是一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过一定要兼听则明,因为现在有些人戾气很大,只是在发泄情绪,可能带偏年轻人。
3、学会使用互联网工具,这不是说玩手机的问题,是你必须把学会熟练使用社交媒体收集有价值的资讯当做一个必备技能,如果你想要什么资料,自己都会查,很多信息差就不存在了,路子自然就广阔了。
4、要有主见,很多子女其实是被父母的认知给坑了。得有主见,因为今天是科技时代,环境可能是5年一小变,10年一巨变,要是听老一辈的过时经验,最后可能会笑不出来的。而有主见的前提就是经济独立,先搞个糊口的营生,经济独立就有了主权,可以自己说了算。
5、今天是实践为王的时代,不要相信什么网络上的唯资历论,这倒不是说读大学没有用,而是说实践可能更重要。只要是民营企业,你自己能力够,可以给对方赚刀勒,是没有民营企业不会要你的,除非人家不差钱,但是这说到底还是你技术不够硬。
也不要以为自己被拒绝,对方说你学历不行,就一定是学历问题。应聘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是,甚至可能仅仅是因为你长得丑,或者岗位留给自己亲戚了,但是这样说出来是歧视,所以只能说你学历不行。
现在人在过度教育,在考各种试上面竟把大好青春浪费没了,比如大公司进不去,就可以先进小公司,然后一级一级的跳。或者自己会来事,能绕考傻乎乎的HR,找到公司内部的人,帮忙把你介绍进来,方法是自己实践出来的。
6、学会选择城市,看的懂地方政策。
我举一个创意打败内卷的创新思考例子吧。
某视频网站有一个做废旧物品回收,然后做成动漫人物雕塑的博主,就简称小C吧。
小C他大学学的专业好像是工业设计,反正美学和制作水平都很不错。
刚好现政策讲环保,他卖这些废旧物品回收做的动漫雕塑,上过报纸,差不多一年可以赚20-30万。
实际上不仅仅是他这样做,我查过资料,也有其他农民工出生的焊工,意识到做动漫形象的大型雕塑,比工地的焊接轻松多了,收入更高。
同样是一个活,换一个领域马上不一样了。
但是农民工焊工还是不如小C做的好,这说明人家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也不是白读了的。
但是我却有一种想法,小C的子女某种意义上已经可以躺平的,就是过上轻轻松松高收入的生活了。
首先他爹已经读过工业设计专业了,而且看动态还在不断的学习进步,我感觉小C的子女如果直接给小C做学徒,连大学都不用上了。
他爹已经替他把大学读了,大学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省了,他爹直接在家教他就好了,还能比大学里面学的都好。
而且他看了看,他爹这个废旧物品回收雕塑很冷门,全国没几个人做。
换句话说,过很久也不会有太大的行业波动,手艺传给小孩,打包票小孩年纪轻轻,就能做到年收入20万起步是绝对没问题的。
而且小C还有社交媒体的视频账号,他娃直接在小C的账号上卖手工就可以了,连基础设施都省事了。
就算很久以后,小C的废旧物品回收雕塑做不了了也无所谓。
因为至少小C孩子可以先通过这个手艺,很年轻的时候就完成经济基础积累。
年轻有经济基础的人,是随时可以转行学习其他的工作,其实平时就可以在做雕塑的同时,学习其他热门领域的技能了。
我觉得这就是我自己看见一个视频,思考的全新躺平赚钱教育模式。
感觉这样就完全不用鸡娃的,当然不是推荐这样,而是说思路给大家参考。
年收入20万-30万放微博可能很低,但是放在全球来看,都是高收入了。
为什么一定要鸡娃才能前途光明、幸福?自己多思考思考不是一样能做到吗?
就比如小C这样的人,把娃给他当学徒,让自己娃平时再多看工业设计相关专业视频。
我感觉并不是一条比鸡娃金榜题名更差的路。
国家层面,产业升级才能破除内卷。
个人层面,回忆起来“思考”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才能破除内卷。
创新,是消灭内卷关键。
人生要想办法让自己轻轻松松,幸福的进步、学习,要张弛有度,因为过刚易弯啊。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并不是曹县的所有意识形态和观念我都认同(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废话),但曹县是一个有高认知能力的年轻人。何谓“有高认知能力”?姑且可以定性为,不论你是否认同TA最终的观点,不论其最终的观点在某种设定下被证明是对或不对,其观点的产生过程之复杂,逻辑之自洽,依据之丰富,或洞察之敏锐,皆足以给这世上认知能力最高的一群人提供参考价值。
而有关此题,不论所谓的“对错”,前述提到的“参考价值”也还是够数的。个体的世俗意义成功,主要就在于自我目标设定、现状和展望之间的彼此调和。一方面,是简单线性路径边际效用的必然狂减;而另一方面,是多元非线性且充满随机的路径现实。在此大背景下,对特定的人群来说,选择大于努力,甚至大于天赋,实在是个很难否定的必然。而若缺乏那主动选择的慧根,最起码,能在成年的过程中,逐渐抛弃单线程和线性的思维模式,由此产生出一个更合理的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也算是好事一件。
记得先前有几个有关大学生活的答案也说过,本科阶段,除非自我能力认定和目标路径设定十分准确和明确,否则,对大多数个体来说,追求学霸般的生活方式和成果,是大概然的浪费时间和生命,也是浪费大学能给人提供的最宝贵资源。毕业多年后的“世俗成就”统计印象,也很高效地证实了这一点。
更微妙些的例子,如本人中学母校,成日号称天朝第一,于是不少傻乎乎的毕业生,进了大学后,依然成日穿着高中校服晃荡,可谓滑稽。但人才培养这么多年,又出了几个称得上是“人物”的家伙呢?基本上一个都说不出来。微妙在于,这群人基本上日子不会差,于是显得还挺成功。但一切比较,都是相对的。这群人,在依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朝,打跨进中学校门起,甚至打出生起,就已经是万分之一以上了。起点高,终点难道不该更是奇高么?无奈并没有。为何?我称之为“优秀病”。一大群人,高度同质化,打小即活在一条早已被设计好的“优秀”道路上。啊,我是某中学的...啊,我是清华经管的...啊,我是藤校MBA...啊,我在高盛拉皮条......又如何?你是谁?“你”到底是谁?花街中国人职位和收入上限,历历在目。一番红尘滚滚洗牌后,谁又认识你?
此逻辑,稍微跳脱出来些,用旁观者的视角去看看北美华人社会,其实也是很显然的事情。之前多次说过,全北美的华人父母,以及日夜向往着送子女来美国的80前新贵父母,同质性奇高。皆从小教育子女,要如何如何,爬藤校,当稳定而高薪的中产阶级......于个体,上限基本锁死了;于族群,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他们的阶级,让他们的子女得以跳脱出了国内高考体系的边际效用狂减,这很好。但思维定式,其实还是那样,不过又陷入了另一套边际效用狂减的体系中罢了。
扯这么多废话,于个体,又有何意义?或者,尽早认清“多元非线性”的社会真相,从而尽早打破从小因一元线性优秀而给自己带来的过高预期,然后安心过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日子。或者,若真有那野望,依然可追求那些优秀标签下的经历和过程,但请尽快忘记那些标签本身。跳出内卷,唯有勇于开拓边界。朝向“the final frontier”,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一个内卷的生动例子,供参考。虽然个体普遍优秀,但因为扎堆出现,路径和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最终胜出的反而是批判性答案,而不会有任何一双大长腿得以冒尖儿被人们记住。
这样的说法看似矛盾,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边际效益递减”。
打个比方说,你饿得头昏眼花,赶紧去店里买包子吃。
当你吃下第一个包子的时候,感觉特别爽。
于是你又买了第二个包子吃,仍然很爽,只是没有第一个那么爽了。
你还没吃饱,又买了第三个、第四个包子吃,直到你吃饱为止。
这第三个、第四个包子远远没有第一个包子那么解饿,但好歹还是有用的。
当你继续吃第五个、第六个包子的时候,多花了钱不说,还撑得慌,
这个时候,包子对你来说不仅没有正效益,反而还有负效益了。
我们为应对高考而做的准备也是一样的。
我们为高考投入的时间精力与高考分数之间不是正比例的关系。
通常来说,两者的关系更接近对数函数曲线。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越过拐点时,学习与回报的关系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也就是老师们经常说的,从九十分到一百分,比六十分到七十分难多了。
所以,当我们的成绩已经很好的时候,再多花时间准备高考其实是不划算的。
当然,在中学阶段,大部分人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为高考做准备。
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已经极好的人来说,并不是这样的。
除了准备高考,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拿欧美来说,他们的优秀高中生,除了标准化考试成绩,还有很多方面。
比如,体育成绩、艺术成绩、社会活动成绩、领导力水平等很多方面。
很多优秀高中生学有余力,就申请了AP课程,提前学习大学知识。
当他们读大学后,就可以免修这些已经提前学过的课程。
用省下的时间去做实习或进实验室等等,比其他人更早进入状态。
我国为什么不能这样呢?
很多人都知道,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
准备高考其实已经不是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技能,而是在刷熟练度。
我们不能说刷熟练度毫无意义,但是对那些成绩已经很好的学生来说真是浪费时间。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欧美国家来说不仅太少,而且太不均衡。
北京去年的高考考生大概是六万多,而清华北大在京招生六百几十个。
所以北京的孩子只要保证自己能进入前百分之一就能保证被清华北大录取。
如果不限于清华北大,放宽到985、211那更是轻松多了。
所以北京的孩子可以花很多时间去做与高考无关但是有益长远的事情。
但是其他地方,尤其是河南、山东这样高考竞争极其激烈的地方就不一样了。
即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已经足够好,再多刷题是浪费时间,那他也不敢。
但凡有一点失误,一分之差,排名就会落后几百人。
所以大家都不得不用尽自己所有时间去做刷熟练度这样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
而北京上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即使高考有些失误,他们也可以申请去海外的大学读书。
之前花在体育、艺术、社团、公益方面的时间正好派上了用场。
很多落后地区的孩子读完大学也没有听说过AP课程。
但在北京上海很多中学里,APIB等国际课程应有尽有。
比如,赫赫有名的人大附中,居然开设了144门课程,
只要学生想学,学校就有老师教。
反过来看,很多大学都未必能开这么多门课程。
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远远超过了那些只为高考做准备的同龄人。
毕竟,高考只是一道门槛而已,人生的道路长着呢。
综合素质的短板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成为人生进步的天花板。
武侠小说里经常有名门正派和邪门歪道的对比。
白驼山一派内功上手甚易,进展极速,
不比全真派内功在求根基扎实。
在初练的十年之中,白驼山的弟子功力必高出甚多,
直到十年之后,全真派弟子才慢慢赶将上来。
高考成绩只反映了人的一部分能力,只花时间练习这种能力,
其实就是为求速成,而放弃了长远的发展,
弊端在未来逐步显露,之前越速成,之后漏洞就越大。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去责怪那些拼命刷高考成绩的孩子。
他们并不是自愿的,他们是为环境所限,迫不得已罢了。
我们经常嘲笑有些人不为长远考虑,为了眼前的鱼而放弃了长远的“渔”的能力。
但是,有很多人连今天都不一定活下去,哪里顾得上明天呢。
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这才是各种问题的根子。
很多问题不过是这个大问题衍生出来的小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