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惊惶庞麦郎》这篇采访稿?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报道本身评价来说,很赞同@孙小方的答案。但是看到很多人批评作者的时候认定庞麦郎是一个音乐人,更有人说他是一个原创音乐人,有着自己的“音乐理念”,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我觉得,庞麦郎完全不能称之为歌手,更别说音乐人了。


诸位可以听听这个答案里面的两个视频,自行判断他到底算不算音乐人。

2013-2-28,这是庞麦郎第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他的录音被一个无助的调音师拿到论坛:

老板接了个这样一个活,本来打算变成布鲁斯那种,可是客户要求的要飙高音,还要大气,我去,这有高音吗?能大气吗?万能的音频应用,帮帮我出出主意啊,身经百战的老师们帮帮小弟,谢谢了
audiobar.net/viewthread

于是乎,调音大神们的狂欢开始了,能把这样的“音乐”调教成“布鲁斯”、“大气”可是大神们炫技最好的舞台。于是乎就出现了在AB站爆红的【摩的大飙客】。

【全系列】【打吊针神曲】有人发了一首歌求编曲,然后神作出现了

,part1视频是他的录音,他的原创作品(建议关闭弹幕防止影响个人判断),我认为这不能算音乐吧。更像是一个人中二的呢喃,这应该是他的“音乐修养”的最直观体现。

注:这是前年A站的专题图,当时大家都没听过庞麦郎这个名字,更不知道他的长相。

我前年也是各种听摩的大飙客,给朋友安利,但是我一直坚信,我爱摩的大飙客,但这份荣耀和功劳是属于那些调音师的。而至于庞麦郎,他的作用和金坷垃三人组没什么区别。而当时那么多人调教庞麦郎音源,估计和调教金坷垃时候的心里差不多:略带戏谑的展示自己的音乐。

好久之后,【我的滑板鞋】就火了。但是了解【摩的大飙客】的人应该都不难判断,滑板鞋这首歌不出意外和大飙客一样,庞麦郎又只是一个汉中口音的金坷垃音源,其他的都归功于其他幕后音乐人员。

诸位可以听听庞麦郎现场唱的滑板鞋:

庞麦郎真身出镜现场版《我的滑板鞋》,迷一般魔鬼の步伐

(同样建议关闭弹幕以防影响独立判断),这作为他唯一的代表作,唱的节奏错误、歌词错误。

你告诉我他是一个音乐人?你让那些真的在做音乐的音乐人情何以堪?庞麦郎的定位更像是一个念词的。

炒作方故意隐瞒了滑板鞋这首歌的具体来历,之前没听过大飙客的听众会下意识地认定滑板鞋就是庞麦郎的创作和唱作,更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音乐人…被骗了啊……

看到有答案这么写:

庞麦郎人家都是原创,有没有点同情心。我觉得这样草根的人物恰恰是中国未来的支撑。

不要闹了。。。中国未来的音乐要是交给这样的人就毁了。。。当然,我觉得滑板鞋的词写得不错,但是这已经和他的“音乐修养”没有关系了。

所以,请诸位在讨论庞麦郎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说出“原唱”、“音乐人”、“音乐理念”这一类的词语。而《惊惶庞麦郎》这篇文章没有写庞麦郎作为“音乐人”的事情,我觉得非常正确,因为他确实不是。


user avatar   male-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为我给那篇文章点过赞感到羞耻。


user avatar   rou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的几点意见:

1. 鲸书的优越感不是产生在阶级层面上的,而是产生在文化层面上的。怀抱以下两个观点很可能会导致最后的行文有很大不同:「我认为庞麦郎的音乐是值得尊重的音乐」或者「我认为庞明涛做的音乐很糟糕」。鲸书显然更偏向后者。

2. 一篇采访「音乐人」的稿子,对他的创作意图、创作动机或者创作方式的篇幅不够,我个人是有些失望的。或者至少,读完稿子后我的体会是:庞麦郎做这些音乐都是为了钱以及庞麦郎本人的音乐素质很差。这好像缺了些信息。

3. 其实我挺喜欢稿子里对于庞明涛个人及他所代表的这群可以被符号化的人,在霎时进入主流社会后的茫然失措的描述,我不确定是不是具有代表性。但那些细节看起来很真切。这一点是好的。但这是基于所有素材都真实的条件下。(这一点我无法确证,而我是倾向于相信素材都是真实可信的)

4. 如你所知,作者在选择写作素材和描述方式时是有很大的主动性的,这种主动性应该会让读者对于被描写人物的观感有很大甚至极大的不同。更何况,人与人接触时对于信息的收集和阐释,亦会受到个人的主观感受的影响。我猜测,鲸书采访庞麦郎这段经历,对其个人而言应该不会是好回忆。

5. 不管有没有心,鲸书这篇文字确实对庞麦郎本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其中的很多负面因素,其实是不必要或者可以避免的。

PS:我个人是认为庞麦郎的音乐是值得尊重的。可能与很多朋友在此处有不同意见。


user avatar   Catsal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仅仅是一个媒体边缘人的感受:

看了这篇人物报道(或者称之为文章更合适),第一个印证的感觉就是,与庞麦郎对话的这个人,果然是个冷酷的聪明的毫不世故的少女呐。

这篇文章很有趣的地方就是,记者与受访者的心态都是不自然的吧(想不出更恰当的形容,感觉两个人都不是随着年纪增长而自然地成熟),一个是少年老成的天才少女(才情和情商都果断碾压同龄人呐哈哈),一个是成长在少年时代就停滞了的巨婴。其实光是两个人天然形成的冲突与壁垒,都够好看了。

问题也就在这里。记者明显与受访者保持着很疏离的距离,甚至很抗拒这个受访者靠近。

比如,记者带着自己固有的观念,去观察这个受访者。(多次细致地写庞的卫生条件等是否有必要?普通人大概都挤过公交车也住过出租屋,对这样的环境和人都有共识吧)

整篇文章把庞麦郎与他背后那个浑浊世界割裂开了,尤其是知友

@Ronnie X

提到了很重要一点,音乐占据了庞麦郎生活中很重要一个比重,但记者对这一层面的涉及却很少,甚至很难看到认同与尊重。然而采访达成的最基础一项条件就是记者展示出对采访者的尊重。

这个尊重特指音乐层面,这也是构成记者采访动机的一部分。为什么要采访庞麦郎?因为他是个与众不同的音乐人还是因为他是个哗众取宠的表演者?庞麦郎肯定是认同自己音乐人身份的,那么采访至少要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来展示。(也理解记者这方面阻力很大,但这很重要,尤其是对一个可能被判定有病的人来说)

读者只看到了庞麦郎的“病”,但没看到他的致病因,或者根本也没来得及去追究,就被表面这种奇特的冲突给带偏了。通篇文章给了读者诟病与取笑庞麦郎的机会,但完全没有留给大众反思的余地。

人物编辑对此是说,挖不到不要硬挖,有些荒诞天生存在。不太能认同这个观点,做采访尤其是深度采访,不就是一次挖掘的过程吗,只是深度取决于记者能力与现实阻力。

报道不能推论结果,但应该展示出尽可能多的证据与证据链条,判断留给读者。确实突破不了外围,那在某个层面说这个采访就已经失去新闻报道最应该有的意义,其后的精准刻画都只是在提升这个报道的可看性。(举个很小的例子就是,庞麦郎在采访里经常会说“我很帅的”“我这样的大明星”看起来很滑稽可笑。可实际上我周围也有这样的人,并且大多数很很爱看周星驰的电影,就经常在生活中这样催眠自己。这并不是无缘无故来的自大)

当然,当记者的大多都有才情,尤其是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有强烈的个人印记符号。但作家与记者显然有区别,作家是可以出世的疏离的保持自我的带有浓厚个人情感的,但记者是需要入世的甚至世故的,你必须圆融地进入这个社会,不断地去吸收他人的经历,提炼出普世的或者多角度反思相对客观的观点与报道。这也是需要牺牲部分自我的。如果说作家是布道者的话,那么记者就只能是传道者。

这一点,我比较倾向于《VICE中国》关于讽刺漫画的报道中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好新闻应该让循规蹈矩的人不安,赋予不安的人以慰藉。”很多跟庞麦郎一样的杀马特也好蓝翔富士康工人也好,他们都很不安,有的靠着写歌有的靠着写诗去平复这种不安,但是没有人会给他们一个解决不安的出口。自杀的诗人许立志,让人觉得特别遗憾。另一个极端,大概就是庞麦郎这样,自卑的极度膨胀。

我说以上的话也很忐忑,因为完全没有立场去评论一个资质比你更高的作者。只是个人觉得,当要记者,年龄这个事情真的不是那么好僭越。故作老成,故作客观,都很可怕,过犹不及。

如果能选择的话,我可能更愿意看一个老记者写的一篇世故的报道,可能不及这篇文章一半尖锐与好看,但至少留有余地。一切都还有余地。

这大概也是我不够格当记者,迅速结束了自己记者生涯的原因。我总想,自己对采访者(特指不带有明确是非的普通人)是否负有责任。即便他是一个荒诞的人,他将他的荒诞呈现于我,我再公之于众,那么他受到的伤害是否就完全是咎由自取?这个问题我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还望大家赐教。

这也是为什么文中那句话最让人心痛:“你们不要害他,他有现在不容易。”

PS:我个人也是不认同悲天悯人,善良这类品质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跟律师很类似,记者首先要讲求的是逻辑与证据。只是人都无法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就有了基于不同立场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考量。我担心的,也不是我们要不要去同情庞麦郎,而是如果我做了这样一个报道,我要不要为给他(尤其是人格本身可能就不健全的人)可能造成的伤害负责任,这跟善良还是没关系,应该还是新闻理念的不同吧。

过于偏向中庸与保守,可能维护了采访对象,但又造成了社会舆论的消极,这是都其他人的不公,也不是好的现象。


user avatar   sun-xiao-fang-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采访,写的是庞明涛,一个误闯主流社会的边缘人。

多谈几句。

对大众而言,庞是个异数。电子音乐这种精致的玩意,照理说不是庞这样的草根能玩的。但庞率性创作,搞出一首在多数人眼里颇为搞笑滑稽的《滑板鞋》,这种巨大的反差对大众而言,就是新鲜感,就是特别,就是好玩。

但大众又有多少会关心,活生生的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这篇报道,我看还是尽量客观并且克制的。并没有作者的主观判断,但字里行间都是庞的各种细节。包括他的言语、表情、发型到所思所想,庞表现出的就是一个平时被人们无视的草根人群的模样。

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更是数不胜数。他们不是沉默,只是你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所以他们显得孤独,身影在破旅店、网吧和街道,不住徘徊。他们不是没有梦想,但是那些梦想在受到更好教育的人群看来,渺小到有点搞笑。他们缺乏教育,逻辑看上去很混乱,想事情一根筋,品位尤其莫名,为了标榜自己不惜撒一些明眼人看来很蠢的谎。

这篇文章不是塑造庞,而是重现庞。庞就是一个平时我们根本不会关注的社会群体的一员。这个群体,进入公众视野时,一般是野蛮无知的形象,譬如哪里出现了刑事案件;有时候还是庸俗可笑的样子,譬如杀马特;更多时候是灰色的影子,没人在意的影子。

这篇报道的好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闯入城市领地的乡村青年的各种惊惶,让我们看到他的理想和执念,也看到了他对商业社会的懵然无知所导致的疏离和逃避。因为这篇报道,庞不再只是一个奇异的音符,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这样有着自己卑微愿望的乡村青年,在日益精致的舞台上,另类非常。骚动但漫无目标的青春总是打动人的,庞的身影让我似乎看到了“小武”。来到公众视野,是一次误会,就好像他本来不该玩音乐,更适合他的是KTV里切西瓜。

———————————————————————————————————————————

我不觉得作者是以笔杀人,我也不觉得她看不起庞。她在表述一个“闯入者”,描述闯入后的种种不适,种种不解。庞的歌,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荒诞的离经叛道的气质,和我们习惯的音乐完全不同,荒腔走板,但又听着来劲。这篇文章似乎在寻找到底是什么塑造了《滑板鞋》,以及《滑板鞋》后的庞麦郎。甚至作者文中一直也直呼庞的真实姓名,显然,她想描写的并非那个镜头前的台湾人庞麦郎——一个屌丝逆袭的传奇八卦;她想写的是个陕西农民青年,在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中,如何摆脱过去的生活,但在新的生活中,又找不到自己坐标的现实处境。

真实也蛮真诚,我看着觉得挺好。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什么采访啊,这就一仙人跳!

通篇看下来的结论是,陈静这人不可交啊。她的朋友,要做好请她一起去ktv会被录音,将来某个时刻被写到报道里的准备,她的炮友,要做好上厕所被录音,将来写到采访稿里的准备。

这种人真的懂得友情吗?庞麦郎邀请她彻夜聊天,去ktv,甚至进卧室,这是采访吗?这明显是私人交往。陈静如果真的这么嫌弃他的卫生,可以拒绝,而她的选择是假意逢迎,当然是为了利益——一个特别火的采访稿。那么,请自认为是陈静的朋友,恋人的人警惕起来,你以为你们有友情和爱情,也许在她眼中,你只是有利用价值而已。庞麦郎的价值是一次性利用完毕的,而你的价值可能需要多次利用,仅此而已。

“不背后说人坏话”这是幼儿园就应该懂的道理,为什么这人上大学了还不懂,还洋洋得意?何况欺骗,利用的是一个信任她,想跟她当朋友甚至谈恋爱的人。

从这件事中,我终于明白了“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贱人喜欢装无辜、装清纯、喜欢害羞、喜欢穿粉色衣服”这段莫名其妙的名言的真实含义:这里的贱人,说的就是陈静这种人。


user avatar   bb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袁大宸 扶摔倒老人 称 遭讹这件事? 
  如何评价凤凰卫视? 
  印度疫情真如网图上那么严重吗? 
  传统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收获》为什么不搞电子阅读? 
  如何评价特朗普在推特上对中国的南海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言论? 
  如何评价纳扎尔巴耶夫这个人物及其政治贡献? 
  单纯淋巴结11mm,医生5个月做了4次大剂量ct,核辐射剂量超过60毫西弗。第3次第4次医技合理吗? 
  如何看待 3 月 26 号南京南站一名男子横穿轨道,被进站的动车夹住不治身亡? 
  如何看待我国媒体《中国妇女报》为了讨好女性,破坏自己仅设立不到两个月的规则的行为? 
  如何看待据称来自中铁八局的人员打死河南一家三人的事件? 

前一个讨论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金子」?
下一个讨论
金庸缘何痛骂黄仁宇和张艺谋?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