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帝都985,通过法考之后,毅然辞职赴港中文攻读法学硕士。
目前已经上课半年,感受如下:
时光飞逝,去年递交辞职报告的情形仿佛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半年时间已经过去了。
这半年时间里,我从体制内的“领导”变成了港中文法学院的“学弟”。
这样的身份转换在一开始,确实让我不适应,但同时也让我感觉非常有趣。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新生群里伪装成一名98后,成了我的一大乐趣。
在体制内的时候,我曾无数次的设想过自己去读书时候的情形,然而真实的经历却让我感觉不那么真实。
高压的学习氛围,和蔼而吹毛求疵的老师,让人头秃的paper和deadline,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都让我感谢自己的这个选择,让自己体验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经历。
这篇文章算是自己对这半年离职经历和留学生活的总结吧。
自己总是一个随性的人,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行文可能不仅形散,而且神散,请大家多多见谅。
如果觉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多做自我批评(狗头)。
首先,要说在港中文读研最大的感悟,那就是痛苦并快乐着。
痛苦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法学硕士对于英语水平的极高要求。
说实话,从小我一直自认为自己的英语成绩还算是不错,四六级都是裸考一遍过。申请港中文的时候,我已经5年没有接触过英语了,然而我只用了40多天的时间,雅思就7分通过。
但是真的到了课堂上的时候,我才发现,雅思7分仅仅是个起点。
光是课前学习的reading就把我给干懵了——一门课30-40页纯英文文献是正常操作。至少要花6个小时甚至9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来进行reading的阅读和学习。
有人说,可以不读啊。当然可以不读。
但是假如你没有完成reading,老师上课讨论的case你根本就跟不上。更不用说还有老师喜欢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就是基于你的reading上的case。假如你没读,你会发现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也根本插不上话。
下图为美国法律制度的课前reading。
其次,是超大的课堂容量。因为是全英文授课,我把每节课都录了下来,转换文字后再听。同样是美国法律制度这门课,授课老师为哈佛的JD,我算了一下,大概一节课的内容为60页左右的满满当当的英文。后期复习的时候,加速听能听到你吐血。
最后,就是各个老师的口音问题。因为我的专业涉及国际法的相关内容,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来自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刚刚开始听课,真的让你听到怀疑人生,有的句子得反复听个四五遍,才能明白什么意思。就感觉自己仿佛考了一个假的雅思听力,总有种“马冬梅”“什么冬梅”的感觉。
痛苦来源的第二方面,是同班同学的无情碾压。
在我就读的LLM专业来看,无论港大还是港中文,法律专业都全球排名前列。香港高等法院大法官中,大多出自这两所学校。
我就这一届就读的同学里,本科人大、中政、华政的比比皆是,也有一位北大毕业的大佬,甚至还有一位牛津毕业生——可以说身边挤满了学霸,让我这样的学渣无所适从。
除此之外,同班同学里面还有更加变态的native speaker和JD大佬。这种基于语言方面的优势几乎是碾压级别的,无论是口语还是论文。
我终于明白了,这些人,就算就算他们学历和你相仿,成绩和你相当,但是语言上完全可以秒杀你,注意,是秒杀! 别说你雅思7分,8分也留不住,我说的。
举个例子,我们班上有次其中考试,拿A+的一位同学在3个半小时内,写出了一篇3000多字,70多个脚注,引用十多篇的英文论文。并且我们论文都要经过严格查重,所以必须是自己原创的。
大致相当于上图这样的8页左右。
这样的paper,给我三个小时照抄一遍,我都不一定抄的完,这就是和native speaker的差距,绝望吗?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港大港中文JD在读同学,有不少内地名校法学生被逼到退学。换我我也很绝望。
说完了痛苦的方面,也该说说积极向上的方面了。毕竟港中文的学习中,也有不少的成长的快乐和有趣的经历。
比如说,经过艰苦的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飞速提升,比任何培训班都要快。从一个写雅思250字的作文都要寻思半天的人,顺利独立完成了字数5000+,引用60+的纯原创英文论文,不仅通过了抄袭审查,最终还拿到了B+的成绩(这门课的学生很大部分是JD)。对于我这个大龄的半路出家法律人,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比如说,对于国际法和普通法的认识进一步的深入,从脑海里面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许多与大陆法不同的体系和术语,不同的法律逻辑和辩护方式,让我大开眼界。哪怕以后不做涉外律师,也将会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这甚至催生了我想要去读一个比较法博士的愿望。
比如说,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中,有应届毕业的年轻学弟,也有和我一样多年公务员辞职读研的同龄人。让我感受到了人生其实有很多种的选择,也有很多种的活法,不必让自己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式当中。除了挣钱和升职,人生还有很多充满意义和快乐的事情去做。
在辞职半年后,作为一个跳出体制去看体制的人,我对于公务员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我从来不是一个反体制者,也不算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只是坚持两个观念: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职业,只有适合你的职业。
无论体制内外的岗位,都只是一份工作。而人除了工作,一辈子还有其他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有人觉得公务员好,拼了命的想上岸;有人觉得公务员不好,绞尽脑汁的想离开。
我并不想去评判对错,因为“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对于我来说,最幸运的事情不是我拿到了港中文的offer,而是我找到了法律这个我所热爱的行业。未来的发展,不论体制内外,不论工资高低,只要能够从事法律工作,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也衷心的希望各位朋友可以找到一件让自己能够全心投入的事情,热爱的事情,用心去做,最终必定有所收获。加油~
焦虑,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2019年4月上岸后开心了大概5个月的时间,到了9月开学到学校后那种小得意,小满足,小欢喜什么的就都他妈的荡然无存了!
一,因为身边牛逼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你会发现同一课题组的博士一年级二年级的师兄师姐居然和你同龄甚至比你小个一两岁,我承认术业有专攻,但是年龄上的差距所带来的的那种失落感实在没办法视而不见,除非自己骗自己;所以,焦虑。
二,刚开学那段时间赶上秋招,看到各种牛逼的企业还有以前的老东家来做校招,心理那种滋味怎么形容呢?有点憧憬,有点焦急,有点伤感,有点恐慌,但更多的还是.......焦虑(有同样经历的细细相信你能懂我)。看到去参加宣讲会的那些研三同学,想想这些年轻的高学历的少男少女的崭新人生已经开始了啊,我这个老货(没错这个词很难听但我还是想用它来自嘲)像个小白一样在学校里不知所向,那段时间每天睡觉前都恨不得一睁眼就毕业了;所以,还是焦虑。
三,就是大家常说的peer pressure。高中小哥们的群,大学小哥们的群,甚至之前工作时关系很好的同事群(我和他们几乎同龄)也渐渐没了声音。但说实话越是没声音我越是恐慌。因为人家肯定已经settle down了呀,要么就是忙于工作积极奋进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挣大钱,要么就是处对象见家长看房看车看装修忙着为结婚做打算.......我记得10月初大学同班两口子新房入住请我们几个去吃饭,说实话那顿饭吃的挺不是滋味的,不是不为他俩高兴,更多的还是为自己的将来发愁,听着人家工作顺利感情升温年终奖拿到手软,虽然知道也不过是吹吹牛逼亦真亦假,但心理说不嫉妒说不着急肯定是假的;所以,依然焦虑。
四,父母那方面感觉需要承担的越来越多了而自己能做的却很有限。我爹妈本来生我就晚,现在他们都60小几了,所以读研后每次回家总有一种白吃白住徒增家里的消耗也不能给父母添点什么的沮丧与不快。虽然我自己贷款读的研,暑假工作攒的钱也暂时不需要伸手问家里要,但就是感觉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该承担的没承担起来。尤其是我妈说起社区里那些从小一块长大的幼儿园小学同学结婚的结婚,生娃的生娃(甚至生二胎的生二胎)一家其乐融融而我爹天天只能和他的猫相依相偎的时候,内心就是有种自己是个白搭的感觉,想想就算我说就算是我毕业了收入高了甚至走上人生巅峰了,又能陪他们几天呢?某种程度上还真是不如那些小玩伴在家乡这样一个小城市里结个婚生个娃有着一份不至于拮据的收入双休假日能带孩子回家陪陪父母或者一家人出去郊郊游来得好。所以,更加焦虑。
五,心态方面的出现了悬崖直线落体式的下降。刚上岸那会,瞧把我得意的呦!!!瞧不起这,看不上那,就觉得自己行,自己牛逼,自己说辞职就辞职,说考研就考研,还以第一的综合成绩考了个985,起码比那些还挣扎在水深火热的职场上的同学行,比那些还在受老东家摧残剥削的老同事行,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真是一个十足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沙雕。所以真的是,没见过大海,就真的以为自己眼前的这一汪池水就是整片汪洋了。这一年多了,不仅前面所讲的这些焦虑已经把之前的那种沙雕心态蚕食殆尽了,而且到了那个平台后我看到了太多比我努力还比我认真,比我阅历丰富还比我谦逊的人。现在的我,不像以前一样认为自己只要想做的只要坚持了就一定能做成了,有时候想想会不会因为自己年龄大了才萌生这种沮丧的想法,也许真的是年龄大了吧。
回到这个问题,大龄研究生的感受?就我而言,还是焦虑,而且是那种本不该属于我这个年纪的焦虑吧。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这种焦虑,我会说:本以为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会是一道曙光,走进以后才发现,那不过是一缕随风摇曳的烛光,风一吹,黑暗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