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题主设定的时间成所谓后文艺复兴时代的“发现的世纪”,即15-17世纪,那么我个人就不对意大利之前的状况作论述了(实际上谈意大利权力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最好还是要从11世纪开始聊)。而15世纪和17世纪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构,所以我将此题目分成两块。
(1)13世纪中期-15世纪末。
从13世纪晚期到15世纪中期,随着共和制瓦解和世袭“领主制”的兴起。约从13世纪中后期开始,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纷纷演变为某个家族的世袭统治,史学家把这一过程描绘为“从城市公社到君主国或领主国”。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在当时被称为“领主”(signore),其统治被称为“领主制”(a
signoria)。
这个状况是从意大利北部开始的,比较著名的有。Este家族控制的Ferrara,波纳科尔西( Bonacolsi)家族控制Mantova(注明,Gonzaga家族实在1328年之后控制的),de la Torre家族和Visconti家族先后控制了米兰,
到14世纪,已有超过半数的城市公社处于领主的统治之下。故而领主们需要在法理上让自己的统治变得合情合理,于是出现了两个措施:
1,领主取得城市政权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其统治合法化。他们通常的做法是一方面操纵城市公社代表大会通过法案,使他们成为“终身领主”。
2,设法从原来的最高封建领主,即神圣罗马皇帝或教皇那里取得代理人(vicar)头衔,进而争取更正式的授职,如公爵或侯爵等,将代理人制转变成具有合法性的世袭领主制。
则到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意大利北中部的城市共和国大都变成了君主专制的国家,形成了事实性的君主专制。其中以米兰为代表。
而米兰在15世纪以后,因为此处领主的策略,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米兰公国。
而意大利南部和部分北部其他地区的情况则不同。这些地区在14世纪还暂时处在前共和制度的余晖中,其中作为代表的是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佛罗伦萨此时正处于雅典公爵沃尔特统治刚刚完结的时期,1378年佛罗伦萨梳毛工人反叛之后,佛罗伦萨演变为封闭和保守的“寡头制”,由少数大家族控制。而14世纪中期,美第奇家族统治的隐蔽领主制。也就是此时佛罗伦萨还保留着古罗马共和制度的一些条例,包括公民制度,代理人制度,行政官制度,事务专业化,城市议院等等,但是最大的特点就是,此时话事人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美第奇家族主导的200多个贵族体系的成员,成了事实上打着共和,民主旗号的权贵领主-代理公民制度。但是此时古罗马行政体系,尤其是法律是完整的。
而15世纪中叶,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也建立起专划统治。这些家族的君主或出身于封建名门世家(如菲腊腊的阿佐·德·埃斯特)或出身于大商人、大企业主、大银行家的门第(如佛罗伦萨的马索·第·阿尔比齐)。这些专制君主们把立法、司法、军事和行政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并一代一代传去。于是,权力之争和财产的再分配,经常不断地引起叛乱,和“喜闻乐见”的家族纷争。而此时,古罗马时代的行政体系开始彻底转向领主体系。后来也成为公国。
而此时,威尼斯的状况和热那亚比较相像,都是城邦时代借助水运和交通要冲形成的贸易国家。在威尼斯,1297年颁布的“封闭令”标志着威尼斯贵族政体的正式确立,贵族阶层仅限于约200个家族,只有这一阶层的成年男子才有参政资格,威尼斯由此变成一个封闭的工商业贵族阶层统治的寡头制共和国。但是这个共和国和佛罗伦萨一样,都是典型披着“共和国”的皮,但是没有佛罗伦萨早期批得那么彻底。
主要行政体系为:
行政官(Hypatus)代理制度——贵族和权势公民保持的议院——事务官任命制度
但是直接抛弃了事务部门的专业化,而是由本地工商业团体和公民领袖形成的底层人情社会,来作为大部分城市事务,尤其是民间事务的仲裁者。民间契约关系成为了这个人情社会的大部分社会条例,立法系统较弱。
而那不勒斯作为法国王室和西班牙王室姻亲继承的一个政治筹码,一直是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王国,而在安茹王室内斗之后,那不勒斯在整个国家城邦体系里面的话事权一降再降。最早是败于阿拉贡王室。法国查理八世短暂占有过一段时间,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是西班牙人的地盘。
政治体制和欧洲中世纪延续过来的封建统治区别并不大,这里不赘述了。值得一提的是那不勒斯的地位在于
其一, 它的领土相对广阔, 同时拥有较为强大的舰队, 在西地中海与热那亚等争夺着海上和商业利益。其二, 那不勒斯将商业和财政控制在国家手中, 可以聚敛战争所需的巨额财富。
故而,在阿拉贡王朝时期,那不勒斯实行着非常残暴的苛捐杂税,以作为王国的财政来源,对于中下层的剥削极为严重。
之后,15世纪50年代。其时, 意大利的政治现实是邦国林立且相互竞争, 各国的对外政策无一不是围绕着本国的政治、商业和其他利益, 但它们之间已有了经常性的外交交往, 互派使节已开始制度化, 因而产生了一种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牵制的多边关系。而整个国家体系的协调机制来源于《威尼斯条约》
(2)15世纪末-17世纪。
首先原始意义上,意大利主要“五大势力”的政治体制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主要是家族政治的斗争延续。比如说佛罗伦萨经历过共和制度(假货)-领主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变动,只不过是赶走美第奇家族之后的一个新的贵族妥协而已,当然美第奇家族回家后,恢复了原有制度,并形成了新的公国。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皇国,教皇国是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中地位最为独特的一支政治力量。作为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 教皇领导着欧洲的所有教会, 但他还统治着罗马及其周围的一片领土, 因此同时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国家的领主。教皇的目标并不止于此。他还试图将他的权威扩大到世俗世界,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君王。当西班牙人亚历山大·波几亚成为教皇后, 他企图使教皇选举制变成世袭制, 使教皇国成为君主国。他不时抛弃宗教义务的束缚而任意选择同盟, 借助意大利的分裂并使意大利更加分裂, 利用外部力量如法国的支持, 甚至还有“异教徒”土耳其人的支持, 来达到巩固教皇国实力的目标。因此, “教皇虽然无力统一意大利, 却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别人去统一它”。
所以教皇国在不同阶段,延续着教宗体系---领袖选举---主教会议--分级管理;
也有类似于共和制度的各地主教的联席会议---领袖选举--分级管理;
也有某些人想要建立教宗君主制---主教议会的制度--一元集权。
至此,意大利的政治制度变化基本稳定下来,直到二次统一战争才有实质性变化。更多是五大势力和各大松散城邦互相的制衡,进攻,野心者对于意大利统一的诉求,和局部冲突。。
当然,真正值得一提的变化,就是“意大利的17世纪危机”,准确的说,是整个欧洲大陆“同一民族国家”意识开始,建立起各自不同意义的现代民族国家,意大利的“旧制度”显得弱小而不合时宜。而意大利的统一补救显得无比可怜。
于是17世纪左右,意大利整个国家体系先是开始在经济状况下极度衰退,其次是开始彻底臣服于西班牙,其是在16世纪与法国的战争中开始得手,也就是意大利战争后卡托—康布雷西和约的签订,并与圣座联盟。实质控制了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等地方,也就是“五大势力”里面,一个联盟,其余两个被统治,佛罗伦萨虽然军事软弱,但是保证了自由与独立;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在海外,自身虽然权力结构由于工商业外向和领主化发生细节变化,且与教皇冲突过,达成了一个半吊子妥协方案,自身主要政治体制变化不大。
那么对于意大利此时的政治体制有什么变化呢?
主要在以下几点:
1,城邦协调制度上嫁接了一个宗主国王室。领主制度开始慢慢在话语权上落寞,甚至走向边缘。
2,工商会大佬,原领主开始彻底贵族化。原有工商业主导的底层人情社会,开始变成地主阶级统治。
3,强烈的天主教意识,开始使得天主教教会的世俗权力膨大,甚至某些方面超越原领主体系,开始成为世俗事务的仲裁者之一。
4,而西班牙本身即作为改革保守派的后人,但是又开始严格控制教廷,西班牙开始在各级意大利行政体系中集权化。
而在乌得勒支和约之后,西班牙对于意大利的统治才结束。
就这样吧